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八十五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553
  • 分享到:


下面继续讲藏传净土法。在十种殊胜善业中,身体的三种善业,救护他命、布施和持戒已经讲完了,语言的四种善业中,说实语和化怨也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粗语的违品——说柔和正直语以及绮语的违品——说具义语。

说柔和正直语:

即不怀有贪嗔之心、言说温和调柔的正直之语。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内心应该断除贪嗔等烦恼,口中应该言说温和、正直的语言。

首先,说话的态度要调柔。佛经中提到,说话时内心要怀有慈悲,脸上要带着微笑,不能内心怀着仇恨,脸上带着不悦或痛苦的表情。《增一阿含经》中说:“言常含笑,不伤人意。”说话时要面带微笑,不刺伤他人的心。《出曜经》中也说:“先笑后语,不伤人意。”先要笑一笑,然后再说话。(下面很多人都开始笑了,你们是不是想说话了?记住啊:先笑后语,不伤人意。)

另外,所说的语言要正直。不能以自私自利心或者狡诈心说话,应该按照《二规教言论》的要求,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言说正直的语言。

一个人的语言和他的修行境界密切相关。在《华严经》等经典中,都要求修行人宣讲柔和正直的语言。具足柔和语不仅对自己的修行有利,而且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如果在和他人交流时,总是以嗔恨心、侮辱心或者傲慢心言说粗暴、刺耳的语言,这不仅对自己的修行不利,也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因此,今后大家在和他人交流时,要摒除烦恼,以慈悲、欢悦之心交流。

《大宝积经》中说:“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要具足柔软心,怀有慈悲心,如果要和众生说话,不要有贡高我慢心,应当安住谦下心,以和颜悦色的表情进行交谈。

宣说柔和正直语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修行人心语温和,说明他具有大乘种性,他的菩提心修得不错。这种人在世间非常难得,是令众人欢喜之处。

《律藏》中说:“兔角极难得,龟毛亦难得,妓女独处难,说直语难得。”世间有几种难得:首先兔角和龟毛极其难得;然后妓女独处也很难得,因为妓女总是和其他人做非法行,基本上没有独自而住的时候;最后说直语的人也非常难得。尤其在末法时代,可能是人们从小习惯了说虚伪的语言,基本上听不到公平正直的语言。学佛者要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大家要成为说公平正直语言的好修行人。

这个教证旨在说明柔和正直的语言很难得,但也可用在妄语的违品——实语上,现在世间说真实语的人也很难得。大家也应该断除歪曲不实的语言,说话要尽量真实可靠。

很多人从小就喜欢说粗语,骂起人来口才特别好,可是柔和正直的语言一句都说不出,而且说话的表情也让人难以接受。这也许跟前世的习气有关。学习这些道理后,希望这些人改掉从前的恶习。

只要自己肯下工夫,调整语言并不是做不到的。不要说学佛的人,很多世间人通过训练都改进了自己的语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是如此。刚踏入政坛时,很多人都觉得她的声音又尖又细,不够沉稳含蓄,听起来没有魅力。为了改变公众的印象,撒切尔夫人请专家指导自己,花了几年时间改变说话的方式,凡是公众不喜欢的一律调整。经过训练,最终她的语言变得亲切、悦耳。在以后的选举中,公众都接受了她的语言。人们都认为她是通过训练改变语言的典范。

人的说话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作为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对自己的语言不太满意,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有的人平时说话存在一些毛病,如爱说粗鲁、下流的语言,或者经常说不悦耳的语言,这些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总之,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尽量让人听起来舒心、快乐,这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一般而言,修行人应该说正直的语言,但这方面也要掌握分寸,观待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众生,有时候我们也要说一些灵活的语言,否则语言太直了也会伤人。有些道友可能是智慧有限,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自己的事情也无法成办。所以大家要有控制语言的能力,这样度化众生会很方便,自己的修行也不会遇到麻烦,而且与各方面的因缘也会越来越好。

《旧杂譬喻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有一个国家,当地的人民喜欢造恶业,性情也极为刚强难化。有一次,佛陀携带眷属游化到那个国家。随行的五百阿罗汉觉得度化当地人没有什么问题,于是纷纷请求去度化他们。首先是目犍连尊者出马,他的语言非常直,他对当地人说:“你们应该行善,如果继续造恶业,死后会堕入地狱。”当地人不但没有被度化,反而群起殴打痛骂他。结果目犍连无功而返。舍利子对目犍连说:“你的方法不对,应该以智慧度化他们。”舍利子去了以后,对当地人说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可是效果也不好,当地人又开始唾骂舍利子。最后五百阿罗汉都去过了,可是当地人都不接受他们说的道理,而且还诽谤他们。阿难对佛说:“这些人诽谤了这么多圣者,他们造的罪业太严重了,肯定不会有解脱的机会了。”佛陀说:“他们的罪业虽然深重,但在菩萨看来算不了什么,应该有办法度化。”

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两个众生刚强难化,个别地方的人造恶业特别严重,在大乘行者眼里看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众生的根机、业力不尽相同,五浊恶世中肯定有很多人造各种恶业。正因为他们沉溺在业惑的苦海中,所以我们更应发起普度众生的誓愿。如果这个世界就像清净刹土一样,众生一点烦恼和痛苦都没有,那我们也没必要发誓度化他们了。

最后佛陀派文殊菩萨度化当地人。文殊菩萨首先随顺这些人,根据每个人的根机和意乐宣讲赞叹之语。比如有的人喜欢杀生,文殊菩萨就赞叹他杀生如何厉害,非常了不起。这样一来,当地人逐渐对文殊菩萨产生好感,觉得他和自己很有缘,都愿意听他的教言。最后,文殊菩萨以委婉的语言把他们度入佛门。他们对文殊菩萨大兴供养,文殊菩萨说:“我不算什么,我的老师佛陀才是最有功德的人。你们供养我不如供养佛陀,这才会获得无量的福德。”在文殊菩萨的劝导下,人们纷纷前去拜见世尊。佛陀讲经说法后,很多人当下获得了不退转果位。这时三千大千世界震动,一切山林树木发出赞叹之声:“文殊菩萨,善度如是。”

所以说话应该善巧。有些道友觉得修行人应该说直语,不能拐弯抹角,所以只要看见一个人有过失,就当着众人的面公开指责。甚至对方已经特别生气了,他们还认为:我直言不讳地说过失没什么不对的,是怎么样就该怎么说。这样说话效果不一定好。当然,我并不是要大家说狡诈的语言,但是在和众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随顺对方的根机和意乐,要宣说相应对方心态的语言。有关经典中也提到,在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佛陀也说过不了义的语言。所以适当的方便语是开许的。

当然,方便语也不能过头。有些人喜欢说妄语,却美其名曰为说方便语,经常说:“没事,没事,我就爱说方便语。”其实他们没有分清方便语跟妄语的界限。什么是方便语?如果你的语言对自己没有染污,对众生也有利无害,这样的语言才是方便语。如果你不是从众生的利益出发,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信口开河不是方便语,完全是妄语。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有辨别的智慧。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主要的工具,我们要善巧运用这个工具,否则有时候也是比较麻烦的。有些人不爱说话,什么事情都埋在心里,该表达的意思也不表达出来,结果有些修行和弘法方面的重要问题一直没法解决;还有些人太喜欢说了,什么事都抖出来,一直吧吧吧说个不停,他们的语言也不一定受到众人的信赖。所以语言是修行中的重要一环,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说具义语:

我们应该宣说具有意义的语言。什么是具有意义的语言呢?比如别人痛苦的时候,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或者别人对解脱没有信心的时候,为了提升他的信心,可以讲上师三宝的功德;或者为了让众生趋入正法,可以先跟他聊天,讲一点故事,说一些他喜欢听的语言,然后再慢慢引导他(这种情况下不会构成绮语)。

《正法念处经》云:“一切善语人,能善安慰他。”如果是善于说话的人,能以善巧的语言安慰与他接触的人,让别人心情愉悦、远离烦恼。有些人一说话,马上就能遣除别人的痛苦,这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可是有些人不太会说话:看到一个人比较胖,就直接说:“你太肥胖了”;看到一个病人,就说:“你好憔悴啊”……这很容易刺伤别人的心,人们都不喜欢这种口无遮拦的人。因此说话要懂得婉转,如果表达人死了,不能直接说“死了”,你可以说某人“走了”。

以前有一个人打错了电话,我一接电话,他就问:“喂,张华在吗?”我说:“谁是张华?你打错了。”“没有打错,让张华接电话。”我说:“他走了。”他大吃一惊:“啊!他死了?”后来我觉得这不太好,也作了忏悔。

按佛法的要求,在和别人交流时,要尽量以和蔼的态度说如理如法的语言。《四分律》中说:“善者便说,不善者不说。如法便说,不如法不说。爱言便说,不爱言不说。以实而说,不为虚诈。利益故说,不以无利。”讲到了五种该说和不该说的语言:善法可以说,不善法不可以说;如法的可以说,不如法的不可以说;慈爱的语言可以说,不慈爱的语言不可以说;真实语可以说,虚伪狡诈的语言不可以说;有利的语言可以说,无利的语言不可以说。大家想一想:自己平时是不是这样说话的?

如果是文化素质高、品德优良的人,一般会说有意义、高雅的语言;如果是素质差、品行低劣的人,他的语言不一定有意义,而且很粗俗。如果一个人的语言没有意义而且特别啰唆,众人都会看不起他。《水木格言》中说:“树叶纷落路边,受到众人践踏,无义闲言多者,遭到众人轻视。”秋天的时候,树叶纷纷掉落在路边,来往的人们都会践踏它;同样,如果一个人闲话特别多,天天都是没完没了的无稽之谈,人们也会看不起他。《二规教言论》中也说:“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如果一个人就像乌鸦一样,成天“哇哇”乱说,所有人都会特别讨厌他。

如果一个人说话庄重沉稳,人们都会觉得他的涵养和境界深不可测,自然而然会对他产生敬畏之心。人的语言和别人对他的尊重、恭敬密切相关。所以,今后大家说话一定要注意。否则,如果不懂说话的技巧,也不会观察说话的时间和场合,肯定会遭到众人的蔑视。

在这方面,舍利子尊者和摩诃罗比丘就是鲜明的对比。《杂宝藏经》中记载,以前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一天舍利子和摩诃罗去他家应供。当时有商主从大海取宝回国,国王把商主取的珍宝分赐给长者,当天长者的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各种好事接连出现。应供后,舍利子诵偈祝愿:“今日良时得好报,财利乐事一切集,踊跃欢喜心悦乐,信心踊发念十力,如似今日后常然。”长者非常高兴,供养了舍利子许多资具。摩诃罗非常羡慕,他觉得这个偈子很殊胜,于是向舍利子求这个偈子。刚开始舍利子没有传,后来摩诃罗再三祈求,舍利子才传给他。得到这个偈颂后,他想:以后我一定要经常念这个偈颂。

好景不长,后来长者家衰败了——妻子吃了官司,儿子也死了,出现了一系列不吉祥之事。刚好摩诃罗又到他家应供,吃完饭后他就重复舍利子的偈子:今日良时得好报……,如似今日后常然。长者一听特别不高兴:怎么你愿我家继续发生这些事情!于是把他痛打一顿,然后轰了出去。离开长者家后,摩诃罗来到了一处麦田。当地有一个习俗,右转麦堆代表吉祥,左转麦堆代表不吉祥。他不懂这个规矩,左绕麦堆走了过去。结果农民又打了他一顿,还教训他:“你为什么不右绕麦堆并且说‘多入’(意为庄稼丰收、越多越好)?”于是摩诃罗又把‘多入’记在心里。又往前走了一会儿,遇到有一家人死了人,正准备埋葬尸体。他右绕坟墓说:“多入多入。”死者的家人一听,特别不高兴:怎么死了一个人还不够,还要多死?又痛打了他一顿。当天发生了一系列此类的事。最后摩诃罗特别不高兴,觉得这都是舍利子的偈颂惹的祸。后来比丘们扶着他到佛陀那里,告诉世尊他挨打的因缘。佛陀教诫他说:今后你要观察场合和时机再说话,否则乱说是不行的。

道友们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别人家里有喜事时要念什么经,有灾难时要念什么经,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不光所说的语言很重要,甚至说话的表情也很重要。那天我们去玉树救灾,在合影时大家都很开心,我再三叮嘱:这个场合不能太开心,不要露出笑容。但拍出来的照片还是不太合适。大家以后要注意:有时候自己虽然很快乐,但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必须根据环境和时间拿出应有的表情。如果是在演节目或者耍坝子[1],那个时候没必要愁眉苦脸,好像母亲刚去世一样;如果别人家里死了人,或者有些地方出现了灾难,那时也不能显得太开心,否则会招致很多人的谴责。

有些大修行人心里没有任何挂碍,一切苦乐都转化为修道的妙用,这种人当然不用看场合或者别人的脸色。在一些大圆满瑜伽士和禅宗开悟者的境界中,一切外境都了悟为自心的显现,没有任何苦乐的概念。这样的人当然无有任何约束,活得无忧无虑、逍遥自在。除此之外,一般的人必须按世间的轨则处世,如果偏离了这个轨则,很可能受到人们的诽谤和轻蔑。总之,大乘行者应该明白世间的轨则,自己的言行要让人们心悦诚服,至少不要让别人挑出明显的毛病,否则也会对度化众生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

回到说具义语上。无著菩萨曾说:“多言可生不善业,纵然未生虚度日,除非定利自他语,精进禁语极重要。”确实如此,话太多了很容易产生不善业,有可能说出诽谤的语言、竞争的语言、贪心嗔心的语言,等等,即便没有造恶业,没完没了地说话也会虚度光阴。因此,除了言说对自他有利的语言,一切闲言杂语都要断除,平时最好能禁语,即使不能禁语,也应该少说为佳。在《宝鬘论》等许多论典中,都要求修行人少说无义语。

如果你非要说话,应该策励于背诵经论、念诵经咒或者赞叹诸佛菩萨,至于那些毫无实义的废话就不要说得太多了,否则既花时间又费精力。话说得多了确实伤身体,自己的精力与其浪费在绮语上,不如多念一些具有加持力的佛菩萨的金刚语。

以上讲完了语言的四种殊胜善业,下面讲意的三种殊胜善业。

少欲:

少欲是贪心的违品,也就是说不但不贪求,而且要减少内心的欲望。

藏族有一句老话:有福不求亦得财,无福希求亦难得。福报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福报,即使你再追求也得不到财富;如果你有福报,不需要特别的勤作,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财富。所以我们不要不知足,天天刻意追求,要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少欲。

《因缘品》中说:“一人纵然有,等同雪山金,亦不满足彼,当了悟知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满足:没有衣食需要衣食,有了一般的衣食还不行,还需要高档的衣食,然后还要房子、轿车,……欲望不断地膨胀,一直没有尽头。到了一定的时候,即使拥有等同雪山般的黄金,内心还是不满足,还要继续追求。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要知足,如果始终没有满足感,自己会活得特别累。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希求的目标不尽相同:读书的时候,看到同学穿一件新衣服,自己要穿一件更漂亮的新衣服;见到别人有一支铅笔,自己就要有一支圆珠笔或者钢笔。长大以后,又把身边的人看做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短暂的一生就在不断贪求、攀比中度过,始终没有满足之感,这样的生活非常痛苦。

常言道:知足常乐。如果想拥有快乐,就要有知足的境界。其实真正观察起来,财富只是欺骗愚者的假象,根本不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大宝积经》中说:“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财物是如梦如幻的,只有愚痴的众生才会被它诳惑,财物也是无常的,刹那得到、刹那又会失去,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对它生起欢喜心呢?

不管古代还是现在,都有许多安住在寂静深山里的修行人,他们通过修行深刻地体会到:财富、地位、名声不会带来快乐,这些只是感受痛苦之因。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领导因经济问题被收监了。当他兴盛的时候,豪宅、轿车等应有尽有,家中每天都是高朋满座,所有的人都非常羡慕他。可是当他锒铛入狱后,就再也没有人去他家了,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人打。以前我和他比较熟悉,我给他妻子打了一个安慰的电话:“……这件事确实很意外,虽然他很有能力,也很有智慧,可是在取舍因果方面出了问题,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请僧众为他念经加持了。”他的妻子以前很自信,但那时她非常低调,在电话中絮絮叨叨地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没想到您还想得起我们,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短短几天的时间,这个领导就失去了一切财富、地位、名声,得失的转换就这么快、这么大!对没有学佛的人,或者虽然学了一点佛,但没有了悟佛法真髓的人来说,遇到这样的变化肯定特别痛苦。但对于通达世间无常本性的人来讲,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今天你在地狱受罪,明天说不定会上天堂享乐,后天又可能在人间感受轮番的苦乐,这是非常正常的,这就是轮回的本性,没必要为此特别执著。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享受资具、受用之安乐的人很多,而享受知足少欲之安乐的人却非常罕见。寂天论师说:“享知足乐者,天王亦难得。”不要说人间的众生,帝释天王、大梵天也很难拥有知足少欲的安乐。有智慧的人应该追求这样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财产为满足,不希求他人的财产,这种清净的心态就是一种真正的善法。每一个人都很需要善法,尤其在临终的时候,外在的任何财产都带不走,只有内心的善法或者生前所造的功德能带走。《诸法集要经》中说:“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己所有资财,一步不随去。”只有善法才会生生世世跟随自己,而世间的有漏钱财,像房屋、存款或者“阿”字包里的几百块钱[2],这些都不会跟随你前往来世,所以大家应该精进积累善法的财富。

《百业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有一位施主供养世尊叫做“拉德”的百味美食[3],一个乞丐见后向世尊索要。世尊说:“你先说‘我不要’,我就给你。”乞丐迫不及待地说:“我不要。”于是世尊把拉德布施给他。给孤独长者看见了这一幕,他想:绝不能断了世尊的斋食,如果没有这些拉德,今天世尊可能吃不上饭了。于是他用五百枚金币向乞丐买回了拉德,然后再次供养世尊。

世尊返回精舍后,比丘们问:“那个乞丐向您要食物时,为何您起先不给他,让他说‘我不要’后才给?”世尊说:“这个乞丐多生累劫以来贪心非常重,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说的全是‘我要发财’、‘我要快乐’,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让别人发财’、‘让别人快乐’。),由于贪心很重,所以一直沦为乞丐。这次我让他说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将来山部如来出世时,他会出家修行并获得阿罗汉果位。”

现在有些人特别刚强难化,即生中要趋入佛法很困难,我们也可以像世尊那样以方便法让他们种下善根。比如从他的钱包里偷一点钱,用这些钱供养僧众或者放生。注意啊:我是教你们度化众生的方便,不是教你们偷东西!

总之,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吃有穿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如果心里面有满足感,会过得非常快乐,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内心的满足感。

修慈悲心:

如何修慈悲心呢?即对一切众生都无有害心,甚至对杀害父亲的怨敌都无有害心,在此基础上想:如果一切众生都具足安乐该多好啊!(此为慈心)如果一切众生都摆脱痛苦多好啊!(此为悲心)这就是修慈悲心。

修慈悲心的功德极大,即便修一次慈心或者悲心,其善根也是不可思议的。佛经中说:“生一慈悯心,较施诸众胜。”所以大家应该多修慈悲心,尤其要对恶劣众生修慈悲心,即便再恶劣的众生,也不要对他们有嗔心或者舍弃心。《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舍一恶人,则为背佛恩,是故恶众生,不应于中舍。”

《因缘品》中说:“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悯众生,十六分之一。”《月灯三昧经》中说:“那由他亿刹,所有诸供具,悉供一切佛,不及慈一分。”[4]《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可见修慈悲心的功德是非常大的,经论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证,大家应该好好领会这些教证的意义。

行正法:

如果一个人诚信因果,奉行、修持正法,则今生后世都会快乐。佛经中说:“修法之士得安乐。”的确如此,修行正法的人才会拥有快乐,而不修行的人只会得到痛苦。

从法的方面来说,正法本来没有主人,就像流水一样,谁都可以自由享用。从人的方面来说,如果是有信心者,正法可以满足他;如果是没有信心者,正法也无法满足他,这种人就像饿鬼一样一无所得。

我们知道,山中的流水没有主人,任何人享用后都可以解渴,如果你不享用,即使身在水边也会干渴而死。同样,对正法有信心的人可以得到利益,而无有信心者即使遇到正法也不会得到利益。

因此我们要断除对正法的邪见,按照正法断恶行善,并以之利益众生。《妙法圣念处经》中说:“若有智慧人,照观一切恶,求断诸恶业,利益于群生。”有智慧的人应该观察一切恶业,然后断除一切恶业,帮助一切众生。这也是大乘行者的行为准则。

修行人应该恒时观察自相续,要护持自己的正见,千万不要对正法生邪见。《妙法圣念处经》云:“善护身口意,正见恒相应,智慧如灯明,魔众不能坏。”如果一个人善护身口意,恒时具足正见,他的智慧会像明灯一样照亮自他,即使成千上万的魔众来到他面前,也无法损害他一根汗毛,这样的修行人能战胜任何违缘。

人的正见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见,遇到邪见者后,他很可能染上邪见,一旦染上邪见,相续就会一天比一天恶劣,最后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其实一个人可以影响许多人:如果是具邪见者,他就像毒源一样,与之接触者都会受到污染;如果是具有正见或者高深境界者,通过无形的加持和有形的影响(身口意三门的示现),他身边的世界也会变得美好。

所以大家要经常观察自己,像刚才经典中所说的那样——“善护身口意,正见恒相应”,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智慧就会像明灯一样,成千上万的魔众都害不到你,任何违缘对你都无机可乘,而且你的智慧光芒放射出去,还可以照亮有缘众生的相续,让他们也获得无比的快乐。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努力!——

[1]耍坝子:指夏季到草地上娱乐。

[2]学院很多道友身上带的一种包,包上缝有藏文的“阿”字,有些人在里面装加持品,有些人在里面装钱。故上师有此说。

[3]印度的一种食物,为面饼或食团。

[4]那由他刹土中遍满一切上妙供品,以之供养一切诸佛,这个功德比不上修慈心的一分功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