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金刚经》开示录第三十三节课

  • 作者:
  • 文章来源:
  • 点击数: 3099
  • 分享到:
《金刚经》开示录第三十三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说:‘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此处的意义与上面相同。在名言中,修行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将来要度化众生,而且十方诸佛也发过此愿,显现上也曾度化了无量众生,如《妙法莲华经》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佛度化众生的方式与我们不同。我们凡夫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而《大律经》中说,佛以四种方式度化众生:一、法施度,即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经部来度化众生;二、身力度,以佛身的相好庄严令众生欢喜,使其种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在有缘众生前,显现种种神通而度化之;四、名号度,《贤劫经》中说:“若听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此众生不会堕落。”因此在名言中,佛陀确有“我当度众生”的愿和行。
但在究竟实相中,能度与所度均不存在,所度的众生如梦幻泡影,再进一步抉择的话,远离一切戏论。《圆觉经》云:“众生乃心所证知。”在迷乱显现前,所度的众生似乎存在,但实相中只是所证而已,没有真正的众生可度。六祖说:“实相中众生本来是佛,若还需要佛来度化,则成了妄语。”所以这里也说:“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有四相者不可得涅槃!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实相中并非有我,而凡夫妄执为我。”
佛经论典中,用了各种方法抉择“我”不存在,但凡夫不懂这个道理,因而生起强烈的我执。《大乘五蕴论》云:“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什么叫做凡夫呢?即对圣法没有如实通达。在《四百论》和《入行论》中,也有对凡夫的定义方法。
“异生”是凡夫的别名,指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之所以叫“凡夫”,是指与圣者相比,没有断惑证理的境界。凡夫有“我”,没有断除我执和我所执,具有四相的实执;而圣者从道理上、修证上,完全通达了无我,故没有对“我”的执著。
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名言中显而易见,但这种对凡圣的执著是否合理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不是凡夫,只是名称上叫凡夫。”
在圣者的根本慧定前,既没有凡夫,也没有非凡夫。《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这与此处的道理几乎相同。名言中虽可安立凡夫,而在胜义当中,凡夫的本性与佛的真如无二无别。既然凡夫都不存在了,证悟无我与没有证悟无我也不存在。大家应分清二谛的界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