目录

三恶趣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辰五、饿鬼寿量

其寿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论》说: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亲友书》云:“常无间息受众苦,由其恶行坚业索,系缚一类有情寿,五千及万终不死。”其释说为一类饿鬼寿量五千,或有一类寿量万岁。

饿鬼的寿量,《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和《俱舍论》都说:以人间一月为一天,如是计量,饿鬼的寿命可达五百岁 (相当人间一万五千岁)

《亲友书》说:饿鬼恒常不断地感受众苦,被恶行坚固的业索系缚,有一类饿鬼寿量是五千岁,也有万年不死而一直受苦的。《亲友书》注释中说:一类饿鬼寿量是五千岁,又有一类寿量为一万岁。

卯四、三恶趣众生的身量

《本地分》说:“三恶趣中身量无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

《本地分》中说:三恶趣有情的身量无有定准,由于有情不善业之力,导致身量大小不一。

譬如,鱼类中最大的摩竭大鱼,在《四分律》中说:“身体长达三百或四百由旬,乃至极大者长达七百由旬。”《阿含经》上说:“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似赤谷,旁生中受报极小者,形如微尘,凡夫肉眼根本不见。”

卯五、摄义分四:一、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二、生体验后亦当修习 三、教诫须阅读经藏而思惟 四、思恶趣苦应发之心

辰一、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若思如是恶趣众苦,应作是念,现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昼夜;或于严冬极寒冰窟裸而无衣,住尔许时;或数日中不用饮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难忍,何况寒热诸那落迦,饿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众苦,我何能忍?

如果思惟上述三恶趣众苦,应当这样思惟:现在我将手探入热灰中,过一天一夜,尚且无法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在八热地狱中长时受苦?严冬我坐在极寒冷的冰窟中,赤身裸体,住上一天一夜,尚且无法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在八寒地狱中长时受苦?我几天不吃不喝,尚且难以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在饿鬼界中常与饥渴相应?现在被蚊虫叮咬,尚且难以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堕为旁生,被猛兽吞食?

[1] 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以上述方式衡量现在的心,乃至未能改变心意,生起大怖畏之间,应当精勤地修习。如果虽然有知解,但自己没有修习,或者只是稍微修习,都没有利益。

以下引公案说明。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 [2] 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附与目犍连子,仍如前行。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

如《律本事》所说:阿难尊者妹妹的两个孩子出了家,阿难尊者负责教他们读诵。才学了几天,两外甥便懈怠不读,阿难便将他们托付给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但依旧如此,没有什么改变。阿难嘱咐目犍连说:“你应当设法让他们发起厌离心。”

以下便是目犍连以方便度化他们的故事。

目犍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

目犍连尊者将他们引到白天要经过的地方,并以神通力将此处化现为一座有情大地狱。他们路过时,听到阵阵砍劈、割截等声响,便上前观看,结果看见有情遭受砍斫的痛苦,又看见那里有两口大锅,里面热油沸腾翻滚。

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犍连子处,详白所见。

两人便问:“这油锅内没有有情进去吗?”

狱卒说:“阿难有两个外甥,出家后整日懈怠,浪费时光,他们死后就生在这锅里。”

两人听后,极其恐慌,心想:“如果知道我俩就是阿难的外甥,可能现在就被放入油锅。”于是两人迅速返回目犍连的住处,向尊者详细禀报今天所见之事。

目犍连子告云:“二求寂 [3] ,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彼二遂发精进,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

目犍连尊者就此告诫:“二位小沙弥,这种过患,或者其他过患,都是由懈怠所引生,你们应当发起精进心。”两位沙弥因为见到苦、害怕苦,从此便发起大精进,一改以往的懈怠。如果在饭前忆念起地狱,就没有食欲;如果在饭后忆念起地狱,当即就会呕吐。

目犍连尊者在达到初步的效果后,进一步以方便引导他们。

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欢喜,还白目犍连子。

目犍连尊者又将他们引到另一个白天经行的地方,并且以神通力将此处化现为诸天。两人经过时,听到琵琶等美妙的乐声,非常好奇,便前往观看,看见一座庄严的天宫,里面充满天女,却没有天子。两人便问天宫里没有天子的原因。天女答道:“阿难的两个外甥出家后,发起精进,两人死后,将转生此处。”两沙弥听了,心里很欢喜。返回后将这次经历也告诉了目犍连尊者。

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

尊者便应势利导他们:“小沙弥,这类殊胜的利益,或者其他殊胜的利益,都是从勤发精进产生的。你们应当发起精进。”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问云:“圣者,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

在尊者的循循善诱之下,二人从此发起大精进。他们在听受圣教传承时,听到具有真实义的经典中“从诸善趣而生恶趣”的文句,心生疑惑,便问目犍连:“圣者,我们从善趣人天中死后,是否仍要转生三恶趣?”

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

尊者告诉他们:“二位贤首,乃至未断烦恼,尔时决定需要在这五趣生死中,如水车般上下不停地轮转。”

[1] 度:衡量。

[2] 庆喜:阿难。

[3] 求寂:沙弥之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