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文章来源:
-
点击数:
1346
-
思考题
1、请以教证说明,以信心忆念佛陀的重要性。
2、在了知觉沃奔以信心获得觉沃佛像加持的公案之后,你有何感想?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藏传净土法》,现在继续讲与明观福田有关的教言。
因此,无论是眼见佛陀的身相或耳闻名号,甚至仅仅忆念阿弥陀佛垂念或手触佛像……,都必定成为解脱之因。这里是说,无论是眼睛见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其他诸佛菩萨的像,还是耳朵听到他们的名号,甚至仅在心里忆念阿弥陀佛等圣尊时时刻刻都在垂念、观照着我,或者手触佛像等,这些都是解脱之因。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念佛、礼佛、观佛非常有意义,而且在有生之年当中,也应将这些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皆是解脱的资粮。
但末法时代很多众生非常愚痴,他们一见到别人念佛就想:这些人精神没有寄托,所以才念佛;看到别人拜佛、供佛就认为:搞这些没有用……但在智者看来,真正可怜的恰恰是这些人。因为,明明凡夫的分别念是迷乱的,他们却自以为千真万确;明明这些事情非常有意义,他们却嗤之以鼻。但不管世人理解与否,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见解与行为,千万不能退转。
所以,我们无论能否明观佛陀身相等,但一定不要忘记其名号。因为人的根机不相同,有些人能观得非常清楚,有些人却不一定,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在心里面经常忆念佛陀的名号,这非常关键。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居士,曾对询问她的法师和居士这样说:“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是经常想阿弥陀佛。”这种习惯非常好,大家也应经常想阿弥陀佛,乃至行住坐卧都念念不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犹豫不定:我是念阿弥陀佛好呢,还是念释迦牟尼佛,或者文殊菩萨?其实念哪一位圣尊都很好,只不过众生的根机不相同,所以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你喜欢念阿弥陀佛,那就好好念阿弥陀佛;如果你喜欢念释迦牟尼佛,那就念释迦牟尼佛;如果你喜欢念文殊菩萨,那就好好念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都很喜欢,那也可以都念。对佛菩萨来讲,无论我们忆念哪一位圣尊,其他圣尊绝对不会产生嫉妒心。如果是世间人,你对一个人好,对另一个人却很冷落,他就会不高兴,但出世间的佛菩萨并没有这种烦恼。所以,随自己的因缘定下来就可以。
还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我喜欢念的佛菩萨非常多,但却很难一一念修,那该怎么办?其实,没办法一一念修并不要紧,但你应选择其中一尊,然后观想其他佛菩萨融入他,并与之成为无二无别,那这样观修一位圣尊也就观修了所有圣尊。有时候我是这样的,因为自己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都有信心,所以我就选择在一个阶段念观音心咒,念完规定的数量后再念释迦牟尼佛心咒等。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舍弃任何佛菩萨,即使专念阿弥陀佛,也不应舍弃其他圣尊。
若能经常念佛,这的确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很多老年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这非常好。的确,到了这种年龄,活在世间的日子也不多了,也应该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归宿了,但在所有归宿当中,投靠阿弥陀佛最有意义,所以老年人一定要好好念佛。藏地很多老人都能做到三不离,即:口不离佛号或咒语、左手不离念珠、右手不离转经轮。但汉地很多老人并不是这样,想必大家都清楚他们不离开的是什么,这就不太好。但有人认为念佛只是老人的事,其实年轻人也应好好念佛。还有人认为念佛只能在家里念,到外面就不能念,其实时时刻刻都应不忘念佛,这非常重要。
在《净土圣贤录》中,有这样一则精彩的公案:在清朝杭州有一位出家人,因为他平素喜欢吃冬瓜,所以人们称之为“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平时寡言少语,每天吃完饭后就到街上边走边念佛,晚上回来后也念佛不辍,如此寒暑不断十余年。他有一位道友,名叫慧照法师,这位法师看他一天到晚都在街上走来走去,总觉得他修行好像不太用功,但也不敢说什么,因为他的习惯就是这样。有一天,冬瓜和尚对慧照法师说:明年正月初六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能不能来送我?慧照法师根本不相信,认为他在开玩笑,但也勉强答应了。到了正月初六那一天,慧照法师去他的寮房,当时冬瓜和尚不在,因他出去吃饭去了。慧照法师心想:连一点准备都没有,还说要往生,哪里有这回事呀!冬瓜和尚吃完饭回来,见到慧照法师就问:你有什么事情?慧照法师说:你说正月初六要往生,叫我来送你,难道你忘了?冬瓜和尚说:如果你没有提醒,我还差点忘了。随即冬瓜和尚就沐浴更衣、焚香礼佛,接着对慧照法师说,我有一偈请你写下来,谓:“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说完偈子,他便安然逝去。
这位冬瓜和尚表面上经常逛街,但心里从来没有离开过念佛,可以说念佛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我们也应像他那样,时时处处不忘念佛。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在一两天当中念念佛,或在佛堂里能念佛,而一出佛堂就忘得一干二净,那就不可能往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上师面前比菩萨还寂静调柔,但一离开上师就变了样,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完全成了世间俗人,这就不太好。而真正修行人并不是这样,他们无论身处人群,还是在寂静的山林当中,始终都不会中断自己的修行。
在古时候,汉地有很多这样非常出色的修行人,这在《宋高僧传》、《续高僧传》等史传中有明显记载,他们也留下了很多殊胜的教言。在藏地,以前也有许多大修行人,就是获得虹身成就的也不计其数,他们的事迹可见于《藏密佛教史》、《大圆满史》等历史当中。但现在,不管是在汉地还是在藏地,虽然有往生净土等成就相,但与古代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紧接着讲,世尊在《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曾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而因缘又住在心上,所以,如果我们能以佛陀为对境,而至诚发愿、祈祷的话,那必将获得所期望的果;如果内心没有虔诚的信心,即使表面上念了再多的经、做了再大的善事,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功德。
《二观察续》云:“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意思是,即使一个人很愚笨,但他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他也能获得成就。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既不懂现代科学,也不懂佛教的诸多道理,但他们却有一颗虔诚的信心,听到上师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时,他百分之百诚信:西方肯定有极乐世界,我一定要往生!凭这样的信心,他们一定能得到大的利益。我认为,这些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因为大智若愚之故!
可是有些知识分子,他们因为自己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或研究,于是就自认为很了不起,满肚子都装的是傲慢。所以在面对甚深佛法时,他们总妄想以“研究”、“考察”的手段来通达;有的则完全否认极乐世界的功德等佛教甚深教义。以前有一个人在翻阅了一些佛经之后,认为:佛经中的“如是我闻”不对,应改为“我闻如是”。我觉得他的胆子真大,创新能力也实在太强,居然发现了无数前辈高僧大德都未曾发现的问题。其实他们根本不知,千百万倍这样的小聪明,也无法与通达实相的佛菩萨的大智慧相提并论。
所以有时候,世间知识学得太多了也很危险,因为这很容易让人堕入怀疑和邪见的深渊当中。一般而言,知识分子的分别念重,他们很难生起真正的信心,所以我对知识分子传授密法等甚深教言非常慎重。其实,很多人的分别念并非真正的智慧,让他们学一下因明的三相推理时,则根本不能推导下去,那时候他们的智慧又很愚钝。但是,在面对甚深佛法时,他们却愿意观察来观察去,还经常产生怀疑,什么样的邪见都敢冒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业障深重。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喇拉曲智仁波切于本论引用了许多教证,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记忆写下来的。他老人家造论不像我们,我们要辛辛苦苦翻很多书,才能找到合适的教证,之后才能写出一本书;而他心中储藏有众多的教证、理证以及公案,所以轻轻松松就能造一部论。相比古大德,我们又怎能不惭愧至极呢?至于个别教证与佛经存在差异,则应这样理解:有时候为了突显某种义理,则会侧重宣说其中的部分内容,而另外的部分则不一定宣讲;有的则是不同译本的原因导致的。
下一个教证是:“何者作意佛,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意思是:不管是谁,只要他以诚挚之心观想、祈祷佛陀,佛陀就会安住在他面前,经常赐予灌顶加持。《三摩地王经》亦云:“能仁身相极庄严,何人行住坐卧时,忆念能王佛陀尊,本师恒时住彼前。”意谓:能仁的身相极为庄严,任何人在行住坐卧时,若能经常至诚忆念佛陀的身相,本师就会安住在他面前。
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我常伴随具信者。”在莲师离开藏地前往罗刹国时,很多信众都哭着劝他不要离开,此时莲花生大士承诺:“我经常伴随具有信心的人。”莲花生大士还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意思是,对于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来讲,莲师我从来不会远离他们,我的寿命没有灭尽之时,我会在每位信士前显现一位莲花生大士。
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在每一位具信心者前,他都会显现一尊阿弥陀佛。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么多众生都在祈祷阿弥陀佛,他要一一加持的话,那会不会很累?根本不需要这样担心,因为他在因地发了无量度化众生的大愿,现在全部已经圆满成就,自然就能于十方世界无勤度化众生。这就像一百个人同时打开窗户,大家皆能同时看到空中的太阳,而太阳并不会觉得自己很累;同样,在每位信士前,阿弥陀佛也会任运显现他的身相。
因此,自己若能顶礼、祈祷阿弥陀佛,乃至对阿弥陀佛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则佛陀一定会以慧眼照见、以天耳明听、以他心通明知、以神足通立即来到彼人面前赐予加持。其实所谓佛陀的神通,就像只要打开窗户,阳光就会马上照进室内一样,所以只要我们以信心祈祷,佛陀的加持当即就会融入相续。虽然在胜义中,众生和佛陀悉皆平等;但在世俗中,众生业力深重,而佛陀具有无量功德,所以大家皆应以信心忆念佛陀。
虽然我们自己看不到,但佛陀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们,犹如盲人面前有一位具明目之人一样,大家一定要产生这样的信心,否则不可能得到利益。莲花生大士也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意思是,具有信心则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远离疑惑才能如愿以偿。如果没有信心,内心一直怀疑,那形象上无论再怎么样做,也不可能得到加持。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的确,信心就像宝轮一样。在轮王七宝中,轮宝最重要,所以它排在第一;同样,在圣者七财中信心最重要,故它位居首位。所以,没有信心的人,修什么法、做什么功德都很困难,若想积功累德或证悟法性,首先必须产生信心。
可见,只要有虔诚的信心,就一定能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若没有信心,那所谓的学佛也只是口头上的游戏。因为在他的眼中,佛经只是一张故纸,佛像也只不过是铜或铁,上师只是普通的老师,僧众也只不过是同学。以前有些人说:“我才不相信加持呢!”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就凉了:这个人已经完了,因为他连加持都不相信。世间人不承认加持还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跟着老师只是学一点知识;但佛法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不承认加持,那上师三宝的加持就无法融入相续,自然也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那怎样才能生起信心呢?这有很多渠道,比如:通过闻思遣除相续中的疑惑来产生信心,或通过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来产生信心,等等。在汉传佛教中,还有顿信与渐信之说。所谓顿信,即依靠宿世的殊胜因缘,今生以一点点外缘就能生起信心。比如往昔曾与阿弥陀佛结过善缘,那即生当中善知识稍微一开导,就能生起强烈的信心。所谓渐信,即最初很难产生信心,但通过培养慢慢也能生起信心。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连佛和神、上师和老师、佛法和法律都分不清,但通过长期闻思,也渐渐对上师三宝产生了信心。不管怎样,我们应以一切方便来引发信心,这非常重要。
其实,对于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仅以忆念阿弥陀佛也可往生。如《弥陀经》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汉地打佛七的传统就来自这个教证,而我们学院举办的极乐法会,本来也只有七天,但为了保证念修质量,于是便增加了一天,这样就成了八天。根据传承上师的教言,若人能按仪轨于八天中,一心一意念诵阿弥陀佛的心咒满三十万遍,且远离五逆罪与谤法罪,那这个人就能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而打佛七,若能在一至七日当中一心不乱,也能往生。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一般遗体都要保留七天,其原因是《闻解脱》中说:人死后的第七日,会显现阿弥陀佛,那时若能观想自己的心识融入阿弥陀佛,就能获得解脱。总之,不管是修显宗还是修密宗,对阿弥陀佛的忆念、观想都很重要。
要提醒大家的是,人在临死时千万不要贪执财产。若在死时自己有许多财产,而且又来不及布施给他人,为了避免对它们产生贪执,按照传承上师的窍诀,这个时候就要观想将它们全部供养给阿弥陀佛;不但对财物不能贪著,乃至对亲人等世间一切皆不能贪执,若能以毫无贪恋之心一心一意祈祷阿弥陀佛,那他就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也有多种情况,有些是中阴往生,有些是临死往生,有些则带着眷属一起往生。下面就讲一则带领眷属往生的公案:
《宋高僧传》载:唐朝并州有一位释岸禅师,他一向发愿往生净土。一次禅师偶然患病,但他并没间断禅观,一天他在空中见到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二位大菩萨很久都没有消失。释岸禅师悲悯末世的众生,想将两位大菩萨画下来,作为众生供养的福田,但当地一时没有理想的画工。正在为难之际,从西京来了两位自称前往五台山的画工,他们自告奋勇将菩萨画了下来,之后就忽然消失了。释岸禅师明白往生净土的因缘成熟了,便集合大众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了,谁愿意和我同行?许多人都沉默不言,只有一位小沙弥说:我愿意去。释岸禅师说:你先向父母告假,父母如果同意,我就带你去。沙弥向父母告假时,父母都认为这是儿童的戏言,也就随口答应了。于是释岸禅师让沙弥沐浴念佛,过了一会儿小沙弥就往生了,之后他让僧众为自己助念,接着也端坐而逝。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娑婆世界的众生很可怜。本来上师带领往生清净刹土时,就应放下一切跟随上师往生,但很多人由于出离心不够,仍然贪著轮回琐事,觉得现在死有点害怕,于是宁可不往生,也要在世间多呆几天,这就非常可惜。
下面是以信心忆佛而获得庇护的公案:往昔佛陀住世时,给孤独长者有一位生意上的朋友——满财长者。一次他到给孤独长者家作客,在见到给孤独长者非常贤善的女儿后,他对她的相貌、人品非常满意,刚好自己有一个儿子尚未结婚,于是满财长者就向给孤独长者提亲。给孤独长者不愿意,他说:我的女儿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而你们是外道,所以我们结为亲家不合理。满财长者说:我们信我们的宗教,她可以信她的佛教。最终给孤独长者答应了这门婚事。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始终不肯作礼,满财长者觉得很没面子,心中一直闷闷不乐。
后来满财长者的一位朋友开导他:你儿媳妇信仰的佛教很好,我曾去过舍卫城,在那里见过佛教的僧团,僧人们的行为都非常寂静,甚至小沙弥的威仪也令人生信,你为什么不供养佛教的沙门呢?听了他的劝告,满财长者的心有所转变,于是他对儿媳说:你能不能迎请佛陀和眷属到我们家应供?儿媳非常高兴,她登上高楼向佛陀虔诚祈祷,佛陀当下即了知她的心念。第二天,佛陀让众眷属依次示现神变前去应供,佛弟子示现的神变一个比一个稀奇,满财长者每次都误认为:这回是佛陀亲自来了,但结果都不是,直到最后佛陀才出现。一见佛陀的相好庄严,长者全家和当地人都生起了极大的信心,最后他们全都改信佛教。
佛陀住世时,像这样以信心祈祷而感得佛陀现身的公案非常多。在《百业经》和《贤愚经》中,有的人在刑场上祈祷佛陀,有些人在遇到盗贼时祈祷佛陀,佛陀都出现在他们面前。现在佛陀虽然已经入灭,但佛陀的本体却是无生无灭的,所以只要诚心祈祷,也一定会感得佛陀现前。
对藏族人来讲,大家对拉萨觉沃佛像都充满信心,认为只要朝拜一次,解脱就有希望,于是朝拜觉沃就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下面就讲一则以信心获得觉沃佛像加持的公案:有一位具有信心的愚人,也即工布地方的觉沃奔,他从小就向往拉萨觉沃,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前往拉萨朝拜。在他的心目当中,拉萨觉沃是一位非常慈悲的大善知识,他根本不知拉萨觉沃是释迦牟尼佛的像。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来到拉萨,于是他在大昭寺的觉沃佛像前说:我赶了这么多天路,今天终于见到您了……他见到供桌上的食品和酥油灯后,心想:觉沃仁波切是把糌粑团蘸上灯器里的酥油汁后才食用的,为了酥油不凝固才点灯,那觉沃怎样享用,我也应如是食用。于是他将糌粑食子蘸上酥油汁吃了起来,吃完后,他看着异常慈祥的觉沃佛像说:“前面的供品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我现在就转绕您几圈,请您帮我保管一下鞋子。”说完他将脱下的鞋子放在觉沃佛像前,就去转绕去了。
香灯师回来后,他见不仅觉沃佛像前的供品被吃了,而且佛像前还摆着一双脏鞋,于是他非常生气,拎起鞋子准备扔出去。这时觉沃佛像说:这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香灯师吓了一跳,他想:这位工布奔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德。等工布奔回来取鞋时,香灯师才知道他是一位脏兮兮的老头子。工布奔对佛像说: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明年请到我家来作客,我宰一头猪,酿上青稞酒等着您。觉沃佛像说:可以。
工布奔回家后对妻子说:我已邀请了觉沃仁波切来作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你要经常看他是否来了。他妻子信以为真。一天她在提水时,水中显现出觉沃佛像。妻子回家告诉他:那边水里有一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呀?工布奔过去一看,确实在水中显现出觉沃佛像,他认为觉沃佛像掉到水里去了,于是便跳进河里去捞,结果真的把佛像捞了出来。在回家的路上,觉沃佛像说:我不去俗人家里,于是融入一块大石头中。后来,那个石头就叫觉沃石,那条河叫觉沃河,据说它们与拉萨觉沃有相同的加持力,信众们也常去朝拜。
当然,这并不是说:吃佛前的供品、把鞋子摆在佛像前以及杀猪等有功德,而是说:因为工布奔有佛像与佛没有差别的非常纯真的信心,所以才得到了这样的加持。可见,以信心忆念佛陀十分关键。现在有些老居士也是这样,他们对佛有非常虔诚的信心,自然也能获得佛陀的加持。所以希望大家今后皆应努力培养信心!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