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依启下义以喻宣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也许有人会想,上面讲九个比喻的时候,听起来没有很大的差别,都是在讲客尘障覆的如来藏,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比喻表达同一简单的道理呢?一个比喻就可以描述的,弥勒菩萨要用那么多的比喻来讲有什么必要和根据?要么就成了一种重复的过失。

其实应当了知,如果比喻表达的都是同一侧面,那用很多比喻的必要性就不大,但是九种比喻所表达的意义确定在共同之中有不同的差别,所以不但没有重复的过失,而且它是一组完备表达意义的比喻,因为下面广说每一比喻各自的意义时,通过广说之理,自然就会明白这一道理。弥勒菩萨确确实实有很殊胜的善巧方便,必须以这九种比喻才能足表明九种垢障或九种比喻当中所诠表的所障法。

壬三、广说各自喻义:

弥勒菩萨在本论中讲了三大理论、十种意义、九种比喻。虽然九种比喻都描述了凡夫众生具有客尘覆障如来藏的同一观点,但是每一比喻都是从能障的角度来表明的。在比喻的相上各有不同,表明九种障垢的侧面也有所不同,从欲界的凡夫乃至三清净地的菩萨之间有粗细不同的所断障碍,都是对于现前究竟圆满的如来藏成为障碍的,为能明白此理,所以我们再进一步讲第三科判的内容:“广说各自喻义。”

这里有九颂分成九段来表明,每一颂属于一段。

第一段、萎败莲花的喻义:

譬如淤泥水莲花,初敷荣时人欢喜,

后萎悴时人不喜,欢喜贪欲亦如是。

颂词的前三句是讲水莲花的相,第四句是讲水莲花所表示的意义,水莲花代表遮蔽佛性如来藏的贪欲烦恼,这也是本颂中的重点。下面分两段来作解释:

“淤泥水莲花”表示什么意义?水莲花是从很不清净的污秽淤泥中开放出来的。这就比喻贪欲的随眠是依靠非理作意现起贪欲的烦恼,非理作意就像淤泥一样很不清净,贪欲和随眠就像水莲的种子一样,贪欲烦恼的现起就像水莲的开放一样。大乘和小乘的《俱舍论》当中共同讲到,烦恼的生起必须要具足三个条件:1有烦恼的随眠;2所缘境现前;3非理作意,这三个条件具足的情况下烦恼必定会现行,所以这里表明的意义就是贪欲随眠依靠非理作意而现起贪欲的烦恼。

“初敷荣时人欢喜,后萎悴时人不喜”,是讲莲花在两个阶段时位给人的感受,就是花开的时候让人喜爱,花凋落的时候让人哀伤。水莲刚开敷的时候非常赏心悦目,让人欢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莲花也会失去清新可人的外相,在开放的三四天后,花瓣开始枯萎、凋落,对于这样的残花败叶人们再也没有先前那样的喜爱。

此比喻的意义可从两个角度来解释:1从贪欲的生起和息灭的感受上来解释;2从所爱对象的初时和后时的角度来解释。

①首先从贪欲的生起和息灭的感受上来解释:莲花初放时,比喻爱欲萌发,在爱恋的痴愚状态中,人有一种迷乱的欢喜,所以说就是“初敷荣时人欢喜”。在莲花萎败悴坏的时候,“莲花萎悴”比喻贪欲的息灭,原先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在这种状态中充满了感伤,或是感觉索然无味,原来的欢喜荡然无存,所以说就是“后萎悴时人不喜”。这是以贪欲者的角度来作解释的,比喻的意义是最初生贪心的时候特别欢喜,一旦破灭的时候就忧伤不喜。

②再从所爱对象的角度来解释:我们所贪执的对象最初看起来非常迷人,让人神魂颠倒,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吸引力就会逐渐减退,最后彻底消失,再无任何迷人之处。萎败的莲花代表凡夫的贪欲心,以这种贪欲的执著就会遮蔽佛性如来藏,不能显露本具自性的智慧本体。

第二段、蜜蜂的喻义:

譬如爱命之蜜蜂,极其扰乱刺蛰击,

如是生起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

这一偈颂中前两句是讲蜜蜂的比喻,后两句是讲比喻的意义,蜜蜂比喻遮蔽佛性如来藏的嗔恚烦恼随眠。首先讲比喻:非常爱执寿命的蜜蜂见到别人来提取蜂蜜时,即刻以执著心生起嗔恨的烦恼,心里的状态极其扰乱,以嗔恚烦恼的推动下,蜜蜂以锐利的尖刺刺伤取蜜的人,造成自他不幸的痛苦。

比喻所表明的意义:“爱命“代表我爱执;因为爱命的缘故很快就被激怒,代表以我执心引起嗔恚的烦恼;被激怒的蜜蜂以尖刺蛰击来者,代表嗔恚的状态产生就会以身语的行为伤害他人,最后的结果就是有害于自已、让他人也产生痛苦。整个的意义可以用非理作意和三种杂染来归纳:1极其扰乱的嗔恚心态是烦恼杂染;2刺伤他人的身口行为是业杂染;3造成自他身心的各种痛苦是生杂染。生起三种杂染的根源就是把无我执著为有我的非理作意,以此萨迦耶见的迷乱力很快在相续当中不断地发生三种杂染。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

蜜蜂比喻嗔恚的烦恼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我们每一次被激怒的时候,无论从起因还是从当时的心态以及身口的种种伤人行为,后果完全与蜜蜂是一样的悲剧,只要我们处在这种杂染的状态中那就会障碍自己的心性现前,完全堕落在迷乱的现象当中,只有不自在地轮回生死。

第三段、果皮的喻义:

譬如稻等内果实,外为皮壳所包裹,

如是现见如来藏,痴心蛋壳所覆蔽。

比喻当中的果皮代表愚痴,就像稻谷等内在本具的果实被外面坚硬的皮壳包住时,内在的果实一点也见不到,同样,就像蛋壳一样的无明痴心对于如理现见如来藏完全作障碍,因为无明痴心的缠缚导致不能现量见到内在的如来藏本体。痴心的随眠以果皮来表示也是非常恰当的,因为痴心不像贪欲和嗔恚的状态那样猛厉,外表看起来很平静,没有什么波动,就如皮壳一样非常坚硬,乃至没有破除之前完全障碍了现见心的自性真如。我们平常不起贪心嗔心的时候,看起来很平静,其实自己的身心完全在愚痴的状态中,乃至没有得到世间见道之前都被愚痴随眠所笼罩,只是自己不觉知而已。只要有痴心的盖覆,就不能现见如来藏,所以就比喻成皮壳,这是果皮的喻义之理。

第四段、不净粪的喻义:

譬如粪秽不合意,如是具贪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厉现行如粪秽。

此中粪秽比喻三毒的猛厉现行,与前面的障碍不同,因为前面所说的三毒随眠只是一种潜伏的杂染,这里讲的三毒现行是明显出来的杂染,所以比喻为不净粪。颂词讲到“五欲”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比喻:因为不净粪有发出臭味、肮脏、令人的心不相合,是让人心生厌恶和忧恼的因。意义:因为猛厉的三毒现行使得具有贪执的有情身心完全趋入五欲的境界,产生种种不悦意的过患。所以耽著五欲是生起诸多不悦意过患的来源,这一点与不净粪有相似之处,有不净粪就会发出臭味、肮脏、让人生起厌恶,贪嗔痴三毒猛厉现行的烦恼令人心生厌恶,这一点跟不净粪完全一样。

第五段、地的喻义:

譬如财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宝藏,

如是众生自生智,无明习气地所覆。

比喻当中的地层表示无明习气地。穷人家地层下有无尽的宝藏,乃至有地层的覆障时,他仍然不会知道,也不会得到丝毫的利益。同样,有情本来具有无尽功德的俱生智慧,但是因为无明习气地的覆障而不能现量照见,包括声闻阿罗汉以下的圣者也是这样,因为具有了无明习气地的覆障,而不能见到大乘了义经教中所讲的如来藏本体,无论是如来藏的一分显露、多分显露、全体显露都是没有办法得到,也没有办法现前如来藏的一分、多分、全分的功德,也得不到修行的真实受用。

比喻说虽有珍宝藏,但被地层覆盖了,地层表示无明习气地,穷人家地下虽有无尽的宝藏,但是乃至有地层的覆障,不会得到一丝一毫的受用,同样一切有情虽然本来具有无尽功德的自生智慧,但是因为无明习气地的覆障而不能现见,也得不到修行的真实受用,所以说无明习气地以地层来表示。

第六段、种皮壳喻义:

譬如芽等渐生故,种子皮壳即破裂,

如是由见真实性,断除见道诸所断。

比喻当中的“种子皮壳”表示见道所断的法,苗芽和枝叶等渐次生长的缘故,种子的皮壳开始逐渐地破裂,芽和枝等的渐次生长,比喻见道时见真实性的智慧渐次产生,所以能断除见道所断的烦恼。堪布根华认为是以加行道暖位开始,经过加行道的忍位、顶位、世间第一法位之后现见见道的智慧,所以同时就可以破开见道所断的皮壳。原因是大乘的见道不像小乘《俱舍论》所讲那样有很多前前后后的刹那分类,因为大乘见道入定的智慧毕竟缘万法的本性一真法界,它没有种种的差别,没有不同的所缘境,没有不同的地位,所以只能说见道入定智慧缘一真法界安住不可思议的境界,没有很多刹那分别的缘故,产生智慧也就没有前后种种的次第。堪布根华说:“从加行道暖位开始到世间第一法位首先做为真实加行的因,然后会现前见道的智慧,同时破开见道所断的法,就成了破开见道所断的皮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