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恶趣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宗大师最后强调,本论对恶趣苦只是粗略的宣说,广大内容如《正法念住经》所说,一定要观阅,要数数观阅,而且必须思惟所观阅的内容。更广的内容,即凡是经论、公案、教言中相关三恶趣痛苦之处,要了知都是修苦的教授教诫,应当缘这些法义思惟串习。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从量上来说,能够多了知恶趣的过患,就能多思惟忆念;能够多思忆痛苦,就能多产生厌患出离,所以阅读思惟的范围不应过于狭小。平时应多阅读思惟《正法念住经》、《地藏经》等。在三恶趣中,旁生的各种痛苦我们能亲眼看见,所以尤其应当实地观察,这样感受才会深刻,由此增上转心的力量。

修苦之量,即要修到自己的心发起大怖畏,内心热恼恐惧,难以安宁为止。没有达到这样的修量之间,应当不断修习。

修苦的利益,即能引发厌离心、皈依心、大悲心、忏悔心、精进心等。尤其对下士道来说,能够引发殊胜下士的意乐。如前所述,所谓殊胜下士的意乐,就是不以现世为主,唯一希求后世善趣圆满的意乐。其能生的方便就是修无常和修恶趣苦,即:以修无常了知速趣死亡,现世圆满毫无实义,如此令心缘后世而转;以修恶趣苦,了知后世将随恶业堕落恶趣,心生恐惧,从而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所以这两者配合起来,就可以引发下士意乐,这就是修道次第上的道理。

此修苦的法门,对佛教各派修行来说,都不可或缺。譬如,以净土宗而言,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能生的方便正是修苦,就是下士道所说的思惟三恶趣苦,以及中士道所说思惟生死总苦,综合这两者如理如量而修,决定可以引生厌离娑婆之心。以厌苦心念佛,自然会恳切扎实。

憨山大师曾经开示说:念佛须厌苦心切,如是欲念自然遣除,而不退屈。

印光大师说:“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以及将死堕地狱之想,则心自然归一,不须另寻妙法。故经中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为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可惜人皆不肯真实思想。”可见印光大师也强调思苦、修苦,才能生死心切。以怖畏痛苦之心念佛,心自然会专一。这和宗大师所说的意趣完全一致。

印光大师又说:“若欲心不念外事,专一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也没有奇特奥妙的法则,但将一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常想:‘我某人从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等幸运,今获人身,又闻佛法,若未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息不继,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纵出地狱,又堕饿鬼旁生,纵得人身,愚痴造业,又复堕落,经尘数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亦无办法。’若能如是思惟,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其中所说的“如上所求,当下成办”,就是以懈怠心不肯念佛,当下可令心趣入念佛,以散乱念佛心不专一,当下可令心专一。这和宗大师所说一致。“修苦”确实能灭懈怠、能发精进,是令心希求解脱根本之因。可见思惟恶趣痛苦和业果,确实是转变心态、令心当下趣入修行的妙法。

实际上,印光大师这一段开示,已经含摄暇满、无常、修苦、业果的修要,其重点就在思惟上。然而因为我们对教法闻思不够,没有前行的基础,阅读这一段开示,不能明了这就是宣说修法的窍诀,不知道如何运用于心上,不懂得修的方法和次第。如果能结合《广论》,一定会明了如何用心,如何发起求生净土的意乐,对净土宗的修行有极大的助益。

《摄颂》归摄修要说:

无始所集不善业,死堕恶趣不自由,

若堕当受寒热等,思苦难忍求加持。

通过修无常和修苦发起共下士的意乐之后,就应当趣入共下士道的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