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一、以正理安立是道
《道炬论》及《广论》中所说的甚深和广大智慧,乃为正道,因为它是能到达果地菩提的现证。
依于世俗中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及胜义中现证空性的甚深智慧,决定能现证无上菩提,因此安立是“道”。
二、以理安立次第决定
三士道所摄的一切诸道都需要遵照次第渐次修心而产生,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缘故。
比如,树有根、茎、枝、叶、花、果六位,需要依次而生,以根为因才能生茎,以茎为因才能生枝等。如是,三士道中,以前前修心为因,方能入于后后,由此成立修心次第决定。
一、道的比喻
能够到达城市的大路,是道的比喻。《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之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三士道是从凡夫地出发最终能到达佛地的完整道路,因此称为菩提道。
二、次第决定的比喻
《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讲述了一个比喻:有一位善巧净治摩尼宝的大师,在得到有垢染的摩尼宝后,首先用灰洗涤,拿黑发织成的布反复擦拭;又用带辛辣味的浆水洗涤;之后用布裹着木棒再作擦拭,擦拭后又浸在药水里洗涤;洗完,再拿细软的布细心擦拭。最后连铜铁等的细小垢染也被净除无余。与此类似,欲证得远离一切垢染的断菩提,应当按照次第首先遣除粗垢,之后消除细垢,最后除尽极细垢。有从粗至细除垢的过程。
结合三士道来说,首先应当遣除耽著现世的颠倒心,才能以后世为重,为求得后世义利,而精勤取舍因果,趣入十善业道;接着,要遣除耽著轮回盛事的乐执,才能发起出离心,趣入解脱道;再接着,要遣除唯求一己解脱的发心,才能发菩提心,趣入菩萨行;最后要遣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才能获得大乘解脱。总之,要依次遣除从粗至细的执著垢染,由此成立修行有决定的次第。
其它经论所说的阶梯喻:经过下下阶梯,才能到达上上阶位,下下是趣入上上不可缺少的基础。
以下士道为例,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只有如理地依止具德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因此首先宣说。在趣入佛法之后,应当思惟暇满人身难得,以此才能策励自心,发勤精进,修习正法,所修即是三士道。
如果不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就菩提。因此最初应当修下士道。
在修下士道中,如果贪著现世五欲,就不能对后世安乐生起猛利希求,也不能对恶趣苦生起真实怖畏。因此,首先应当思惟人身无常、恶趣痛苦,才能由此怖畏恶趣。以怖畏恶趣的心推动,才能至心皈依三宝,深信佛所说的因果道理,由此遮止恶业,行持十善,才能远离恶趣。
一、本论由于能诠的教理极为丰富,故所诠义极为广博,从初发心开始终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不具备,故称为“广”。
克珠杰大师赞叹说:“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如教典派、教授派等,虽有多种《道次第论》,但如宗喀巴大师广略二论中所说的道之总体及一一支分,过去西藏无人道出。因此要明了,这是大师不共的稀有善说。”
二、本论所化根机极为广泛,普被下、中、上三根。
中下根人首先主要修习下士道和中士道,在奠定好了基础后,便能稳健地趣入上士道的修行。上根人欲求趣入上士道,也需要具足下士和中士二道的修心内涵,因此也有必要首先修习共下和共中二道。由于本论的所化范围极为广大,故称为“广论”。
三、相对《略论》而说广。
本论从始至终每一科的法义,都首先以正理证成,再广引经论加以证明;对于有疑惑之处,则运用容易领解的譬喻加以启发,遣除各类邪见;又引述噶当派祖师的语录,显发其中义理;最后总结全科要义。以广博而精细的方式,层层递进,逐步演绎。相对省略了破立及教证等的《略论》,可称本论为“广”。
论有改造和救护二义。修学本论可逐步地改造自心,也就是,由修学下士道,能把耽著现世的心态转变为希求后世的心态;由修学中士道,能把耽著轮回的心态转变为希求解脱的心态;由修学上士道,能把希求一己解脱的心态转变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而且由遣除妄执人、法二我的分别,而现前胜义菩提心。本论的救护功能为:从恶趣救护到善趣,从善趣救护到解脱,从小乘涅槃救护到无上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