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依启下义以喻宣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珍宝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置于路中天眼见,为令解脱示他人。

如是烦恼破衣缠,佛性安住轮回道,

佛见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说妙法。

这里是将比喻和意义从五个方面作对应而解释。

①“臭秽破衣”比喻“客尘烦恼”;

②“宝佛像”比喻“佛性如来藏”;

③“宝佛像放在道路中”比喻“佛性如来藏安住在轮回的道中”;

④“天眼”比喻“佛眼”;

⑤“天眼者为了让宝佛像显露出来,对其它人作指示”比喻“导师佛陀为了让众生佛性从障碍中彻底解脱出来,就相应所化的机缘而宣说了殊胜的妙法。”

佛在《如来藏经》中说:“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意即:(佛的智慧眼现量见到法界一切众生,从现相角度具有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轮回,也没有界限,但是法性如来藏始终在众生体内安住、从未离开过,它不是依靠身体而前无后有的种种法。于名言中,如来藏不在外面的山河大地器世界上面,就在内有情身内,所安住如来藏是俨然清净的,与导师佛陀无异,但众生不知道具有如此殊胜的法性如来藏,也没有证悟如来藏的本体,也没有显露如来藏的种种功德之妙力,所以佛宣说了种种法,让他断除客尘的烦恼杂染,清净如来的圆满智慧,最终成就佛果,成佛后可以化导世间一切众生)。《涅槃经》云:善男子,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十力、四无畏。”当现前如来法性境界时,具有十力、四无畏的功德,不是有为法,不是前无而后新生的法,完全是本来具有的大无为法。但是在凡夫地位,被客尘的烦恼障垢遮蔽没有显露,从实相胜义的角度而言,众生的相续当中佛的十力、四无畏等胜义功德法本自圆满具足。从虚妄分别心迷乱境界的角度讲,在六识八识面前,无论通过哪种能境的观察,无论是身体还是分别心,其体性根本不是如来藏,所以不能理解这个身体是如来藏,也不能认为无明虚妄的分别念是如来藏,因为从现象有法的角度来讲,它是颠倒虚诳的法,根本不是真实实相胜义的本体。

从胜义实相角度而言,一切有情具有十力、四无畏等功德,本来具有法身如来藏,但是在分别心面前无论见到、触到、忆念、闻到或直接发现,身体的里里外外都不可能通过分别心观察到如来藏的存在,因为这些是无明的状态、是虚妄分别念所摄的迷乱欺诳法,所以此中不可能见闻到殊胜的法性,不可能以分别心思维、宣说、忆念、衡量、通达、现量见,也不可能以分别心来真正悟入或描述。

以法性方式存在的大无为法——如来藏,不可思议、具有无量无边法身功德,只不过我们相续当中具有客尘的障垢遮蔽了,无法见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但实相的法性如来藏始终没有丝毫迁变,犹如有眼病或有胆病者将白色海螺看成黄色,实际海螺根本没有变化,只不过由根识的染患导致暂时见不到白色海螺的本色,而只能见到一个迷乱颠倒的假相。同样从法界实相胜义的角度来讲,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的本性,十力四无畏等胜义功德法也本自具足,大乘了义法中所讲的也是如此,佛针对有缘的善男子、善女子宣说了这种妙法。

壬八、贫贱丑女腹中所怀轮王之喻义分三:

一、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

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三、喻义对应。

癸一、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

譬如丑陋无怙女,住于无有依怙处,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觉知。

譬如无依无怙的丑陋女人流落街头、住于无有依怙之处,如客栈、十字路口等处,彼胎藏能住持具有吉祥转轮王相的胎儿,由胎藏障蔽的缘故,丑女腹中虽然怀有人王而不自知,仍然枉受别人鄙视等痛苦。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转生三有无怙家,不净众生如孕妇,

具有怙主无垢界,如彼腹中转轮王。

比喻所表明的意义,颂词中“丑陋无怙女”指杂有客尘烦恼的不净众生,此丑陋的妇女安住在无依无怙的寒舍,此比喻转生具有种种痛苦的三有轮回;“无怙家”是指轮回;“妇女怀有吉祥转轮王”,是指众生相续中具有怙主无垢的如来藏。从胜义实相的角度而言,众生相续中的怙主是本来具足的,就是导师佛的功德圆满具有。《大涅槃经》云:“善男子,一切有情身中皆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性清净的如来藏,故将来令现前报身佛的三十二相等功德,一定会获得佛果。颂词讲到“孕妇怀有轮王一样”的比喻,说明将来一定会有怙主从种种的怖畏中保护她,同样众生都有佛性,当清净无垢法界如来藏现前时,就会成为在轮回中救护的真实怙主。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身著破垢衣,丑女胎中轮王住,

然于无怙寒舍中,感受猛厉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无怙具心诸有情,

由于烦恼心不静,是故安住痛苦处。

颂词中讲到虽有怙主,但还要感受痛苦的对应。首先第一颂讲比喻:譬如身著垢秽破衣的丑陋女人,在她的腹中虽然住有转轮王,但未了知的缘故,在无依无怙的寒舍中妄受他人鄙视的猛厉痛苦。

第二偈颂讲意义:同样,自心中虽然住有自性光明的怙主佛尊,但没有如是证悟的缘故,无依无怙的具性诸有情,由客尘诸烦恼力令自心不得寂静而造诸有漏业,由此安住于轮回中而感受怖畏与痛苦。比喻和意义对应的地方就是:“本有怙主但不知而仍然感受痛苦”,比喻众生相续中具有光明如来藏,是真正的佛、了义的本尊、了义的上师、了义的自性本体,但是众生不知道而仍然感受种种痛苦。

众生为什么不了知佛性的怙主安住在痛苦之处呢?因为不如实了知自性本来安住清净自性光明的怙主,就会生起非理作意,以非理作意产生种种烦恼,由烦恼力使众生的相续不能寂静,现前身口意的种种非理行为而造诸有漏诸业,由有漏业而安住在充满生死怖畏的种种痛苦之中,从而在恶趣或善趣中感受苦苦、变苦、行苦等无量痛苦的煎熬,这是因为众生不了知自性光明的怙主本自具有的缘故。此“知”字很关键,如果不了知心的自性就会以非理作意生起三种杂染(以烦恼杂染和业杂染必然会现前生杂染),不断地漂流于轮回,安住在痛苦的深渊之中无依无怙,称为“三有无怙家”。

壬九、泥模中金像之喻义分三:

一、泥模中金像之喻;

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三、喻义对应。

癸一、泥模中金像之喻:

譬如模中融金铸,宝像外有焦泥模,

见已知者为清净,内金除去外泥障。

这是古代的一种铸造方法:根据古老的传统,首先做好泥模后再将融化的金液灌入当中,待黄金凝固之后,再将泥模敲破取出铸像。譬如,泥模中以融金所成的铸像,其比例和造型都圆满成就,虽然铸像的自体是纯金所成,本自清净,但外有焦泥所障蔽,暂时不能显露出来,具有慧眼之人见到后,为了令内在金像显露出来,就采用各种方法去除外部的泥障。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佛见自性常明净,以及尘垢所染污,

众生犹如金泥模,令净诸垢成菩提。

颂词的前三句一起解释:佛见到具有自性恒时清净光明又被客尘障垢所染污的众生,就像泥模一样。从自性的侧面而言,众生心的自性光明本来清净,所以犹如自性清净的黄金佛像。从客尘的侧面而言,贪欲等烦恼染污的客尘,遮盖了佛性,如同遮障了金像的泥模一样。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清净的法性如来藏,所以佛陀以大悲菩提心对一切众生宣说如是妙法,让众生直接或间接开悟如来藏本性,清净客尘障垢,成就无上菩提。所以颂词第四句就讲到“令净诸垢成菩提”,如是描述了佛陀的殊胜事业。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无垢金铸成,象马等像藏模中,

彼无垢故寂灭性,铸师知已除泥模。

如是遍知佛陀见,犹如纯金寂灭意,

以说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净。

首先解释第一颂:其中“无垢金”是指纯金的自性是无垢寂灭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染,是本来清净的。铸造师明白此金的性质和功德,所以通过一层一层的破障方法,把外面能障的泥模一层层去掉,开显出其纯金像的自体。

解释第二颂:其中“寂灭意”是指烦恼本来寂灭的意思。也就是遍知佛陀现量照见了犹如纯金一样的“寂灭意”,如是照见之后,通过宣说妙法的善巧方便,善破如同外模的种种障垢,让一切众生显露本来清净的如来法性,能以除障的方便就是宣说相应众生各自机缘的如来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