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有愧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文章来源: 智悲佛网
  • 点击数: 7905
  • 分享到:


四、有愧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

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拥有何种行为可称为有愧者?若对于下等恶劣之事极生忧愁厌烦之心,这种人就堪称为有愧者;有愧之行为实为二规之善妙衣服。

怎样才能算是有愧呢?所谓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行之恶劣事情,生起极大的忧愁心与厌烦心。比如有些人实在是可怜万分,他们因一时糊涂而舍戒还俗变成了在家人,但这些人不仅不知耻,反而得意非常地抱着孩子到处炫耀,以前的道友看见后不能不生起极大的厌烦心。而对于世间很多不如法的行为,诸如赌博、偷盗等恶行,有愧者亦生起忧愁厌烦之心,认为此类人不懂道理,非常可怜。具有这种心性的人就可称之为有愧者,有愧的确堪为佛法与世法二规中最殊胜的妙衣。而无愧者则定会为众人讥笑不已,他们无论如何修法都不可能获致成就。

世人若不穿衣服就会遭众人讥笑,同样,如果没有有愧的妙衣,这种人亦会被众人嘲讽,故大众理应以惭愧妙衣严饰自己。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

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若有人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身沾染不净物且裸体行走,此种行为并不算什么天大的可耻之行,无惭无愧才是真正令人羞耻之处。

在此以比喻说明有愧与无愧的差别。

如果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衣服,以不净粪涂满全身后随意行走,世人大多会认为这人精神不正常、不知羞耻或以丑为美、颠倒错乱。但此人的行为若与无愧者比起来,那就纯粹是小巫见大巫,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可耻之行了。生而为人却不知惭愧地恣意妄为,此种无愧者的行为才真正让人感到羞耻、难堪。何以如此?下面即讲述其原因: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

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若身上沾染上不净粪,沐浴一番就可使身体恢复干净,最多浪费一点肥皂而已;裸体之人,给他穿上衣服也可将他严饰起来;但无有惭愧者,其心灵深处沉淀着诸多不净垢染,再怎么用水洗也无法清洗干净,即便穿上最好的衣服也掩盖不住其骨子里的丑陋,他永远也不可能变得美丽动人。

如果心灵不美,那么外在的身体如何严饰也不会令人赏心悦目。大家可能都认为裸体奔跑十分可耻,学过上面的偈颂后才明白,无有惭愧才更为可耻。我们自己究竟是不是无愧者,通过下面所讲的要点,对照自己的行为便可一目了然。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思报恩,对危害自己的仇人也不知追踪,心头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此等人即是无愧者。

有三种无愧之人:第一种,“利济恩人不报恩”。生存在此世间上,很多人都曾有恩于我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上师的使自己成就菩提之恩、道友的劝勉激励之恩……对这些曾经利益过我们的恩人,若不知回报恩德,我们就是百分之百的无愧者。法王如意宝也常常教诫我们要知恩报恩,《格言宝藏论》中亦对此作了较广泛的论述,此处不再广讲。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恩德是很难回报的,尽管如是,我们还是要尽力报恩。比如我们出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善信居士们的供养,我们既然无法以财物进行回报,那就要精进修行,以便把修法的功德回向给他们;而对于传法上师的恩德,生生世世都可谓报答不了,我们唯有证取佛果,才可算是真正的回报上师深恩。

第二种,“作害仇人不追踪”。如果小偷偷窃了你的财物,你就应该跟踪追击以追回自己的财物。世间中有饶益我们的人,也有损害我们的人。不学佛的在家人依靠世间正理,对仇人可以进行反击,此正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但作为学佛者则不应报仇,因出家人有“沙门四法”为规,对仇人不能报复。但无论如何,自己心里应该恩怨分明,明白此人对自己有恩还是有仇。了知清楚后,对好人就应赞叹、感激,对坏人则应呵斥、惩罚,以使其改正恶行。如果对好人不赞叹、对坏人不呵斥,则会令好人灰心,坏人得意,结果反而会使恶行更加增上。国家法律对坏人也根据其恶行轻重施以相应的惩处,其目的仍然在于奖善惩恶、以儆效尤。(世间律典对恶人的最重惩罚即是死刑,但于《君规教言论》等佛法论典中并未开许动用死刑。)出家人中,如果身为上师,则应赞叹好人并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对坏人就应当众点名批评。

第三种,“心头茫然无所措”。不论做何事都迷迷糊糊,好像沉迷于一种无记的状态中。诸如对好事、坏事一律不加以分辨,对为常住天天发心的道友也满不在乎,对诽谤上师者也不管不问,如是愚昧、茫然无措者亦是无愧之人。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有人虽然受到恶语中伤但却毫不顾忌,同时对有利于自己的话语也不愿听闻,对于善妙的德行亦不希求,此等人亦是无愧者。

他人的闲言恶语往往会对自己的名誉、事业等造成损害,虽然对名誉等世间八法理应看淡,但对高僧大德而言,为了众生的利益,名誉暂时还不应完全舍弃,因之尚具有可使众生生信等功用。若不顾及恶语中伤,以致名誉受到损害,一些信徒就有可能退失信心。再说他人的闲言恶语本来就不太好听,所以能遮止时还是要遮止。不过有些恶语却是由自己的业力现前所致,故不得不承受。除此之外,若对恶语无所顾忌、毫不在乎,则可称其为无愧者。

对有利于自己的言语,比如上师指出你的过失、缺点,希望你能改正;又或者开示一些显密教法,以使你能如法而行;抑或道友劝勉自己精进行持等的言语,对这些有利之语当然应该乐于听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少有人愿意听这些话。无垢光尊者曾劝诫说,末法时代,上师亦应少说弟子之过失,因其不欲接受故。如是对于己有利之言语不愿听闻者亦为无愧者。

对于善妙德行,如闻思佛法、精进修持,以及做会供、水供、灯供等功德善举,自己无有一点希求心,如同老狗面前放青草一般,毫无兴趣、无动于衷;但对一些无意义之事,比如下棋、聊天等却很有兴趣,如是不希求善妙德行的人亦是无愧者。

泄露极为隐密语,令诸信赖者灰心,

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泄露一些极为隐密的话语;令对自己信赖的人心灰意冷;即便成为应供者,但却不知思维取舍之理,此等人亦是无愧者。

此颂宣说了三种无愧者。对于泄露秘密的过失,《格言宝藏论》、《君规教言论》等论典中都作过宣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保守秘密,则任何人都不敢相信他,也不放心让他去做一些事情。至于自己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验相,也应保密不宣,否则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境界增上。另外,上师或道友嘱咐过自己不能泄露的秘密,也不能对任何人宣说,否则自己便会违犯一些戒律。有些隐密之事,上师若不过问,则对上师都不应说,更何况其他人。如果自己泄露密语则为无愧者;若他人对你说一些要求保密的密语,自己如没把握能守持不宣,那就最好不要听,否则一旦泄露即成为无愧者。

有些原本对自己很信任的人,如果因为自己的泄密行为而使其生起很大的厌烦心,并从此不再信任自己,则自己亦已成为无愧者。比如,你们原先关系很好,他因有事需外出几个月,于是便把房子等托付于你望能代为料理。谁料你却将他的财产送的送、卖的卖,自己也占用了一些,等他回来时只剩下一个空房,此种作为如何能让人不对你生起厌烦心?又如何能让人再信任你?又比如上师出于对你的信任而为你传授佛法,并指导你的修行,但你过后却不知恩报恩,反而历数上师之过失,这如何不使人伤心难过?这种人真是无愧者!

此偈中的“应供”是一佛教术语,指应该供养的对象,比如上师、僧众等,他们有能力接受供养,并可使供养者得到利益。虽然自己也已成为应供者,人人对你赞叹、供养,但你却从不思维亦不观察自己的行为,好像一切都无所谓,根本就不注重取舍。此种行事作风可能是因你学习经论太少的缘故,以致不明取舍之理,此等亦是无愧者。

我们应该经常思维,自己所做是对是错。如果是对则应继续行持;若不如法,就应马上改正。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虽已听闻到善妙之理以及贤善之语,但于此却不生欢喜心,也不依止具相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如海三藏中蕴含着无尽妙理,虽然听闻了经论中的善理,比如《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宣说了本师最初如何发菩提心、中间又如何不畏艰难行持六度万行以及如何以方便善巧度化众生等种种事迹,但有些人不知为何,也许是前世业力太重的缘故,他们就是不愿听闻,亦生不起欢喜心。犹如老猪只对不净物生喜一样,这些人对高僧大德的善妙行为,以及善知识所开示的有关出离心、菩提心方面的妙法一概无有任何兴趣,对恶人之劣行倒倍感新鲜、好奇。

这些人尽管自己很愚笨,但却自认为非常聪明,因而不欲依止善知识;自己根本不自知自己哪些行为不如法,反而贡高我慢、自以为是,此等人亦是无愧者。

无愧者的种种行为都不如法,一切行为都属自作聪明、随心所欲之造作,加上又不愿听闻善理善语,故诚为愚痴之极!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亲近一些种姓下劣者,比如渔夫、屠夫、妓女等人;或与行持恶法,如杀生、邪淫等行为之人交朋友,自己也会逐渐与他们同流合污起来。日久天长,自己便会违背并抛弃世间与出世间之贤妙二规,行为变得不合规矩、法度,这类人也可称之为无惭无愧者。

四川人称这些不务正业、行持恶法者为二杆子、二流子等,在大马路上,经常都能看到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到处闲逛,身上还往往套着一条很难看的大喇叭腿裤,头发也长长得粘在一起,走起路来则东倒西歪,令人看不顺眼。若与这些人交友,用不了多少时日,你也必定会与他们臭味相投。

另外,愚笨人聚集到一处,不是闲聊就是游玩,什么卡拉OK厅啦、歌厅、舞厅等地,都可见到有很多愚人在那里乱唱乱吼,还将身体扭来扭去地宣泄不已,其状态就如同抽筋一样,看了让人作呕。某些疯狂者甚至可以在大街上及其他公开场合裸体奔跑,他们不仅不以之为耻,反倒自我感觉甚为新潮、光荣。这些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可怜的愚人,从西方国家那里根本没有学到真正的文明,却把人家的糟粕统统学了过来,所作所为因此而变得非常不伦不类。但他们还以为自己的行为很了不起,因而有智者见后就感到更加的可笑。

此等言行皆属非法,如此行事者均为厚颜无耻之徒。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饮酒有诸多过失,诸如损伤智慧、迷乱心志、引发疾病、泄露秘密等;而赌博亦是同样,它能使人丧失心志,彻底沦为欲望、贪婪及侥幸心理的奴隶;是故何人若沉溺于饮酒、赌博等非法恶行中,他的名誉必定会受到很大损害。无愧者非惟白日当中沉迷于赌博、饮酒等损害自己名誉的非法行中,晚上回到家中,也只顾做不净行,完全不知羞耻为何物,这些人真是些无愧者。

《格言宝藏论》中云:“如同饮酒以为乐,实则疯狂当安乐。”饮酒实为一切过失之源,有一则公案足以证明此论点:

一位受持五戒之修行人原本安住在寂静山林中,一天来了一位妇女,手拿一瓶酒,并牵来一只山羊。她对修行者说:你或者与我做不净行,或者杀了这只羊,或者喝酒,三者必择其一。他听罢心中不由寻思道:不能与她作不净行,亦不能杀生,因这两样过失太大;而饮酒可能过失稍小,故不妨选择喝酒了事。于是他便喝下了妇人手中之酒,谁料饮酒后此人心智遂陷于迷乱,他不仅杀了羊,且与女人做下了不净行,最终,这三样事情不幸被他全部一一做过。从此事例,我们就可看出饮酒的过患。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对抽烟、喝酒一般都会设置一定程度的控制措施,因二者产生的毒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极大损害。而赌博的危害性一点儿也不比抽烟、喝酒小,很多家庭因为赌博而离散,有些人为赌博不惜铤而走险,并终致锒铛入狱、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所以说赌博亦是非法恶行。

龙树菩萨曾于《亲友书》中宣说了六种损害名誉法,即“博弈乐观喧杂境,懒惰恶友敦亲志,饮酒非时行六过,此劫芳名尔应弃。”《宝鬘论》中亦有相同宣说。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有些人为了一些无任何实义之世间琐事而空耗时日,并且因无知而造下了种种不善之业,但他们既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也不为此而感到惭愧,此等人也是当之无愧的无愧者。

以修学佛法的个别人为例,他们虽说已来到了寂静的道场,且刚开始时也是抱着求解脱的目的而来,但因佛法未融入心相续中,故这些人常常不知区分轻重缓急,经常把自己陷在一些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并因此而消耗掉了大好时光。比如他们会很认真、仔细、全面、长时间地打扫、整理自己的屋子,一会儿认为床放在西面很好,没过几天,又想把它挪到东边;衣服上只有一两个小泥点而已,但他们就是不肯轻易放过,还为自己找来很多借口,什么出家人理当身心清净,故穿着本来就该讲究、整洁等等;吃饭时他们觉得不多炒几个菜就对不起自己的胃……总之,为这些生活琐事,这些人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而对那些能给今生与来世带来真实利益的佛法却没有认真修学,因此显得非常愚昧。

《百喻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父子二人同去某地,路上不幸遇到了强盗,父亲深恐儿子的金耳环被强盗抢走,于是就将儿子的头砍下藏好。等强盗离去后,再取出儿子的头放在尸体上,并欲唤醒爱子,但此时任凭他如何努力也无法使儿子复活如初。同样,修行人若因琐事而耽误一生,岂不同此愚痴之父等无有别?故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于闻思并修持佛法,因对修行人而言,除了闻思修外,再无其他任何比之更为重要之事。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闻思修行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其实,即使我们用尽一生时间进行闻思修也是完全值得的。麦彭仁波切在其它的一些劝勉行者闻思且实修之论典中也曾说过:闻法有很大的功德,修行者应多多闻法;如果认为闻法无义且耽误时间,则此人肯定已经着魔。

有些人虽然已入佛门,但却不懂因果取舍之理,因而口中话语多为妄语,行为亦不如理如法,经常都要造作一些恶业。如沿海某些大城市中,有些居士居然敢吃海鲜,还认为活鱼活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于是无数的小虾虫被滚油浇上后就活生生地成为他们席上的一道菜,而这些人竟然可以不畏因果、不惧来生地吃得有滋有味!这实在是愚不可及的行为!因这一碗菜已足够让他们下地狱了。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不善法,如违犯戒律、偷盗、恶口等,也经常被一些人造作,他们对自己的这些恶行丝毫也不感到惭愧,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此类人亦是些典型的无愧者。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已经现量见到殊胜之圣教与正士之规,但还是生不起一丝一毫的欢喜之心,也无有希求追随之意,此等人亦属于无愧者。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广开甘露门、宣示解脱道,在有缘者面前三转法轮。虽然我们无有福报亲见佛陀,但如海之三藏教法却已现量见到,并且功德等佛、恩德胜佛之善知识也已慈悲摄受了自己,这与现见佛陀已无任何实质差别。若对圣教三藏与正规生不起欢喜心,这也许是因为自己智慧太浅薄、根本理解不到佛法深意的缘故。如社会上的一些人,只知谋求资财、享受五欲,对佛法所讲之理一点都不懂更不愿接受。不用说甚深智慧,他们连什么叫信心也搞不明白。反过来说,如果你对圣教有欢喜心,那你的信心也必会有所增进,你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如法。若能按照正规所说精进行持,则你一定会逐渐成为高尚者。

另有些人可能受前世业力所惑,他们对邪法很感兴趣,对正法反不生信心,见到宣说智慧之如海三藏,简直就如狗见青草一般毫无兴趣。看到一些宣说正规之论典,如《格言宝藏论》、《君主法规论》等,不仅生不起欢喜心,还认为这样的论典多如牛毛,没什么稀奇之处;见到一些如法行持的正士,也认为他们的境界与自己不相上下。如是一来,你始终也不会上进、受益。若人格都不完善,则出世间之功德更不会无缘地自然生起,所谓的成就与证悟就更是纸上谈兵。到此地步,你只能算是一个无愧者了。

我们听闻了如此殊胜之教言,应该对圣教生起欢喜心,对正士的行为亦应发随喜心,并且愿追随先贤足迹,依正规来改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渐成高尚之士。这样的话,出世之无漏功德自会逐步生起,解脱、涅槃当能早日获得。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此颂总结以上所讲有关无惭无愧的问题。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对于大小事情一般都有一定的取舍准则,比如若以世间法中的风俗与法律规范来衡量,杀人、偷盗等行为乃为大众所不齿之恶行,皆属当舍之事;而助人为乐、救济贫困、保家卫国等则为世人所公认之善行义举。学佛者在未获得真实菩提之前,因果定不会空耗,故大家理应仔细取舍善恶业,并力争断除二障、希求且终获无上智慧。

在未脱离世间之前,对于世间与出世间之二规均不能违越,否则就会将自己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困境之中。如果对于一切事情的取舍无有一定之标准,任意行持、肆意妄为,脱离贤妙之世间与出世间二规正道,则此类人必属愚笨无愧者。所以我们不论做何事,都应观察自己的所行是否如法,这一点实在重要非常。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如果具足惭愧之心,则能去除颠倒散漫之行;一个人假使无惭无愧,那么即便对他宣说很多世与出世间之殊胜教言,对他也起不到一丝一毫的作用!

我们因为被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所困,因而会产生诸如常乐我净等的颠倒执着,所作所为都乃颠倒之举,诸如懒散、贪嗔等恶行、恶分别念就像丛生之杂草一般,非常难以对治。如果内心知惭识愧,则会断除此等颠倒狂妄之行,绝不会散漫任意而为。

有些人虽然所做常为错事,三门经常违犯戒律,但却从不知羞耻,反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从佛法上讲,此人即为佛教油子:口中所说皆很贤善,但行为却没有一样如法。这些人不仅佛法未融入其相续中,以世间标准来看亦无有人格,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坏人。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复次,如果内心具足惭愧,则其所行始终也不会远离世法与佛法两种殊胜善妙之规矩大道,时时刻刻都会以正知正念护持身口意之三门,定能不放逸而行持。

以上已将有关有愧之内容宣说圆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