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疾病的疗治
人生疾病的疗治
在马来亚威省木寇山医院讲
疾病,是谁也不能幸免的,在佛法中说人生有老病死,把病列为人生的四大痛苦之一。依佛法观察人生,平时有病的人,固然已在病苦中,即使没有病的人,也无时不在病中。这话是怎样讲的呢?因人生的病,有从外界的物质上来的,有从内在的精神上来的。从物质上来的是身病,从精神上来的是心病。现在略为说明:
一外形的身病:这是身体上的疾病,属於生理的,生理的机能不健全,或受到外界的事物袭击,以及自然界的水、火、风、霜等的侵犯,就会生起病来。平常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乱吃东西也最能引起身体上的疾病。佛法说我们的身体为「五蕴身」,是从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合组而成的。色是属於物质方面的色法,受想行识是属於精神方面的心法,由於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集合,才有这个身体,才成为一个有知觉的人。但组成色法的原质,是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地属坚性,如我们身体中的骨节皮肉;水属湿性,如身体循流的血液如小便;火属暖性,如身体中的温暖热度;风属动性,如身体中的气息呼吸。所以说离了四大的缘合,便没有了这具身体。但身体既由四大合成,在四大之中如有一大失调,即觉百病丛生,如筋骨痛,即地大失调,血液中毒,即水大失调,热度高,即火大失调,气喘即风大失调,这都是身体上的病痛。现代自从科学发明,对於我们身体上的痛,医学上,都有特定的名词。如脑有脑病,很多人死於脑冲血。肺有肺病,胃有胃病,心有心脏病等,亦是一样,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这句俗话里,也可以想见人身病痛之多了。
二,内在的心病,这是心灵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属於心理的。普通心理学上,亦说到我们人生在精神上受刺激,或因他种疾病,使心理变态,都会闹出许多精神病来;但在佛法中的唯识学上,把我们精神心理上生出来的病,分析得比普通心理学更为清楚。这种心理上的病,换句话说就是烦恼病。这烦恼病有二类:
A、根本烦恼有六种:贪、瞠、痴、慢、疑、恶见。
B、随烦恼有二十种:忿、恨、恼、覆、诳、谄、骄、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二十种,都是随逐贪等六种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所以叫做「随烦恼」。这些烦恼都是从我们心理不正常而生起的毛病,亦可以叫它做心病。
我们对於生理的或心理的病,应该怎样来疗治呢?从佛法讲,可以「物药」与「法药」来疗治,即以物药来治身体上所生起的病,以法药来治心理上生起的病,其理如下:
一,以物药治身病:普通物药的来源,是从植物、动物、矿物中采取的,如西药多采动物的精血液体,矿物的元素以及植物都可以治病;尤其是现代科学昌明,仪器发达,什病都可把它治好,即如三期肺痨,亦可有办法医好。所以各位中即使有肺痨病,也不必担心,现有医生看护,又在这山青水秀的海岛上,吸收自然界的清新空气,应该自己安慰自己,身体一定可以恢复健康的。在我国治病,多用中药。中药的原料,多采用植物的草本,如云苓、当归、白芍、淮山等。亦有动物矿物的,如鹿茸、龙骨、虎胶、硫黄、自然铜、滑石、石膏。我们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若经医生制成丸散、膏、丹的药品,那里面就带点神秘性,只有医生自己知道,他人及患者都不晓得那里面是甚药,但只要你肯照医生的吩咐吃下去,都可以把病治愈的。
二,以法药治心病:平常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这句话是偏谈一种心理作用,其实说心药能完全治好心病,是大有问题的。心药不能治心病,同时药物亦不能治愈心理上的病,所以要治愈人生心理上的病,必须用佛法的法药了。法药的种类,不出经、律、论。它里面所诠显的理法,是五戒、十善、五乘、三乘、一乘。这些佛法,好像医生开制的药方,是明显的方法,大家可以研究的显教:还有一种陀罗尼的秘方,是属於密教的咒语,不须研究了解它的意义,只要你肯诚心地照梵音持诵,亦可治愈你的毛病。好像丸散膏丹的配制,只有医生知道,病患者是不知道的,但你若照医生嘱服饮,自然能治愈你的毛病的。
像前面所讲的,人类心理上的贪瞠痴等根本的烦恼病,须依佛法的五戒、十善、戒定慧等法药,才可治愈,世间的学说,多不能疗治人类这种根本的症结。现在世界多战争,没有一日太平,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就因许多争权夺利者,贪瞠痴等心病在作祟,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个人若缺乏健全的心理,也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何况已经有病的人,那不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自然愈加痛苦了!况且现在病患者,看来似与战争没有关系,实则直接间接,多数还是受了战争的影响,有从生活挣扎的饥饿线上引起病来,有从精神上受到某种战争的威胁影响而生起病来。所以我们要世界太平,人生减少疾病的痛苦,还是先要消灭祸乱,而祸乱的根本,又多是从人类贪瞠痴等心病而起,因此唯有依佛教的法药来医治贪瞠痴等心病,才是澄本清原的救济法,世间的物药治病,不过是治标的方法而已。
又佛教每说众生都是在病态中,是指的「业障病」。不论身病或心病,都是从罪业的因缘而起的,这些罪业的造成,亦由於贪瞠痴等根本烦恼,故要彻底澄清病源,亦须先截断贪瞠痴的毒流,才会走法师生真实康健的道路。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在马来亚威省木蔻山般若院欢迎会为病友讲
今天到贵院来参观,承各位热诚的欢迎,殊为感激!贵院和国家医院,都设立在这个山明水秀的海岛上,大自然界的景色非常幽美,各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即使有病,还是比较幸运的!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生病的人,得不到医生的看护,没有好环境疗养,在苦难中抱憾死去,真不知有多少;而现在各位住在这里,既有名医看护,又有好环境以供疗养,在这点上,各位应引以自慰,先使自己的心神怡悦,那肉体上的痛,亦会逐渐康复。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在各位的意思,是来说法;而我们的意思,是来向各位慰问,即使是说法,所说的这些法,亦离不了慰问的意思。慰问,可为人间带来一点温暖,完全是从人类同情心出发的,这在佛教中,可说是慈悲。一个佛教徒,见到众生有疾苦,有机会必须加以慰问的。世间人,对於慰问这件事,节目亦很繁多:有为奋身卫国的义士而加以慰问;有为文化教育的服务者而加以慰问;有为努力社会各种事业的辛劳者而加以慰问:其他种种的慰劳或慰问,应有尽有,而终不及以慰问病患的疾苦者为最需要!因病者的心情是孤寂的,是孤独的,所以他很需要人类间的温暖,来作同情的慰问。一个人平时的心情无论如何孤僻,或不喜欢多交朋友,不欢喜朋友来看他,但一旦疾病缠身,辗转床席之间,那时就很盼望有人来看他。见到人来看他,他的心里终是感到欣慰的。在这点上,读过佛经的人,常常见到佛屡教诫弟子,叫他们多向病者问疾,多伸出温暖的手,共援助患者,可见佛教对於病人,是很重视的。
佛尝教他的弟子们修福,要向八种福田中求福。这八种福田的名目,出在梵纲经中,但有三家说法不同,一依天台诸师的梵纲经疏解释,八福田是:一佛、二圣、三得戒师,四教授师、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以佛、圣人、僧为敬田,以恭敬故而生福;得戒本师、教授黎、父母为恩田,为报恩故而生福;以病人为悲田,以悲悯同情故而生福。二依贤首诸师梵网戒疏所列的八种福田是:一造旷路美井,二造水路桥梁,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给病人,七救济苦厄,人设无遮大会。这八种,亦是学佛的人应修的福行,以此为种福之田。三依其他诸处说法,以佛法僧三宝为三福田,合父母、师僧、贫穷、病人、畜生五种为八福田。上面说的三种八福田中,都把病人列为福田之一,可见佛法对於病人的看法,是特别重视的。梵网经中且说:「八福田中,以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因此知道佛教对病者的慰问,亦是自己的一种责任。
至於佛教中说到生病的人,因病的浅深程度有别,亦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像我们普通的人类,以佛教看来,有病的人固然已在生病,就是没有病的人,平时也通身是病,只是自己觉察不到,要到病在身体上发作出来,才知道自己在生病了,其实呢,他的身体未病时,他的心理无时不在贪瞠痴烦恼的疾病中。二、佛教中有一种声闻罗汉的小乘人,他已断了三界内的见思烦恼的病,但三界外的无明烦恼的病,都未疗治,所以依佛教看来,仍是病人。三、佛教中有一种菩萨的大乘人,他不但断除见思烦恼的病,也断除无明烦恼的病,只是没有彻底究竟,还不能说是完全健美的人,有时仍不免有病态的。四、唯有成了佛,烦恼病尽,智德圆满,人格完成,才可称为人生最健美的,一个无病的人。
在佛教中,有些佛或菩萨,本来已是无病的人,但为救度众生??即是那些在迷不觉的人,他自己有时会「示现有疾」。这示疾不同普通人有时不肯做事,装作有病,或如小孩子们偷懒不上学,推说自己有病。这些可说是装病,是一种「伪病」;佛菩萨的「示疾」,完全不同这种意义。像维摩经中说的维摩居士,他本来是一个无疾的人,但为了度人的方便,示现有疾,他说他患疾的原因是:「从痴有爱,即我病生」。「众生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这都是说明「众生病故菩萨病」的道理。同时由於他的示疾,引了好多人来问疾,来安慰他,他却乘此机会大说其法。他既因病说法,所以所说的法,还是与病有关,而病是从身体上来的,所以做说:「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怪、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不净,秽恶充满……诸仁者!此可厌恶,当乐佛身」!这是说明我们的身体,是众苦所集,秽恶不净,所以时常会生病,是最可厌患的,我们要清净无病的,那就要「当乐佛身」,因佛身是金刚不坏的,无量清净的智德斯聚,故前面曾说佛是人生最健美的男子。我们现在只须看看一般佛寺里所塑的佛像,宝相庄严,也可以想见佛的健美了。
佛的身是无病的,可羡慕的,因此不但有病的人应常念佛,步式佛,向佛学习,就是一般自己认为无病的人,亦应常念佛的功德智慧,使自己的三业清净,善根增长,智德所聚,将来成一个健美的人。各位现在在养病,正好利用这空暇的时间,来多做佛学上的修养工夫,使自己的心地渐渐清明,趋於平和自在,从心灵上先获得解脱,则身体上的病痛,便渐渐消灭,精神就可回复康宁。平常说:「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所以希望各位现在要多多地为自己忙,为自己求快乐,从而走向光明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