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人生观
菩萨的人生观
这个题目是讲明一个被称为菩萨的佛教徒,他对这人生应有何种看法和作法?应采取何种态度,对人生社会一切事情,作合理的适当的处置?在未讲明这些意义以前,先要把「菩萨」这个名词略为诠释。菩萨是印度语,具云「菩提萨」,义为「觉有情」,亦作「觉悟的众生」。他与佛陀,译作「觉者」??「觉悟的圣者」,两者之间所觉悟的内容本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在程度上的深浅,有到家未到家的分别而已。如佛陀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而菩萨则只有自觉觉他的二觉,还没有做到觉行圆满。因此菩萨是尚处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因位,是佛陀的弟子;佛陀则是修学佛法达到究竟成功的果位,是菩萨的师父。
对我们人类来讲,菩萨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的工作是必须要发心,一面上求佛法,一面下济众生。这叫做「菩萨心」,亦叫做「菩提心」。凡是学佛的人发起这种菩提心,都有资格称为菩萨。因此,菩萨不是指泥塑木雕的偶像,那些偶像只不过假借以作为崇敬的对象吧了。普通人不懂菩萨意义的崇高和工作的神圣,常常带著迷信的情绪去崇拜,以为菩萨一定是三头六臂,能呼风唤雨,可以祸福人类的,或操有生杀人类之大权威的,那是完全出於一种误解,或少见多怪罢了。
要知道菩萨是怎样的人物,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与抱负如何?可浅举两点来说明:
一、观苦发心:菩萨从他修养的智慧体验到,世界有成住坏空的无常苦,人生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苦,在精神上有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求不得苦;从自然界来的有风雨寒热等苦。他知道人生是多苦的,但并不因多苦而厌离世界,毁灭人生。如果是厌离人生,逃避现实,那就堕於小乘人的消极行径,不叫做发心了。因这发心不是指发消极的厌离心,而是发起积极改善人生和世界的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即是一面勤学佛法,一面藉这所学的佛法,共改善这多苦的人生世界,普度苦难的众生,同得乐趣。如观音菩萨,大悲救苦,出生入死,在所不辞。如地藏菩萨的「地狱夫空,誓不成佛」。地狱是代表最苦的所在,我不去地狱度空众生,还有谁能去救度?八大人觉经说菩萨是「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正显示菩萨的人生观,是代表佛教积极服务社会的前进精神。
二、达空无我:菩萨从修养的智慧体验到人生有生老病死,迁变无常,即知人空。因人所代表的是身体,身体是会死的,故知人空;人空故我空,而得空无我的智慧。再进一步,知道世界也是在成住坏空的四相推移中生灭无常的,故知一切法皆空,即得法空的智慧。菩萨有了人空和法空的智慧,故於人於法,没有贪著,心无挂碍,虽然做了许多救世利人的善事,而其心空明清净,丝毫不起贪利图功的观念,真能做到明其谊而不谋其利,行其道而不计其功。所以金刚经说,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见有一个众生为他所救度。在大智度论中更进一步表明菩萨的心迹,说「菩萨度生如度空」。虚空广大无际,包容一切,而菩萨的境界和虚空打成一片,没有分别思量,自然普应万物。世间一切功利的观念,热中的思想,到此境界,已不留渣滓。菩萨为众生受苦,为众生服务的人生观,真可说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了。
普通一般热中功利的人:就因他没有像菩萨一样体达到人生「无人我」的我空,和世界「无法我」的法空。没有此两种修养,所以对於世事看不破,放不下,做了恶事不必说,就是做了善事,有了善功,也要贪,也要争。贪小功则小争,贪大功则大争。小争成为家庭的争,局部的争,大争则成为国际的争。世界全体的争。因此使到这个世界,无时不沦於战争竞赛的苦难中,人命草菅,岌岌可危,真是「强壮者散之於四方,老弱者辗转於沟壑」。那末,我们欲想改善这个多苦的世界,使之成为人间的天国,学学菩萨的心愿,菩萨的修养,菩萨的行径,倒是一个良好的方法。这个良法,值得这多贪多瞠,多欲多苦的人生,拿来做为借镜。
我们要赞扬菩萨,因菩萨具有大悲无我的精神,对於这个追求物质,纵我制物,损人利己的社会,好比甘露妙药,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菩萨有大悲心,故能勇敢救人;有无我精神,故能牺牲自己。同时菩萨的特长,还住坚持毅力,精进不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如释迦菩萨,昔在因地中曾为山鸡,为救山林失火的同禽,不辞劳苦,往来大海,以翼沾水,欲熄大火。有帝释天人看到,叫它不要太愚蠢,以少水怎能熄灭大火?它说:我要拯救我的同禽,只有尽其在我,努力无懈,到死为止。天人被它感动,结果惠赐洪雨,淋熄大火,助成了它救生的心愿。如果我们人类为拯救同胞於水深火热,都抱菩萨这种大悲无我而无畏的牺牲精神,鞠躬尽瘁地去做,那么,也不怕世界没有和平安乐的日子了。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在印尼棉兰佛教团体联合欢迎会致词
诸位长老!诸位居士!此次不慧承邀来棉弘法,今日与黄居士、陈校长等一行五人同来贵地,得蒙各位如此热情招待,使人感激万分!
贵地以及椰加达等处,有许多佛教的虔诚信徒,在我未来之先,早在十年前,已由张心圣居士等介绍通讯皈依,通讯问法,而直到现在,未曾谋面!所以今天有此良好的机缘,与已皈依而未见面者见面,又与许多新认识的教友相识,在佛法中发生亲切的关系,相叙一堂,更感高兴!
我们来自槟城。槟城为马来西亚重要的一州,不论在文化、教育、商业各方面都在进步中,而佛教更为盛行,与各宗教的关系良好,彼此和谐相处。贵国印尼与马来西亚,在南洋各国中,原为情如兄弟的国家,不但同文同种,即在地势气候,生活习惯方面,亦多是相同的。就宗教方面说,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多种宗教的国家,而贵国虽不是多元民族,却是有多种宗教的共同存在,如今晚的各佛教团体联合欢迎会的委员中,就有印尼佛教会参加。在椰加达的印尼佛教总会和在棉兰的印尼佛教会分会,会长都是印尼人,重要的职员亦有印度人和华人。现在大家坐在一起,气氛十分欢悦与和谐,十足表现出佛陀慈悲和善的友爱精神。这在马来西亚尚不多见,因现在很少见有马来人来参加佛教的团体。虽然,我们住在马来西亚很久,大家都已成为公民,亦与各位住在这里一样,其中亦有成为印尼公民的。两国既是兄弟国家,大家又一样是公民,今日晤面,自然感到亲睦,再加上一层佛法的关系,不稍说,更感觉到亲切友善了。
佛陀的精神,佛教的学理,都很重视友善和爱的。佛教的教义博大精微,对於人生和人性方面发挥了很多伟大的理论。这些理论,都可以成为人生友善和爱的重要因素。如佛教说的众生佛性平等,人人都可以学佛,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与中国孟子说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的「涂之人可以为禹」,同可看出人群应具友善和谐的精神。佛教的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敬他拜他,还不断地说:「汝等皆当作佛,吾不敢轻汝」!友善的精神发挥演化到这个程度,真能实践了「敬人者人?之,爱人者人?之」的精神了。如果人人友善到这个地步,相信世界上一切民族杜会中的不平等阶级,不平等条例,都难以存在了。佛陀在世时,针对印度古代社会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宣扬发挥了这种平等理论,表现了这种平等精神,把阶级制度扫除,把不平等的条约无形中撕掉,使被压抑痛苦的难友重见青天白日,过著平等和谐的生活,无怪乎当时印度的人民,都把佛陀当做大救主,大救星来崇拜。在佛教史上记载佛陀出游,其中有许多「布发掩泥」等掌故,都表现了广大人民对佛陀友爱精神的怀恩与恋念。
佛教还有一种最切实际之友爱理论的表现,那就是无我。唯有无我,才能爱人,才能真正表现伟大的友爱。世人不知这个我是「缘起性空」,处处执著我,处处认真,处处不肯放松,所以在人我之间,造成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破坏了世界的和谐,丧失了人生的和爱,损害了人性的友善。如果像佛陀那样,经过了一番修养,由於证悟,体验到十方法界的缘起性空,一切人事的如幻不实,就能看破一切,放下一切,牺牲一切,敢於救人,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见人苦如己之苦,见人乐如己之乐,真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充分发挥了他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众生一体同观的友爱精神。到此地步,自然一切地域的异念,种族的隔离,肤色的优劣,阶级的斗争,人我的歧视,都销熔於佛法的大冶洪炉中,不复存在於佛法的大海中了。今天我们访问贵地,弘法的目标,正是要与大家联络感情,提倡慈悲普爱的佛理,争取未来世界的和平,使人类生活在友善和爱的社会里,得以安居乐业。
现在我们大家坐在浮屠佛寺的佛殿中,谈论佛法,听讲佛理,大家的心境平和,显露在面孔上的也是笑容,此刻似乎觉得世界上什都是可爱的;可是当我们明天早上打开报纸一看,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火药味,一点儿也不可爱了。有些地方正在放神经冷箭;有些地方正在风云紧急,剑拔弩张;有些地方已在磨拳擦掌,拼个你死我活;甚至有的地方在同一宗教里面,也发生兵戎相见,死伤狼藉。这真是给人类的友爱一大讽刺!尤其是科学发达的今日,人类要斗胜自然,现在已登上月球,想在月球上争霸领土,插上国旗,可是在人类身旁的许多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却无法解决。这又是人类给予自己的一大讽刺!人类不向自己内心反省,不多体验缘起性空的原理,人我之见不亡,斗争终日不息,即使登上月球,甚或似孙行者大闹天宫,究竟又有什意义呢?把人间弄得鸡犬不宁,已使人类饮够苦水,吃够苦头,还想斗到天上去,使天堂也鸡犬不宁,这未免太愚痴了!况且人类因痛苦太甚,才信有天堂可以「永生」快乐,还存著一个美丽的理想,相信可做末日的逋逃薮。如今科学的先进犀利仪器,把太空人射上月球或天堂,发现到月球或天堂也不过是一片荒土,无形中把信仰一般宗教的天堂美丽理想也打破了!这样向大自然发展,结果弄到人类大不自然,弄巧反拙,未免太那个了!但这在佛教,看法并不相同。维摩经说:「众生心净故国土净,众生心垢故国土垢」。那么,如果你的心地未净,不但攀上月球,即使将来能乘坐太空船登上天堂,在你不净的心地和不净的肉眼中,天堂也不过是浊土罢了。所以太空人登上月球,月亮中不但没有为夏羿所追
求的美丽的奔月嫦娥,更不见「吴刚谪伐月桂,桂高五百尺,斫之斧痕随合」的奇迹,而所看到的只有一些参差不平的怪石,所带回的也只有两箱疑含毒质的土块,这也不足为怪了。这些都是神话,我现在也不是拿来作什引证,只不过是藉此显示人心未净,佛天歧见是永m?在罢了。
讲到这里,心里又生出一种感觉:科学家研究发展各种科技,并造成太空船登陆月球,不知花费了多少亿美元或苏币,到了月球,不过拿了两箱土块回来作试验品;如果把这笔巨款转移过来充作建设和平的费用,推广人类互相友善的精神,相信人类身边许多矛盾争斗的痛苦和问题,至少可以解决一大半。我作这种说法,并非意味著不同情科学或反对科学,在这个时代,除非神经有问题的人,才会反对科学;不过,科学进步,道德也要跟著进步,才是人类的共同幸福。不然,利用现代科技侵略他人,谋求自我的利益,把道德抛在科学的後头,跟不上来,那么,必见科学愈发达,世界愈混乱,人民愈痛苦!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必需要提倡道德跟上科学,以道德来控制现代科技的使用,来保卫人类的和平友爱,大家不互相侵犯,互相精诚合作,才是文明时代的人类,真正享受人类文明的利益与快乐;不然,科学发达,只是利用犀利的现代科技摧毁了道德文化,道德文明,人类将要退化回到几千年前的野蛮时代了。
讲到道德,必然要拉到宗教方面来,因为宗教就是道德的学问。哲学家罗素曾说:科学如目,宗教如足。一个人必须要目足并用,才得完美。可是佛教的学问,不但是目,而且也是足,正是目足并运的能手。佛教教人解行并进,福慧双修,是即知即行的学问。知不深,行不切,行到成功,知才圆满。所以佛教重求智慧,又重修德行,是从智慧而实践道德的学问。佛教不但具有科学知的眼目,兼具有宗教行的双足。唯有佛教是知行兼具的道德学问,所以它不特注重自利自度的智慧,更注重利他度他的德行。实行这种利他的德行,便是彻底推广友爱的精神。人人具足这种友爱的德性,扩展这种友爱的精神,世界真正的和平,人生真正的和乐,才会实现。
今日的世界,已无乾净之土,唯有我们大家发心来提倡佛教慈悲、友爱的精神,先依佛法净化身心,然後才会净化世界,使人生趋於大同和乐的美境。谢谢各位!愿与各位从佛法中共同勉励,庄严世界,和乐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谚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论语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孔子亦说:「为政不在多言,言多必失」。讲话谨慎不多,沉默寡言,固然是美德;但多讲话亦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只要懂得讲话的技巧或艺术,那多讲与人有利的话,我想亦是没有什关系。
佛教中有些学佛的菩萨,他有方便的智慧,懂得说话的技巧与艺术,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多是娓娓动听,令人喜爱的。所以菩萨说法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引人入佛。其中的「爱语」,正是懂得技巧的话法,能令人百听不厌。所以爱语,实为人生和睦的要素,亦是人生一种谦让的美德。因为爱语使人听了精神爽利,心情愉快,态度和悦,如饮琼浆,充满喜乐。同时爱语也是从谦让虚怀中吐露出来,不是趾气高扬,傲慢自大的人所能做得到,说得出的。
佛教的爱语,从广义说,可有四种:
1.不妄语:妄语是用骗话哄人或欺人;不妄语,是说真实话,不作狂语诈骗。华严经十地品离垢章说:「性不妄语,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妄语有三种:小妄语、大妄语、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不犯;小妄语、大妄语,犯罪自害。如牧羊童子妄言狼来,骗人来救,使人空跑一趟;後来狼真的来了,他高声求救,无人肯信,结果其羊被狼吃掉。
佛子罗云,少年出家,他好玩,喜说骗话,常使人讨厌。有一次波斯匿王有事来只园找佛,佛明明在只园,罗云却骗王说,佛在只园对面的山下坐禅。王去找佛,空跑一趟。後来佛要警诫罗云,把他带到山里软禁,促他用功,不好贪玩。过了半月,佛再去山里看他,他的态度好转,不再嬉戏,已有威仪礼貌。看佛脚脏,倒一木盆水给佛洗脚。佛洗了脚问他:「这盆洗脚水还可以用来饮吗」?他答:「水浊无用,不能饮了」!佛说:「人不持妄语戒,口业不净,没有信用,人不信赖,也好像此水无用,浊了不能饮」。佛又问:「这木盆如果有裂缝,水还藏得住否」?他答:「盆既有缝,水会渐渐漏光了」。佛开示道:「喜说骗话的人亦是如法,骗话说得多,功德之水亦慢慢漏光了」。佛又叫他倒了盆水,把盆覆在地上,问他:「盆覆在地上,还能藏得水吗」?他答:「不能藏水了」。佛开示道:「一个人不用功,说尽骗话,也好像盆覆於地,什功德都难收藏了」!罗云经过佛陀的训练和开导。心开意解,努力持戒修善,不久就证到了罗汉的圣果。这也是佛陀教化儿童的方法。
2.不绮语:绮语,是说些花花绿绿、飘飘荡荡、引人妄念,想入非非的巧言令色的话;不绮语,是不说那些引人邪念,荡人心魄的淫词艳语。华严经十地品说:「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倘??审,何况出散乱之言」?这些都不是浮靡的绮语。好说浮靡艳语,喜作艳诗词曲的人,多是玩物丧志的。如爱作哀怨艳丽,悱恻缠绵的艳词的陈後主李煜,结果弄得国败家破,与宠妃爱妾,逃难死在胭脂井底!善写断肠词的李清照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结果亦弄得人与黄花同瘦。又如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说它是名句固好,说它是绮语,亦无不可!
3.不两舌:两舌是两边嘴,好像一个人有两条舌头,对张三说李四不好,对李四说张三不是,挑拨是非,离间感情,引起两相斗争,俗语喻作「两头蛇」,是最毒的捉弄。华严经十地品说:「性不两舌,菩萨於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4.不恶口:恶口、是用粗言咒骂人;不恶口,是对人不说恶毒咒咀的粗言。华严经十地品说:「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瞠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瞠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身心踊悦语」。
爱语,是说的话可爱,令人喜悦;亦是赞扬他人的美德的话。普贤大士学佛曾发十愿,其中有一愿是「称赞如来」,专赞佛陀的智慧庄严和福德庄严。也可以说在佛边是赞佛,在人边也是赞人。佛是过去的人,人是未来的佛,所以称赞人和称赞佛,理性是平等的,功德也是一样的。杂花譬喻经说有一个「香口沙弥」,他初生时口中就出青莲花香,使人远远闻到,就会感到神情喜悦;原因是他在过去世曾经称扬赞叹佛陀的功德。又过去在印度有两个乞丐,见到佛带一大群弟子游化,一个说佛像一头牛,带了一群小牛。另一个说佛像个国王,带了一群臣子出游。前一个乞丐轻视佛造了口业,不料酒醉道中,竟为许多经过的牛车辗死,後一个赞佛像王的,适遇国王逝世,诸臣正在物色贤君,见他睡在树下,庆云在上,树影遮身不移,如是有德贵人,就扶之为王。这是口业造的现报,毁赞因异,贫富苦乐之果亦殊。故普贤大士发愿「称赞如来,就是重视爱语,要推扬人生和爱的美德。
我曾在美国讲「普贤十愿」,在「称赞如来」愿中说了一个故事:从前印度有一头黄牛,平常吃草耕田很守本分。一天早晨主人牵它入城,甫近城门,忽用角触死一个路人。主人惊其已疯,入市贱价卖与主仆二人。途中牛欲饮水,新主人牵近河,又被它一角触死。仆人愤此疯牛杀主,回家把它杀了,售肉於市。一人买其头归,路中疲倦,把牛头挂在树枝上,在树下少坐。牛头忽然掉下,角尖插中那人头顶,脑浆迸出而死。这头恶牛一日杀了三人,震动全城,都以为奇,奔询於佛。佛说前世有一老媪,微本经营了一间小旅店。一天来了三客,食宿数日,乘她出外,三人逸去。媪归觉察,穷追索值,三人欺她孤身年老可欺,不但不付欠款,反而恶口骂辱,媪无奈何,誓杀三人,回家气愤而死。佛说完此故事,指出媪死後投入畜生道,此恶牛即前世之媪转世;被牛角触死的三人,就是前世旅店食宿不给分文的三个恶棍。前世昧良,今生得报,因果循环的,毫厘无爽,不可不信。
总之,赞叹属於爱语,是使人生和谐最好的美德。我们人在平日,能隐恶扬善,赞誉他人,戒经所谓「好事向他人,恶事向自己」。「吃亏好过讨便宜」,正是做人的忠恕之道,希各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