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五、思维种种喻义而修习无常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四·寿命无常2(未定稿)》 ︱ 嘉维尼固尊者 讲授 华智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宋荣子高人一筹,他能忘却虚名,却还有没有建立的,那就是还不能忘我。列子驾御着风轻飘飘地飞,飞了十五天才返回,是很好的境界。他对于求福这件事没耽著,不是在求福上劳碌。然而他虽然能忘祸福,却不能忘死生。由于他还不能脱离身体的形骸,所以不能与造物游于无穷之地。要等待有风才能轻举,也不过十五天就返回。他的身体还没有化掉,还要观待外在的风才能飞行,道力还不深。

那些乘着大道而游的圣人,与造化混而为一,又哪里要观待外在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只是一个圣人说成三个名称,这是说能逍遥的圣人。因为圣人忘形绝待,超然生死,所以出在万化之上,广大自在,以道自乐,不为物累,也因此独得逍遥,根本不是世间小知的人所能知道的。

这就是求道得逍遥的好处。忘了身体,绝掉了对待,超然于生死之外,出乎各种形而下的幻相之上,广大自在。他一直住在道的法乐中,不必为外物所累,积极求功名利禄。那些是小知人的做法,他们的见解小、想法小,认为只要我自己好就行了。而所谓的我自己好,就是吃得好、穿得好,过得舒服安全就行了。或者野心大一点,就想我在这世上有名有位有权就可以。至于出世修行,飞那么高、那么远,太可怕了!

所以,小知不及大知。没有高远的志向,在小圈子里不断地发展,结果整个心思就在这上面运行,因缘在这上面缠缚。总是围绕小的功名利禄、生活享受、自我等,一直落在得失的缠缚中。且不说佛教证果的圣人,连古代真正修道的人也无心于功名利禄,就是因为见得大,最终得到了超越世人的逍遥。

这里寓言的本意,是说古今世人没有一个得逍遥,只是被一个血肉之躯、被我所累,所以非常劳碌地求功求名,苦了一生,没一刻的快活。他们只是执著这个身体形骸,此外再没有别的事,哪里知道有大道呢?为这个身求衣求食,为这个我求名求位,都是蜗角功名之事,只因蜗牛角那么小的功名利禄埋没了一世。只有大而化之的圣人忘我、忘功、忘名,超脱生死而游于大道的领域,所以得到广大逍遥自在、快乐无穷。这哪里是狭隘的小知见者所能知道的呢?就像小虫小鸟笑大鲲大鹏一样。

忘己忘功忘名的例证

那么,有没有这样忘己、忘功、忘名的圣人呢?下面我们再看实证。话说在古代,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他认为治天下是自己的功劳,现在让给许由,可见他有忘己忘功的实际德行。他对许由说:“大的太阳、月亮都出来了,像豆子那么小的火光不隐没不也是很难吗?及时雨连天降下,还用小罐子来灌溉,在润泽上不也是徒劳辛苦吗?您老人家一出来,天下就自然治理,而我还在这里主持,我看自己太缺陷了,想请您来治理天下。”

许由说:“你治天下,天下既然已经治了,而我还来代替你,我难道是为名吗?名是实的宾,我难道为了宾吗?”宾和实是一对,实是事实,宾是虚假名称。又说:“我没有实功德行,却有个虚名,这是我全无实德而专尚虚名处在宾,我哪里是处宾而不务实的人呢?小鸟在深林里搭巢,不过是一根枝头;田鼠饮河水,不过就是满腹。回去吧,不必再来了,你只见得人君是这样尊大,我要天下作什么用呢?我不越俎代庖。虽然厨师不治理厨房的事,但一个祈祷者也不可能来代替。”意思是,你不治天下,就应该去找那些要天下的人,不能去找负责祈祷的人。我不是那种人,我哪里会舍弃我的所守来取代你呢?

这里要看到许由的境界,他能忘名还不能忘己或忘身。他用小鸟和田鼠的譬喻,意思是还要为这个小小的身体来服务,小鸟要找一个枝头作为巢穴来安身,田鼠要找一点水来饱腹。这就像列子御风而行,还不能忘形骸。许由还忘不了自己这个身,还要在身上取一个满足。不像姑射山上的神人,功、名、己全部忘掉。

这里要辨别世上四种人。第一种人求功名利禄,是庸人,根本不入道。第二种人像唐尧,他能治理天下,最终能够让天下。他虽然能忘功却不能忘让天下的名。因为“让”是一个很大的德,他执著这个“德”的名称,有对虚名的执著。第三种人像许由,他就潇洒得多。他不受天下,连天下的名都不要了。但是他还忘不了身、忘不了己。从他说话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小鸟、田鼠都是他自身的表征。他说我只要取一点衣食住的受用就行了,他的修道还有限,还没有忘掉身体。第四种像姑射山的神人,这才是大而化之的神人,功、名、我三者全忘。这才达到了逍遥之地,才成为北海中的大鲲,能大而化之成为大鹏,一飞九万里,才能到达遥远的南冥。这就是逍遥,因为没有了任何功、名、我的系累。

有一天,肩吾和连叔两人对谈。肩吾问:“我听接舆这个人说话大而无当,简直说神话,没有边际,我很害怕他说话,不近人情。”连叔说:“他说了什么话?”肩吾说:“在非常深远的叫做姑射的山上,有一个神人居住。肌肤像冰雪一样清莹,美好的像处女。不吃五谷,以风和露作为食物。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天地之间。他的神情凝定,所到之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认为这是神话,我不相信。”连叔说:“他说的很正确。对于瞎子没办法让他看到景秀的美观,对于聋子也没办法让他听到钟鼓的妙音。不但身体上有聋和瞎,在见识上也有,这句话说的就是你呀!这个神人的妙用能和万物混而为一,这等人和造物同游。他不想出来治理世间,假使出来的话,会成为整个世间的福报。他哪里会是那样劳心劳悴的样子呢?他哪里会以执著辛劳的心治理天下呢?这样的人脱离了形骸。如果有一个我和外物相对,为自我求取声色、名利、衣食,那会受到伤害。然而这样的人没有我跟外物相对,所以外物不能伤他,滔天的大水无法溺他,极度的干旱无法伤他。这样的神人,不必说他全体的妙用,就算他用糟粕、糠秕那么一点作用,都能够做出尧舜的事业。神人有这样的妙德,他哪里肯那么辛苦、劳悴来寻求外物呢?他的心哪里会耽著在虚假不实的功名利禄、衣食受用上呢?”

这也是比喻我们先在外面把对现世的耽著、对来世的耽著一层层去掉,越去掉就越轻,越去掉就越接近道。然后对功名、享受、甚至一己之身全部忘掉,最后连“我”都没有了。这样证到道体再发而为大用。就像大鹏飞到青天之上,之后能翱翔到极遥远的领域,那就是发而成为大用。如果在世间,可以做圣帝明君;如果出世,可以做祖师,像这样会起极大的妙用。

这样一层层比较下来,就知道什么叫“无为而化”,什么叫“证体起用”。像这样一层层举一反三地想就知道,为什么先要退、先要隐、先要养道。首先在广阔的大海里,这表示道体,一定要在那里孕育成圣人胚胎。到他成熟时才能发而起大用,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接下来的寓言讲到,宋国的人贩卖一种叫做“章甫”的贵重物(一种帽子),就到了越国境内。宋国的人自以为章甫是贵重物,却不晓得越人以它为无用。尧持掌天下国政,治理人民,使四海清平。等他到姑射山上见了神人,茫然自失,丧了天下。

这里解释了前面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许由虽不受尧的天下,却不能让尧忘天下,而且不能让他忘掉“让天下”的名称,由于他不能忘一己的缘故。遇到神人之前,尧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名,放不下一己。他虽然说“天下我让给你,你来治理,你多么伟大,多么有功德,我这种小人物就不必再出来了。”但实际还执著“让”的虚名,还执著自己很伟大。然而他一见了神人就顿亡天下了。他怎么就丧掉了呢?他看到了无为的大用。神人不费一点劲,几乎清洁如雪。看到他神情凝定,能够逍遥于宇宙之间,身体若处女,尧就惊呆了。他讲,我这个人治天下这么劳悴,每天辛辛苦苦处理那么多事,又怀着忧虑、感伤,身体又特别累,跟神人差距太远了。他才知道只有证了道体的人才有这样的大用,自己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像小鸟不知道大鹏的深度广度,不知道它的大用所在一样。这时候他就不再耽著“让天下”的名字了。因为神人连举一个小指头的力气都不必用,用他的糟粕就可以作出尧舜的事业。在这种对比之下,尧的耽著化掉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无为的大用、逍遥的大乐。首先要从世间虚假的法里面退出来,这些没意义,只是妄识现出的名声、受用、事业等,它叫做“末”,叫做“表”,叫做“假”,叫做“虚无实义”。从中抽出来去修无为大道,证到道体,就能脱离这一切形骸、虚名、自我的束缚而逍遥于世间之外。

思考题

1、 细读憨山大师对《庄子内篇·逍遥游》的注解,思维:

(1) 什么是“广大逍遥”的境界?结合譬喻,从正反面观察。

(2) 读了本注解后,你在“放下此世、一心修道”上得到了哪些启发?

(七)贤劣无常与分别无常

首先明确这两段修心的路线。先要发展贤劣无常方面的修心,接着更细地落实到分别无常的修心上,从而使我们的心从“日日进步”发展到“念念在法”,十分精密地把心完全纳入到法道中。

首先要得到“在获得圣者地以前,自己的心贤劣无常”的胜解,由此看到,在我心上有由贤到劣和由劣变贤两种走法。又要明白怎样是由贤到劣的走法,看到自身的危险性。再要思维,我要怎样调控好自心的缘起,让它保证由劣到贤呢?由此就精确地认定,在缘起上每天不可缺少外前行的修心。这样得解后就要下决心:我一定要按这样做,效仿米拉日巴尊者。要求是每天都不离开这些修心法,从而在微观上调控着心,一直不往变坏的方向走。关键是外前行的修心法,要一直在求解脱的路上走,在对治我执、骄慢等烦恼的方向上走,要让膨胀我执的方面息减下来、让求取轮回的方面退减下来,这样才能保证一心向法。

接着又讲到,如果不这样严密地调控,人的分别是无常的,刹那间就可能随诸因缘变到非法的路上去。这就要进一步认识到分别无常的状况,从而确认我必须分分秒秒依法修法,否则是不保证的。在这样很深的胜解作用之下,才开始发猛利的心,要求更细地控制好内心,念念都住在法上,这样来度过昼夜。这样通过无常的修法,进一步发展成一心向法修法的意乐。

下面逐段讲解贤劣无常和分别无常的修心发展路线。

1 、由观察发起贤劣无常的胜解

贤劣也是无常的,从世间方面来讲,有功名利禄、能言识广、为人信重、勇健机智的一些人也是到了衰败之时,先所积集的福德已尽,此时一切心思皆起颠倒、一切所作皆不顺遂,被人讥笑、自生懊丧、受人轻贱,唯成这样。以前有的那些少分功德好像成了穷尽后什么也没有了。有很多人是这样。很多以前被称为无见识、无头脑或奸诈、妄语的人,后来反而得到受用及财富,如所说“欺诈老了成主翁”一样成为他心信托之处,算是有贤德、思虑的人也屡见不鲜。

世间方面要观察由贤到劣、由劣到贤两方面的事例。首先由贤到劣。有些人过去是人中的佼佼者,又有功名又有利养,做什么事都很顺利,被人们恭敬服侍,顺缘围绕在身边。自己口才也好、能言善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又有大的见识、广阔的视野。又为人们所信重。“信重”指大家都信奉他的言教,认为他不会欺骗我们,很可靠,堪为委信之处,要评判什么都以他为量,要做什么都找他商量。像这样,他说的话大家都不违背而能信任采用。再者勇健机智,做事很有力量,很强悍,而且心思灵活,遇到事情都能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