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传讲
《入菩萨行》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此论之所以如是受到推崇,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学的体系;而且其偈句简明流畅,平淡言词中蕴含着深刻义理,切实地针对了修学者自凡夫进化为菩萨过程中必须疏导排除的心理障碍。因此,《入菩萨行》自七世纪中叶显化于世间后,迅速传遍了整个印度及克什米尔等地区,弘扬讲习者越来越多,数百年间即有一百多部相关注疏问世。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西藏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论典。
本人讲解此论,是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于98年所订的四年教学计划之因缘而成。98年,法王如意宝在喇荣虹身寂静处为藏汉四众弟子传讲了《百业经》,引导弟子们生起因果正见,在人格、戒律方面作了扎实的修持。99年始,法王如意宝为八千余名弟子传讲了《入菩萨行》之大疏,引导众弟子发菩提心,趋入大乘菩萨之见行;此时学院中有688名常住求法的汉族四众弟子,暂住的也有百余人,同时有383名修习者发愿背诵《入菩萨行》。而汉族弟子苦于此论没有汉文的广疏,多次祈求我翻译广疏。
在此整部广释圆满之际,我希望汉地的佛弟子,注重对《入菩萨行》的闻思修习。作为如今时代修习佛道求解脱者,必须详明“佛子律仪趋行方”,依教起行,清除犹疑邪见,再依稳固捷妙之菩提心道修习,否则在浊世的众多障缘之下,成功之望恐怕相当渺茫吧!诸方有识之士,也应切实认清汉传佛教今日之况,于信解行证之菩提道次第,似乎尤应注重于先以讲说引导而建立。现今住持佛教之僧伽,尤应注重于经律论三藏的讲习,如闻起思而修,实不宜捐弃三藏经论而独倡导一事一经之闭门专修,而致广博教证正法无人弘传讲授也!
此广释已出上、中册,自己本无意多添赘语,于下册付印之际,弟子三请作序,不能却之,遂随意嘱语数句,以慰其愿,愿吉祥!
在汉传佛教中,寂天菩萨的事迹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灾译师曾译《入行论》为《菩提行经》,题为法称菩萨造,文字艰涩难懂,故历史上似是无人注重。近年来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此论已有隆莲法师、如石法师的两种汉译本在汉地传扬,但作者寂天菩萨的较详事迹,所知者仍是寥寥无几。
寂天菩萨是古印度南方贤疆国的王太子,原名寂铠,父王名善铠。他从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宝,对自己的眷属和其他众生非常慈善,常给他们财施等。太子幼年即学识出众,谙达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在瑜伽师“古苏噜”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通过精进修持,亲见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论师、阿底峡尊者等,都认许寂天论师是文殊化身。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的讲义中写过:“寂天论师亲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加持而现见真谛。”另一名叫布扎的论师也有这样的说法)。后来,善铠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寂铠太子登位,在即将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前一夜,太子梦见了文殊菩萨,梦中,文殊菩萨坐在寂铠太子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说太子梦见大悲度母尊,以开水为他灌顶,太子问度母为什么用开水为自己灌顶,度母回答:“授王权灌顶之水与地狱铁水无有差别,我用开水为你灌顶的含义即在此。”寂铠太子醒后,晓悟到这是圣尊对他的授记与加持,以此而对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厉的出离心,于是舍弃了一切离开王宫。寂铠太子独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饮食,只有不断祈祷圣尊,到了第二十一天,进入了一处森林,饥渴疲惫的太子找到了一洼浊水,正准备饮水,出现了一位容饰庄严的女子,告诉他不要饮用浊水,而应该享用净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边,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师,瑜伽师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现。太子饱饮了甘泉,又在瑜伽师处求得了殊胜法要,修持后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种稀有传记毕)。
寂铠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当时大师深隐内证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听授教法,精修禅观,同时紧扣大乘佛子的修学次第,集一百多部经律论之精义编著了《一切学处集要》、《一切经集要》(略称《学集论》、《经集论》)。但在外观上,除了饮食、睡眠、步行外,其它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贬称为“三想者”。当时那烂陀寺僧值们认为寂天不具备任何一种修行正法的功德,不应该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来驱逐他。后来该寺举行诵经大会,要求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一些人想借此机会羞弄寂天,让他自行离开寺庙,便要求胜天论师去安排寂天诵经之事,寂天论师便应允了。轮到他诵经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诵经会场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没有安设上座的阶梯,会场中挤满了想看他出丑及对他有些怀疑的人,寂天论师并不在意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问道:“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论典,还是没听过的?”想看笑话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没有听过的,这时瑞相纷呈,众多人看见文殊圣尊显现在天空中,寂天论师随即诵读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论》,至第九品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全论诵完为止。当时得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各自记下了颂文,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记下的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颂,因此大家产生了争执怀疑。后来打听到寂天论师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尔史料记载:吉祥塔为香根佛塔……另有其它历史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列举),便派两名班智达去迎请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两位班智达只好请他出示《入行论》的正确颂文。寂天论师告诉了他们一千颂的《入行论》为正确,并且在他曾经住过的房间里藏有《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三部论的经函,并授与这些论的讲说修习传承,自此《入行论》在印度得到了广泛弘传(第三种稀有传记毕)。
寂天论师不愿意让人了解他的身份,谢绝了僧众的挽留而离开森林,游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着乞丐装束,以他人抛弃的残食为食物,修行“邬粗玛”密行。当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仆,一次倒浴身水时,泼在寂天论师身上,那些水顿时如遇热铁般沸腾起来,女仆正惊讶之际,他已不见踪迹。
寂天论师后来到了印度东方曼迦达地方,与那里的许多外道徒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寂天论师显示神变,挫败了外道们,使争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种稀有传记毕)。
有一段时期印度某地遭到极大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当地一千多乞丐无法得到食物,一个个只有束手待毙。奄奄一息的乞丐们正在躺着等死之时,寂天论师运用神变使他们得到丰富的饮食,且为他们广说因果、轮回、五戒十善等佛法,将他们引导于佛法中(第七种稀有传记毕)。
讲法闻法之相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传讲主述菩提心之《入菩萨行》,此论是一切诸佛菩萨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乐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入行论》为印土寂天论师所著,现在我们所依汉文本是台湾的如石法师依藏文本而译出,汉地以前似乎没有人广泛讲解过此论。在藏传佛教里此论有多种不同传讲方式,现在我们以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入行论》之科判《明镜义》来讲解。此科判可谓止于至善,法王如意宝如是评价过:在藏地和印度肯定无法找到比《明镜义》更殊胜的《入行论》科判。此下正式以《明镜义》而宣述。
讲述佛法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佛陀的传讲方式,即以三神变而传法。身以神境神变:佛陀传法时,从白毫放光,照彻三千世界,使未摄受的众生得到摄受,再出广长舌相,周遍大千世界,让已得摄受的众生生起欢喜心与信心;记说语神变:佛以六十种妙音广略畅演诸法,各趣众生皆能了达;教诫意神变:佛智洞察一切众生不同根机意乐,适应不同所化而宣讲不同法门。
第三种是班智达的传法方式。在佛教历史上,印土有非常著名的两大寺院,一为戒香寺,一为那烂陀寺,可以说是当时所有班智达之源。这两座寺院的班智达有不同传讲佛法方式。戒香寺的班智达依两种决定——佛法决定、法器决定而传,这种方式在藏土没有广泛弘扬过,戒香寺如今不复存在了,以前藏地的根登群佩大师去朝礼印土各圣迹时,虽说过此寺遗址在印度南方,但详细地址如今无人去考证。那烂陀寺之遗址至今宛然存留,其寺班智达所创之传讲方式至今仍在广泛弘扬。此种传讲方式对佛经与论典的讲解方式有别,凡是佛经,依五种圆满来讲,即本师、境、时、眷属、法五种圆满;凡属论藏所摄的,依五条轨则——何为造论者、为谁而造、论典属何范围、具何种必要、全论何意而宣讲。这五条轨则在印度及藏传佛教中广泛弘扬,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师等多数大德都循此讲释两大车轨的各部论典,麦彭仁波切讲解《中观庄严论》就是一例。
以佛的三神变方式传法,现在我们没有能力,阿罗汉的三清净传法方式,也非目前力所能及,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班智达传法方式。虽然我不是班智达,但我们的传承上师,自莲花生大士、龙猛菩萨、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到法王如意宝,都依循这五条轨则来传讲论典,故我们亦依此规则而传讲此论。
丙二、(弟子闻法):
发心分两种:显宗的发菩提心;密乘的发无上清净心。显宗的发菩提心是一种广大意乐:知三界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都有过莫大的生养之恩,念及父母恩德,唯有证取种智大觉果位方可报答;为了得此果位,我今当精进听闻,修持正法。如不具发心,闻法、修法只是一种影像,并无实际意义。
行为分所断与所取两种。所断分三: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器之三过指闻法时耳识驰散其它处,心意不记取所听闻之法义或只是听闻而不修持,还有心染五毒烦恼与八法妄念而听法。听法之人若有此三过,则如覆口之器、漏器、毒器,不堪盛陈胜妙正法甘露。
五不持者: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不会义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这五种当尽断除。
所取之行为分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余威仪。
具足六度:于讲法处供献鲜花、铺设法座等即为布施;善行洒扫、严制不敬而具威仪即为持戒;忍一切艰难寒热、不损恼众生即为安忍;于上师及法断邪倒见,以正信愉悦听受为精进;于上师之讲授专注谛听为静虑;咨问遣除一切疑惑等增益即为般若。如是可知,若如法听闻,则虽于一堂课中亦可圆满行持六波罗蜜。
弟子怎样闻法简单介绍到这里,若我们如是所说断除三过、六垢、五不持,如法具足发心、四想、六度,则于闻法圆具无量功德。
乙二、(如何讲闻法圆满):
除世亲论师的窍诀以外,藏传佛教大德还有一套讲解经论之秘诀——即三种纲要:科判摄义、细解颂义、归纳中心。一、科判摄义比喻为猛虎跳涧,一跃而过,喻义为科判以最精捷之语句将所有内容摄集总括出来;二、细解颂义比喻为乌龟爬行,一丝不苟,意思是详尽地解释每字每句,不能约略跳过,而应穷尽字句间的微义、隐义;三、归纳中心喻为雪山狮子,威伏群兽,将每个段落的文句中心意义作归纳,抓住各品、各科判主题,以显出论义之威严,使其他相似的意义与理由无法破斥、替代。
这次讲解《入行论》,我尽力遵循这五诀三要,也希望各位道友无论是现在听习还是以后讲述经论,能依此诀要。现在的众生分别念繁杂,讲经的法师讲总义有人说太简,讲句义说太繁,不详加教证理证又起疑心等等。如果你能掌握上述诀要,讲论时把总义中心抓住,字句上也讲清楚,通过辩论、教证、理证,同时运用适合现代人心理的语言、方式,定会度化无量众生。我相信今天在座中以后会有很多人将成为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但肯定只是融化这些窍诀于自心者。
雪域各派讲述此论各有所崇,格鲁派论师主依甲曹杰大师的讲义;萨迦派论师依索朗则模之讲义;嘎举派论师依华沃则囊成后的讲义;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前,论师们主依图美仁波切所著讲义,华智仁波切应化在世时,为各派弟子多次传讲此论,麦彭仁波切、堪布根霍等很多人在其座下听过此论。
论名译礼
甲二、(所讲真论)分二:乙一、论名;乙二、论体。
乙一分二:丙一、真实论名;丙二、旁述译礼。
丙一、(真实论名):菩提萨埵渣呀阿巴打那。
论分正论与邪论两种,《瑜伽师地论》中对此有详细的阐述。对这部百卷巨著,藏汉两地学佛者都极为重视,但对此论的作者,两地学者有不同看法。按藏地史料记载,此论的作者为无著菩萨,当时无著菩萨在兜率天,亲承弥勒菩萨传授慈氏五论等法,后来在印度的白洛巴拉森林中,无著菩萨将此以文字记录下来,又为摄受世亲论师,著作了《瑜伽师地论》。为纪念这块大乘佛法两大车轨之一的来源地,人们将其地命名为“法药石”。汉文的《瑜伽师地论》署为弥勒菩萨造,这种观点源于何人,有何史实为证?大家应该考证一番,治学态度需要严谨审慎,无有真实的依据,切不可草草定论。
《入行论》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为遣除众生的痛苦而广述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真实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摄受,亲证诸法实相的大乘菩萨,理所当然是正论,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旷世巨典,这一点,我看是没有人怀疑吧!
经论取名有甚深的必要,《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利根者仅了知论名便能通达全论之义,如麦彭仁波切当年阅藏时,经常只是翻阅目录便通晓了许多经论之义;中根者也能依名而知大概义理;下根者亦能依名易于寻找论典。
一者:表示论典来源清净。梵文是印度的主要语言之一,在古印度,造论是很严谨的事。当时造出的论典在流通前,必须要经过数百位班智达的检验,作者在论中所立的宗义,要与班智达们辩论,如能胜利,论著便会得到认可,作者也会受到极大的礼遇;相反,如立宗失败,作品就被拴在狗尾上,点火焚烧。如果著作的内容属邪门外道,对众生有害,作者本人将会被剁去双手,然后终身服极苦之刑役。由于这种严厉的制度,当时所出的梵文论典观点纯正、深刻精辟。因此,后人以梵文来表示论义纯净。以后我们著论,也应向古人学习,最好也让大家集中检验一下,应该放在高座上供养的,就好好恭敬、拜读,邪作则应拴在老狗尾巴上!
三者:种下善根。论典之首的梵文名称,使见闻者能种下善根。
这是译礼句,是在本论翻译成藏文时,由主译的罗钦仁钦桑波译师加上的敬语。在汉文藏经中唐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的汉文译著,似乎未见过有译礼句的。但藏传佛教中,绝大多数的经、论前面都有译礼句。藏文经论前加译礼句,始于囤弥桑布扎译师。后来为了易于区别三藏,藏地古代历史上的三大法王中最殊胜者,金刚持化身赤热巴巾规定:凡律藏所摄典籍,前面必须加“顶礼释迦牟尼佛”,因戒律的微细因果,菩萨和声缘罗汉无法抉择,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了达;属经藏的典籍,前面加“顶礼一切佛菩萨”,因大多数经典是佛陀与菩萨之间的问答,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菩萨请问经》等;属于对法(论藏)方面的,前面要加“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对法是有关缘起及蕴处界方面的理论和概念,这些要靠文殊菩萨的加持开显智慧,才能彻底了解其深邃意义。此规定实施后,阅藏者对典籍所属便能一目了然。
言归正传,在翻译经论时,译师们加上译礼句,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遣除违缘,圆满完成翻译。虽然汉地以前的大德如法尊法师、能海法师的译作前未加译礼,但我们以后在译论前应加上译礼句,表示对传承上师的尊敬、祈求加持等,有多种必要。
圆满的佛陀、法宝和所有的僧宝,及一切应礼之处,我在此都恭敬顶礼。
“善逝”,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据《释量论》的解释,具圆满断证功德的量士夫为善逝。从断德而言,善逝指圆满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这点可以分三方面:端严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端严而逝:佛陀已断除一切我执烦恼障,如相貌庄严之士夫,无有瑕疵,此断德圆满庄严非其它外道所能及;不退而逝:佛陀已断除二十种随眠烦恼,如同已患过天花的病人,病愈后,永不再染此病,这种不再退转的断德境界,已经超越了得预流、一来等果的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逝:佛陀断除了一切所知障习气种子,不剩丝毫障垢,如同一个盛满甘露的宝瓶,无一丝空隙,这种境界已超过了声缘罗汉。从证德而言,善逝意为圆满证得一切种智,也可分三方面:端严而证、不退而证、无余而证。端严而证:指如来已证得二种无我,此证德圆满,端严无比,超越一切外道;不退而证:如来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此实相智慧无有退转,超一切得预流、一来果之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证:如来已无余证得三乘义门,可以摄受三种种性的众生,超越了一切声缘罗汉。如简略的解释,印度帝贤大师曾说:“善逝者,断一切痛苦,证一切大乐智慧”,华智仁波切亦言:“善者,依安乐之菩提道,逝者,证大乐无上之佛果。”
“法身”在这里指法宝。法宝称为法身,可从两个层次来解释。一、从究竟而言:《大乘起信论》中云:“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在《华严随疏演义钞》中也有“同体三宝”的观点,皆云远离一切戏论、究竟寂灭的法身,藏有无量功德,故称为法宝,这是显密二宗共许的观点;二、《宝性论》中有一句偈子“当知法身有二种”,二种法身指证法身与教法身,其中教法身又分为“种种法身”和“甚深法身”,种种法身即广如大海的教理佛法。依据这个教证,暂时的法宝指一切佛的经论教法,乃至我们口中念的一句观音心咒都包含在内。
“佛子伴”指僧宝。“伴”字有一起及所有之意。佛子分为三种:身佛子、语佛子、意佛子,以释迦佛而言,身佛子即是亲生子罗睺罗尊者;语佛子指诸声缘弟子,他们从佛传达教法的语言中得到证悟,如我们看舍利弗尊者的传记,尊者说他从佛口化生;意佛子指通达佛的意传深法、证得初地以上的大乘菩萨。如《入中论》中云:“从此由得彼心故,……生于如来家族中。”证得胜义菩提心的修行人,方是意佛子,才是真正的大乘僧宝。此处佛子指意佛子,以文殊等八大菩萨为首的无量登地以上之大乘圣众。除大乘三宝外,寂天论师亦恭敬顶礼一切应供的福田,如一切声缘、开示佛法之善知识、佛塔等等。颂词中的“我”指顶礼者——寂天论师,他以三门顶礼:身化微尘数,普现于一切应礼境前以恭敬之身姿礼拜;语出无量音声海,以一切殊妙言词,宣赞三宝功德;心以意念三宝种种功德而礼。
现在我要依经教,简略地宣说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
造论者当时已彻悟空性,但仍是依据教典而著论。同样,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这些先贤大德造论说法的严谨态度,以身示范给后人,诸位当善思之,铭刻于心!
《入行论》的颂文意义非常深奥,我只是很浅地解释一下,给大家抛砖引玉,打开一下思路,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反复思维,如能在今生中把这部论很透彻地理解,临终时一定会很有把握。
这部论没有宣说什么特殊的创见,诗文声韵我也不很精通,因此不敢存有利他的念头,而是为了修炼自心才撰写此论。
在印度,文字方面非常优美的论典有不少,如马鸣菩萨造的《三十四本生传》,是一部释迦佛传记,在藻饰声韵方面是典范之作,在印度非常出名。藏地华智仁波切的诗作也是藏文诗歌中之典范,如《莲苑歌舞》等。汉传佛教的大德如寒山、拾得、莲池、憨山等等都有传世杰作。尤其是憨山大师,文笔隽秀,如他二十七岁时作的铭:“……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炫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侵。”堪称绝世佳作!
作者说这部论的内容都是诸佛以前讲述过的,没有任何自我创见,诗文声韵方面我也不善巧,所以我不敢存有利益他人的念头。在原著中“未敢言利他”这句是“亦无利他心”,可能是译者不敢这样直译。这是叙述造论资格、发心上的谦虚语,在印度和藏域,造论者有三个等级:上等是证得见道位以上、亲得本尊摄受、精通五明;中等是已得本尊摄受并精通五明;最下的也要精通五明。作者说自己是凡夫,没有什么独创见地,又不善巧文辞,所以不敢说有利他的念头。
印藏两地的高僧大德在解释这一偈时,都解释这是作者为了隐藏功德而说的方便谦词,没有一个人说他没有利益众生之心。
由于依循此论修习善法的缘故,我学佛的信心也得到了暂时增长。如我一样善缘具足想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有缘见到此论,也许能够获得法益。
说了对他个人的利益后,又说“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根机、意乐与我相同的学人,如果想修学大乘菩萨行,见到这部论典,也许能得到利益。这句话中,才真正道出了他造本论之目的:让见到此论的后人获益!这位悲心深切的菩萨,为了沉溺轮回中的愚痴众生,以他彻证法性、淹贯三藏的智慧,在此委婉而恳切地说:后代有修学菩萨行的大乘弟子,如能学习此论,一定能获得利益,因为这是自己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实修磨练,粹取出的大乘佛法精髓。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丙二、(真实论体)分四:丁一、未生者令生;丁二、已生者不退;丁三、不退而增上;丁四、如是善果利他回向。
丁一分三:戊一、说利益而生欢喜之菩提心利益品;戊二、于菩提心之相违者忏悔品;戊三、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
戊一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菩提心利益。
己二分二:庚一、说其菩提心所依;庚二、真实菩提心利益。
庚一分二:辛一、说身依;辛二、说心依。
闲暇圆满的人身极难得到,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倘若不利用它来成办自他的究竟利益,来生怎能再获得暇满人身呢?
暇满的概念在经论中有详细论述,“暇”即闲暇,指远离了八种无暇处,有修行正法的殊胜机缘。八种无暇:地狱、饿鬼、旁生,这三恶趣众生恒受寒热饥渴等苦;长寿天则于无想之中虚度时日;生边地无有佛教正法;于外道邪见家受生则自心染着邪见;生于暗劫纵三宝名亦不得闻;生为喑哑者身心不调适。若于此八处受生,无有修持正法之暇,故称为无暇。十圆满指修行正法必须具备的十种条件,分自圆满、他圆满两类。自圆满有五种:一、人身为所依圆满;二、生于有正法之处为境圆满;三、六根具足为根之功德圆满;四、业际无倒,欣乐善品为意乐殊胜圆满;五、于正法心能欣向为正信圆满。这五种条件观待自身,必须具足,故称为五自圆满。他圆满五种:一、生值佛出之劫为大师殊胜圆满;二、值佛示现三转法轮为圣教正法圆满;三、圣教正法住世为时分圆满;四、有趣入圣教之缘为自缘圆满;五、有善知识摄受为增上大悲圆满。这五种条件皆需观待他缘,故称为五他圆满。
“倘若今生利未办”,如果拥有了珍宝人身,仅是忙于世间琐事,吃喝玩乐,或游手好闲,不利用它去修行正法,成办二利,就如有人得到了摩尼宝,而没有利用无异。《亲友书》中亦如是说:这种人是把金宝盘当成粪盘。也许有人想:不要紧,生命是长久的,这辈子我就这样虚度,下辈子再修正法吧!论中立即警告说:“后世怎得此圆满”,将来转生过程中怎么会得到如此暇满人身呢?在三界轮回转生过程中,得人身的机会比在针尖上叠豆更难,虚耗了此生,佛经中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今后无疑转生到无暇之中,陷入无暇后,再也难以得到听闻、修持正法的机会,到时你怎么解脱!现在佛法很兴盛,你们也得到了人身,趣入了正法之门,也幸遇大善知识法王如意宝的摄受,八闲暇十圆满一一具足,每天应不间断修习正法,不要放过这样的机遇,只要不断地坚持积累资粮,“智者积其善,少许少许积”,二利之事业定会成功!
辛二、(说心依):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菩提心第二个依处是“心”,即向善之心。有了向善心,菩提心方有因缘生起,可是在人趣众生中善弱恶强,要生起善心,是多么难得。为了形象说明这一点,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就像那乌云笼罩,四野黑暗中,刹那闪电的晃耀多么明亮,照彻了大地,万物毕呈;同样,因佛陀威德力感召,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习善法之念。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譬喻。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如乌云暗夜的五浊黑暗中,佛陀威德力如同闪电一般极为明亮,照耀着黑暗中的众生,世人因前世善缘和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暂时修行福德之意念,但这个念头只是刹那的,非常短暂。
如果这种善念能恒时具足,你们人人都是大成就者。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恶业习气力大,环境又是如此恶劣,要把这短暂偶然之善念抓住、稳固扩展,委实不易。虽是不易,但不能因此而生恐惧,你们必须先把脆弱甩掉!佛经云:“若人能发心,佛也恒加持,若得佛加持,彼人证觉性。”只要你能发心,发起真实向善之心,对三宝的信心、恭敬心,诸佛菩萨就会恒时加持,如同我们推开封闭的窗户,春天那盎然的气息定会弥漫自己的小屋,与户外广阔的原野浑然无别。你们自己必须要勇毅截断烦恼相续,以上师诸佛之加持,定能将这个“暂萌修福意”无限地扩展、加深,直至成佛!
凡夫的善行通常是非常微弱、短暂,而恶业习气势力很大,难以抵挡,除了圆满的菩提心,还有什么其它善行能胜过这些恶业习气呢?
个人业力如此,共业亦是。昨天上师如意宝说:“现在学院里所有的建筑工程,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大家要集中精力来讲习正法。现在弘扬佛法越来越难,住持几个人讲法也很困难。建立一座学院,摄受一批信心弟子讲授正法,几百个真正的高僧大德一起去做难度也很大!可是要去摧毁呢,世间一个小人物也有此能力……”
要上进,烦恼习气布下了重重障碍,如果退,可怖的恶趣痛苦在等待,我们凡夫处于这种可怕境遇中,难道是走投无路吗?并非如此,论主紧接着指出:“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要战胜这些恶势力,唯有圆满的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讲过《华严经》中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只要猫一出现,老鼠就消失无踪了;同样,菩提心“猫”生起时,所有罪业“老鼠”就会跑光。他很详细地抉择了比喻的含义,认为只要生起世俗菩提心,所有的罪恶业障就会全部遣除。上师如意宝也这么讲过:“对我们初学者来讲,发胜义菩提心虽然有困难,但世俗菩提心所摄的愿行菩提心,大家都应该、而且能够生起来,一旦世俗菩提心生起来,很多业障、罪业都能全部消除,如同猫能赶尽老鼠一般。”
《入行论》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利益。诸位应仔细观察自相续,在“猫”来之前,“老鼠”肯定会加紧折腾一番,这时你们要坚毅,不应让烦恼把你打败。大家把自己信心“窗户”打开,让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加持“阳光”照耀自己,惟精惟一,闻思此论,定能透彻理解寂天论师给我们阐明的大乘修学正途,生起殊胜圆满菩提心!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上一颂讲菩提心能消重罪的利益,那么是谁知道这一点呢?此颂首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以释迦牟尼佛代表的三世诸佛,为了度化众生,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以明鉴万法的无漏智慧,作了甚深观察思维抉择后,得出了一个答案:要遣除众生无明痴暗所引起的痛苦,使他们得到究竟安乐,唯有修学菩提心!若不依止菩提心,不能证得等觉之位,若依此心,则能获得最胜乐的佛果,因此说“觉心最饶益”。抉择此理者是最究竟的量士夫——诸“佛”;抉择时间是“多劫”;抉择方式是“深思维”;抉择结果是“觉心最饶益”。以这样严谨、圆满抉择,所得出的结果,理所当然是究竟正量。
我们翻开诸佛菩萨及大乘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点:他们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万万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心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下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也?(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有情,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那么立刻可以尊称为如来之子,世间的人天都应该向他礼敬。
关于此处菩提心的具体标准,各种讲义不一。印度布布达论师解释为胜义菩提心,认为只有证悟胜义谛,才是佛子,才是人天的福田。后来很多高僧大德破斥了这种观点,贾操杰大师在讲义中说:“若人发愿菩提心……,不唯诸登地菩萨有如是功德。”明确地指出了此处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虽也包括胜义菩提心,但主要是指世间凡夫力所能及之世俗菩提心。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世俗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像布布达论师所说,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在《迦叶请问经》、《宝积经》中也以转轮王的儿子来比喻发菩提心的人,王子刚生下来,尚在襁褓之中,诚然此时王子没有摄受、利益民众的能力,但所有大臣、子民肯定要顶礼、恭敬他;发菩提心亦然,凡夫发起世俗菩提心,虽无利益众生的能力,但他实质上是佛子,世间人天都应向他礼敬。
此下的六个颂词,用五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利益,最后用《华严经》的教证补充尚未阐明的利益。
癸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以点金剂喻菩提心,出于《华严经》,经中说一两点金剂将千两铁变成纯金,以此而喻发菩提心的功德。人道凡夫,由种种无明业惑相系,血、肉、骨、毛发、指(趾)甲、各种涎汁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了身体。虽然有这么多烦恼垢秽,但只要生起一刹那菩提心,也能将诸烦恼逐渐转成清净的如来智慧,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之躯体亦能藉此转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色佛身,就像一大堆黑乎乎铁块,加上点金剂后,便变成黄灿灿的金块。
众生唯一导师以他现见一切的智慧观察,发现菩提心最为珍贵,所有希求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应该坚定持守珍贵菩提心。
菩提心有如是功德,超过了其他一切善法,如同一个人想遣除贫穷痛苦,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我们要想出离三界轮回,也应该坚定持守菩提心,“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稍微清醒一点的人,只要思考人类处境,他会发现自己所处环境与着火的房屋一样,充满了可怖的苦难。请回顾一下人类历史,战争、自然灾害……,哪有片刻之宁呢!再上一层,依彻证“苦谛”的内道圣者来看,三界之内是无异于一栋正燃着熊熊烈火的住宅,一个明智之人谁会平白无故生活在火宅中呢?他们会努力奋斗,摆脱自己可怕的处境。追求超越三界的安乐,这当然要依照一定方法。三界总导师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能让人得到解脱,都很珍贵,但菩提心法门是最珍贵的,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只有发起此心,摄持集资忏罪等一切修法,才能让我们得到究竟安乐,如果舍此而追求他法,就像到宝洲未取如意宝反而拾取其它珍宝无异!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一般,结一次果实后就枯萎了,菩提心却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来越增上(感召更多的异熟果)。
我们在修善法时,总是愿意它无限增上,不愿它一会儿灭完,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大乘教法,按“三殊胜”来修行善法。三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菩提。正行无缘要求有很高的见解,对初学者来讲有点难度,但前行、后行两项,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在前行发菩提心与后行回向菩提时观想:为利一切有情而行诸法行,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么此善根即为菩提心摄受,无有毁坏、灭尽之时,而且会愈来愈增上。若没有菩提心,整天转法轮、布施、修寺庙佛塔等等,表面看来善根很大,但与有菩提心摄持的善根相比较,则差之甚远。
如同有人虽犯下了极重的罪行,然而他投靠勇士,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惧。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脱恶趣,那么害怕罪报者为何不去依止呢?
法王如意宝在讲解这一段时说:像小乘里犯根本戒等严重罪业,依靠菩提心亦不会成熟恶趣痛苦,万一感受,也会刹那得到解脱。未生怨王造了杀父的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于一刹那间从地狱中得解脱,便是很好的例证。在大乘佛教中,对谤法罪没有很明显说可以忏悔清净。在《宝性论》中云:“应畏谤深法,及谤善知识,决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狱,……诽谤甚深法,彼人无量劫,不可得解脱。”但是,论中密意是指无有菩提心之士夫,若能生起菩提心,谤大乘法罪亦能解脱。世亲菩萨、马鸣菩萨都诽谤过大乘法,后来发起菩提心,精进忏悔,终于获得成就,就是很明显的公案。
大天比丘的公案,《格言宝藏论》讲义中有详述,他原来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弘法,造了三条无间罪,怕别人知道,就逃于另一地方。因他精通三藏,擅长讲经说法,在当地又大转法轮,在他教授下有许多弟子证得阿罗汉果。后大天比丘圆寂,那天他的一位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餐前洗手时,阿罗汉想:“上师不知转到哪个刹土去了?”他用神通观察,结果发现他的上师在地狱中,但此时大天比丘并不知堕了地狱,还在说“我这屋子怎么这样冷啊”。阿罗汉满腹惊疑,洗手毕,又想:“上师现在不知怎样了?”又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已离开地狱,转生在三十三天。这位阿罗汉极为感叹:“因果真是很奥秘、稀奇啊!上师因无间罪而堕地狱,又因传法功德于一刹那上生三十三天。”
虽然引了上述教证、理证,有些人也许仍存疑问,汉传佛教中常讲佛有三不能:第一便是定业不能转,这里为什么说可以胜伏决定罪呢?这点不用怀疑,我们在讲《事师五十颂》时,疏中引用了《密集金刚》的教证说明,有些小乘自宗无法忏尽的五无间罪等,在入密乘后,立即就获得清净。以此表明,所谓定业指未依殊胜对治法,决定会受的业报,但在依靠殊胜对治法前提下,不会存在定业。这一点,你们稍加思维便能明白,也能找到很多例证。
癸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既能胜伏各种决定罪,那么对各种不定业呢,菩提心如劫末猛火一般,刹那之间能将一切不定罪业障碍摧毁无余。“劫末火”是坏劫时之火,按《俱舍论》等所说,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阶段,器世界到了坏劫,初禅天以下的须弥山、大海等器界为大火焚尽无余;同样,一个修行人发起菩提心之后,他以前所造各种恶业如杀生、偷盗等诸罪,此等重罪也就到了“劫末”,为菩提心之“猛火”摧毁无迹(劫末火喻出自《慈氏解脱经》与《宝树经》)。在《华严经》中也有此比喻:千年黑暗的房间,只要点上灯,刹那间,千年黑暗全部消尽;龙王头上戴有摩尼宝,只要此宝珠在,外界各种违缘都不能伤害他。菩提心如同灯光、摩尼宝,刹那之际能遣除众生无始劫来所造罪业黑暗,不为种种烦恼、罪障侵害。
上文中已大致概括菩提心利益,然而菩提心利益无量无边,非言语所能尽,为补充说明此功德,论中引《华严经》教证,弥勒菩萨谕示善财童子: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翻开《华严经》第七十八卷,善财童子参访诸方善知识,入弥勒菩萨之坛城后,弥勒菩萨广赞了善财童子的功德,接着广讲菩提心无量无边之功德。经中列举一百三十种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广博精微,此处不一一详说。
关于《华严经》藏文有数种译本,经中详载了善财童子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过程,而汉传佛教中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们仔细阅读,是否也有善财童子参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经过。此经开显如来秘密境界,广阐浩如烟海之菩萨行,汉地以前依此经而证入清凉之境者不乏其人。现在研习《华严经》者不少,但能像清凉国师、贤首大师一样讲传此经者,不知有没有!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分三:壬一、分类;壬二、利益差别;壬三、教理成立。
壬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总说了发心利益后,以下十六颂分说愿行菩提心各别利益。首先两颂解释世俗菩提心分为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就如人人皆知想要去与上路行至某处的差别。同样,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愿心与行心有先后次第的差别。
愿菩提心是缘菩提果而发的愿心,我们经常如是发愿:为一切众生得到如来果位,我一定要趋入菩提道。自己从内心发坚固的誓愿,即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不单是发愿,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此二心在次第差别上,颂中用“欲行正行”来说明。以往藏传佛教论师在讲解此喻时,很喜欢用去拉萨作例子。欲去拉萨心愿未付诸实行时,是内心一种计划或主意,此计划即是“欲行”,主意打定后,各种准备工作完毕,然后是步行、大礼拜等各种方法,向拉萨行进,这是“正行”。“欲行”与“正行”之别,人人都清楚。同样,智者也能了知愿行二心之次第差别。一个修行人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立志求证佛果,这是“愿菩提心”,如同“欲行”,在此基础上,开始将愿心付诸行动,修持诸菩萨学处,是“行菩提心”,如同“正行”。二者一前一后,次第分明。
就愿行菩提心而言,有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即二心本体相同,反体上分二,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行菩提心为圣者之发心;中观论师阿巴亚也认为:资粮道菩萨发心名愿菩提心,加行道菩萨发心名行菩提心;慧源、海云等法师说: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为行菩提心,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指愿心,行持菩提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
但是如此殊胜之愿心与行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为行心生起后,其功德会时刻不停增长,这个特征,愿心不可能具备,它只在证佛果间不消失其功德,而不能日夜增上,也就是说愿心之功德只能保持平衡(其它讲义没有明显讲愿心功德能平衡不消失,但依前面“具果树喻”一颂,即可成立。如果愿心功德能消尽,与芭蕉树无异,这样前后之义就会相违),而行心之功德能无限增长,直至佛果。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入大乘佛道者,发起了度化无边有情的誓愿,并能坚守无有退转,此时方能真实受持行菩提心。此处,无退转之愿心并非指文殊、观音等八地以上大菩萨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转的菩提心,而是针对我们初学者从内心生起不退之坚定誓愿,去度化有情而精进修法,即为真实行菩提心。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受戒仪轨来受持,也可在自己的上师像或佛像前,自己发愿受持菩萨戒,即可完成。
若相续中生起坚固的行菩提心,福德能任运增长,纵然在睡觉、放逸等时,福德亦会相继滋生,无法限量如同虚空。下文将以教证理证成立。
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来亲口宣说: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理、无误的。
不要认为佛陀上述那番话是给别人说的,你们要认真思维:从表面上看,菩萨需在千万亿劫中修持各种善行,积累二种资粮,难度太大了,而实质上发了菩提心,千百万亿劫中要积的资粮,往往能在一刹那中圆满,而且福慧资粮任运滋生,即使放逸时也会增长,如同从成都到北京,路程遥远,要步行去,一般人会“谈虎色变”,但是坐飞机去,少时即能到达。
通过学习《入行论》,你们许多人愿意发菩提心,天天念诵发心仪轨,但内心深处是否真实生起了为利有情求证菩提之誓愿,请仔细观察自相续。作为一个学佛者,应作之事业即是成佛利益众生,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从现在起无论任何行仪,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能退失誓愿。内心能不失此誓愿者,当继续稳固,没有发过誓愿者,利用这次机会,励力使自己发起菩提心。
癸二、(以理成立)分二: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颂中“疗愈头疾”出于印度一公案。以前有商主名亲友女,他祖上各辈皆因入海取宝而亡,后来他也准备继承祖业去大海取宝,他母亲极力劝阻,亲友女认为母亲的话不吉利,恼怒之下踢了母亲的头。他入大海后,堕入近边地狱,受到铁轮旋击脑汁迸飞之剧苦,此时他知道这是自己伤害母亲而招感的恶报,因而生起猛厉的后悔心,他想:轮回中像我一样打骂母亲的逆子定有不少,这种痛苦,他们怎么忍受呢?愿我一人承受他们的这种痛苦,让他们永不受这种恶报。就在这一刹那,他得到解脱,转生到三十三天。
这是以理证成立愿菩提心利益无边,理证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某人以有限的善心,得到如是大果报;大乘行人的愿菩提心,所缘无限,故可得无量果报。这一点本来有教证成立,但教证是佛智现量,凡夫人的分别念无法达到这种层次。因此用理证,以世俗名言思维方式去推理,亦能得出此结论。
谁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父亲有吗?或是母亲有吗?仙人或欲界天有吗?难道梵天有吗?
上述那些有情,即使是为求自我解脱,尚且未曾在梦中梦到过发起菩提心愿,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饶益之愿心呢?
现在有许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发过这种愿心呢?汉地戒坛很多,传戒法会次数也不少,出家、在家学佛者都喜欢受菩萨戒,戒牒也非常精美。但是,如果问他们:菩萨戒根本学处是什么?如何取舍?……绝大多数回答是摇头,“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概念似乎一点也没听过。学佛流于形式上,是现在一大弊病,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让他们明白形式上的事情并不很重要,菩萨戒本有无皆可,真正重要的是自心深处是否有菩提心,是否有真实“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意乐,若没有,你还是与一般世间人无有差别,不能算是大乘弟子。一个修行人发不起菩提心,虽然去受灌顶、闻法、修行,也唯是影像而已,更谈不上去利益众生。
或许有人暗地里想:“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之法吧,其利益无边,这种说法亦是不了义的,我只要修学真实究竟了义的法……”
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一般人尚且生不起这种饶益心,如果有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心,那真是稀有啊!
虽然在末法时代,修法有很多违缘,但是我们有机缘遇到具德善知识,得到了摄受,能享受这样的妙法甘露,生起这种无与伦比的珍贵菩提心,是不是极稀有呢!比一个穷人在垃圾中捡到摩尼宝更幸运。即使你能拥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宝珠,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贵,有漏财宝只能让你现世获得有漏安乐,而愿菩提心能让你永世获益!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众生欲求暂时人天安乐或无上大乐佛果,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菩提心,如同追求衣食财物,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一般。愿心一方面是诸有情暂时与究竟安乐之来源,另一方面,如同甘露能除众生一切病苦,菩提心能遣除轮回众生的八万四千痛苦,依靠它能获一切乐,除一切苦,此福德何人能计量呢?《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尽虚空界皆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虚空无际,谁也无法衡量,然而发心功德比虚空更广大,那怎么去测量呢?
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心念,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诸佛;那么菩萨精进利乐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每天用很多珍宝供养诸佛,所得功德当然是很大,不用说供养珍宝,即使供一朵花,一杯水,亦能获无量功德,在《百业经》中可以见到很多类似公案。但这种功德,无法与愿菩提心功德相比。《勇施请问经》中有这样的教证:“何人恒沙劫,七宝供诸佛,其得无量福;何人敬合掌,志求无上道,彼德更胜前。”《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也列举了三种无上供养,其首便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愿心有如此功德,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修持六波罗蜜多,即为行菩提心,所得功德亦比愿心更加殊胜,更是无法计量。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这一颂活生生地写出了世人困于轮回火坑,越陷越深,欲出无力之惨状;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们多苦乏乐之因:愚昧无知,不明因果而去造恶业、毁灭安乐之源,使自己痛苦增多增深。对这些众生来说,安乐是多么难得,痛苦如此难忍且接连不断,无明愚痴的黑暗使他们几乎永无解脱之机!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三界众生是如此痛苦不堪,而又无力自救,作为大乘佛子,发过誓言要救度他们。当然,要将誓言去实施,需要依靠一些方便法。要成办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事业,必须要有大慈心;众生的痛苦,必须要有大悲心才能遣除;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要用大智慧光明去照亮。大慈大悲大智慧同时具足的方便法门便是菩提心,这一点我想你们听闻过基础教理的人都明白,大慈大悲等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之加行修法,大智慧是行菩提心学处中的般若波罗蜜。
正是因菩提心在二利事业上有超胜一切法的功德,菩萨在修行此心时,无数劫中都坚持不懈。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说:“菩萨利他行愿之迫切,凡夫利己心愿亦难及。”凡夫为了自我解脱轮回,尚是懒懒散散,有的甚至是自甘堕落,放弃一切善法修行,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菩提心,无数劫中越来越坚强!
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你们有些人觉得《入行论》不重要,不是实修的法门,只是“哲理佛法”。这是无比的大邪见,《入行论》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若此非实修法,岂有其余实修法耶!
辛三、(具发心之功德):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一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其他人设法帮助他,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其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肯定对他有一定的恩德。如果他能知道这一点,而且去酬谢帮助者,一般世间人都会赞叹说:这个人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能够知恩报恩,很了不起啊……。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需说。”汉地有不少因果故事方面的书籍,也说鬼神钦重和保护知恩报恩的人。在人世间,能知恩报恩,确实值得赞叹。
观察自己周围的道友,从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些人是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值得自己去恭敬、随喜。现在佛教界亦有许多高僧大德,为了利益他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像这样的大德前,我们凭什么不去恭敬顶礼由衷地称赞呢!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我们都亲眼见过,或亲身体验过。这种布施,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就像昨天,有几个乞丐来学院,我们有人给他们一些食品、衣服、零钱,这些有限的布施只能让他们度过一段时光,仅仅是这样,人们还是会赞叹:好人,真有同情心……。还有你们很多人星期天去色达县城,县城里小乞丐们就非常高兴,你们很慈悲给他们钱、衣服、食品,虽然不是很多,县城的人都很称赞:哎呀!你们如何如何有同情心等等。
我们凡夫人连布施一般财物也很困难,但菩萨之布施如此广大无边,如何赞叹也无法表达发菩提心者这种功德。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对造恶业者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生起邪恶念头,轻毁损恼,将会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佛在《最极寂静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并言:“如金刚宝,唯有金刚宝能毁,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方能使其堕入地狱。”即使是一个已发心佛子对另一菩萨生嗔心,尚要感受经劫住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一般凡夫对他生恶心呢?
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很不愿意接触某人,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希望你们观察自己的相续,这种恶心的果报,难道你不怕?你敢肯定生恶心的对象没有发菩提心?在《信力入印法门经》里还有一个比喻:“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悔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另有一喻说:“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此类教证不再列举了,诸位当三思!
觉囊派大德多罗那他所著《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一个很能让大家入耳不忘的故事。有一位上师教导他一名在家弟子,让他放下一切去修行,不要积聚财产,而他的弟子认为:可能是我太富裕了,因此上师不高兴。于是没有遵照教言去做。过后不久,上师又劝诫:“弟子啊,放下你的财产吧,不要贪恋世间享受,修行人应在山洞里过日子。”弟子听后生了邪见:上师对我越来越富生了嫉妒心。这样也就没有理会上师的良言。一段时间后,此人反省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放弃世间一切,到寂静处专致修持本尊,过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点感应。有一次他终于梦见了一位天尊,天尊告诉他:因你曾违背上师教言之缘故,这种修持不会成就。他就祈问天尊:我现在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才能忏悔这种罪过呢?天尊告诉他:你把手脚全部砍断,方可忏悔此罪。此人依教奉行,自断手脚励力忏悔,继续苦修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临终时亲见本尊,但在即生未得到究竟成就。还有那若巴大师的公案,诸位都很熟悉:他的上师帝洛巴在那若巴与外道辩论时显现在空中说:“弟子啊,我原来嘱咐过你不要与人辩论。现在你没有得究竟成就的机会了。”那若巴就没有在现生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听完了这两个公案,诸位有何感想呢?
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所得善报之长久广大程度远胜前者;菩萨行善时虽会遭遇多种障难,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
前面我们讲了对菩萨生嗔恨之过患,许多人听后胆战心惊:完了完了,我经常对他人生恶心,这可怎么办呢?诚然,对一个凡夫来说,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些人经常有一些想法,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观察自相续,我们时常能对上师、道友生起净信,而且生净信较生恶心多。按此颂所言,生净信的功德能胜伏生恶心的罪业,这样你们不会陷入绝望之境,而能积累起大资粮。
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诸位在修行中不可让这种病发作,否则极有可能让你对圣者造罪,因为在我们身边,有佛菩萨的种种化现。《华严经》中说:“善逝幻变即无量,为调伏一切有情众,现示彼色形色等。”经中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外道、屠夫等多种形象,比如观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法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言三十二种化身),其中包括将军、鬼王等,以凡夫的眼光去看,显然不是那么清净如法。外境的一切有情不论显现上如法不如法,你以净信心观待,不但能避免造业,而且能种下无量善根,积累起广大资粮。
有些人说:“他们这些大德,早已证悟了佛果或大菩萨果位,所以能如此,像我们凡夫肯定做不到。”像这种性格软弱的人做不到亦有可能,颂词中也没有说所有的佛子都能如此。这里的佛子,指有坚固不退菩提心之佛子,他虽是凡夫菩萨,但已有一定功德,根机较利,就像我们学院中一些佛子,虽遇各种违缘,而对上师三宝之信心更为坚固,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愿也日趋强烈。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世间任何人都可学佛,都能入大乘法门发起菩提心。谁只要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寂天论师说他要很恭敬顶礼他,此原因我们在前面讲得很清楚。任何一个凡夫发起菩提心后,即成为人天应供福田,对他生一念净信也能得无量福德,甚至也值得像造论者那样的圣者去顶礼、恭敬。
那么前面说对菩萨生一刹那嗔心,即会堕地狱一大劫,与这种说法岂不是相违吗?关于这点,根索曲扎仁波切作过如是答复:“前面主要宣说菩萨是严厉的对境,如造恶果报极大;此处讲菩萨的加持力与功德力不可思量,即使与他接上恶缘,也能种下解脱之因。”当然,造恶者不忏悔清净,肯定还会感果,像提婆达多想伤害佛,死后无间即入地狱。然从长远看,和菩萨根本没接上缘与接上恶缘哪个好呢?虽然接上恶缘不忏悔要受恶果,但毕竟上能以此缘得到菩萨的加持、摄受等,步入解脱之道,尽快得到无上安乐。而根本未接上缘者,“无缘不能度”,无法得到菩萨的利济。
初发心菩萨是诸佛之因,依此最终能成办自他一切安乐。《入中论》亦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菩萨说他要先礼赞诸佛之“因”,概世间一切果从因而生。如是无上安乐之佛果,也从菩萨修持菩提心而得。想得到安乐佛果者,必须要重视这个“因”,故寂天论师说要皈依敬礼一切具有菩提心的佛子,他们是一切安乐之源。
听完了菩提心利益品,有些人有点要发菩提心的意思,但要内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必须具备种种因缘。在《菩萨地论》中说:“发心是从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起。”所谓四因,指发心者要具足种性圆满,为善知识摄受,有大悲心,不畏轮回痛苦四种条件;四缘为见佛菩萨的神变,闻大乘经论,见佛法将衰落,见浊世众生的烦恼;四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由这些因素的积聚才能发起菩提心,当然,不一定是十二种全部需要具足才能发心。我们各自观察自己具足了哪些因素呢?为了引导我们发心,本论在第二品中,从这些因素方面着手,引导我们皈依三宝,广修供养,并忏悔罪业。此是第二品的总义,诸位一面听讲,一面可随文义观修。
为了受持珍贵的愿行菩提心,我现在真诚地供养诸佛如来,清净无垢的殊妙法宝,以及所有大乘僧宝——登地以上的佛子,这些广大的功德大海。
在向三宝呈奉供养品时,无著菩萨宣述了必须具备的六种条件:第一、要发心为得佛果而供养,在供养时应当观想:为将来证悟佛果而献供;第二、要利益众生,即自己心里要作意:为利益众生而献供;第三、陈设的供品一定要庄严、整洁;第四、供养时须三轮清净,即能供者、所供物、供养境三者无执而行供养;第五、于供养时,断除贪嗔等不净心;第六、供养毕,一定要以回向菩提来摄持。以无著菩萨为主的很多印藏大德在供养时,都很注意这六种条件。我们如能尽自己的力量,按此如法供养,亦能以小小供养积累起巨大的福德(有关供养三宝的功德,在《随念三宝经》中有较详说明。汉地茗山法师在无锡市专门讲述过皈依、供养三宝的功德,引过许多教证,讲得很清楚,大家应认真看一看这个讲记)。
所有鲜艳的花朵,珍贵的果实,种种上好药物,世间的珍奇宝物,以及所有赏心悦目的清澄净水。
首先我们观想各种芬芳扑鼻的鲜花,天界神秘的昙花,圣洁的乌波罗花,无暇的曼陀罗花……;藏域夏季草原,千万种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闪烁着缤纷的色彩,红的像火焰,白的像雪茸,紫的似玛瑙,蓝色的似蓝宝石,七彩杂糅的似彩虹……;人间花园中:春天的樱花、海棠、梨花、杜鹃花……,夏天的石榴、蔷薇、仙人掌花、千叶莲、金莲花……,秋季的菊花、太阳花……,冬季的梅花、耐冬花……;飘逸的水仙、清幽的丁香、庄重的荷花、娇妍的牡丹、富丽的郁金香……,所有天界、人间陆生、水生的大自然精英,我们都以意念缘取,恭敬地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正法、贤圣僧等这些功德大海之前。
我们观想种种良药:灵芝、雪莲、黄精、百合、红参、白参、天麻、地黄、首乌……,天地之间,去除有情一切疾病的甘露妙药;世间的宝物:金刚宝、如意宝、五彩宝石、翡翠、玛瑙、珍珠、珊瑚、琉璃、琥珀、夜明珠……,一切四大和合之粹;悦意清澄的水,干净无污、清无泥杂、柔软可口、凉冽清爽、甘甜醇和、馨香馥郁、滋润解渴、予乐祛病,一切澄澈晶莹的滋生自然万物之源。以我们纯净的心化身微尘数,缘取这一切献供于清净无染、万善之源的上师三宝前。
巍巍耸立,珍宝所成的须弥山,远离尘俗静谧舒适的森林,绮饰着奇花的妙宝树,果实累累压垂了枝干的珍果树。
我们也缘取一切寂静、秀美的森林,马拉雅山的旃檀林;兴安岭的红松林;罗霄山的千里竹海;香樟林、桂花树林、榕树林……(静谧森林中,白天没有任何尘世的喧闹,晚上没有任何非人的恐惧损害,非常适合修法。我见过的寂静神山中,没有比得上刚日托嘎山的,走进那蓊蓊郁郁的树林中,便能脱去尘俗的一切垢染,林中缀满奇花,有潺潺泉流,可口的野果……,月夜的景色更是朦胧怡神);还有那缤纷五彩的宝花,严饰着净刹的宝树,宝树以琉璃为干,玻璃为枝叶,金银为花果,放射着奇异的光彩;无数枝叶茂盛的果树,枝上叠叠密密地垂满了珍果,一串串一颗颗,似绿色的璎珞上缀饰着七彩宝石。上师三宝啊,请悲愍地接受这一切!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我们以意念缘取天界、人间、龙宫、净刹等所有的芬芳妙香,各种名贵的烧香、涂香、香水,意缘那旃檀、沉香、丁香、郁金香……,献于上师三宝功德大海众之前。
我们再来观想:那三十三天天人福业所成的如意树,诸清净刹土中七宝所成的如意树,树冠高耸,辉煌无比,能随意满足有情之所愿;那北俱卢洲、欲界天及劫初时有情福业形成之自生庄稼,它自然生长,百味俱足,如同甘露能随心显现各种妙味;除上述供品,还要以意缘取其余珍贵饰物,无论现在、过去一切堪可供养的珍饰,都顶戴供养在最尊贵的上师三宝之前。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我们用意念掬起世间一切明净的湖泊,平静安详的湖泊中悠游着洁白的天鹅,它们悠闲地用红掌画出一圈圈碧莹的涟漪,高吭的鸣吟映衬着万古静穆。
堪布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说:在观想天鹅时应有多种颜色,像红珊瑚一样的红色天鹅,像纯金般黄色天鹅,似白银一般白色天鹅。关于湖泊,诸位可能都见过,藏域最有名的是青海湖,据说像镶在绿玉中一块明镜,你们有机会时应亲自去看看;汉地的西湖、滇池,风景非常美;还有天山的天池、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非常多,见过的应该在心里好好观修意供。
上面已以意缘取器世间所有无主的美妙之物,以大恭敬心奉献于三宝前。这种供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方便、极广大的供养,因为像我们这种凡夫,多生累劫未积福报,所以在现在贫穷困乏,无有堪作供养之物,即使有少分财物,亦不堪供如海圣众。因此在诸多经论中,世尊开示殊胜方便的积资忏罪方法,《善巧方便经》中曾说:“大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鲜花、花鬘、妙香、森林、山河、如意宝等诸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宝云经》中亦如是云:“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诸供品,于昼夜六时中,于三宝前供养三次。”意缘供养极为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行持,无论何处,遇到壮丽的山河湖海、美好的田园等,凡使人心悦神怡之境时,以虔诚的心意缘取呈献于怙主众前。同时意缘供养的范围非常广大,上至苍穹、下彻海底,近如眼前景物,远如十方清净刹土,古如万里长城,新如都市大厦,所见、所闻,一切殊妙境像,都可作供养。
我们这次学习《入行论》,主要放在实修方面。我讲解某个颂词,要求你们熟悉背诵这个颂词,并且切实按其意义去实践修行,不要仅仅听个传承而已。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些缘实物的意供,确实有如是功德吗?”这点不用疑惑,普贤菩萨已用十大愿加持了这种意供,在《普贤行愿品》中讲得很清楚。供养者的清净意乐与诸佛菩萨无边慈悲威力的加持,以意缘供养和以实物供献,二者在功德上没有差别。
壬三、(供身):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无始轮回之中,我们最厉害的执着就是自我,有了“我”的执着,才牢牢地执着珍视自己的身体。为了断除执着,将此身体供献给一切大悲圣尊,这是有漏供养中最殊胜的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亦同声赞叹这种供养。为法舍身,也是高僧大德历来极力推崇和励力践行的。当然这里说的身供,实质上是身语意三门所有的供养。无始劫来,我们陷于轮回之中不能出离,就是因为强烈执持于“我”,现在誓将身语意三门恭敬奉献三宝,能有力地驱除我执,令三毒烦恼无所依附,障缘无从生起,自己能顺利地发起菩提心。以身语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也就是彻底的皈依,在颂词中说“我愿为尊仆”,既为尊仆,则三门均得全力奉行师尊三宝之教示。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佛菩萨大慈大悲地接受了身供,摄受了我们,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去成办利生事业,丝毫不生怯弱退转之心。这是一种坚固的大誓言,就像一个人到别人家当一名奴仆,那么主人家的事情必定要去做。诸佛菩萨“家”里有什么事做呢?除了利益众生外就不会再有任何事了。所以将自己供养三宝后,唯一任务就是依教奉行去利济众生。我们如果完全舍弃自我执着,皈命于诸佛菩萨,以坚信受持圣尊的一切教言,很容易藉此截断自之烦恼相续。进一步则如模印中所有花纹,无余皆印于载体上,圣尊之功德也能印现于自相续。因此,三门奉献、依教奉行,也可以说是对三宝最好的供养,是我们证入诸佛功德海的捷径。
我们将自己交付给诸佛菩萨后,度化一切众生的誓言不能再有退失。有些人虽然在上师面前受了菩萨戒,也发了生生世世度化众生的大愿,但真正与众生接触去调化他们时,一遇违缘就十分痛苦,甚至产生畏惧怯弱之念: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确实是太刚强了,这样下去太困难……。于是退失了自己的菩提心,这种懦弱是菩提道上的大障。
一间气味芬芳的清净宫室,铺着亮莹莹的水晶地板,有着赏心悦目的宝柱,高悬的珠宝华盖,闪烁着耀眼光华。
此颂是前行的观想,首先观想一座金碧辉煌的三层宫室,四周有美妙的宝池,池中有湛然香洁之八功德水。这幢宫室非常广大,顶层是正式受供的大厅,底层是迎请者(包括三千世界所有众生)所在地,中层是浴室,四方有门,各有宝石所砌的阶梯,缓缓而下至地面。浴室地板是晶莹的水晶,室内有七宝柱子直撑宝顶,室顶悬挂着珍珠宝盖,以宝幢璎珞弥覆四周,室内诸宝光彩流溢,交相辉映,馥郁香气,弥漫室中。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正行观想自己的信心与不可思议之行愿力,迎请十方净刹所有诸佛菩萨。诸圣尊如芝麻荚开般降临,沿四门之宝梯入浴室,此时诸圣尊所著之报化身衣饰换为微妙素洁的白色天衣,而我们从胸口放出七彩光,光中化出无数的珍宝瓶,复化出无数供养天女,演奏种种和雅婉转的歌乐,赞佛功德,同时,无数天女持诸珍宝瓶,从室外宝池中盛满香水,为诸佛菩萨沐浴,浴过圣尊之香水从二层室中流下,沐浴恭立于第一层室中的三界所有父母众生及自己,香水从我等头顶灌入体内,清洗无始以来所积恶业,使之化为黑水从全身毛孔中流出,我们的身体变为内外透彻,如琉璃一般。无始以来的怨亲债主、魔敌仇对,亦应如是得以解脱一切痛苦,趋入安乐。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现在我们依颂文后行来观想:诸圣尊沐浴毕,以无上妙香熏染过的洁净浴巾,为诸佛菩萨擦干身体,然后供养最极美妙的化身衣饰,为诸佛换上;同时,为以普贤、文殊、观音等八大菩萨为首的广大佛子,换上色彩殊妙的十三种报身服饰。此时,诸圣尊用过的浴巾浴衣化为黄光融入我们观想者的白毫间。
用香遍三千大千世界的奇香,敷抹在犹如经十六炼纯金般,闪烁光芒的诸佛身上。
意想自己供养诸佛的涂香,其香气能遍及三千世界这样广阔的空间,然后众供养天女将此妙香均匀地敷抹于圣尊身表,圣尊身体本来庄严微妙,如同经十六炼的黄金(古印度认为经十六炼后,黄金最为纯净),纯净无比,敷上妙香后更加庄严,熠熠发光。这种供养当然也可用实物来供养圣尊像,按藏传佛教的习惯,一边用红花香水、沉香或檀香水涂敷圣尊像,一边念供养咒,以求圣尊加持,赐予悉地。
我向最殊胜的供养处,供上芬芳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等,以及各种美妙的花鬘。
意幻供与意缘供有所区别,意缘供是以意念缘取外境真物作供养;意幻供仅是以心意幻化、观想而成的供养,不一定要外境真实存有这种供品。闻思过教理的人都知道,三界万物皆是心之幻现,我们用很真诚专注的心念去观想某种东西供养圣尊,与用实物去供养,其实质上没有区别,当然,这必须要供养者有一定的心念专注力与信心,方能达到完全无别的境界。
也向诸佛菩萨献上最好的香,香气弥溢,结成香云;亦献上各种神馐,与种种色香味俱佳美无比的饮食。
同时,我们也供养上妙饮食和神馐。上妙饮食指种种色、香、味最极佳美的饮食,“神馐”指各种精美的食子。格鲁巴的拉萨三大寺,在神变月时,举行十五神馐会,供品中有很庄严的食子,饰有精美的酥油花,这些都可称为“神馐”。堪布根霍在讲义中提及“神馐”如能用“三白、三甜”(牛奶、酸奶、酥油与白糖、冰糖、蜂蜜)来制作,功德非常大。向诸佛菩萨供养食品,可以让自己与众生得到禅定食,以及得加持而生起菩提心。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我们亦要观想在诸佛圣尊前供养宝灯。灯器用各种珍宝组成,形如金莲花,而且非常广大,须弥山观想为灯芯,香水海观想为灯油,这些宝灯放出映彻三千世界的光明来供养圣尊。我们经常观想灯供或以真实灯供来供养,能积累很多资粮。学院中有些喇嘛、尼姑从小到现在,每天供一盏或七盏酥油灯,从未间断过,你们有条件能这样做也不是太困难吧。供灯目的是遣除自己和众生之无明愚痴黑暗,生生世世中不再受到黑暗痛苦。
在日常中,也可用各种香水涂洒经堂的地板,法会场所,在迎请上师时,也可在道上撒各种香水、鲜花供养上师,此举有很大功德。现在夏季快到了,法王如意宝教诫我们:夏季的草原上布满了鲜花,风景非常优美,我们到外面时,应该多念一些供养咒,将美好的山河大地,遍满大地的芳草、鲜花,供养给上师三宝,使自己和众生的相续中生起如金刚大地一般坚固的菩提心。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以我们的意念想象无上之珍宝宫殿,其大小、形状、色彩、严饰等等都无法衡量,其殊胜美妙也不可言说。宫殿中有无数供养天女,手持各种乐器,她们演奏咏唱着各种赞叹三宝的歌韵;七宝殿堂放射着无边光明,遍照法界;殿堂里悬挂着各种妙宝、璎珞、旒苏等各种庄严胜妙的饰物;无量殿外有八功德水池,池中嬉游着各种幻现的珍禽,池边有七宝树;清风拂过,悬挂于无量殿檐与七宝树上的宝铃发出妙音,或是赞叹三宝,或是演诸妙法,与诸清净刹土无别。此殊胜清净宫殿,与周围的宝饰充满法界,我们将此无边的光明供物,呈献给对每一个众生具足大慈大悲的佛陀、金刚上师、诸大菩萨、护法圣众等诸尊座前,祈求加持我与所有众生在很短时间里生起菩提心,趋入解脱道。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此颂是将具足严饰的宝伞供养三宝。宝伞是八吉祥物之一,表示以无量慈悲智慧护佑一切众生。供养宝伞,象征三宝有为众生带来清凉解脱的能力,我们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中,蒙受炽热烦恼毒火的焚烧,而依靠佛法宝伞可以息灭一切热恼,得到无上安乐。
昨天汉族弟子们商议供养法王如意宝一柄伞。上课时法王说:供养如此宝伞,有很好的缘起。但要求伞顶为白色,四周为吉祥图案,底色是红色,表示怀业,自在祈祷的红光周遍全世界;伞沿面是绿色,表示我们修行中发的菩提心广大如地;绿色伞沿上绣一座白色金刚钻石组成的大山,表示我们修习菩提心之誓愿如同金刚石一样坚固,如山一样不可动摇;还绣有金色日轮,标志我们修行菩提心的结果——使佛法光辉普照全世界。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说上面十二种意幻供养(从沐浴至宝伞供),一般修行人都能观想,做起来不是很难,而且这种意幻供养的功德无法计量,因此所有趣入菩提道的善男子、善女人一定要认真修持上述意幻供养。寂天论师当年是以乞丐的形象游历各地,一生中没有什么财物来供养三宝,所以他依据佛经作了这种广大的意幻供养方便法。以前的高僧大德也如是说:以意幻供养三宝在一刹那间能积累无边资粮,可以为得佛果积累起无量功德,希求得到解脱者,何不去修持这种殊胜方便法呢?诸位都是想求证菩提的大乘行人,这种殊胜法门,能让自己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当于日常中,恒常行持。
辛三、(愿力供):
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除以上十二种供养外,总说以各种清净乐音供养云来供养三宝,其中包括器乐、歌乐等等。这些也能除却众生种种痛苦,为他们带来欢悦。妙音供养聚如空中之云,无量无边,我们以之上供下施,如同《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以各种供聚去供养三宝。
我们学院每一次法会、会供或开庆祝会时,法王如意宝让我们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这些金刚歌舞,大都为麦彭仁波切所作,加持力不可思议,谁听到或看到这种歌舞,便能种下解脱善根,与无上密法接上胜缘,而且在哪里弘扬此金刚歌舞,哪里的佛法就一定会兴盛。印度贝诺法王说他们在印度朗卓寺,自表演麦彭仁波切作的金刚歌舞后,弘法事业越来越广大,也再没有遇到过修行与弘法事业上的违缘。
愿以珍宝、妙花,如下雨一般不断地降落在一切胜妙的三藏法宝、佛塔与各种佛像上面。
我们现在所指的法宝,分教、证二种:教法宝是浩瀚如海的三藏十二部显密经续论典,现在已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全世界的图书馆以书籍、电脑磁卡、光碟等各种形式保存着,有智慧者敬重这些经典与尊敬佛陀一样;证法宝是戒、定、慧三学,佛陀与究竟成就的无数大德所证悟之智慧甘露亦包括在内。凡是具足教法宝与证法宝之处,我们应该发愿降下鲜花、珍宝之雨来供养。
佛塔作为供养处,一般装藏有佛的舍利,如阿育王修的八万四千舍利塔,分布在世界各地,汉地、藏地各有多处,你们都很熟悉。在舍利塔前作供养,能积起广大福德,《百业经》中许多罗汉、天人、国王、长者等皆因前世建造或供养佛塔,以此福德,因而在释迦牟尼佛座下证得圣果。诸位以后无论在何处见到佛塔,都应顶礼,以自之愿力观想降下珍宝、花雨等供养,无勤中积聚起成佛资粮。
如同文殊、普贤等已得自在的大菩萨,往昔以遍满虚空之妙供呈献诸佛,我亦如是供养诸如来及佛子。
诸位都知道文殊师利菩萨,在诸多佛菩萨当中,他的发心最为殊胜广大和坚固,他以广大无边智慧供养诸佛菩萨,此供广大无边,其功德也是无上。还有普贤菩萨以无边的“广大行”供养诸佛菩萨,此供我们通常称为“普贤云供”,即从普贤菩萨胸口发出无量的光,每一束光的末端又幻化出一个普贤菩萨,这些幻化出的普贤菩萨每尊再从胸口放无量的光,每一束光又幻化出无量供养天女,每位供养天女以各种妙供,供养十方三世所有的诸佛菩萨,如此重重无尽,周遍无尽法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以不可思议之神变力供养十方一切应供,他们的无上等持、智慧力,使这种供养无法思议,具有无可言喻之功德。我们凡夫没有这样的等持、智慧及神变力,无法亲自去做如此圆满的供养,但我们能发随喜心,能发愿随行他们的供养,虽然只是一种心愿想法,实际上也能获得同样功德。我们一边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等回向文时,一边如法地观想,那么,与文殊、普贤亲自作无上供养的功德无有差别。这种易行且收获大的修法,诸位为何不恒时修持呢!
我以如同海潮音般无量的动听声音,赞叹诸佛不可思议之功德大海,愿此美妙赞歌,如云一般飘临到诸佛面前,永恒地赞美他们。
我幻化出微尘数的身体,五体投地,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和最殊胜之僧宝,顶礼佛陀的灵塔,生起菩提心之根本,也要顶礼具殊胜净戒者、所有的法师与阿阇黎。
我们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言,化身微尘数顶礼三宝,亦“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关于佛塔,上文已作介绍,“菩提心根本”,在许多讲义中如是解释:释迦牟尼佛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之地是世间一切菩提心来源地,也可说是菩提心生起的根本。佛经中有记载,若朝此四圣地,造五无间罪也能清净。然后我们亦要顶礼诸戒胜者、堪布、阿阇黎。“戒胜者”指显现在家形象而修证成就之瑜伽士,他们净除了一切烦恼垢染,得到胜义之解脱戒体,身份虽是居士,但实际上已证得无上境界,菩萨也应该顶礼他们。我们都知道,一般出家人是不许给在家人顶礼的,像《梵网经》中云:“出家人不礼拜国王、父母等在家人。”《涅槃经》第六卷中亦如是云:“出家人不能礼拜在家人。”《四分律》中也明示:“比丘不得礼一切白衣(在家人)。”但《时轮金刚续》中说:如在家修行人有得成就者,出家人顶礼他们也可开许。诸位应该注意,阅遍经藏,只有开许真正有成就的在家修行人,出家人才可去顶礼。你们应该清楚这点,即使是金刚道友之间忏悔,出家道友只能给居士身份的道友以礼询方式忏悔。当然,如果你认为此居士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在他面前顶礼也是可以的。
我们一一恭敬顶礼三宝、佛塔、菩提心根本、戒胜者、堪布、阿阇黎,祈求加持,使我们相续中生起殊胜菩提心。
直至证得无上菩提之前,我生生世世皈依诸佛,也要皈依无漏的正法宝和菩萨圣众。
皈依佛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邪教本师,应经常恭敬顶礼、祈祷佛陀,虽然世尊已显现了涅槃,我们不能亲见世尊金身,但还是有世尊的身语意代表,在这些代表庄严物前,我们作顶礼供养与在佛前是无别的;皈依法后,不能依止外道邪魔的邪法,不能害众生,对佛教经典的一片碎纸也应恭敬顶礼;皈依僧后,不能与外道邪魔徒众接触,若与他们联系密切会摧毁自己的正知正见,对僧众和所有趣入佛门的道友应当恭敬,甚至僧衣的一小块布,亦应当恭敬。
阿底峡尊者在讲皈依时,提出五条共同学处:一、纵遇命难亦不舍三宝;二、再大奖励之下也不舍三宝;三、遇到很大的必要,极其重大事件也不舍三宝,如遇灾难、生病时,只求三宝加持,若要求医治病,也须将药观作三宝的事业作用;四、不间断供养三宝;五、不论至何处,出发前先皈依三宝,至何处必须顶礼其处之三宝。这五条是皈依三宝后必须具备的学处。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纷扰不安的时代,由于众生共同业力,邪魔外道猖獗,处处诱惑无知众生堕入邪道。有一些见解不深、誓愿不坚的佛弟子,也经常难脱此厄,甚至今天在座听法者中,我也有这种担心。当然,你们之中一部分人,在临终前一定不会失毁自己的皈依戒,而且会是一位真正佛弟子,这点我对你们很有信心,也可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写“担保书”。无论怎么说,大家虽然处在这样恶浊时代,因各自前世善缘,遇到善知识,遇到了有七千多戒律清净的僧众之佛教正法中心,在如此殊胜三宝前,让我们共同发一个坚定誓愿: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庚四、(忏悔支)分二:辛一、明观忏悔之依境;辛二、真说忏悔。
辛一、(明观忏悔之依境):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此颂开始为忏悔支的修法,在忏悔之前,我们先要观想忏悔之依境。即于自己前面虚空中,观想十方诸如来、具菩提心的大悲菩萨圣众和金刚上师等,各自安住于五彩祥云中之宝座上;而我们自己,按佛陀的教导,要将自己罪业忏净,在忏悔过程中,必须具足三种条件:第一、必须具足威仪,如双手合掌,双膝跪地等;第二、内心具忏悔的强烈意愿,这一条最关键,如果内心不真诚,只是口头上说体面话:我忏悔、我改正等,这样并无作用,必须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罪业发起羞愧、懊悔及清净罪业的意愿,方有可能清净罪业;第三、语言上的陈白,在诸佛菩萨面前将罪业毫无隐藏,以语言发露。这是总的明观忏悔之依境,具足真实身语意之忏悔前行。
辛二、(真说忏悔)分四:壬一、厌患对治力;壬二、所依对治力;壬三、现行对治力;壬四、返回对治力。
壬一、(厌患对治力):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
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是后悔或厌患自己以前所造的种种恶业,如恰美仁波切所言:“前造恶业如服毒”,认知造罪的可怕而生起厌患之心。
从自己意欲上看,肯定不愿意去受痛苦,可是偏偏不停地造作受苦之因——恶业,这都是因为自己无知愚昧而造成。假如我们像那些具有高深证悟的圣者,能明察三门一切作为所招致的后果,就不可能再造作招致痛苦之恶业,也不会去劝别人造罪。关于劝别人造罪,如有些人受了居士戒,要请客吃饭,说自己不能杀生,于是安排其他人杀鸡宰鱼,他们以为这样自己没有罪业,殊不知此举与他亲自杀生之罪业无有区别。我还亲自见过一位愚痴的老出家人,他自己想食肉,居然要别人去杀一条肥壮的牦牛,这类事你们也可能亲见过吧,现在这类愚痴人特别多,而且因无明愚痴随喜别人罪业的亦不少,他们不知随喜别人造罪有同样过失,听说某人造了罪、杀了人,就特别高兴。这段时间巴尔干半岛发生战争,北约飞机轰炸南联盟,有些人讨厌塞族人,听说阿尔巴尼亚人被屠杀,非常高兴地说:该炸,该炸……;有些人讨厌美国的霸权,听说南联盟击毁了美国隐形飞机,高兴得眉飞色舞,甚至要大大庆祝一番……。也许一般人认为这样的想法无所谓、很平常,但从因果上讲,虽然你没有亲手去扔炸弹,去击落飞机,可是你一念随喜,与亲手杀生是一样的罪业。你们仔细去阅读戒律方面的典籍,若内心真正随喜杀人,三乘戒都会成问题,大家应好好反省一下,类似的恶业自己造过多少?
在《贤愚经》中,世尊亲口宣说过勒达的公案,勒达前生管理僧众的财物,未注意而造成财产损失,后来便堕入孤独地狱,变成一棵大树,树上有数不清的虫子在蛀咬着,勒达要是知道这种后果,肯定不会去随意享用、浪费僧众财物,这类公案在《贤愚经》、《百业经》中有很多,你们自己可去翻阅。对僧众财产,不要说自己享用、浪费,即使是不如法使用、分发:如将专项款他用、或拖延分发给僧众,也有相当严重后果。在印度佛教历史上有一段公案,记载阿底峡尊者在那烂陀寺时,施主供养僧众一些饮料,当时因时间太晚,僧值想拖到第二天才发给僧众。当晚,那位僧值睡觉时觉得口渴似着火一般,他立即去装水的大锅里取水喝,可揭开盖一看,明明装满了水的锅此时空空荡荡,一点水也没有,他觉得有点古怪,便在锅里划了记号。口渴难忍的僧值又去外面大水池取水,可是水池里也是滴水不见,惊疑万分的僧值在池中堆了一小堆石子作为记号。然后他又来到寺外不远的恒河,准备饱饮河水,可是恒河在他面前也是干涸得只有沙石。他从干干的河床上到了另一岸,没有找到一滴水。那名僧值怀疑自己在作梦,于是把僧衣挂在河边的一棵树上,忍着干渴回到寺院。总算熬到了早上,他看了看大锅,水居然与昨天白日一样,满满的一锅,外面的水池、恒河也是与昔日无异,水一点也不少,可自己作的记号仍然还在。他非常惊恐,急急忙忙跑到阿底峡尊者面前,禀告了他这件怪事。尊者告诉他:因你没有及时发放饮料,对僧众享用饮食作了障碍,所以有此恶果,这个果报没有拖到下世,当时就成熟,让你感受了,在业力成熟之下,一切外境也就改变了,所有的水都干涸不见。
由于无明烦恼的催动,我以身语意三门对三宝、父母、上师等严厉的对境,造作了种种违逆、伤害。因为以前犯过众多的这些过失,现在我成了罪业深重的罪人,这一切难以饶恕的罪业,我都要在诸佛前痛切地发露忏悔!
有些人说:上师啊,我往昔犯过很严重的罪业,我很害怕以后要感受恶果,很想在上师及僧众前一一坦露忏悔,可是我没有足够勇气,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失……。大概有不少人有类似想法。其实,你们只要反省:如果没有面对上师与僧众去发露忏悔的勇气,是否会有承受无数劫地狱磨难之勇气呢?或者你去屠宰场看看想想:自己能否坦然面对被宰杀的痛苦?能否面对比此更厉害亿万倍的地狱痛苦?如果你觉得不能,为什么不将招致这种痛苦之种子从心里挖出来,发露忏悔呢!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人生是无常的,谁也不能把握自己在下一刻不死。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尚未清净自己犯的自性罪与佛制罪之前,无常便降临了,这种事情很有可能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那时自己失去人身宝,为业力所牵堕入无有自主之恶趣,哪儿还有机会去修行忏罪呢?大家都知道轮回恶趣的痛苦,谁也不想堕入这些火坑,然而在罪业未净前,谁也无法解脱这种可怕命运。一般众生死后,堕入恶趣受罪业的异熟果报,时间极长,在《贤愚经》中记有拘留孙佛座下一名僧人,因贪污僧众财产而且恶口骂人,以此恶业堕入地狱多劫,从地狱出后为怪鱼,生生世世生于粪坑,在贤劫千佛内都得不到解脱。
现在我们圆具暇满,依止了殊胜善知识,有圆满的忏悔仪轨,这么好的修法解脱机缘,若不用来认真忏净罪业,岂不是睁着眼睛看自己步向恶趣深渊而不回头,白白浪费宝贵人身,到时只有在恶趣感受痛苦。过几天要举行金刚萨埵法会了,希望你们认真、精进地修持金刚萨埵忏罪法,不然,到明年的今天,现在听法的人会不会还活着,很难说。如今,社会上灾祸不断,今年又有什么诺查丹玛斯预言人类大劫难,据说七月份要死很多人,按他的说法,我们在座几百人可能剩不下几个……。我想未必会有如此严重,地球现在还很坚固嘛!但话得说回来,即使人类大灾难不来,我们个人的死亡总在分分秒秒地靠近,当下呼气后,还有没有吸气的机会,你们想过没有?各人现在还为自己无始所积的重重罪障所缚,万一这口气吸不进来了,后果能不让你害怕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懈怠呢?大家应该抓住每一个刹那,努力去祈求金刚上师、诸佛菩萨,尤其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本体金刚萨埵,在他面前一心一意地哀求救护,白天黑夜不停地念诵心咒,至诚地忏悔罪业,祈求庇佑!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三界众生,无一可逃脱死魔的掌握,亦不能把握死神何时来临。假如能知道它是在明年、后年、抑或十年后某时间来,那么我们也可从容地安排一下自己怎样度日子,怎么修行;或者可以与死神交上朋友,让它在我们将罪业忏净,身体生病、衰坏了,才来将自己带走,能有此机会,大家也可以轻松悠闲地过日子。但是这种情况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死神对谁都是冷酷无情的,谁也不能信任它,无论你罪业净未净,也不论你在生病或健康时,它刹那之间便降临。在它的掌握下,人的寿命极其脆弱、短暂,毫无依赖。《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死者大敌如暴雷,谁亦不知何时到。”我们看看身边的人,有些人在病床上折磨多年才死,有者却不一样,身体好好的,在站着、坐着,说话或吃饭时,突然就断气,被死魔之黑索套走了。1996年给我们讲爱国主义课的达吉部长,那时他说:“到2000年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时我们如何如何……”大家也许还记得,他很年轻,身体也很好,前些日子却突然去世了(昨天丹增活佛到马尔康给他念经超度)。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热情,却没有等到现代化,自己已先走到前头。你们看看,人生就是这样。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死魔无声瞬间至,生命如同风中灯。”在《亲友书》中亦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藏族有一个谚语也说:重病卧床待死间,眼见无病百人亡。是说有些人患了重病,以为自己会死去,在此之间,许多健康人却死了,其意指死魔降临是没有确定的,无论对何种人,何时、何地都会降临。
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在死时必然舍弃生前的一切,所以为了亲人与仇敌,造作了种种罪业。然而仇敌都将化为虚无,亲人亦将如烟一般消散无迹,自己亦必定会死去,世上一切亦终归空无。
人世间的盛衰变化,人们都见过、听过,但是,似乎谁也未曾认真想过,反而去为亲戚、朋友,为衣食受用,不择手段去造作杀生、偷盗、欺骗等恶业;对怨恨敌人,生起猛烈嗔恨、嫉妒心,而与他们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造下了弥天罪业。这些恶行,似乎一生中都没有停过。如果世人静下来仔细地观察、思维一番,仇敌亲友都会如灰飞烟灭、烟消云散,自己终有一天与他们一样必死无疑。自己的嗔恨对境、贪爱对境,其实质上与云烟无异,唯有一些暂时幻象,分析起来毫无实义。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想想:自己小时候的亲人、朋友,还有曾与自己打架结怨的仇人,有多少已经离开了此世,现在仍留存此世者是否都一样会消亡呢?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我们的一生经历过许多事情,无忧无虑的童年、欢乐浪漫的少年时代,雄心勃勃抑或忧郁之青年时代……。那些感觉过的天真快乐、忧虑痛苦等种种令人欢笑或让人哭泣之经历,现在也只能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回忆,破破碎碎,与自己昨夜之梦境差不了多少,唯有存于意念之境,我们无论用什么办法,亦不可能再去经历。
第一次听这个颂词时,我感受特别大,一生中的种种经历、种种痛苦,至此恍然如梦中事,如缥缈之云烟。一切事物之本质如虚空一般,而世人为了亲友、怨仇,为世间八法争争夺夺,劳扰不休。他们的种种执着,如同攀抓虚空,虚耗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招致将来之痛苦,确实是太愚昧了。大家也回忆自己的一生,恩恩怨怨,得意失意,世事炎凉,诸般往事,今天是否还能去执持?是否还能去感受呢?你们再去执着它,它也只能是如虚空一般,与昨夜的梦一般,除了给你一种虚幻的心里影像外,不可能再有任何意义。往事不可能重复了,大家应该抛弃这一切毫无实义的世间法,将宝贵人生用于了达生命,达到彻底醒悟、解脱之境,才是唯一有意义,能够利益自他之大事业。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我们南赡部洲人寿很短暂,在短短一生中,很多人为了亲人、仇人,不停地造作恶业。而实际上,如果他们临终时回头看看,亲友也罢、仇人也罢,大都早被无常吞噬了,留下的只有丝毫不爽之业报,等着自己去感受,此时,反省自己一生为保护亲人、斗争仇怨而造下的累累罪业,后悔也无用了。今天早上,我听到家乡一个消息,正是这方面血淋淋的事实。我家乡的一户人家,他们有五口人,家里两个小伙子卖光家产,将这些钱换了两支枪,准备与经常欺负他们的仇家作决斗,结果与公安人员发生枪战而死去。面对家破人亡,家人嚎啕大哭……。你们看,世事大抵如此,世人拼命地保护亲人,报复仇怨,但往往是宿业所感,失败者多,成功者少,越努力下场越悲惨。而且无论成功、失败,为此所造的罪业,不会报应在别人头上,唯有造罪者自己去慢慢地承受!在座诸位如果还有亲仇执着,这个血淋淋的教材,也许能让自己清醒一点。
因为我未甚深地了解,生命的终结竟是如此突然,所以生起了贪嗔痴三毒烦恼,而造作了许多罪业。
一般学佛者大抵会如此:刚开始闻思基础教理时,觉得许多道理比较简单,但是真正去深入思考、修持,会觉得越来越深邃、精微,甚至会觉得不可测其堂奥。例如说“诸行无常”,一般人初学时,会觉得这是说诸行现象暂有暂无,故说无常;细细思维一下,诸行无常是说从因缘生故、刹那亦不停变动故、所作性故等有内外密多种意义。
论主在此说他不甚了解寿命无常,诸人谁不是如此呢?虽然口里都说:人生无常,死期不定。但经常忘了自己刹那之间就会死的事实,因而放纵三门,心中常起贪欲、嗔恚、愚痴等种种烦恼,由烦恼的推动,造作了种种自性罪和佛制罪,念及这些罪业的可怕果报,大家应再三于诸佛前发露忏悔。
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
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正常人只要大概想想,就会知道自己最后必定死亡。但仔细想想,死亡不仅仅是最后那一刹那才会发生的事,人一生下来,每一天都在死亡,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衰减,如同太阳西落一般,一刹那也不会停留。而且一个人的寿命只有减灭,无有停留、增加,就像一个漏桶里的水,一滴滴不断地减少,不多久就一定会没了。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寿命都有限,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人趣众生,寿命越来越短暂,现代人纵有千万种新科技、新发明,也无法留住或延长自己寿命以保“长生”。自然规律是世俗众生无法违背的,生的另一端便是死,生和死始终相伴,众生谁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在《解忧书》中说:“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从诸天至余各趣众生,生而不死之有情,你们见过没有,听过没有?似乎谁都知道,有生必有死。自己的生命刹那都在衰减,可是真正知道珍惜时间,把握自己不去造恶业,尽量修行善法的人,却寥寥无几。以前高僧大德如是说过:“人生必死,而且生时极为短暂,若为追求欲乐去造恶业,以短短的欲乐享受招致万世之苦果,太怨屈了;若身心受一些苦去修行正法,也只是忍受很短时间之苦行,稍微坚强一点便过去了,而结果却是永世安乐。”
当我临终弥留之际,纵然有众多亲人围绕于身边,但命终气绝四大分离之痛苦,却只能自己一人去忍受。
上师如意宝说:“世间上那些有名的国家元首、富翁等人,活着时有数不清的眷属,甚至都能为主舍身。但在这些大人物死时,哪位眷属能帮上忙呢?即使他拥有数十亿忠心耿耿的臣民,命绝之苦痛也不能替他分担少许;即使他有无法计数的财富,亦不能为他换取一分一秒。”
不说别人了,我们自己刹那刹那之间都在死亡,最终也都要告别此世,临终时任何亲人也不能替自己分担痛苦,只有独自去承担四大分离苦、离别亲友与此世之苦、对后世之忧惧苦等等这一切,想想这种情形,是否自己也应该去为此作一些准备呢?
当死魔之使者来捉拿时,亲戚朋友能有什么利益呢?此时唯有我的善业福德才能救护自己,然而我却从来未去修习积累过。
我们知道自己都会死亡,大多数人也要经过中阴阶段,如果自己真能记住这点,趁生前有自主之时,应该广修善业,为自己中阴之旅积累可依恃的福德。当然,一般善法在中阴时只能给你一些慰藉,并不能让你完全自在地摆脱这些恐惧。要完全做到生死无惧,必须要皈依三宝,忏除罪业,修持甚深正法,即使你不能即生证悟,但只要有真实皈依三宝的坚定誓愿,亦能解脱中阴恐怖。因此上师教导我们应该再三发愿:宁舍生命,生生世世不舍弃三宝。他老人家再三地发了极其坚定的誓言,也希望所有弟子能从内心深处发起这样的誓愿。
在座诸位也应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对皈依三宝是否有这样的决心。前些日子工作组来了,有的人听信了谣言,惶惶不安,给自己人生历史写下了可笑的一段材料。工作组来学院,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干预大家的修学,有些人尚是如此,假设现在再来一个运动,让你们舍弃三宝,而且还将你们的数学大硕士圆宏喇嘛抓起来枪毙了,那其他人还能坚定自己的誓言吗?确实值得怀疑!
怙主啊!我一向放逸身心,不知道死亡竟是如此可怕,所以为了短暂而无常的生命,自己造了许多罪业!
由于没有了知死亡有如是恐惧,世人为了维持短暂而无常的生命,为了享受那些虚幻不实的欲乐,几乎从未停止过造恶业。看看现在的社会,他们为所谓的“潇洒走一回”、“快活逍遥”、“自由人生”去当妓女、黑社会分子、屠夫、骗子、酒店老板……,造下无边恶业。你们一些人在家时,迫于环境,不得不心怀种种计谋,变换着不同的脸谱,口里吐出各种虚假、恫吓、谄媚之语言,三门造了多少恶业,自己亦无法计算。虽然你们秉性良善,不想造恶,但处于俗世间,造善业的顺缘非常少,《慧海经》里说:“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人世确实是这样,尤其是现在,造恶似乎是很方便,例如要杀生,用毒药毒鱼、以电击鱼、用激素诱杀虫类……;还有各类炸弹,轻而易举就杀死了千千万万众生;还有的想偷钱,通过电脑网络从银行盗取……;有的人诽谤三宝,宣扬邪说以达某种目的,拍一部电视片或写一本书,立即可以公演、出版,影响面也特别大(如现在在汉地寺庙拍的一些影片和一些武侠小说)。
倘若一个罪犯只是被押赴刑场,尚且会惊怖万分,因害怕而口干舌燥,双眼凸出,形貌大大异于平时;更何况是为身形威怖的阎罗使卒所捆押,内心遭受着害怕死亡之忧苦折磨,那种极端的痛苦就更难以言说了!
现在有些人说:“中阴景象中阎罗和各种刑罚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不是真正佛教所宣说的内容。”这种说法只是部分人的臆测而已。关于中阴境象,显宗、密宗经续中都有宣述:例如《中阿含经》十二卷中有详细说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提及过,密乘的《听闻教授解脱续》与《中阴窍诀》里对中阴每一个阶段都有叙述。对恶业深重的众生来说,此时感受之苦,人间痛苦无法比拟,他人也无法思议。轮回众生都经历过此阶段,有些人或许还能有些许模模糊糊印象,可惜大部分人只有于心识里潜存着,现在根本想不起来。不论你是否想得起来,中阴之恐怖存在于每一个有罪业者的面前。
谁能善护我,离此大怖畏,
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进入中阴险境的众生,极其迷乱恐怖,此时在业风吹动下,中阴身飘飘荡荡,在诸多怖畏中毫无依恃,他们睁大着惊恐的双眼,四方仓惶地张望,想寻找救护,其心识也极其狂乱地思念:谁能保护我离开这样可怕的环境。
也许有人想:“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万一我陷入恐怖中阴险境,他们看见这可怜的景象,肯定会来救护,就如地藏王菩萨一样,这里说找不到救护之人,可能是一种方便吧!”初入佛门者,此类疑问也难免。我们都知道,无缘之人佛亦无法救度,就如太阳光普照大地,眼盲之人却丝毫不能见到。若未对诸佛圣尊生起信心,结上很好的缘分,佛的加持无法进入相续,怎么能救护你呢?中阴境界是心识串习的强烈映射,众生无始劫熏习了顽固的恶习,若没有较强的信心与善习,迷乱烦恼痴暗中,怎么可能映射出救护者的形象呢?
为了中阴险道及后世,世人在活着时,应该与三宝结上善缘,最好能进入正法的闻思修行。现在汉传佛教中弘扬最广的是净土法门,皈依三宝后,以真实坚定的信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观想佛的金色身相,临终时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加持与自己坚定明清求往生的意识,不需经历中阴险境恐惧,安详地往生净土。得到一次人身,能够如此,方是明智之士。
如同已服剧毒之人,事后生起了强大的后悔心,而去寻找良医良药救治,同样我们对恶业生起厌患,明白了自己以前所造恶业可怕的结果,也需要寻找对治所依靠之良医良药——此即所依对治力。此处以皈依三宝,别依八大佛子等作为忏悔罪业之所依对治力。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
我们既然已造了诸多罪业,临死时免不了上述的各种恐怖,为此,必须要于生前寻求救护者。那么是谁堪可救护我们呢?论中告诉我们:佛陀具有圆满断证功德,是三界最胜怙主。当然,在世间,除了佛陀外,也有一些具有大权威之人、天、仙人等,但他们自己尚未出离轮回,根本无法作为出世之救护。而佛陀是三界中唯一圆满自在大力的量士夫,他无限的大慈悲无偏地遍及每一个众生,以无上圆满智慧、方便威德力,恒时地救护着轮回有情。关于佛的功德,从小乘、大乘至金刚乘的经续中,都可以看到。本师释迦牟尼佛无论从哪一方面,此世间皆无有能及者,“天上天下无如佛,一切无有如佛者”。世尊于出家前,精通了一切世间明处,世间智者无有不自叹弗如者;与诸王子比武时,曾用脚趾将大象尸体挑掷出七重城围,弓马刀枪等诸般武艺,其他人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以出世间的修证而言:佛陀已证一切智智,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在《入中论》等经论中,对佛的功德讲得极清楚。
我们从现在至菩提之间,为了遣除一切轮回痛苦,一定要诚心诚意地皈依如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仅仅皈依佛陀的功德,便不入恶道,并能连续转生于天界中,佛经中说:“何人皈依佛,永不堕恶趣,舍弃天界后,复生天界中。”在前面我们也引用过《日藏经》的教证,只要一心皈依佛陀,即使心识迷乱,破了戒,也必定会得到解脱,希望大家牢记。
如是亦皈依,能除轮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菩萨圣众。
众生皈依佛可以遣除诸轮回痛苦怖畏,皈依佛法与菩萨圣众同样有此功德。这里的佛法指世尊于金刚座成道时所证之“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最究竟的道谛、灭谛,及以此为根本,适众生不同根机所开显之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法门。归纳而言,即一切教法与证法,这一切皆是我们解脱轮回痛苦,获得无上安乐之道,因此也要至诚地皈依。菩萨圣众指大乘僧宝,是我们解脱轮回的助道善知识,亦是必须皈依之处。
死亡的恐怖使我惊惶而颤栗,为了摆脱这种怖畏,我要将自身奉献给普贤菩萨,也要将此身体供献给文殊师利菩萨。我要哀戚地大力呼求,大悲心行无有错乱之观音慈尊,来救度我这个罪人;也于虚空藏以及地藏王等一切大悲圣尊前,由衷地祈求救护!
同时,我们也向虚空藏菩萨和地藏菩萨供养身心、皈依祈祷。虚空藏菩萨是初学者忏悔业障时,最易相应且有力的本尊。其修法最好是黎明,观想虚空藏菩萨显现在自己身前,加持和安慰自己,并告诉自己罪业已经清净等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过:大乘行人犯根本罪堕,依靠有无量善巧方便的虚空藏菩萨可以消除。地藏王菩萨以其不共的愿力,无论天界、人间、龙宫等众生,世出世间种种希求皆可满足,尤其是居士、出家人持守别解脱戒,祈祷地藏菩萨可以防止犯戒,若已犯者,也可得到清净,免堕地狱,这些在《地藏十轮经》中有详细记载。此外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菩萨圣众,皆有不可思议功德及威力,我们向这些大悲圣众供献自己的身心一切,恳切哀求他们救援,可以加持我们迅速清净恶业。
我也要皈依金刚持菩萨,心怀嗔恨的阎魔使者,见到他便心生畏惧,吓得向四方狼狈逃逸。
往昔,我违背了尊圣的教诲,现今为此逆举之恶报而生起了极大的忧伤恐惧,愿意将身命奉献而皈依,请求速速解除我的怖畏。
古代许多修行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榜样。例如藏传佛教再弘期的宝贤大译师,老年时决定闭关专修,他将身命全体交付给上师三宝、护法,并在关门写下“若于室中,生起贪著世俗之念,愿护法尊,粉碎我的头颅”等誓言。十年如斯,终得彻证法性。汉地的梁武帝亦是一例,梁武帝治理国政时造了不少恶业,后来他反省到,生起了忏悔之心,便发愿从此以后不为非法之事,持守过午不食,不食牛肉等戒条,如不守此誓言,祈求护法杀死自己,让自己堕入无间地狱。他如是造了一篇誓文,时时以之策励自己,果然于一生中守持了清净戒律,未曾违背誓言。你们去翻阅唐宋时期的佛教史料,此类公案处处可见。
我们为对治自己罪业,找到了最殊胜的所依——三宝,此后应如何去清净罪业呢?这就是“现行对治力”——科目所述内容。在阐述真实对治之前,论中先以九颂说明需对治之原因。
癸一、(需依对治之缘故):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宿疾恒缠身。
世间人都会生病,生病后,病人会立刻去寻求医治。为了摆脱疾病痛苦,他会老老实实地遵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针、戒除影响医疗的饮食、行为等等,丝毫不敢违犯。
大医王佛陀虽已示现了涅槃,然而医治众生痼疾的秘方——甚深佛法密意,已为一代代传承上师所继承,直至我们根本上师,以及其他开示正法的善知识。他们通达了佛陀的甚深密意,获得了疗除众生无明宿疾的能力,我们这些罹患无明根本症的可怜众生,陷于无边轮回愚痴黑暗中,要从中解脱,除依止上师善知识,依教奉行外,还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不幸生于末法五浊恶世之中,虽然佛法尚住于世,然如《华严经》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自己不依止善知识,以杂三毒之心念去自学佛法,以分别念去解释佛的谛实语,恐怕难免“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之厄运,《四十二章经》亦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末法时代的凡夫,唯有切实依照真正善知识的引导,切不可如盲人摸象般去理解圣意、盲人骑瞎马式地盲修瞎炼。现在流行的这些时弊,在此特加详言,希望诸有缘闻此而注重依止善知识!
即使只是贪嗔等一种烦恼疾病,就足以摧毁赡部洲所有人的安乐,而且治疗这些见思惑烦恼症的药方,在世俗典籍中无法寻得;那么大医王一切智智者所说拔除这些痛苦根源的圣教,如果有人明知此而不依教奉行,那真是愚痴之至,极应诃责!
后果如此严重的烦恼疾病,要行医治,除圣教以外无法寻到药方。我们纵观人类历史,许多智哲们为了消除人类烦恼痛苦努力寻求、苦苦思维,演说过种种学说,宣述过无数认识论、方法论,然而这些不断被否认,宣告着它们对人类烦恼绝望症的无效。古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古中国自然无为、仁义之说,玛雅人拜太阳教,有哪一种不是如此呢?现代人各种探索更是如此,不用以佛教的观点去否定他们,某种学说刚刚建立,便会为后来者所推翻。而三界大医王——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述的疗惑妙方,二千余年来无量众生循此得到了解脱,趋入了安乐之境。已证得一切智智的释尊,以彻证宇宙万法实相,与无杂现见万法种种因缘差别的智慧,宣说了众多解脱法门。世尊在世时,千千万万南赡部洲人依循教言,彻断烦恼得大自在之安乐;世尊涅槃后,一代代修行人的实践,也证明了圣教是唯一解除烦恼痛苦之妙方。
如果仅遇到普通险情,也需要很谨慎地防护;更何况面临将堕千由旬之深渊、长劫不出之烦恼险地呢!
此颂原意在以比喻说明烦恼罪业必须加以对治,也引申出对世人颠倒愚痴行举的诃责。譬如我们在平时下雨雪时,走路非常小心,惟恐滑倒,摔到泥坑中弄脏衣服,或者受伤,但对将使自己长劫堕入恶趣受痛苦之烦恼罪业,有没有如此小心去防犯对治呢?我们假如能像走稀泥路一样,时时去慎加防护对治烦恼,可能很早就解脱了。很可惜,世人大抵如此,鼠目寸光,对眼前微小危险很注意去防备,而招致自己生生世世堕恶趣之大险难——贪嗔烦恼罪业,却不闻不问,一点也不在乎。有的甚至随心所欲,不断去造作恶业,似乎是怕自己日后所堕地狱不够深,受痛苦不够多一般,这种人实在是又可哀又可诃的对象。
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外境时也渐渐注意到:人类所得到的科学成果,时间、空间的大小概念等问题,只是以人类思维感受方式为前提而得出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现代人类所认识的宇宙与佛经中的宇宙观不同,现代人尽可以说地球是圆的,但只是现代人的业感,仅仅在特定根识中是如此。假如你们的心识转变到另一种层次,一切外境随之而有相应变化,这点诸位去实际修持,日后定会对此生起定解。
或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此偈文辞平淡易懂,我们有些人或许因此而觉得《入行论》很浅显,用不着每天听上师讲解。请大家注意:“安逸此非理”!佛教经论每一句都有其内外密意,若我们真能完全融会此偈所言之义,那如同帕单巴尊者所说一样,可得迅速证悟光明法身。如果能在今生将此论深入透彻地听闻、思维、修习,大乘众多法门都可通达,到临终时,可以很安闲自在,无惧无悔!我这次只是较浅地讲解此论,藉此引发你们的思路,望你们能以此缘,反复思维论义,将大乘修学义理融入内心。
佛陀在《佛遗教经》中说“生命在呼吸之间”,龙树菩萨也说“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意指人于出入息或睡眠间,亦难定其不死。世间聪智之人,也知道人命无常,故有“逝者如斯”之叹,或“藏舟于山,藏山于泽”之喻。我们每一个人活着时,如同盲人步行,而前面处处有死神的陷坑,总有一步会给生命划上句号。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抛弃对此生盛事之追求,内心铭记:“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为自他究竟之大利,急切地去修持妙法,忏尽烦恼罪业。
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
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或许有人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而生念:“反正人人都要死,怕有什么用呢?不如躺着等死……”这种消极的人也许有不少吧,有些懒惰者经常说:“管他呢,今天好好休息睡大觉……”此时,你们应该问问自己:如果当下死去,有没有面对死神无惧的把握,自己是否一定可以从轮回恶趣中解脱呢?从因果不虚方面详细观察,自己一生中造的恶业,是否已忏净了?如果没有忏净,用不着有神通者观察,必堕轮回苦薮无疑。有些人想:“我已经修了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上师说过,这样连根本罪也可以忏悔,所以我现在可以有把握无惧死亡了。”不错,金刚萨埵忏悔法非常殊胜,但是你在修法时,是否具足四力,观想是否明净?这些你们应该明白自己到底如何。翻开《百业经》,看看一切智智宣讲的公案,定会对罪业生起大怖畏,对自己解脱之把握也会去慎重考虑。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你还有什么理由再去懈怠、放逸,而不去精进修法对治,解脱必将来临之大怖畏呢?
我们明白了自己处于如此悲惨境遇中,而且现在还有机缘可以修学正法,去解救自他,这是百千万劫中积累福德而得到的良机,如果浪费了,难道你们不觉得可惜?上师如意宝说过:“现在是末法时代,讲解、听闻、修习佛法的人基本上没有了,出家人、寺庙成了形象。真正续佛慧命是闻思修习佛法,而大多数人只知道造寺庙、塑佛像……,希望弟子们抓住机会,精勤闻思修行。”
除忆昔经历,今吾复何余?
然因执着彼,屡违上师教。
世人对种种称讥贵贱、苦乐贫富之事,有强烈执着,在座诸位大多在往昔也不例外。然而我们现在回想以往经历,自己曾经贪着的各种财富受用、名誉高位,拼命逃避的讥、苦、贫、贱,除了一些虚幻影像外,其余毫无遗留,与梦境无异。无垢光尊者说:“昨日前去之诸法,如昨夜梦乃意境,今现无而常现心,昨夜今夜梦相同。”一切法如同梦境,都无有实义。然而,人们因无明愚痴所蒙蔽,不能用智慧去分析诸法,无法了悟诸法无有实质、离诸戏论的清净实相。在烦恼习气催动下,执着亲怨、贤劣,屡屡违犯了根本上师和人天导师的断恶行善、自度度人之教诲,造下了累累罪业。醒悟到自己往昔为无义人生所犯过失后,如果不立即去修行忏悔,这些恶业烦恼将无有终止,自己将陷入更深的轮回恶趣痛苦之中。
此生若须舍,亲友亦如是,
独行无定所,何须结亲仇?
按华智仁波切的科目,此前后九颂是说要修对治之缘故。我们可以看此颂与前数颂所说人生必死、人生虚幻无义、死时须舍弃亲友一切等内容,在前面“厌患对治力”一科目中,都大致说过。然各自侧重目的不同,此处其旨在以人生必死,死后会有恐怖痛苦等,说明现在需要修法对治。
我们也要想象自己,若于生前未修持正法,忏悔对治烦恼罪业。死时独自一人,凄凄惨惨地到达一个充满恐怖景象的陌生环境中,没有亲友,没有依怙,就连一块躲避恐怖追杀者的地方也找不到,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到那时,自己该是什么心境呢?在座诸位现在能自由自在修习妙法,一定要断除对亲仇的贪执,断除对今生一切的贪执,修持无上妙法忏净罪业。有些人因习气喜欢争争吵吵:这是我们的上师,那位上师是他们的,某某与我们一帮,某人与他们是一帮。我从心里厌恶这些,同时也劝请这些人想想:在这短短的梦幻生涯中,攀亲结仇造恶业,到死之时,你“独行无定所”,该如何去面对自己培养的恶果?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此偈以了知自之不善业将招感恶果,来说明必须修行对治。佛经中说:“何人造善业,彼人得安乐;何人造恶业,彼人得痛苦。”轮回中的众生,无始劫来造过无量无边罪业,相续中串习起深厚烦恼,这些罪业障碍不清除,轮回痛苦将无有边际,这是世人谁亦无法违背的规律。
因为我的愚痴无知,造作了种种自性罪与佛制罪,如是诸多罪业过患。
我们于无始轮回中,由于无明愚痴,造作罪业不可尽数。然总的来分,可归两大类:一是自性罪,二是佛制罪。自性罪是指某些行为其自性为罪业,不待佛制,任何人为之即有罪过;佛制罪指受佛戒后违背戒律而造下的罪业。自性罪包括杀盗淫妄十不善业,这些不善业不论是谁,造之则有罪过。但对其中饮酒一条,律藏中定为自性罪,而功德光和释迦光两位尊者认为属佛制罪,《俱舍论》中也说为佛制罪,这方面的辩论,律藏中《大海论》记载得很清楚。
有些人可能会想:佛制罪在佛陀未制戒前,不是罪业,而佛陀规定后,变成了罪业,那么佛陀不是成为罪业的促成者或罪因了吗?这是非理的想法,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专门对此有答复,如农民在田地里种植庄稼,到夏天时下冰雹,庄稼被毁,对这种情况,谁也不能说“如果农民没有种庄稼,就不会有庄稼被毁,所以过错是农民造成的”;同样,佛制定戒律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安乐果,而非让众生去造罪。大家都知道,持守净戒是生善趣与解脱之唯一正因。《入中论》中说:“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与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修行人犯佛制罪,完全是因他没有认真持守戒律而成,佛制戒律如同一把武器,善于使用者能战胜怨敌,保护好自己;不善用者,反而会伤自己,这点你不能说武器或是造武器者有过失吧!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前面讲了自己所造的罪有自性罪与佛制罪,这些罪业如果不忏净,必会招感无量痛苦。内心以此而生起了极大恐怖,为了消除这种怖畏,我们要极其虔诚、痛切地双手合掌,数数恭敬顶礼诸佛怙主,祈求加持清净这一切罪业。有关皈依诸佛忏悔罪业的教证,在《优婆离问经》中有一段大乘菩萨忏罪文,即我们经常念诵的《三十五佛忏罪文》,其中最末两句便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现行对治力之修法,作者在此处虽只提及皈礼诸佛,而在《学集论》中有持念佛号、读诵甚深经典、信解空性、观想念百字明、塑佛像、造佛塔、供养等。
祈求诸佛慈悲地宽恕我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既然这些都是不善行为,从今之后,我立下坚誓:一定不再造作!
我们忏悔了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后,为了防止将来再度造作罪业,一定要依返回对治力。在上师诸佛前,立下坚誓:一定要严持净戒,远离诸恶业。恰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也言及四力对治修法,其中返回对治力便是于上师三宝前立下坚誓:以后纵遇生命危险也决不造恶业!这种对治力在修持忏罪时极其重要。如果你在忏悔时,内心未生起这种对治力,可以说不是真正的忏悔,因为那样在你内心可能仍有继续造恶的意乐,像割草留根,屡割屡生,如此则再三忏悔也无法清净。唯有你从心底厌弃恶业,发起猛烈决心,于一切时远离罪恶,才可彻底地净除心识中恶业障道力量。《律经》中也说:若临终时无法做忏悔仪轨,心里发愿虽遇命难也不再犯戒,如是发誓便能清净一切犯戒之业。
忏悔的修法对每个修行者都很重要,根霍仁波切说过:一个人进入佛门修法,如果得不到感应,即是罪业障道之相,应当励力忏悔。这一点你们大多或有亲身体验,例如有些人修法一直得不到验相,经常生病等,即是罪业现行之相。要趋入大乘法门,在自相续中生起、增长菩提心等功德,如同农夫种地,必须先除去土地中的杂草、害虫,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成长,结出果实;同样,我们先发露宿罪、依止三宝、依教对治,然后发誓不再造恶业,烦恼罪业净除后,自相续纯净,菩提心才可得以顺利地增长。这个过程希望诸位能切实去修持,要想进一步详细了解经论中有关忏罪的内容,可以翻阅《学集论》中“清净品”。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丁一之戊三、(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受持菩提心。
己二分三:庚一、加行之法;庚二、正行决心;庚三、后修自他生喜。
庚一分二:辛一、为自续生起菩提心宝而聚顺缘之积集资粮,总分八支,前品已说供养等四支,今说后四支;辛二、近取因之修心。
辛一分四:壬一、随喜支;壬二、祈请转法轮支;壬三、祈请不涅槃支;壬四、善根回向利他支。
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嫉妒心在《俱舍论》中有细微分类,范围也较广,不仅仅是指平常人所理解的“吃醋”心理。对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这种烦恼非常严重。一些人见到其他修行人某方面功德超胜,心里便发烫,甚至作出各种行为来贬低他,有一些人经常于口头上说“随喜、随喜”,但在内心一点诚意也没有,这种不能算是真正的随喜。在《入行论》大讲义中,随喜定义为身口意三门随喜,即从内心真正发出清净的欣悦赞同,语言上赞颂其功德,行为上表现出随同感动等。恰美仁波切说:“若闻他人行善时,断除嫉妒之恶心,心意真诚作随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一〉下士道之随喜: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随喜支分上、中、下三士道之因随喜和果随喜,此偈所述为下士道之因、果随喜。所谓下士道,即解脱堕三恶趣怖畏,得到人天善趣果报之修法。世间稍有轮回因果观念的人,或初入佛门者,一般都会畏惧自己堕入恶趣中受苦,而很羡慕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盛事,为此而修习善法,断杀、盗等不善业等,以这些断恶修善为因,而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
〈二〉中士道之随喜: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中士道即是从三界中得到自我解脱,获得寂灭的声缘罗汉果之修法。进入中士道之行人,对三界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持清净别解脱戒,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等妙法,这些善行是二乘菩提之正因。我们对此生起随喜,即为中士道因之随喜。此偈颂后两句,是对中士道果之随喜。中士道之果,指声闻弟子之四向四果及独觉罗汉果位。在佛教历史上,有许多有情依循佛陀教法,证得了超越三界之寂灭涅槃,同时一代代将别解脱戒的清净传承传给后人,我们一方面要报答恩德,一方面也要随喜这些圣者的功德。
我随喜诸佛所证得的无上菩提,以及菩萨圣众所修证的十地果德,亦欣悦地随喜:能令有情获得安乐,发菩提心之福善大海,以及饶益有情之广大菩萨行。
以上随喜支的修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修起来并不是很困难,而且这时代大多数的“老众生”,嫉妒烦恼特别重,诸位对此都有切身体会吧,因此这种修法非常必要。《入行论》之殊胜,也体现于这些方面:能如是确切地针对众生的劣根烦恼,一层层提出简练易行、收效甚大的对治法,使修习者相续迅速得到改变。假如你们在闻思此论时,觉得寂天论师专门针对你的坏习气,提出对治方便,你定会有很大得益;若有人觉得对自己一点影响也没有,很糟糕,这说明你的障道恶业力太大,内心一点也未与法相应。这种人必须竭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速速忏除障道罪业。
壬二、(祈请转法轮支):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为无明愚痴所蒙蔽,也为无始恶业所缠缚,轮回众生处于大黑暗痛苦深渊之中,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智慧大悲光明之照耀与引导,众生将永无解脱轮回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恳请他们转动法轮,燃亮光明法炬,度化为业惑所困的苦难有情。
祈请转法轮,功德非常大,堪布根霍仁波切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法轮,自己生生世世不会堕入邪见黑暗之中,而且生生世世会得遇正法光明。”我们每天若能如法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祈请转法轮偈,可以净除自己谤法、邪见恶业,增上自己听闻正法的因缘。
壬三、(祈请不涅槃支):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本师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事业圆满,将入涅槃前,当时纯陀优婆塞在佛陀前再三祈请住世,最后佛陀应允,又住世三个月为众生宣说佛法,利益了无量众生。后来许多高僧大德,也因他人祈请住世之缘起,而增加了住世利益众生的时间。祈请住世,能使无量众生获益,其功德不可思议,藉此我们可以增长福德资粮,消除自己长寿、健康之障碍,也是成就无死佛身之因。
如是修行供养、顶礼、忏悔等诸支善行,所集的一切功德,我愿以之消除有情一切痛苦。
回向的善根不只限于自己在过去与现在所积聚部分,根据《华严经》所述,未来将造的善根也可以回向。这种善根虽然还未造作,但可以用意愿回向。打个比喻:如同在银行透支,虽然你的帐户上还没有这笔钱,但以你的信用,银行可以先支付出来;同样,我们以自己始终如一之坚定誓言,回施未来之善根,众生亦可得益。
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有许多也陷于恶趣的巨大痛苦中,那我们为什么不像广严城人们一样,将善根回向给父母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呢?一切智智佛陀以其无漏智慧,为我们宣说了如此殊胜方便法,诸位当恒记心中,于自己造任何善法圆满后,认真如法地观想发愿,以此回施一切父母众生。
此偈颂是总结性地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离诸痛苦;以下三个偈颂中,论主引导我们为断除众生的疾病、饥饿、贫困之痛苦作特别回向。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此偈针对众生疾苦作特别回向,也是一种发愿。众生为身病和心病所煎熬时,良药、医生及看护者对他们来说是最大慰藉,为了引导他们,诸佛菩萨有很多化身为医生。在《本师传白莲论》中,也记有释迦牟尼佛在修菩萨行时多生显化为医生的公案。确实,一个好医生对众生不仅有即生的利益,也能引导许多众生断恶行善,让他们得到后世安乐。
除了医生和药物外,照顾病情的护士,也是病人的大恩德者。世人去照顾为病苦煎熬者,给病苦者以各种安慰、关心、帮助等,最能体现其慈悲助人之情怀。在出世间,佛陀更是以身作则,亲自去照顾生病的老比丘,给病人擦身、洗刷衣物、照料饮食、传授养病常识等等,佛陀仔细认真地作了这些,并且谆谆告诫弟子:照顾病人,是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在诸福田中,病人是最大的福田。阿底峡尊者说过:“照顾长期之病人,孝养老年之父母,帮助远游之客人,此三功德能等同,修持大悲空性要。”
本论在此处作三种特别回向,也有另外一种特别意义。因根据《瑜伽师地论》、《成实论》等经论,在劫末时,人类有各种巨大灾难,疾病、饥荒、战争是其中主要三大灾难。人寿二十岁时各种瘟疫疾病猖獗,当时医药无法治疗,菩萨因此发愿,那时自己化身明医、妙药、以及看护士来济度有情,以其不可思议的功德、愿力来解除大劫难。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南赡部洲在人寿三十岁时,人们于七年七月七日之中,遭受饥荒灾难。饥饿的人们像现在寻找如意宝一样寻找远古时代遗留下的粮食颗粒,侥幸找到一两粒后,便用铁箱锁起来。到时用大铁锅装满水,放上一粒粮食熬“汤”喝,说这是人寿百岁或八十岁时的粮食,喝了就可以保存生命;有人还将尸骨挖出来,说以前人们有饮食,所以他们的骨头有营养,用来熬汤喝亦可维持生命。人类以其共业将招感如是悲惨的灾难,为什么现在不警醒呢?我们不用说以后人寿三十岁时的情况,看看现在世界各地,非洲、朝鲜等,电视新闻上报道的大饥荒,一幕幕好像是活生生的饿鬼境界。这种灾荒在人类史上几乎没有间断过,所以菩萨在这里发愿,愿从天上降下各种饮食之雨,饱足一切饥饿众生,甚至自己去化为饮食,消除饥荒苦难。我们看到国际红十字会或其他慈善机构,给灾民空投粮食、药品,以各种方式去解救灾民,在如此自私自利、各地区战祸纷繁的年代里,这样的善行,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幻现吧!
回向,同时也是我们这些出家人报答施主供养之修法。密勒日巴尊者为结赛与他妹妹琵达的食物供养唱过一首道歌,其中有:“崖居修行瑜伽士,会和信心供施主,行者施者俱成佛,缘起心要为回向。”在座诸位修行人,大都是舍弃了世间一切的“穷子”,衣食等皆来自信众供养,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用世间法方式去回报恩德,而为他们作一个真诚回向,信众施主的供养能成为他们成佛之因缘,这才是你对他们真正的报恩。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在这个偈子里,菩萨发愿以大悲心化现为各种无情器物来利益一切众生。《无垢称经》中亦说:“或时化地水,或时作火风。”诸佛菩萨以其发愿力、功德力,凡是能利益众生的无情资具,像道路、桥梁、城邑、花园、房屋等等,佛菩萨像摩尼宝一样皆可化现。
回向是修行佛法中非常有力、重要的法门。大成就者枳贡觉巴仁波切说过:“福慧二资如同摩尼宝,回向即为阿噶如之布,二者相合乃能生资具,如是行者应当重回施。”意思是说:摩尼宝要用阿噶如布擦拭才可满愿出生资具;如是福慧资粮必须要回向,才能利益众生。大乘法门之根本在于利益众生,凡想步入菩提正道者,对此望切记!
辛二、(近取因之修心)分四:壬一、真实修心;壬二、彼之应理;壬三、分说施身;壬四、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壬一、(真实修心):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此偈颂与本论其余颂词一般,词句极易懂,然其意义非常深奥,而且自己要去真正行持,那就更为困难。希望大家以强烈信心去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通达此中含义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行持。
我们每个人可以去观察:与生俱来强烈我执,使我们从生下来就会执着身体;稍长大一点,便开始贪执财产受用;懂一点修善积德的道理后,又强烈贪执福德善根……,正因为这一连串执着,自己才轮转于三界之中。我们要断除轮回,首先得从根本上着手,将这些贪执最厉害的全部施舍给众生,一点也不保留,以强力手段直接对治自我执着。如此经长时修习,自然入“理”,便能毫无困难,毫无吝惜地施舍一切。
修学菩提道之初业行人,在遇到各种违缘时,切不可去希求一些降魔猛咒。因为自己尚未生起无二正见与大慈大悲,去修降魔猛咒,不仅对这些造违缘的众生有巨大伤害,而且自己的菩萨戒和密乘戒会受到很大破损。没有智慧大悲之摄持,而去修降伏咒,时间久了修法者就会变成恶魔,这样的公案有不少,诸位当切记!末法时代有些人学密宗,目的就是想去学一些猛咒,愚昧地去以猛烈嗔心降伏怨敌与邪魔,这种人的结果,将会是什么,诸位应该是很清楚。
如果能舍尽一切,则能脱离所有痛苦,内心证悟究竟涅槃。于死之时,自己不得不舍弃一切,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将一切布施,这样方能得到殊胜利益!
这些道理似乎很简单,我在一两分钟内便说完了,你们也似乎听懂了。而且我们都发过菩提心,于诸佛圣尊前发誓要修习、实践大乘菩萨行,将一切交付上师三宝与三界轮回中所有众生,可是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态与行为,是不是按誓言去作了呢?很惭愧,希望诸位一起共同奋进,在不久的将来,能不再像现在一样愧疚。
壬三、(分说施身):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在利益众生求证菩提的修行道上,施身是很重要的修法。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菩萨、高僧大德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催人泪下的这类公案。在《般若摄颂》、《修心八颂》、《佛子行三十七颂》等众多经论中,都特别提及施身能强有力地对治自我贪执,是取证无我智慧之捷径。有一位观音菩萨化现的大德,一九九一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爱敌如友》的演讲时,他引用了《圣经》中一句话:“如果有人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给他”,来说明一切劝人修善断恶的宗教,都教诫我们应恒时随顺众生,将自身施舍给他们,藉此我们能迅速断除烦恼,证悟圆满智慧,真实获得利益自他的能力。
我们在座道友中,有的在学院住了十几年,不论别人对他如何,他连一句不好听的话也没有说过,充分体现了一个大乘佛子应有的行为。想真正修行者,何不对照他们反省一番自己的修心程度呢!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修大乘佛法者,在日常修行中,如果遇到其它有情侵害,侮辱讥讽、戏弄等,该如何调驯自心呢?论中提出了最直接而有力的方法,即是时刻牢记自己的誓言:自己在发菩提心时已立誓将身体布施给一切众生了,已送出去的东西不能再据为己有,所以对此身体不能再有主宰之心,他人种种侵侮伤害是他人拥有的权利,自己不应该也无权去护惜他人之物,而与他人相争。有位高僧大德说过:自己布施出去的东西如同已呕吐的秽物,正常人怎么能再去收回食用呢?我们不但不能去护惜已布施出去的身财等,而且应该去感谢侮辱讥讽自己的众生,如同《修心八颂》中所言:应将他们视之如同摩尼宝、善知识,生起难得遭遇之想,感谢他们的助道。
一些人或有疑惑:在《学集论》与有些经论中说为了修证菩提应保护身体,此处言应布施身躯,二者是否矛盾呢?关于这点是没有矛盾的,如果伤害身体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为了修持正法成就,应该去保护正法之躯;如果于众生和自己有真实利益,就不能以贪心执着保护身体。保护身体与布施身体都应以利益众生为目的。于本论的后面也云“未尽大悲心,不轻舍自身”,当自己未生起清净大悲心时,不能轻率地在形象上舍掉生命,因这样对自他皆无真实利益。我们首先在自心中锻炼,逐渐舍掉自我贪执,执着减轻到一定程度时,布施肉身也就毫无困难,这个次第大家务必要清楚。不然你们有些人会认为:一点我执也没有断的凡夫,首先就得将身躯完全布施给众生。因此,一些人胆怯而退发心,一些人去草莽行事,这些都不是理智之举。
一切于他人、自己有益无损之善业,都要使自身去造作,愿一切遇见我的众生,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在修习饶益众生的善法上,以前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像阿底峡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榜样。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传记中后学者如是评价过:他的一生中,从未生起过损害众生之心念,甚至连自己先成佛的念头都没有过,唯有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之善愿、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记录了他利益众生的窍诀,希望诸位都能去学习。
《入行论》各讲义中,此处所作科判不尽相同。华智仁波切言从此偈始为回向修心之果;堪布根霍仁波切言从以下“路人无怙依”一偈始为回向;贾操杰格西的讲义中科目最为细致,认为从“愿彼见我者”一句始为回向……。各论师见仁见智,众说不一,到底哪一种与作者原意相合呢?大家应该祈祷寂天论师,自己也动动脑筋去分析一番。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大乘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对自己生信心、接善缘的众生与对自己生嗔恨、嫉妒、傲慢等恶心的众生,要平等地作饶益。饶益对自己生信心的众生自是不用多言;对那些被恶业所迫、无有自主的众生来说,往往对发了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心等恶念,前面说过“佛言彼堕地狱,长如心数劫”,为了救助他们,菩萨在此以自己的功德,愿力作特别回向。藉此不可思议加持之因缘,这些众生能迅速地脱离此恶果,趋入解脱大道。这些在前面讲解“与菩萨接善缘能迅速解脱,接恶缘也能断轮回之根”,引有较详的教证、理证解释过。
愿那些贬损我的人,以及用其它方式伤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证得无上菩提之福缘!
虽然我们凡夫相续中充满烦恼,这样做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最少也应有愿心去学习。在他人伤害自己时,首先不发嗔恚心,逐渐以正念引导,对他生起悲心,然后也为他如是发愿回向。我们当中有些修行人,于生活物品被盗时,不但没有生恶心,而且能对小偷发起悲心,为小偷去回向发愿。这些道友们的可贵精神,大家要认真地与自己对照比较一番,看看自己在遇到违缘时,是否也能如此呢?实践是检验修行的标准,若不能将违缘转为道用,那自己的“修心”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此偈第一句“路人、无怙依”,是指两种情况下的众生。“路人”即流落陌生处之行人,我们之中四处游参过的可能有亲身体验,生疏的田野、城镇、孑然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没有人能说话,也无人可以指路,凄然无助;“无怙依”是无依无靠者,世间孤儿鳏夫,比比皆是。面对这些无助无依止者,菩萨发愿成为他们的依怙、引导,解除急难。我们也可以深入地理解,众生长久以来漂泊于轮回中,没有善知识给他们开示佛法,见不到正法光明,于痛苦深渊内无依无靠。在此,菩萨发愿成为这些可怜众生的依怙,开示解脱道路。
江河湖海,没有船筏桥梁则无法渡越;同样,三界轮回之茫茫苦海,没有度生慈舟,众生也无法到解脱彼岸。于苦海中渡脱众生的慈舟即是佛菩萨。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上师即是船、上师即是桥……”我们平时唱的观音菩萨赞中也称赞菩萨“苦海常作渡人舟”,论中此句颂词,其密意也是如此:发愿成为引导众生解脱之导师、慈舟、渡桥。除这些究竟引导者之外,菩萨也化为世间众生的暂时引导者,为人们传授各种知识、文化、技艺等,能给他们暂时利益和引导。
欲求岛屿者愿我化成岛屿;求灯火光明者愿我化为明灯;求床榻者愿我化为床榻;凡有需仆使者,我愿成为他们的奴仆。
人类天性喜欢生活在光明之中,如果一个正常人长期处于黑暗的环境,会非常痛苦。现在大都市中市民们一定都有体会,偶然停电,大家便陷入了黑暗之中。就像前些日子,美国战机投弹破坏了南斯拉夫的供电系统,致使南斯拉夫的各个大城市断电。夜晚,这些地区一片黑暗,人们非常痛苦。为了遣除黑暗的恐怖与痛苦,诸佛菩萨发愿化作各种明灯,为黑暗中的众生提供光明,也隐义为轮回黑暗中有情燃亮正法明灯,驱除他们的无明大黑暗。
菩萨在此偈后两句中,发愿成为疲惫者休息的床榻,与善体人意的忠实仆从,去看护侍侯需服侍者。床榻是一般人的必需物品,世人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床上度过。对劳累疲惫者来说,床是他们最急需的安乐之具,这点我们都有体会。床榻每天带给自己的舒适安慰,无不是佛菩萨悲愿所赐,希望诸位能时时记住这点。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需要他人照顾侍奉者,外务繁多、年龄衰老、身体病弱伤残等诸原因,使他们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此时菩萨虽“常在一切上”,但“亦作众生仆”,细心地利益、照顾着众生。
愿我成为能满众生愿望的如意牛、如意宝和妙瓶,能成就诸事业之明咒、疗除疾病灵验有效之妙药,以及能随意满愿的如意宝树!
因如意宝能满众生愿的特点,一些高僧大德也被敬称为如意宝,以此缘起,高僧大德们也能广大地利益众生。像藏传佛教中托嘎如意宝、竹庆如意宝与我们的上师如意宝等,对众生有极大饶益。我们在座各位也应如是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成为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如意宝!
妙药对有形躯的有情来说,是解除疾病痛苦的必要品。在一些佛经中,佛陀亲口赞叹过妙药为有情除却病苦的功效。尤其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病苦愈来愈严重,各种怪病层出不穷,药力也因众生福报减薄而减小,我们应励力祈祷佛菩萨化现出更多妙药来医治这些可怜众生,也应再三发愿自己将来能应众生意欲而化现阿伽陀灵药救济世人!
菩萨发愿变化成如意宝、妙瓶、明咒、灵药等令众生得到无尽财物受用,遣除生活中各种暂时痛苦,一方面是其对众生暂时饶益,一方面以此而渐渐引导众生步入正法解脱之道,究竟利益众生。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按《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器世间与有情世间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要素组成,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依此五大产生。其中空大,有周遍无碍、容纳的能力,以此一切事物有了产生和活动空间;地大有坚实、可依靠的能力,由它的作用,万法有了形体存在基础;水大具结合能力,由其作用物质集合不散,形成世间万物各种形体;火大有成熟能力,如果火大消失,则世间一切事物成熟过程就会停止,人如果火大不足将会出现消化能力消失,生长发育停滞等;风大有运动、不腐烂的能力,没有风大,世界将是一片死寂,人们也无法运动。菩萨发愿变成五大种,成为情器世间的构成基础,将利益周遍一切有情,与一切有情结下不可分割的善缘。
乃至尽虚空际的种种有情,以各种方便全部得到涅槃前,愿我化成他们维持生命的因素!
以上这一段,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发愿菩提心的誓句。但根索曲扎仁波切认为不是愿菩提心誓言,因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成佛。于此我并不是评论他们,只想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段颂词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而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入行论》这段内容对我们初入佛门者来说非常关键,希望反复去阅读思维。若对此前行不能清晰地理解,自相续不能达到如是清净程度,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发不起菩提心,无论你修何种善法,也只能是徒具形象,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我们都想生起珍贵菩提心,对此过程应有明了认识,已知后当精勤地修习。一方面努力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另一方面自己尽力去忏悔罪障,积累资粮,乃至自心未能任运生起如论中所言“愿为利益诸众生而舍弃自身一切”这种善心前,应当励力修持这些前行。这是趋入大乘佛法必经之途径,每一位心怀大志者当白昼不息,黑夜不眠,尽力于此!
庚二、(正行决心):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现在是发菩提心的正行,这段颂词是发心的愿词。偈词的内容很清楚,发愿如同往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一般等诸佛,先于导师前,发起愿行菩提心,此后遵循愿行菩提心学处——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广大菩萨行为,去次第修学。现在我也为利益无边父母众生,于上师和诸圣尊前,发殊胜愿行菩提心,次第修学菩萨学处。
这种发菩提心,也即受菩萨戒,龙树、无著菩萨都承许这种观点。我们发菩提心或说受菩萨戒时,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在金刚上师面前受持,汉地、藏土现在都是如此,祈请具清净菩萨戒之阿阇黎,按仪轨而传授菩萨戒,这是最佳方式。因一个人于上师前受戒后,易生惭愧心,不敢轻易违犯菩萨戒学处;第二种:如果没有上师在场,可以在佛像、经书、佛塔前面,祈求上师三宝证明受菩萨戒;第三种:于自前观想皈依境,如法按仪轨发愿,发起愿菩提心,受行菩提心,如所受学处依次而学等。这些方式,无论是印度还是藏汉两地的大德,都是承认的。
发心仪轨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依之我们相续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愿行菩提心。而且我们现在持守菩提心仪轨之传承,上师如意宝说过是华智仁波切一脉相传而来。藏地高僧大德以前有这样的说法:只要于华智仁波切传承中得受菩萨戒,学人相续中能自然生起无伪菩提心。华智仁波切的发心传承授予堪布根霍,堪布根霍传给托嘎如意宝,然后再传给上师如意宝,这之间两位金刚上师都是已得无上持明双运果的圣者。现在上师如意宝每次灌顶时,都给你们传授过发心戒,你们也得到了这个清净且具无上加持力的传承。相信你们只要对上师如意宝的清净信心不变,自相续中定能生起真实菩提心,而且会愈来愈增上、广大。
一、祈请垂念:祈请十方之诸佛世尊,十地菩萨、大菩萨众及大持金刚上师垂念我!
三、正式发心(诵三遍):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此仪轨即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或名授发菩提心仪轨。)
庚三、(后修自他生喜)分二:辛一、应自生喜;辛二、应令他生喜。
辛一、(应自生喜):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长久的福德智慧资粮积累,才使我们有因缘听闻到大乘佛法,才能如实生起殊胜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般有情能轻易发起的,在本论第一品中,也讲过从父母直至修持四无量心的梵天,他们连做梦也未曾想到发菩提心;再进一步说,二乘行人,即使已证得无我智慧的阿罗汉,也没有这种珍贵菩提心。唯有于往昔无数劫中广集福慧二资的智者,才有机缘生起此心。
今生我获得了如此福缘:圆满地得到暇满人身,现在又因发心受戒而诞生于佛陀家族中,欣幸地成为了佛子。
大家现在都是佛子,如同转轮王之小王子,虽年幼无能力去治理国政,但其种性珍贵无比,将来也一定能掌王权;我们也一样,都是珍贵的如来种性,将来定能成佛,利益无边无际众生。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上偈对自己发菩提心作了赞扬:自己已生如来家族,成为了佛子,为此善缘成熟而生起大欢喜心。现在我们开始生起自信来鼓励自己,既然得到了如此尊贵之地位,以后更应自珍自强,严格要求自己,所作所为务必要与佛子身份相适合,切不可去放逸行事,染污清净无比的尊贵如来种性。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今起吾成利众子,亦得菩萨佛子名,不畏三有利有情,恒时承担唯利乐。”现在我们得到菩萨之名后,应舍弃自己之一切,去勇猛、恒毅地承担利乐有情的事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绍继如来家业,不去染污自己无上家族之尊严。
我们在座诸位都是佛子,也应发愿生生世世将身命、受用、善根,全都交付众生,尽一切力量去利益他们。自己的力量目前虽然有限,不能去广利有情,但现在最少也应做到不去害任何众生。这点我们应该切实注意,特别是蚊蝇、蚂蚁、虫虱含生之类,有些人似乎没有把它们当生命看待。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些高僧大德在修菩萨行时,主动将身体供养这些众生,我们即使做不到如此,也不应去伤害它们。或许我们每个人经常都遇到这些小众生的叮咬,这时各人是否可以此来检验一番自己的悲心呢?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如果在实际行动中去残害有情,不仅是毁坏了自己的戒体,欺骗了诸佛菩萨与轮回众生,而且背叛了如来家族,染污了无上尊严、珍贵的种性。这种罪过,我想没有人愿去造吧!希望有缘听闻到或阅读此论者,能在今生不伤害任何众生,做到了最基本的这点要求,你的学佛与人生会真正有意义。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此处以比喻来说明菩提心难得,而今得此难得,应生大欢喜与珍惜之心。这个比喻从表面上去看,是说一个盲人从垃圾中获得了至宝,这几乎是仅仅只能说有可能之事,而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非常非常难得,所以自己是三界之中大幸运者,得到了至宝,应该生起猛厉的欢喜与珍重之心。再细致深入分析此喻:“目盲”是隐喻我们陷于轮回之凡夫为无明愚痴所蔽,无有智慧之眼目,“贫穷”喻我们福德资粮浅薄,“垃圾”喻我们为烦恼所污之不净身心与所处的五浊恶世,“至宝”喻成佛唯一正因之菩提心。这种大乘佛法之根,成佛之根本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居然得到了,此福缘确是不可思议!
消灭死苦之最胜甘露,是这珍贵菩提心;除却贫困的无尽宝藏,是这珍贵菩提心;疗除各种疾病的最胜妙药,也是这珍贵菩提心。
〈二〉菩提心是遣除一切众生贫困的无尽宝藏。流转于轮回中的众生,常常感受到各种身心贫乏痛苦。生活受用缺乏、内心愿望不得顺遂,这些几乎每个人都有深切体会。世人在自己所需财物受用圆满后,总会发现心里有一种失落、空虚的感受,紧接着贪欲不断地膨胀,又陷于贫乏煎熬中。对轮回中有情来说,这种贫乏感受如影子一样,时刻紧随。要使诸有情断除这种贫困,唯有依靠菩提心。我们之中大多有如此感受吧:学了大乘佛法以后,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总有一种满足之喜悦,变成了真正的富有者,即使得到充满世界之财宝也无法与此喜悦相比。而未生起菩提心者,既不能摆脱自己的贫困,更不能引导其他有情摆脱贫困。世人整天疲于奔命追求世间财富,而实质上他们究竟能得到什么呢?有谁得到了心满意足的安乐呢?确实是一个人也未曾得过。但只要是谁相续中有了菩提心,他就得到了无有穷尽的大宝藏,能为自他彻底解除贫穷困苦。
〈三〉菩提心也是疗除各种疾病的最胜妙药。三界有情,恒常要遭受种种难忍的病苦。这些日益增多的疾病,其根源就是众生最根本的大病——贪、嗔、痴三毒烦恼。这些根本病症与其无数支分病症,其它任何方法都无法有效地根治。现在世间医药科学愈来愈发展,但疾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怪,以世俗方法根本无法去根治人类的疾病。但以佛法甘露妙药来平息世间各种灾难与疾病,却非常有效,也很简便。我们经常耳闻目睹各地学佛者从绝症中解脱出来的事迹。在《西藏生死书》中,索甲仁波切讲述过很多藏族人患上无法医治的绝症,被医生判定必死无疑,此时,他们舍弃一切世间牵挂,到坟地去修法,一边等待死亡,过一段时间后,绝症消失无踪,身体奇迹般得到康复。我们知道雪域佛教徒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修行者,他们的菩提心妙药能治愈任何疾病。
我们每个陷于轮回者,各种烦恼疾病非常严重。现在已经反复讲述了菩提心妙药能很好地对治,如果还有一些人,虽然时时为这些疾病所苦,却不愿去服用这些妙药,这种人精神确实有点问题,若没有问题,那也是不可理喻的一件怪事!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漂泊在三有中的众生,于各趣中生死轮转,其苦难历程无法计量。此过程就像一个孤独旅人,行在无有边际的大沙漠中,灼热的太阳,茫茫的黄沙,没有水、没有可歇息之荫凉……。在玄奘法师的传记中,有这么一段他在新疆莫贺延绩中的描写,根登群佩大师以前去印度时,也写过反映这种旅程的诗,读来心中充满凄凉,意译成汉文大致为:“茫茫黄沙兮极目荒,炎炎酷日兮灼渴干,戚戚孤影兮步踉跄,安得大树兮憩清凉!”我们在轮回荒漠中流浪,经历的只有业和烦恼之黑风、黄沙、酷暑,孤身只影于其中生生死死,无助无望,疲倦困乏,非常渴望找到能休息的荫凉之处。而这种休息唯有依靠一切智智的佛陀所教,去修习佛法才可真正做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总集显宗密宗法门,分十三次第引导我们做究竟安乐之休息。密勒日巴尊者也在《瑜伽走马歌》中,以佛法引导众生,“舍弃轮回于脑后,菩提树下可息荫”。所有大乘的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如果没有菩提心,即无法达到安乐之休息处。华智仁波切特别强调过:一个人即使精进地修生圆二次第,若不具菩提心,就无法获得暂时与究竟果位。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这点,如果自相续未生起菩提心,你修生圆次第、大手印、大圆满,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密宗任何修法前,首先都要发菩提心,修行人若具足此心,则能一切皆具足,才有可能让自他得到究竟安乐之休息。
菩提心能让自他暂时、究竟度脱恶趣,这样的功德桥我们已经得到,各位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此偈颂宣说菩提心能驱除轮回之苦因(烦恼障、所知障)的功德。前一句是讲菩提心的大悲力量方面:月轮象征着菩提心的大悲力量,它能消除烦恼障;后一句述菩提心的智慧方面:以日轮象征菩提心的一切智智,它能彻底灭尽所知障。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我们成佛路上两大障难,而依菩提心能彻底铲除此二障。有些人对菩提心不太了解,将慈悲心认成为菩提心,这是不全面的,菩提心包括大慈大悲心与彻底圆满的智慧。前面我们一直强调世俗菩提心,此心真实生起后,胜义菩提心便会顺此心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在菩提心中,大慈大悲与大智慧不可分割,是不二双运。悲智无别的菩提心在我们相续中生起后,就自然地遣除无明烦恼痴暗,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是我们修行最关键之处,因为一切众生流转轮回,感受痛苦的根因即是我执。印度一位大德在西方讲经时说过:“我执是世间各种痛苦的根源,举个小事例,人们睡觉时老鼠在他们头上跑过,有执着者马上会产生恐惧等心理。”我们也以生活中的事来分析,有些印度、藏地、汉地的人听见乌鸦叫时,认为不吉祥,心里会生起忧虑、恐惧,有些人甚至还要朝乌鸦吐唾沫、咒骂一番。这些事情其根源即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老鼠爬也罢、乌鸦叫也罢,根本不会引起任何恐惧和忧虑。而我们相续中若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圆满、强大的力量,便能顺利地从根本上消除一切毫无意义的痛苦,也即烦恼障,再进一步,也能除尽无明痴暗之所知障(二障的具体概念、如何断除在本论第九品详述)。
它是闻思修慧之棒搅拌正法鲜乳,所出的精妙醍醐。
对于诸漂泊于三有中的众生,想安享幸福快乐的人们,菩提心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意愿,使他们都安住最胜安乐之中。
一个真正具足菩提心的大修行人,像密勒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独住山洞,吃穿等什么财物也没有,但他们的大自在安乐,世人谁能比得上呢?而且依靠这些修行菩提心成就者,引导了无量无边众生趋向安乐之境,满足了无边有情的愿望。
大家都是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只要持守此心,去精进地修持。以此如同摩尼宝一样的菩提心,将会出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引导他们获得最殊胜之安乐。大家都会有如是功德,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生起一点自信与珍重之心呢!
辛二、(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在以上数偈中,宣说了生起菩提心后能为自他除苦果苦因,成办暂时与究竟利益之功德,自己为此应生起无比欢喜;现在我们也要让众生知道这点,亦生起这种欢喜心。因此,我们在“一切怙主”——所有十方诸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等圣众前,发过心后,要很恳切地邀请一切众生,来享受这无上喜宴。这些客人到来后,我招待并非平常的东西,而是宴飨究竟大乐佛果,与菩萨、阿罗汉、人天的种种福乐,愿所有的人天、非天等一切众生都为此而生起欢喜。
第三品、结语
我们听习佛法,其目的主要是改变自相续,疏导心理障碍,使自己与法相应。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虽然闻法功德很大,但不能得到直接、圆满的功德。此过程如同口渴者,遇到了甘露泉流,若他只是遇到而没有去饮用,亦无法解决他的口渴。我们听闻到教法后,必须“学而时习之”,去实际修习自己所学的佛法,在实践中去身体力行自利利他之善法。当然,这个道理我说起来很方便,你们也听得很明白,但无始劫来的恶习气,顽固地推动着自己,与佛法背道而驰。我们必须要经常观察,警醒督促自己,像以前大修行者那样,时时用上师传授的窍诀教法去克制恶习烦恼,降伏自心。否则自己听闻佛法而生起的少许清净菩提心,没办法去避免烦恼瀑流的冲毁,也无因缘让它茁壮成长。现今有很多人在入佛门听闻了一两次开示,然后修上一两座法,就想有验相成就,降伏烦恼,这是不可能的事。在此,并不是说佛法没有让你“立地成佛”之能力,而是针对现在一般凡夫而言,烦恼串习时间太长,如果不投入相当程度的精进努力,休想轻易与法相应。往昔高僧大德都是以如同滴水穿石般之恒毅,长期精进不懈地熏习,方得成就。更况我们这样的众生,罪垢深重,唯有长期闻思修,效果才会越来越明显。开始时确实有点难度,进度也很慢;如同竹笋,从地下长到拱破地面,需很长时间,似乎见不到它在生长,但长出地面后,一遇春雨,便能节节向上,长势迅速。
修行人要想真正在今生有所成就,应当从各个方面去下功夫,不间断地听闻思维经论,背诵经论,念诵经咒,修观心性。上师如意宝说过: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去精进修持,这样即使在某一方面进展慢,那也能从另一方面得到较大利益。比如说若因往昔业力,有人在闻法方面没有收获,如果他在闻法之余坚持念咒,这就得到了另一方面的功德。否则,如他只抓一个,万一不成功就什么也没有了。当然,这和很多高僧大德提倡的专修一门并不矛盾,因为上师如意宝主张从闻思修几个手段趋入佛法,并不是让你修很多法门。而且闻思修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与历代高僧大德所推崇的,是我们趋入佛法的正途。
在上师如意宝安排的四年传法计划中,首先是让我们生起因果正见。通过去年传习《百业经》,大多数人已生起了与以往不同的因果正见;今年计划是引导我们发菩提心;明年和后年若因缘成熟,准备讲密法部分。现在发菩提心的前行、正行都已传讲完毕,要进入稳固增上菩提心部分了,如果有人在自相续中还未生起菩提心,请你扪心自问一番:在这样殊胜论典加持引导之下,又有上师的窍诀、督促,自己还生不起此心,失去现在这样的良机,以后自己是否还能有机会呢?发菩提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生世世,没有生起此心,则绝入大乘之门。我已经再三强调了这点,如有人还不去好好思维观察,不如吃饭时将嘴边的饭菜推开,老老实实饿上几天,然后再仔细回想自己不去思维正法,不发菩提心之举,是否与不吃嘴边的饭菜一般呢?自取恶果,真正是“极痴应诃责”!
第四品不放逸
丁二、(已生者不退)分三:戊一、谨慎取舍不放逸品;戊二、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
戊一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不放逸。
己二分二:庚一、略说;庚二、广说。
庚一、(略说):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我们发过菩提心后,为了不退失,首先要修持不放逸。不放逸是指谨慎地摄持身口意三门,不放纵三门造恶业。在《学集论》中,不放逸定义为:“身口意恒时谨慎,不背善道。”在《阿毗达磨论》中,不放逸定义为:“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修持善法,断除有漏、护持自心。”关于不放逸,有一个比喻能很形象地让大家理解其意义,比喻说:国王命令一人端着满满一钵油,绕王宫而行,只要洒出一滴油,即处以死刑,那么此人定极其小心谨慎,这种态度就是不放逸。我们如果违犯誓戒,在即生会受很多痛苦,来世定堕三恶趣,念及这些痛苦,自己对身语意就会慎加守护,不去违犯学处,如此谨慎的态度,即是不放逸。
某件事前如果没有谨慎的思考,或是毫无考虑,轻率从事,虽然已经答应去作,后时应该去详加观察而行取舍。但发心受持菩提心不是这样,因为这是诸佛菩萨以大智慧作过观察,我自己也再三思维和抉择过,那么为何现在要舍弃此誓戒呢?
《弥勒狮吼经》中说:“希求菩提誓,恒时当坚固,犹如须弥山,永不可动摇。”《文殊庄严国土经》中也如实说过:“守持了清净的菩萨戒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舍弃!”我们已经守持了菩萨戒,发誓要完成自他二利之究竟事业,此后永远也不能舍弃自己的誓戒,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这种能自利利他的誓戒。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我们在受菩萨戒时,迎请诸佛、诸大菩萨、所有金刚上师为我等作证明,发下誓愿:要如同往昔诸佛圣尊一般,将众生安置于大觉安乐位。在密乘的灌顶仪轨中,每个灌顶前面也都有发菩提心誓言。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后,如果不去如实地付诸实际行动、不去利益众生,这就像有许多人掉在洪流之中,拼命挣扎,此时一个人在岸上大声喊:“不要怕,我开大船来救你们!”喊完后,他却毫无行动,这对溺水者是多么残酷啊!而那个只嚷嚷的人多么不光彩。
有些人可能有疑问:自己受了菩萨戒,但现在没有能力去利益一切众生,这算不算犯戒呢?这当然不算。在本论以下内容中,我们将讲述利益众生有直接与间接的方式。受戒后,并不是要求你立即去像大菩萨那样直接广利群生,这种能力一般初发心者肯定不具足,但你必须要尽自己的能力去修持愿菩提心,修持间接利益众生的法门,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直接利济他们,能做到这点,也就没有犯戒。
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佛经中说这种人将会堕落饿鬼道。更何况发菩提心者曾恳请众生来享受无上菩提的安乐喜宴,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众生,那么这种人怎会投生到善趣呢?
舍弃菩提心者造下了如此严重的恶业,难道还有希望生善趣吗?为了阐明这点,《学集论》引用了《慧海请问经》中一个比喻:比如某人邀请了国王、大臣与民众,告诉说要给他们布施很多财物,于是宾客云集,但那个邀请者什么也没拿出来。他这种欺骗国王、大臣以及其他民众的行为,后果自是不言而喻。同样,发菩提心者失毁其誓戒,其行为后果较之更严重无数倍,将堕入更可怕的恶趣中受苦!在律藏中也有这样的教证:比如某人答应一些人,布施他们食物、衣物、财宝等,根和境所摄的一切财物,后因吝啬没有布施,这种人将堕饿鬼趣,感受极大痛苦。我们在三宝前发菩提心,也发愿以财物、善根给予众生,让其得到暂时与究竟一切安乐。如果现在因烦恼而不如是去行持,难道我们能超越因果规律,还能生善趣吗?
藏汉两地,历来都是大乘佛教的教区,学佛者都是以大乘根机自居。然而大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是否每个人都具足呢?在座许多人,在上师身边闻思修行时,也许觉得菩提心很不错。但离开上师后,没有善知识引导,再加上恶劣环境影响,形形色色的魔知识以花言巧语、名利引诱,这种情形下,一些人还能不能坚守菩提心呢?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凡夫的心极易改变,极易转变。”我确实也有这种担心。希望各位能抓住机会,尽一切方便去稳固菩提心,在自相续中生起真实大悲心与智慧!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论中在前偈中提出了舍菩提心者定堕恶趣的过患。但是在《大智度论》等经论中记有舍利弗弃舍过大乘菩提心。舍利弗过去在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有一次别人前来乞求眼睛,舍利弗慈悲地挖出眼珠给那人后,不料那人不但不满意,反而说眼珠臭,当面弃于地上踩破。舍利弗受此挫折后,便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在其它佛经中,此过程稍有不同。舍利弗尊者于六十劫中修持菩萨行后,转生为月光国王,当时有人要月光国王的右手,国王便自断右手,然后用左手将右手递给乞者,不料那人非常生气,指责国王:“你怎么用左手给我拿东西(按印度习惯,用左手给别人递东西是不恭敬的一种方式)!”那时国王心想:“我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众生怎么这样难满足呢?”于是心生厌烦,退失了菩提心。本论中所依的就是这个公案,舍利弗退失了菩提心,但他并未堕入恶趣,反而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座下证了罗汉果,成为世尊的上首弟子。在《金色传》中,也记载着一位尊者在六十四劫中行菩萨道,后来遇到违缘,退失了菩提心,转而求学小乘道,得到了独觉果位。这些公案与上述退失菩提心定堕恶趣相乖异,这到底如何解释呢?为了防止他人疑惑,作者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自作回答“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这是特殊的因果业报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思议,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现量知道。
在《入行论》各个大讲义中,对此有不同解释,如智作慧论师在《广释》中说:“舍利弗虽舍弃了大乘菩提心,但是他没有舍弃出离心”,威月、无著贤论师说:“舍利弗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等。但上师如意宝说:“不管怎么说,这些只能是一种代表个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细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达!”
在菩萨戒的罪堕中,舍弃菩提心是最严重的根本堕,因为一旦这种舍弃菩提心之念生起,一切众生的利益将遭损减。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点,切不可因自己暂时遇到违缘而心灰意冷,以此而触犯这种根本堕罪。自己在平常修行时,应时时刻刻观察自相续,在遇到违缘时,即使无力转为道用,也应励力意念舍弃菩提心的过患,以防自己退失勇气而舍弃誓戒。
虽仅一刹那,障碍他人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前面讲过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如果舍弃菩提心就直接损害了一切有情的利益,这个罪堕非常严重。接着这两个偈颂:前一颂以教证说障其他菩萨善法即间接损害了众生利益,当堕恶趣;后一偈以推理说明自己舍菩提心或障他菩萨善法,这种损害一切有情安乐的恶果不可思量(或者:将前后三偈颂连起来理解,“菩萨戒堕中”一偈言舍菩提心将直接损害众生利益;“虽仅一刹那”一偈言即使间接损害众生利益亦有无边恶趣报应,以此说明自己直接损害一切众生,其果报定更为严重;“毁一有情乐”一偈言损害一个有情自身即遭大恶报,更何况毁坏一切众生利益呢!后两偈都是在说明舍菩提心罪业报应的严重性。这三个偈颂间的关系,请大家认真去分析)。
现在一些高僧大德,正在行利益广大众生的弘法事业时,某些人去干扰,这些人造的恶业有多可怕,一刹那给他生生世世带来极端痛苦。因为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即使是一刹那,其功德也不可思议,关于这点,藏传佛教史上的热罗多吉扎译师有段公案可以说明。当时热译师在寂静处准备长时期闭关修法,一天本尊现身告诉他:你一人在寂静处即使闭关修行千百万劫,也不如利益一个众生,使其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大。他得到本尊授记后就立即出关,不停地游化四方,广度众生。
我们身边都是发过菩提心的修行人,都是菩萨,在他们闻思修行、放生、给他人传法时,自己切不可去制造障碍。现在有些人嫉妒烦恼深重,见到他人行善法时,总想去搞破坏,特别是见到别人闻思背诵经论,他自己智慧与精进不够,不能像别人那样深入经藏,广闻博学,便散布种种谬论,阻碍他人闻思。这种人以一刹那恶行将招致无数劫堕落地狱之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上师如意宝说:“我们无法观察身边的人谁是菩萨,谁是凡夫,所以我们应以清净心来观一切,自己要励力行持善法,见到他人行善法时,千万不可造违缘,而要详察自相续,断除嫉妒嗔恼。”
退失菩提心与障碍菩萨善业,这些恶行的严重果报,除了上面引教证说明外,在“毁一有情乐”一颂中,又用理证来说明。按照因果规律,如有人毁坏了其他有情的安乐,他必定要因此而招受痛苦果报。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这方面讲得很详细,例如一个人以烦恼摧毁一个有情的生命,定将在五百世被他人杀死,以此而偿还此恶债;《正法念处经》中也说:“杀一有情,当一中劫住于地狱。”一个有情的生命及其他安乐,与三界所有众生成佛安乐及其他安乐,相较之下,一个有情的安乐自然很小。但毁坏这种小安乐的果报都是如此严重,更何况舍菩提心、障菩萨善行,要毁坏一切有情的无上安乐,这个果报简直无法想象,令人毛骨悚然!
故杂罪堕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受菩萨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去放逸犯戒,论中在此特别宣说了这样作的过患。因为这样去作,你守持菩提心功德与舍戒堕罪相互间杂抵制。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着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两种力量轮流牵引,要在生死轮回中辗转很长时间。就像两个人拉同一辆车,一个往东拉,一个往西拉,争扯不休,谁也到达不了目的。舍戒与守戒也是在菩提道上朝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使自己不能很快地成就。
因此,我应当遵守发过的誓言,恭敬地去实践菩提行。如不勉励而行,今后一定会趋向越来越深的恶趣。
大家回顾各自人生历程中,大多许过不少诺言,但自己实现了多少呢?大多数人虽然不愿背信弃义,但以烦恼习气和业力催动,自己又不知修持不放逸,结果就做了不少违心事。我们现今受了菩提心戒,发下了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无上誓言,如果再没有精进修持,被自己的烦恼所制,就会再失坏自己的誓言,结果只有堕入恶趣,那时毫无自由,怎能求得解脱呢?《入中论》中说:“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在得到人生有自主修善法时,如果不能调伏烦恼,持守净戒,而随罪业堕入恶趣,再也没有机会求得解脱了。
为饶益诸有情,曾经有无量的佛陀先后出生于世间。他们都已逝去了,然而我因往昔的放逸等罪过,仍然没有得到诸佛的教导、度化。
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我们入轮回也不是一两劫了,而是无法计算的久远劫。在现今所在的贤劫中,已经有四尊佛应化此世;在此贤劫之前,有许多光明劫,也有无数佛陀度化世间,每一尊佛陀都度化过无量众生。而我们还在轮回之中,没有出离这个苦海。本师释迦世尊出世时,我们这些众生,虽然不敢肯定说在哪个地方,但肯定是在世的。世尊转了四十九年法轮,当时也未能度脱我们;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还有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无数菩萨与佛教历史上无数高僧大德,他们也没有超度我们出轮回;清定上师前天下午圆满了他此生的度生事业也圆寂了,可此世间凡夫还有这么多,我们也没有被带到净土去。这不能说佛菩萨没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为我们往昔不精进修善业,反而终日放纵身心,恣意造罪,以恶业为障,以至无法亲见如来金色身,亲闻如来金口传法引导度化自己。
认真地想想:自己已经因放逸错过了多少解脱因缘。现在侥幸得到了闻思修行的机会,一定要克服这个缺点,精进地闻思背诵经论,一心一意专注到正法中,融入上师的密意中。要不然,上师如意宝广转法轮,传了从因果不虚到菩提心、大圆满等所有佛法精要,我也费了很大心血为你们一一作了翻译,而你们自己不去精进,是不是会像往昔一样,仍旧得不到解脱呢?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覆,
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自己往昔未能得度的原因。如果不去改正,仍跟以往一样,放逸、犯戒,虽然遇到善知识传授正法,仍会重复以前的痛苦经历,无法得到度脱。华智仁波切说众生在三界中如同瓶中蜜蜂、井中吊桶一般,不停地流转,无有解脱机会。在三界中流转,无论是善道还是恶道,都是“苦谛”,都有着巨大的痛苦。在三恶道中,要遭受疾病的疼痛,绳索铁链之绑缚,各种刑具的劈剖、截割……,如有机会转生人间,也要受类似痛苦:感受病苦、关在监狱受刑罚,或刀兵横祸等许多难忍的苦难。这时候,也没有机会修习善法,寻求解脱。
我们只要不懈地持守菩萨戒,以大乘殊胜方便法,于短时期即可积累巨大资粮、忏悔往昔造下的堕罪,扭转命运,于即生中步入解脱正道。
辛二、(思暇满人身而谨慎)分三:壬一、思暇满难得而谨慎;壬二、思恶趣中难脱而谨慎;壬三、说得暇满时应修善法而谨慎。
壬一、(思暇满难得而谨慎):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现在我们都获得了有自在的人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也住在世间,自己对佛法有信心等等,十八种暇满全都具足,这些并不是一种偶然机会。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从本性、特法、比喻、数目差别四个方面详细讲过十八暇满非常难得,是自己在往昔无数劫中积集福德资粮而得的善果。这种微妙因果关系我们凡夫虽然无法现量见到,但以因明来推测,也能得出此道理。“诸法因缘生,缘去法还灭”,世间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特定因缘,绝非偶然现象。上师如意宝说他年轻时在石渠求学经常不由自主地想:我遇到了这么殊胜的善知识,具足了这样闲暇人身,是不是在做梦呢?在夜深人静时,思维起来觉得特别幸福,经常生起强烈的信心和欢喜。我们现今在恶劣的末法时代,也圆满具足了修学佛法的条件,无论用什么珍宝比喻也不足以说明其珍贵。在《趣入慈氏经》中说:得人身、遇佛法、对佛生信心、生起菩提心,这是四种难得。我们在轮回中漂流了多少劫,好不容易得到如此难得的机会,如果再放逸,不去谨慎地修行佛法、解脱轮回,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获得呢?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逝,身犹须臾质。
我们虽然获得了闲暇人身,然而这种闲暇也难逃无常。自己现在身体非常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没有人与非人制造的损害违缘。在这种条件下,很多人会生懈怠念头:“现在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为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人生的挫折违缘,随时都会出现,它不会在事前通知你,往往是自己没有想到时,突然出现,像平静的湖面陡然掀起了巨浪。人寿无常如同水泡、风中灯,刹那之间就会消逝。我们在前面也讲了许多无常的道理,在《涅槃经》中说:人命如过山水,一刻也不会停留。
关于净土法门,无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众多高僧大德观点都是相同的。发愿往生净土者,必须先发无上菩提心。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诚心诚意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无上菩提心。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讲往生四种根本因,其中也包括无上菩提心。在《佛说无量寿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本)中,宣说了上中下三种根机的行人求生净土,其决定条件都是要求发无上菩提心。因为发无上菩提心是大乘种性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发起此心,要往生恐怕有些困难。因此净土法门的行人不要认为专修净土,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就够了,不需要学习《入行论》这类论典。回顾历代净土宗大德,他们都很强调修持菩提心,在此基础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未说只念一句佛号就什么都不学了。
凭我这样放逸的行为,后世很难再得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生于恶趣,那只有造罪而无有修善法的机会,以此再也难得生善趣了。
不仅是今生,无始世来我们都是如此,善业恶业相较之下,如同淘沙金者淘出的金与抛弃的沙石,甚至还要稀少。我们这种行为,不用说暇满人身,甚至得到一般的人身也不可能。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龙王请佛陀到龙宫里受供,在受供后龙王问世尊:“我刚出生在龙宫时,家族成员很少,但现在多得连龙宫也没法容纳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世尊回答:“以往众生善根很好,没有造很多恶业。但后来人间有许多犯佛制罪和自性罪的众生,他们死后堕入恶趣,转生龙类的众生也就越来越多了。”
如果今生具足修持善法之机缘,而我没有利用去修善法,那么一旦堕落恶趣,恒为众苦所困恼,那时除了受苦我还能怎么办呢?
现在善缘具足,大家应该好好地修持,要不然,以后不等堕恶趣也很难有机会了。历史上有些上师看到弟子放逸度日,不精进修学,以此缘起而不再转法轮。就如以前印光大师,大师本人从学问道行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大德。但他第一次在上海讲经时,当时许多人听了一两次就不再去听,致使听法的人从数千渐减到寥寥无几,印光大师从此不再在大众中传讲佛法,而以自己闭关独修为主。我们从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影尘回忆录》的十一章也有记载),以后他虽然有许多在家弟子,也只是结结缘而已,并未广弘教法,他的弟子想听闻教法也没有机缘了。
堕入恶趣后,不但没有机会修善法,而且还会集聚众多恶业,如此纵然经历一亿劫,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更况生善趣呢?
因此,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暇满人身极难获得,就像大海中的一只盲龟,将头颈伸入漂浮不定的轭木孔一样困难。
盲龟入木轭喻我们在本论第一品中也讲解过。与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广阔大海中,海面上漂浮着一个木轭(牛马拉车、犁时套在肩上的工具,呈弓形,两端有穿绳索的孔),随风东西漂动不停。海中有一盲龟,每一百年从海底浮出海面一次,盲龟的头颈要恰好穿进木轭孔中,我们要得暇满人身,亦与此相同。我每次见到大海时,总想起这则比喻,在波涛汹涌茫茫海面上,盲龟要将头颈穿入轭孔,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你们看见大海时,也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念,不可能作为正量。佛陀的一切智智观察下,我们要得人身,与盲龟要入木轭孔一样,有是有机会,但非常非常难。在《阿难入胎经》中还有另外的比喻:如以芥子撒向一根针,能穿过针眼的芥子基本上没有,但得人身之难过于此。无垢光尊者亦说:“得人身犹如优昙花生长在世间一样,尤其是能听闻修持正法的暇满人身更为稀有难得。”在经论中类似比喻有许多,从不同方面告诉我们:要得到人身,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而且得到人身后要具足修行正法的机缘,更是特别稀少。以此让我们深刻地认识现在自己的暇满人身十分珍贵,得到者应利用这难得之机遇精进修持正法。
壬二、(思恶趣中难脱而谨慎):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在《入行论大疏》中,此处的“刹那”可理解为成事刹那(指做一件事从开始至结尾的时间),也可以理解为造罪圆满时最后的微细刹那。在此极短的时间内,如果去造恶业,比如说造五无间罪、谤法、谤大乘善知识等这些重罪,虽然时间极短,但其果报,却是堕入无间地狱经受长久痛苦。尤其在金刚乘中,最严重的罪业在极短时间内也会造下,但其果报却是十亿大劫中住于金刚地狱,感受无量痛苦。一刹那造罪,即有如此严重恶果,更况我们在无始劫来,所积的无边罪业,如果不去励力修法摧毁,怎有生于善趣的因缘呢?不要说无始世来造的罪业,我们每个人回想自己今生造的十不善业,也是无法计算!
就像这个偈子,文字很简单,但我们如果能真正理解其内外含义,每于自己生起烦恼想放逸身心时,即便反复吟诵,念及罪业将招致无边恶报,自相续一定能得到转变。我想你们大多数人发愿要背诵全论,若能真正圆满背诵,那是对诸佛菩萨、上师的最上供养!而且以此论的加持,生生世世都不会堕恶趣,也不会入邪见!
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
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我们因种种罪业而堕入恶趣感受恶果,这些恶果受完后,并非可以顺利地生善趣,恶趣没有那么容易解脱。比如某人因嗔恨心造罪而堕入地狱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圆满后,他能不能立即“刑满释放”呢?很难,因为他在受恶报期间,还要因猛烈烦恼造作新的恶业。我们从佛经中叙述地狱情况的篇章中可以看到,地狱众生因业感生猛厉嗔恨心而互相伤害,饿鬼和旁生也是同样。对于旁生来说,我小时经常观察牦牛,它们造恶业确实很多,如踩死草丛里的虫、蛙,生贪心、嗔心,特别是公牛斗架时,嗔心炽烈,一边还粗声粗气吼叫,可能是“恶口相骂”,造恶口罪业……。它们造这么多的恶业,要想很快解脱,可能很困难。所以要千方百计防止自己堕入三恶趣中,如果堕落,在受苦的同时,又为烦恼催动造更多罪业,罪上加罪,几乎是无有出头之日了!
我觉得此处不能以了义不了义来解释因果问题,而且根据经教和因明推理,此问题也不难解释。三恶趣众生,根据佛经的叙述,它们确确实实是在继续造作恶业,造了恶业就会有恶报,这也是肯定的,但以此是否它们会永远困于恶趣不得解脱呢?这并不一定,因为根据《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众生受业报有两种,即顺现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就是即生造业即生受报;顺后受业即今生造业来世成熟,有可能过几百万劫后才成熟。恶趣众生在恶道中造的恶业,不一定都会顺现受业,如果都是顺现受业,那它们肯定是永无“刑满释放”之日。但恶趣众生也有顺后受业的机会,即它们以前造的业会成熟感果,如果是感受善果,即会从恶趣中上生善道。比如一个有情造一杀生恶业,因此而堕入地狱一个中劫,此报受圆满后,它感受自己在堕地狱以前造的某种善业,即顺后受业,而生于善趣。众生从无始轮回以来,积累着种种业,不同时间成熟不同的业,以何业为主则显现何种果报,因此,说恶趣众生在恶趣中造恶业,一直陷入恶趣永远不得解脱,这并不能成立。但众生大趋势的确如同此颂所说,只是偶然有“赦免”的机会,往生善道,如果他未修持善法忏悔,整个趋势肯定是无限地堕于恶趣深渊!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只有佛才能彻底了知,在《百业经》中,记载着大阿罗汉无法了知某些因果,而去求问佛陀的公案。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只有依圣教量来解释,不宜用了义不了义来概括。
既然获得了如此难得之闲暇人身,如果我依然放逸不修善法,那么再没有比这更厉害的自欺,也没有超过这样的愚蠢了。
我们人从外表上看上去都差不了多少,但以佛法衡量,有人身心谨慎,精进修行善法,“质量”精纯;有人懈怠懒惰,身心放逸,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还有的虽然得到人身,但是没有学佛修善,真是可惜!可惜!
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
则于临终时,定生大忧苦。
上面从放逸舍戒的过患、暇满难得、恶趣中难脱等多方面宣说应精勤止恶修善的道理,我们大都了解得很清楚。但是无始轮回中,无明烦恼的串习十分深厚,我们为这些烦恼所牵制,并不一定会时刻不忘地去精进修行。有些人反而让烦恼占了上风,懒散放逸,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忘了自己必须努力修行,让宝贵时光毫无意义地流逝了。这样到了临终之时,回想一生作为,知道自己没有利用此身忏罪积资、修持菩提心,以罪业必堕恶趣无疑,因此生起极大忧虑、苦恼。
当恶业果报成熟时,难忍地狱火将长久地焚烧我的身体,那时,悔恼之火也会炙燃,我的内心一定非常痛苦。
在这样长时间内,地狱众生不仅要受狱火焚烧之剧苦,自己心里也产生猛厉悔恼之火,那时偶尔回想起往昔自由自在、安乐舒适的生活,也回想起很多善知识再三劝诫自己不要造恶业,要修持善法,否则将来要受地狱火焚之苦,但当时自己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现在确实陷入了地狱火中,长久地受着剧苦。此时,内心的悔恨、嗔恼之苦也不逊于狱火焚烧之苦。我们仔细想想,自己在受到挫伤后,心中悔恨与身体伤害的痛苦一般不相上下,甚至更厉害。平时的悔恨痛苦根本无法与地狱众生悔恨痛苦相比,他们内外交加的痛苦折磨,我们无论用什么形容也无法道出其万一。
忏悔罪业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相续中充满罪业的凡夫,如果能够依善知识引导,努力忏尽罪业,即能彻底扭转堕落恶趣的命运,证得大安乐之果。佛经中有一段勇施比丘的公案,大家听后定会生起信心,得到鼓励。勇施比丘是迦叶佛时一位具足多闻、戒律清净的比丘。一次他去城市中化缘,一位施主家的女孩对他一见钟情,生起了贪爱心,而且从此朝思暮想,不思饮食,患上了相思病。她的父母原来将女孩许配过某人,女孩因恋慕勇施比丘而拒绝出嫁,她父母只好退了婚约。后来女孩的父亲去世,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但她仍是郁郁寡欢,日益憔悴,她的母亲再三询问,才了解到其中原由。为了救女儿,母亲便订下计策,让女儿先以清净如法的行为去接近勇施比丘,时间久了,交往渐频。毕竟是凡夫,日久情生,勇施比丘便还俗,与女孩成了家。女孩原来退婚约的男子,听到这个消息,妒火中烧,准备带着人来杀害勇施。勇施得知后,也生起嗔恨心,拿了一些毒药,让妻子想办法,将要杀他的情敌毒死了。过了一段时间,勇施醒悟过来了,他想:“我原来是一个好好的出家人,闻思修那样精进,持戒也清净。但现在不但犯了淫戒,又犯了杀戒……,造了这么大的罪业,后世只有堕入地狱受折磨了!”他生起了强烈的后悔心,白天夜晚辗转不安,忧恼万分,患了一场大病。有一天解畏善知识来看他,勇施将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番,说自己现只有等着堕地狱。解畏善知识于是将勇施带到了寂静森林中,显示各种神变,使其生起极大信心,然后给他传了法,教诫他精进修空性,便能忏净罪障。勇施牢记了教言,从此勤修空性,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已于东方一个刹土中证得了如来果位。
极难获得而且能成办究竟利益的人身,现在我既然已经侥幸得到,也具备了能辨利害的智慧,如果仍然堕向地狱,那么我岂不是为咒术所迷惑,成了无有辨别利害心识之人!不知道是什么令我愚笨迷惑?是什么蛊毒潜藏在我的内心作祟呢?
大家听闻了这么多佛法,也应算是正常人,如果有人仍然毫无顾忌地造恶赴地狱,跳进无边黑暗深渊,这些人可能是被咒术迷惑了心识,精神完全失控,陷入疯狂状态,或者是为起尸术所咒起的尸体……,要不然,这些人的行为没办法理解。
世间人大都是如此吧(为咒蛊毒所迷蒙)!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处境,也不知自己行为将导致的后果。在《妙法莲华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将愚迷的众生比喻为无知的小孩,三界比喻为正燃着熊熊大火的朽旧宅舍。小孩在火宅中贪玩,不知道火是何物,也不知害怕,看见小动物四处逃窜,还拍着手说:“哈,这些动物和我们一起玩耍。”边笑边玩,觉得非常开心……,四周正燃着轮回苦火,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迷惑不知,反而被幻境所蛊惑,觉得很美妙,贪恋不休。
我相信顽石尚能点头,更何况我们人呢!我讲了这么多,各位应有所清醒吧!大家当细察自心,以大谨慎精进修行之铁钩,除去毒蛇、蛊虫,使自相续成为堪能法器,使诸佛上师的教言融入自心。
我们虽然具足了闲暇,闻思过不少佛法,但自心仍不得自主去专注善法,反而不时去放逸犯戒,这都是烦恼在捣乱。所以,我们要顺利地修持正法,必须要摧伏烦恼大敌,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它。
烦恼给修行带来重重违缘、危害,如果不通过各种方便对治断除,我们始终得不到自在解脱。有些人稍有一点经论闻思,也未通过实修将法义融通,这种人可能会对各教乘之间的观点产生怀疑,认为这种对治烦恼的方法了义,那种是方便说、不了义等。我在《密宗断惑论》中也专门阐述密宗显宗对烦恼如何认识、如何对治,这二者之间只有层次顺序上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阿日班智达在《三戒论》中说:只要是自相烦恼,无论哪一个宗派,都必须要断除。只不过各宗派针对不同根机修行者,采用方法不同而已。不论你学哪个宗派,修何法门,如果不断除自相续烦恼,你修学的不是真正佛法,真正的佛法检验标准要看能不能摧伏烦恼。莲花生大士降生在莲花上时,恩扎布德国王去询问大士,大士朗声答道:“智慧是我父,空性是我母,我要做的事情是杀烦恼。”莲师那样究竟的成就者尚言要杀烦恼,我们只学过一点密宗、禅宗名相法义者,凭何说不要杀烦恼呢?《入行论》从世俗谛的层次,指出烦恼对我们凡夫众生危害非常大,如果没有断除,只有无限期地沉沦在三界中受苦,并非从胜义谛而言烦恼为无生大空,也非从密法中转为道用角度而谈。我们首先要将这前提讲清楚,将各宗派之间的区别、关系弄明白,不然会在闻思修行过程中造成一些障碍;甚至一些人会生起邪见、傲慢,为这些烦恼所支配,而危害闻思修行。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只听闻过少许佛法而未全面了解佛法的人,经常会生一些邪见。”
嗔恨、贪欲、愚痴等烦恼敌,没有手也没有足,也没有勇猛精明之胆略,它们怎么将我像奴隶一样役使呢?
我们大都有切身体验,在尚未获得真正能有效对治烦恼的能力前,贪心严重的人,贪心一生起来,不管如何去做都抵挡不住贪心敌人,在它的驱使之下立即就会产生各种各样过失。嗔心严重者,生起嗔心时,自己满腹经论也不起作用了,虽然再三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但没有用,嗔心敌人的催动使自己毫无自主,疾风暴雨地发作起来。在旁人看来,自己似乎是精神不正常,事过之后自己回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什么样、干了些什么。虽然很后悔,但下次在遇同样情况时,又完全被嗔敌所制,自己失去了所有控制……
贪嗔痴烦恼非常狠毒,即使奴隶主对奴隶,也不可能恒时如是残害役使。烦恼住在我们心中,也像盘踞在那儿的一条毒蛇,不时就咬我们一口,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这样在毒害我们。可是有些人还洋洋得意,不觉得自己有烦恼,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这样说过:对于修行人,烦恼也分上、中、下三等。对修行最为精进者,他会觉得自己烦恼非常多;修行中等的人,他会觉得自己的烦恼也是中等的;对于那些懈怠者,他们浑浑噩噩,认识不到烦恼,没有与自心烦恼作斗争的经验,尽管他们烦恼深重,反而以为自己相续清净。所以,真正觉得自相续中烦恼深重者,他们修行可能是要好一点。我们在修行越来越精进时,烦恼敌人就极不高兴,更加用功施展伎俩,给我们制造各种违缘、障碍;修行一点也不用功的,烦恼敌人会特别欢喜他,这样它们就会有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与烦恼敌人同一系统的各种魔王也就会特别照顾,使这些懈怠者觉得太平无事,结果顺利堕落恶趣。
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
犹忍不嗔彼,非当应诃责。
按照佛教的慈悲精神,对仇敌伤害必须要忍辱。但忍辱不能用于对待烦恼敌人,如果这样去做,是懦夫行径,是佛陀和智者所诃责的对象。
烦恼盘踞在心相续中,只要外面稍有风吹草动,它就要恶毒地在心里喷吐着毒液,迷惑、刺激我们。它不像世间敌人,拿着各种兵器来打杀,它阴险地藏在最隐蔽的地方,伪装成最亲密之盟友,诳惑、拉拢我们,然后阴险地将我们出卖,送入地狱的熊熊烈火中。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同室好友是暗地里陷害并使我们遭受刑罚的坏人,那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明白烦恼是自己最大的怨敌后,还不醒悟,不去愤然怒起,将它消灭,就像世人对出卖自己与民族的内奸不去痛恨铲除,这是极不应理的懦夫行为,是没有脊梁骨、没有志气的小人行为,是一切诸佛圣尊与智者诃责之处。
我们应该怒然而起,对它生起“嗔恨”,此嗔恨不是属于烦恼敌营中成员,恰恰相反,它是智慧的嗔恨,是消灭烦恼敌军的先锋悍将。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告诉我们:对烦恼怨敌忍辱,是完全错误的行为,一切想解脱的大丈夫都应对它生起嗔心,与其作决一死战。以前的大修行人都是如此给我们示现,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过奔公甲格西的公案。格西发觉自己为烦恼所欺惑而装饰经堂时,对烦恼生起了嗔恨心,握一把尘土撒在供坛上,这实际上是向烦恼怨敌撒出的利刃。他认识到这种善行表面下,隐藏着烦恼阴险仇敌,所以做出了这种勇毅果断的行为,帕单巴尊者也赞叹这把尘土是藏域修行人中最大的供养。我们知道,了义供养是修行供养,而修行的根本中心,即是认识烦恼,并用各种方法去击溃它、消灭它。奔公甲格西的这一把尘土,正是对治烦恼的修行,所以帕单巴尊者作如此赞叹。
即使是所有天神与阿修罗一齐来与我为敌,然而他们还不能将我抛进无间地狱中;可是烦恼怨敌的危害力非常大,它能将我于刹那间投进地狱烈火中。那可怕的熊熊狱火,纵然是须弥山遇上,也将烧成灰烬,一点也不剩。
《别解脱经》中说:“如果遇到毒蛇,最多也不过丧失生命,如果没有对治烦恼,触犯戒律,十万劫中在地狱受苦。”若是世间敌人,充其量使我在几十年中受一些痛苦,可烦恼将我们抛进地狱,使我们遭受痛苦的时间要以千百亿年、十亿劫来计算,而且痛苦程度非人间所能相比。在《亲友书》中说:“于此一日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苦,彼较地狱最微苦,难忍之分亦不及。”人间三百杆长矛同时穿戳身体之酷刑,比起地狱里最轻的刑罚,也要轻无数倍。地狱熊熊烈火,非常炽热猛烈,须弥山遇到此火,也会在一刹那间化为灰烬,尘许也不剩,而堕入地狱的众生,在长时间中要经受这种猛火焚烧痛苦。如果不去坚毅地与烦恼抗争,将它击败消灭,它始终要将我们拖进这种痛苦火渊之中。所以一个人即使能战胜成千上万怨敌,也不如战胜自心烦恼,在《法句经·述千品》中说:“千千为敌,一人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能战胜自心烦恼敌者,方是最上最勇敢的战士。
吾心烦恼敌,长住无尽期,
其余世间敌,命不如是久。
自无始轮回以来,烦恼就深藏在每一个众生心里,不断地残害着众生。如果我们再不去与它愤然作战,将其驱除,它还要在我们心中“长生不老”,乃至未来无有尽期的时间中,不停地挥动毒爪,一次次将我们抛进无有边际的恶趣痛苦中。大家好好回想,自己没有被烦恼害的时间有多少,一天也未曾有,这个卑鄙毒辣的敌人一天也没有放过我们。有的人白天觉得自心清净一点,可一到晚上,烦恼像毒蛇一样出窝了,心里又开始了翻江倒海般骚动不安;有的上午平静一点,可下午它又开始折腾,它时时刻刻都在伺机折磨我们……
烦恼怨敌迫害我们的时间,世间敌人无法比拟。世间上有人残害我们,最多不过几年、几十年而已。例如美国人与南斯拉夫人的摩擦,目前已经几个月了,双方都分外愤怒、痛苦,但实际上这种痛苦,时间并不长,如果他们能反省自心,烦恼怨敌对他们的残害,自无始以来已经造成过无数次更为严重的痛苦。
我们学习佛法对治烦恼习气,此过程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烦恼习气之流冲击下,我们如果稍有松懈放逸,就会为烦恼所转,前功尽弃。修习佛法不是社会上那些异想天开者学特异功能,稀奇古怪地捣弄几天,就说有特异功能,能如何如何了,自欺欺人,给自他带来的将是无穷恶果。修持佛法需要真实地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恒常不断地精进努力,才有可能降伏烦恼,才能有真实学问、成就。
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
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
烦恼这个凶险恶毒的敌人,与世间怨敌还有点不同。人世间的仇敌,即使双方有血海深仇,世代为敌,只要我们恭恭敬敬地服从他,对他言听是从,用各种方法来取悦他,那对方毕竟是人,很有可能改变心态,化干戈为玉帛。他从此不但不害我,反而为我带来各种利益和安乐。不要说是人,就是凶猛的野兽,我们如果对它心存善意,常施恩惠,它们也会反仇为恩,给我们帮忙。在世间,仇敌转变为朋友是常见的事,但烦恼绝对不会这样,如果我们随顺它,任它摆布,它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友善,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伤害。它就像蚂蟥一样,越是肉嫩的地方它钻得越凶,吸血也更狠。例如随顺痴烦恼,一天睡十个小时,仍然不会满足,还想睡更长的时间。贪心、嗔心都是如此,如果去随顺它,会如《佛子行》中所说“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所以,要解脱痛苦,必须降伏烦恼,为了降伏烦恼,历代的高僧大德给我们开示了很多窍诀,在《修心八颂》中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便是其中一个殊胜窍诀。当然,如果能以无上大圆满的正见智慧,去照破它的原形,让它无处可逃而消融无迹,这时它就丝毫也危害不到我们了。但在未能认识它的本性前,我们只有趁它刚萌芽,尚未控制自己之际,以各种方便来降伏它。
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烦恼自无始以来,一直在不断地与我们为敌。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它一刻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停止工作,它是损害、痛苦的根源,众生在轮回中遇到的一切违缘痛苦,其制造者、操纵者就是它。如果没有烦恼,众生不可能堕入三恶趣,不会有水火灾难,也不会有各种疾病、饥饿……。我们以教证、理证深入细致地观察,可以明确地了解到:烦恼是轮回中一切痛苦的制造者,它是世间众生最大敌人。在佛经中也记载着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对一国王开示:“世间这些敌人,并不是大怨敌,危害你最大的敌人是烦恼。”三界轮回众生,每一个都在受着这种怨敌的迫害,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点。很多人反而将烦恼当成最亲密、最好的朋友,尤其是那些从未听闻过佛法者,他们都在赞叹烦恼:贪心大的说有抱负,嗔心大的赞为勇敢……,这种颠倒黑白的糊涂虫,在世间比比皆是。
烦恼如同将我们关押在生死牢狱中的狱卒,和地狱中行刑的刽子手,如果它们都住在我心里,那么我怎能得到安乐呢?
这些狠毒的狱卒和刽子手,能让我们受如此可怖的痛苦,而且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居然就住在我们心中,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时时刻刻在伺机残害我们。在这样可怕的环境中,怎么有可能生起安乐呢?根索曲扎仁波切说:“烦恼就像豺狼一样,众生如同绵羊,如果绵羊群中有一只豺狼,那么绵羊肯定不会安乐。”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也揭示了烦恼毁坏众生、戒律等多种过患,这些给我们带来无边痛苦的烦恼,只要尚未离开,我们就不可能有安乐。
对《入行论》中阐述的密意、内义,我虽然说不上能完全通达,但对此论我有真正信心。可能是前世的缘分吧,在这个世界上第一次看到此法本时,心里非常欢喜,对这部论进行过反复听闻背诵思维,也有较深的理解。你们对论中某些内容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我很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一方面我们以本论每一个偈颂为指导,进行实修;一方面大家以辩论的方式对每个难题进行辩论、探讨,如果对论中每句偈颂反复思维,都会发现其中甚深的意义。
壬二、(忍除烦恼之难):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
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烦恼有上述种种过患,我们明白了这点后,如果没有消除它,就应该如同见到自己与毒蛇睡在一室,在没有亲自消除毒蛇的危险之前,自己绝不放松。我们如果放逸度日,在表面上看,这样也许闲逸舒适,但这种放逸如同牛奶,是烦恼毒蛇最喜欢的食物,烦恼毒蛇食用了我们的放逸后,会变得更为阴毒,以后对我们毒害更为加深。在我们没有亲自消灭烦恼前,始终处在它的威胁之下,时时刻刻都要受它残害而堕向地狱。我们因此一刻都不应懈怠放逸,而要以最大精进去努力消灭这些可恶的烦恼敌军。
如能有了对烦恼的清醒认识,能生起这种决心,那么无论有多大困难,自己也不会放弃精进努力。烦恼势力很大,我们有些人目前也没有很大对治能力,因此,必须要先对烦恼作深刻认识,明白它对自己生生世世的伤害后,自己发起降伏烦恼的大决心,依各种窍诀,去断除烦恼。当然,有些人有甚深见解力,用大圆满的方法剥去烦恼假面目,将它转变成奴仆,为修行服务,这与此处所言的消灭烦恼并无矛盾。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
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这里是以两军对垒交锋来比喻我们与烦恼作战不应退怯。作者采用这些比喻,不仅生动贴切地阐述了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风情。在佛经论典里这些带着强烈古代生活气息的描述,使我们回到与佛陀或著论者相同的时空环境,增加了一种亲切感。当然,这些比喻粗粗看来,似乎每人都能知道,但其中蕴涵之深义不经过一番甚深思维、分析是难以得出的。可惜有些人,一看这些比喻,立即去想“懂、不用思维……”使自己失去了应有收获。上师如意宝也强调过:“我们在闻法过程中,如果产生‘易懂’或是‘自己已经轻易通达’的念头,这是一个大魔障。”一般来说,稍有智慧的人,比较容易滋生这类傲慢。大家一定要注意,与真正的修行人相比,自己佛学水平浅得可怜,还需要老老实实地闻思。佛法与世间法不同,世间上的学问可能研究一两遍就到头了,可是学佛法如同挖一口泉源,挖得越深,流出的甘泉越多、越美味。我们修学佛法不能有慢心,不论你学问多高,也需要有谦谦虚怀,方可从闻思佛法中得益。以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周居士,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有很高的学问,后来在李炳南老居士前学习佛法,其态度十分谦恭认真,当时深得文化界名人的赞誉,他自己也获得了真实法益。
在沙场冲杀时,将士们根本不顾生命,即使是身中箭矛刺伤,也不会弃甲逃逸,军队主帅也是命令将士们在未击溃、消灭敌人前,绝不能向后逃跑,不然就要受惩罚。大家在以前看过一些反映战争的影片,也许有些人亲自上过战场,也大致清楚,世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是如何去浴血奋战,生死相搏!那么,我们要与烦恼敌军作战,怎能畏惧困难,而不去奋战呢!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世人为了消灭一般敌人,尚是如此英勇,不达目的绝不善罢甘休。那何况我们这些出世间的战士,为了达到究竟二利事业这种无与伦比的目标,要与从无始以来就一直残害我们,极为阴险、恶毒的烦恼敌人作决战,战胜这样凶狠顽强、世代为仇的敌人,怎么能不忍受艰难,怎么能生起退怯之心呢?我们的战斗与世间杀伐有很大差别,我们要对垒的敌人,根本不是世间仇人所能比拟;断灭烦恼后,取得的胜利——解脱胜利也不是世人所能企及。
有些人修行遇到阻碍时,立即会生起脆弱之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立刻减退,惶惶无主。在这种情形时,你应该回想世人为了个人小安乐,是如何不避矢石与仇敌生死相搏;现在为了自己和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事业,怎么可以生怯弱呢?当年,诺那呼图克图也是这样说:“修行犹如两军对垒决战,这时需要拼尽全力,一鼓作气……”我们要反复鼓励自己,并至诚地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慨然气魄,破釜沉舟,与烦恼魔军作殊死决战!为了自他成佛大业,我们应高举勇猛精进大旗,指挥出离心坦克军团,菩提心航空母舰,大空性隐形飞机,向烦恼魔军猛烈攻击,杀得它们人仰马翻,最后向它们大本营投下大圆满核弹,将烦恼魔王所率的八万四千支军队统统消灭。我们要亲手抓住贪嗔痴慢嫉五大魔头和无明魔王。砍掉贪欲魔的头;把嗔恚魔沉在大海里淹死;把痴心魔王掷进火里烧为灰烬;把傲慢魔从高山抛进万丈深渊摔碎;对嫉妒魔,干脆将它的内脏全部掏出来;最后将无明魔王绑在大圆满核弹上,炸成无分微尘!
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与敌作战而在身上留下了创伤,战后他们以此当作勋章而炫耀;现在我为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遇到暂时挫折、痛苦,怎么能给困住呢?
渔夫、屠户及农牧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尚且能忍受寒热疲困等诸般艰苦。那么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安乐,我为何不能忍受修行中的苦难呢?
这段时间,我每天下午都要去山上的建筑工地当监工,没有看书的时间,心里有点惋惜,但是到了工地见到建筑工人劳动情形,对自己有很大的感触。那些工人,无论年纪大小,离乡背井到处打工,所求无非是自己的生计而已,这种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但他们为了这种毫无意义的目的,付出了多少艰辛,从一大早干到晚上,太阳再凶,雨下得再大,也要去背石头、背泥土、砌墙、扛木料……。看他们这样卖苦工,可以肯定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困难,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只有这样出来卖血汗,为了自己(或一家人)短暂的小利益,而拼命干活。对比之下,我们学佛人要求得一切众生的永恒究竟安乐,为了这样的大目标,又应该付出多大的精进努力呢!
大家好好地想一想,像你们这样年龄的人(二十——四十之间),如果没有出家,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天天为了虫窝一样的家,日夜劳累。现在工作也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丢饭碗;干个体户,也随时得担心倒霉破产……;好不容易赚笔钱,一家老老小小,吃、穿、住、行,开支的花样不知有多少。我们出家人十年穿一件僧衣也觉得心满意足,可世间人一天也要换好几套服装,头上、身上还要装饰一大堆。有了小孩,做父母的便完全要作牛马了,干不完的侍候活。小孩子好不容易养大了,又要读书,小学、中学、大学……,开销的费用,针对小百姓家庭简直是天文数字。无论怎样,你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在家人一天操心劳力,要忍受多大的艰辛、劳苦。你们看看去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日本、印尼有多少人承受不住压力自杀;日本每年有多少“过劳死”(身心劳累过度衰竭而死);我们国内,在南方打工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大部分人也是耳闻目睹过。
世界上充满了这样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在干些什么,一点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快乐,整天非常辛苦,花费了多少心力、体力。以前噶当派大德说过:“如果世人将他们用于生计的精力放在修行佛法上,那他们即生成就都有把握啊!很可惜,他们仅仅是为了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目标而忍受苦痛。”印光大师也说过:“佛念若如情念,成佛有余。”我们现在已经闻思了诸佛圣尊的教言,知道了解脱苦难大海,为自他求得究竟大安乐的方法,为了这个伟大目标,为什么不能安忍一点小小的苦痛呢?我们在无始轮回之中,尚未真正趋入佛法之前,也曾像世人一样,为了一点小小的自利,忍受过无边的辛劳困苦。现在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的大安乐,为什么不能忍受痛苦,为什么胆怯呢?这确实有点奇怪,以前为了毫无意义的事情,能去忍受那么长时间痛苦,而得到的只有更多苦难;现在只要忍受一点暂时痛苦,就可依佛法一劳永逸地让自他得到安乐,而现在却害怕了,懈怠退缩,这真是难以想通。
我们刚来学院的人,特别是以前生活条件比较优裕的,在学院里的条件不太好,你们的生活、上课都有一些小困难,没有蔬菜、没有燃料,稀泥路滑、房子漏水……。有些人可能以此而退失求法的决心,想到城市或其它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去,过一种舒适的生活。有这种想法,修行可能难以成功吧!
虽然我曾立下这样的誓言:要度尽十方虚空际的众生,出离烦恼束缚!然而我自己尚未解脱烦恼,说话不自量力,怎会不是癫狂的疯子呢?因此对于灭除烦恼,我应恒时精进而不退怯。
龙树菩萨说:“如果自己没有得到解脱,而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要真实地度化众生,先必须精进地灭除自己的烦恼。”所以,为了实现我们已发下度众生出烦恼的誓言,自己必须披上精进铠甲,恒常不断与烦恼搏斗,只有先战胜自己的烦恼敌,才有能力去帮助他人。为此,我们在未达到目的之前,绝不可退怯,失毁誓言。
有些人发愿要到地狱里去救众生,针对凡夫来说,这也是空谈而已。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狱士卒告诉圣女婆罗门:“能来地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恶业成熟来受苦者,另一种是佛菩萨依威神愿力来救众生。”所以我们要真正度化众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断证功德。本论中也是这种观点,如果自己没有一点功德、能力,肯定无法度化众生,反而是自讨苦吃。我们有些人,自己学了一点点佛法基础理论,马上就到处去“弘法度化众生”,结果众生没有度出来,反而让社会上的人把自己“度”进去了。大家一定要注意,佛法不是学问,如果佛法只是一种理论学问,社会上许多研究佛教哲理的人都可以去当上师,到处弘法了。
听到这里,也许有些人生后悔:“唉,我确实是不自量力,发这样大的愿,怎么能成功……”我们已经发下度化众生的大誓愿,现在要退肯定不行,退失菩提心只有到地狱去受苦。而且这个誓言对那些精进者来说,实现难度也非一般人想像那么大。我们现在只要不怯弱,与烦恼背水一战,依上师三宝加持与殊胜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一定能顺利地践履自己的誓愿。利益众生的大誓愿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比如说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以这种无比的悲愿,地藏王菩萨成就了无比的大功德。虽然“地狱空”的时候可以说是没有,但菩萨肯定是有成佛之时。在《现观庄严论》中对此有一些辩论,有些人发誓不度尽众生,自己誓不成佛,这种发心有其殊胜的功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等一切众生全部解脱,他才成佛。以此真实发心的广大力量,他距成佛时间反而缩短,很快就能证悟佛果。以前有不少公案都可以说明这点,在本论后部分,也阐述了六波罗蜜并非依外境安立,而是针对修持者自相续而言,这些道理将在后面详细说明。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发愿度化众生,这样真实的愿心对自相续有巨大加持,为了坚固、实现这种誓言,我们不能怯懦,要勇猛地与自心烦恼作战,求得圆满的利他能力。
壬三、(如何舍离烦恼之相):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
似嗔此道心,唯能灭烦恼。
前面我们已经讲解过,烦恼是修行人的大敌,对众生有种种巨大过患,应该对它生起嗔恨,不畏一切痛苦,去消灭它。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消灭它呢?此颂开始说:首先我们应该执着一种深仇大恨的心,去与烦恼作战。在此或有疑问:你对烦恼执有嗔心去对待,就是对烦恼有所断执着,对自己的智慧有能断执着,这种能所执着岂不是成了自己修行道上一大障碍?而且你对烦恼生了嗔恨心,与对众生生嗔岂不是一样吗?难道我们在某些方面对这种烦恼也可以网开一面,这种嗔恨心会不会使我们堕入地狱呢?如果说不会,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在必要时自己骂自己、打自己,也是如此,不但没有过失,反而有很大功德。当然,我们执着对烦恼的嗔恨,这种能断执着是包括在所知障中的法,但是我们在凡夫阶段不能放弃。所知障所摄的一些法,是在修行时必须运用的武器,比如说对大悲心的执着,度化众生的执着……。在本论智慧品对这些讲得很详细,并将这些执着归类为细微无明,也即细品所知障,这种细品所知障是粗品烦恼障的有力对治武器,在尚未证得佛果前,“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此痴”。在《现观庄严论》的讲义《日光论》中说:“大菩萨因大悲心欢喜游行于世间。”菩萨投生世间,入轮回之因是大悲心,并非与凡夫一般以业和烦恼而堕入轮回,菩萨这种相似烦恼,是以智慧、大悲为根本,因此不会招致痛苦。也就是说圣尊们以此相似烦恼入轮回,绝不会有轮回中的生、老、病、死等诸苦。
我宁可被人焚烧,或遭人砍断头颅,然而,无论如何我绝不向烦恼屈服。
作为修行人,如果没有这种大无畏精神,遇到烦恼经受不住考验,将会受到惨痛失败。所以我们当坚定地向佛菩萨和高僧大德学习,发下这种宁死不屈于烦恼的誓言,有了这种决心,我们就一定能彻断烦恼!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
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烦恼怨敌虽然阴险凶暴,但是它也有一个弱点,比世间敌人要容易对付。如果是世间敌人被我们打败赶走后,他们会到别的地方,慢慢地收拾残余,蓄养势力,一旦恢复了力量,他们又会对我们展开进攻,这种情况在世间上很常见。但烦恼不会这样,它被我们干净利落地驱逐后,就像被发射到银河系以外的破烂一般,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也像一株毒树被烧成了灰烬,不可能重新恢复生长。现在有些法师讲经时说:“修大乘佛法的菩萨要证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第七地以下都有退转的危险,他们都保不住啊,……”我想这种说法可能是他没有闻思过《十地经》和《入中论》的原因吧。第八地为不动地,这没错,但七地菩萨至初地菩萨,哪会有随业感堕轮回呢!大乘行人证悟胜义登初地后,便“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彻断恶趣因果,永除堕入凡夫的业缘;而且“生于如来家族中,永断一切三种结”,此时佛子已经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及三见引发的微细烦恼,所证境与佛所证境相似,已成不退转的真佛子。当然,初地与以上各地菩萨在断证功德圆满、波罗蜜方面有一些差别,此处不再详述。
烦恼怨敌有这样一灭永不复生的特点,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将它奋力灭除后,便能一劳永逸,并不需反复地拼搏。因此,我们何不全力以赴断除它呢?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之?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上偈讲了从自相续中将烦恼赶出去之后,它再也不会回来。此偈再从这方面去深入细致地分析。偈中第一句,在原文中为“烦恼烦恼慧眼断”,译者对此可能有些文法上、或理解上的问题,故干脆省略了一个“烦恼”,这样也就少了一些烦恼吧!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引用了华智仁波切的教言,解释了此处两个“烦恼”的涵义:第一个烦恼,其意要认识它,第二个说烦恼要用智慧来断除(隆莲法师的译文中,此句译作“烦恼以识烦恼慧眼断”,理解也有不同)。
用中观智慧去观察烦恼的方法,在下偈中详细讲解,此处,我们也可用事实来说明这点。本师释迦牟尼佛证道时,断除了一切无明烦恼,佛陀在此之后,是否还有生过烦恼的经历呢?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世尊不会有烦恼;还有舍利弗、大迦叶尊者,他们断除人我执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后,再也没有生起过人我执烦恼;同样,佛教史上众多已稳固断证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没有“旧病复发”,重新受到烦恼系缚呢?这是没有过的事。我们对烦恼的战斗,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将它收拾干净后,它绝不会再纠缠不休,重新反攻。我们也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无须再担心烦恼迫害、缠缚。虽然如此,我们长期以来,却由于缺乏智慧、自信等原因,常屈服于它的淫威,毫无斗志,缺乏勇猛精进的拼搏,因而至今尚未解脱烦恼。
烦恼在没有用智慧观察前,对付起来很困难,但只要我们去深入观察,它就变得毫无力量,一击即溃,而且永不再返。只要我们精进努力掌握窍诀,就一定能将这个“纸老虎”消灭无余,取得究竟胜利。在此过程中,精进是关键之处,《入中论》说过:“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古人也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我们精进努力,一定能掌握甚深窍诀,战胜一切烦恼!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亦非其它处,云何害众生?
此偈是用中观空慧观察烦恼的方法,在显宗诸多法门中,是最殊胜、最有效的对治烦恼法门。
首先可以分析嗔心是不是住在外境的某人那儿呢?如果存在,那么谁看见他都应生起嗔心,这在现实之中并非如此。我们对他生嗔心,但别人对他还会生欢喜心;或者今天我对他生嗔恨心,但过一段时间或许又会喜欢上他了。所以外境某人处不会存有实实在在的嗔心。如果在某一外境上实实在在存有某种烦恼,那么不论是谁遇到这种外境都应该生同样的烦恼,显然,这种事实不会存有,以此我们可以断定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害我们。
除了外境和六根外,中间有没有呢?中间只有一个虚空而已,如果烦恼存在这个虚空里,那么无论是谁触及这个空间都应生起烦恼,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烦恼住于根与外境中间也是无法成立。外境、根、中间三者之外,还有没有存在的方式呢?无论谁去观察,也是不会再有的。我们对烦恼作这样观察后,了知它不存在于任何方所,如同虚空,只不过是一个“烦恼”的假名而已。“云何害众生?”这是一个反问句,作者问每一个为烦恼所困者:不存在的烦恼在什么地方害你呢?让每一个人都好好观察思考,从中觉醒。
我们在前面认识烦恼时,从世俗谛去看,觉得烦恼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厉害的敌人。然而现在深入观察,发现烦恼毫无实体存在,只是一个假象而已。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后,修行也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有些人因业障,不能极快地掌握这种观察方法,不能将自己的分别心融入智慧。你们应再三努力,去听闻、思维,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与道友们反复讨论……,尽一切办法,如能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为这种观察思维方式,那修行一定会与以往不同。如是观察修的中观法门,你们大多数人似乎都有一些了解,但此法门不只是一套理论,必须要运用到实际中去反复观察、思维,靠长时期熏习,使这种见解得到坚固,方能真实有效地断除烦恼实执。
以胜义谛观察烦恼空而无丝毫实体,这种空并非单空,而是离诸戏论、圣者菩萨自证自明的智慧本体。我们应该努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使自相续中能极快生起如是证境。那时,我们心中不会有任何痛苦,烦恼已经变成了智慧游舞。不论在人间、地狱中都会如同《经观庄严论》中所说那样:获得菩萨果位后,到三恶趣中也是如同到花园游玩观赏一样,心里永远充满大安乐,没有任何痛苦。为此,我们在精进闻思的同时,应该常常以至诚信心祈祷上师三宝与三根本,如果能有真诚的信心,得到这种境界也为期不远。但如只有一些心所分别念所摄的见解,而无有足够信心,离此证境还是会遥遥无期。希望大家切实观察自己,也应向学院的齐美仁真堪布、慈诚罗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这些大德们学习。我自己经常与他们接触,如果没有真实的信心,也不会故意做作去称赞他们,他们是真正了不起的大德,无论是对轮回的厌离心、对上师三宝信心都特别强,在经论方面也有远超常人的定解。大家要真能在信心、见解等各方面向这些善知识学习,一定能得到很大很大利益。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我们通过作者加持,以中观观察方法了知烦恼是空性,无有实体存在。虽然在世俗中烦恼还会显现,而且由于无始串习,我们仍会对它的出现生执着、畏惧。但烦恼显现也只是如梦如幻的虚妄相,根本不用对它起执着,生起畏惧之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证悟了诸法如梦如幻的修行者,他能挥舞智慧宝剑,断除烦恼执着,因了知烦恼显现是离戏空性,是虚妄幻象,他能不畏一切烦恼。就像上师如意宝与以前的众多高僧大德,烦恼在他们面前“哪里有不平”的呢!但是在我们凡夫人面前出现烦恼时,还是有些害怕,尤其是一些钝根者,他们无法受用空性妙法,对烦恼有很大实执,因此,无法顺利地降伏烦恼大敌,以此而枉受很多痛苦。
很多高僧大德也说过:修学中观空慧是学佛者最殊胜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积资忏罪方便法。因此,我们要断除烦恼,应当努力去闻思中观方面的经论,为证悟空性智慧而勤奋精进。自己在念诵功课时,对这方面也应注重。像《金刚经》,念诵受持的功德在经中佛陀讲得很清楚,汉地的禅宗诸祖也特别推崇,还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圆满虚幻休息》,这些经论若能去恒常诵持,对摧毁烦恼,证悟如梦如幻之境,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现在是第四品的总结,如上已经讲了守持菩提心后,不能失坏菩萨戒,这必须要依靠不放逸。如果放逸,我们的戒律便不能守持,以此而会产生种种过患。对修持不放逸的必要性、重要性我们了解后,就应该尽一切力量,认真修持论中所述的一切学处。如果没有去修持,仅仅是在文字上浮光掠影,即使你对此论能倒背如流,那也只是表面上的功夫。此处需要“口诵心行”,“口诵心不行”者,对修行没有多大益处。《出曜经》中也说:“愚诵千偈,不解一句,智诵一偈,解百千义。”如果是智者,深入一偈即可领悟其中深广意义。
我们听闻本论所叙述的学处后,先是要反复详细地思维,使内心生起强烈信心与修持的欲愿,然后在日常中去反复修持至圆满。不然,法与人相离,怎会对自己产生效果呢?如一个病人只是将药方念一遍,该服的药远远看看,对病人有什么用呢?而且佛法需要长期地修持,需要恒常不断地串习,那些一曝十寒的修行,也不会起效。我们对不放逸的教言,乃至证得菩提果之间,都需要牢记,脚踏实地如说修持。
本品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守持菩萨戒。心意是行为的先导,护好自心者方能守住菩萨学处,而护心必须要有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见可能一般人容易混淆,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正知正见是指正确的见解和智慧;而此处正知指为保护自己的见解、戒律,谨慎观察了知身口意三门,远离染污,保持清净。这个概念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恒时观察明了自己的三门状态;另一层是谨慎取舍,逐恶净心。
己二、(正论)分四:庚一、守戒之方便护心;庚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庚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庚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说。
辛一、(略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学处”即菩萨戒,菩萨所应学之处,是以六波罗蜜为主一切如海广阔之菩萨行。在《入行论大疏》中,守护学处的定义是受菩萨戒后,严格地按照戒律的开遮而行事,戒律中开许可作的即可去作,而遮止的学处尽力不去触犯。
如果放纵那如狂象一般粗野难调的心,将会遭到堕无间地狱受苦的灾难;即使是尚未驯服的大狂象,为害程度也不会至于那样严重。
我们学佛受戒后,如果不防护自心,为烦恼所染,极易触犯佛制戒、自性戒。这种恶行的后果,在第四品也讲过,大家也能记得。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调驯,其危害程度,将远远超过世间狂象。世间未经驯服的狂野大象,它们有大蛮力,一旦发起狂来能造成很大灾祸。在古印度及其它热带国家发生战争时,常常利用大象来猛烈地冲击敌军阵营,此时,任何勇士也是无法抵挡,狂怒的大象往往将它面前的东西通通摧毁、踩烂。以前,印度金刚座附近也有许多狂象,为了防止它们破坏佛塔,龙树菩萨曾用巨石砌成围墙,将金刚座一带保护起来。狂象虽然破坏力很大,但与我们的放纵心相比,仍是远远不及。自心如果不加克制,虽仅是一刹那,就会造下可怕恶业,招致无边地狱痛苦;而大象再厉害,充其量也只能摧毁一些建筑、或杀死我们,除此之外,它也危害不到什么程度。
如果以正念之索,紧紧地将那如狂象般的心拴在正法之柱上,那么一切恶报痛苦的怖畏将消尽无余,而一切福德善根都能获得。
如果用正念铁索将心念拴在正法上,不让它散乱于各种世间法,不让它闯进烦恼恶田,以此而断绝一切恶业,使自三门恒时行持善法。这样,今生和来世的一切烦恼痛苦,将会自然消失,而福慧资粮也就能不断得到积累,暂时与究竟福德善根也就能顺利获得。
修持佛法靠长久坚持不懈,方能得到真实的功德。我们如果能先培养起早晚以正知正念观察三门的习惯,渐渐地加以纯熟,一天之中以正知正念省察身心的次数渐渐增加,两次、三次、……百次、千次,遍及到日常生活每一刻中,能做到如此,修行哪有不成功呢!有些学佛者一天到晚,糊里糊涂,早上从床上爬起来,擦一擦眼睛,迷迷糊糊地到处乱跑,将时间虚耗在一些毫无意义的吹牛闲逛上,晚上倒头就睡,这些人与华智仁波切所说那样:与圈里的牦牛没什么差别。一点正知正念也没有,还能去修什么佛法,也更谈不上有任何善业功德成就,而这些人的结果,只会是无边恶趣怖畏。
老虎、狮子、大象、野熊、蟒蛇以及其它一切可怕的仇敌,有情地狱中的狱卒,还有恶神和罗刹等妖魔鬼怪,只要我们能以正念系住自心,就能摄伏这一切怖畏。调伏这一颗心,所有害敌都将变得驯服。
也可以从另一种角度说:我们如能调伏自心,一切大慈大悲等善法功德自然能相应而生,猛兽、恶人与非人,遇到后自然会被我们的慈悲威德所感化,而不会造任何违缘。这种事迹在藏汉两地的修行人中有很多,藏地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智美更登国王,在都日哈香地方修行时,当地有许多猛兽,为他所感化,都在他面前顶礼、闻法;印度大成就者桑哈巴,经常以狂象为坐骑,毒蛇为鞍蹬的系带;无著菩萨所在之处,猛兽和绵羊经常在一起玩耍;在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到尊者在山洞里修行时,许多非人想去作害,但一接触到尊者,自然被感化,而皈依尊者。
我经常想:只有学佛人才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伟大,而不学佛无法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哪有像佛一样那样调伏自心的人呢?另外还有谁能教导人们以降伏自心而去平息一切灾厄呢?我们翻开大藏经去仔细阅读,对佛陀的信心自然会生起,浩瀚如海的藏经中,天文、地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身心奥秘等宇宙人生间一切奥秘,都叙述得很清楚。世间任何一个伟人,无论是智慧、人格、事业等等各方面,与佛陀相较,无异于烛光与太阳光,井池与大海。如果你们能经常翻阅藏经,经常这样思考,就一定能对佛陀生起真实信心。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实语者”是对佛陀的尊称,由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都是真实正确的话语而得名。《金刚经》中说过“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在《释量论》中,法称论师依因明推证佛陀是三界中唯一究竟量士夫,“无过不说妄”,佛陀已经断除了贪、嗔、痴等所有过失,所说无有虚妄,完全正确;在《妙法莲华经》中也说“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这些都是说佛陀是一切智智者,所说一切都是真实无误的量(知识),如果有缘听闻,都应生起敬信。
论中用教证成立调心能调伏一切外敌怖畏后,以下又以理证来证明这个观点: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有情世间的无量恐怖痛苦唯心所生,现在用推理来成立。比如在地狱之中,根据《阿含经》、《地藏经》及一些大成就者描述,有无数种不同的刑具和兵器,刀、剑、锯、铁钩、铁鹰、铜蛇、刀山、剑林、铜床、铁柱……,其数量多得无法计算,这些刑具是何人制造出来放在地狱里的呢?地狱如此庞大,每一小块地方都有无数兵器,如果真由某些人在工厂制造,那这些工厂在哪儿呢?工人是谁?制造这些东西的原料、能量从哪儿来?我们人间不可能有这种工厂,天界也没有,龙宫也没有,再者,地狱里也没有听说过有工厂。还有,地狱中有无量地狱有情,每一个有情前有百数狱卒天天用刑具拷打、杀害他们,这些狱卒是从何处来的呢?他们不是受报的有情,那么是谁指使他们做刽子手,他们靠什么生活呢?从各方面去推理,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唯心造,地狱中各种现象都是有情业力所感而幻现。此外,如果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那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观察,都不能成立。
“女众从何出”,是指那些破戒律的出家人、毁坏梵行与行邪淫的众生,堕于铁柱山地狱中,在铁柱山上饱受刀剑刺穿、铁鸟啄食之苦,然后又有可怖的铁女抓住它们,将头纳入口中咀嚼。这种女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们所在铁柱山的树叶能刹那全部变成刀剑,并自动对准受苦众生,这些兵器从何处而来,是谁控制着这些兵器自动变化呢?如果这些不是众生自心幻现,而是实实在在有这种地狱,那是无法思维也是不可能的事。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关于这些畏惧、痛苦由心造,论中又引用教证来成立。佛陀在《辨有情经》中说:“炽热铁地,熊熊狱火,锋利刀刃,众生一身分为百分而各各感受痛苦,此皆由三门恶业所生。”在《金刚藏经》里也这样说:“文殊师利菩萨,实无有地狱,凡夫颠倒分别意识所生也。”这些经典中讲得很清楚,地狱痛苦都是众生自心分别所造,并无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只是基于众生恶业而现前的幻象。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因此在三界轮回中,所有恐怖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恶心,一切无法想象的怖畏痛苦都由它而生。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心即敌中敌,心外无有敌。”心是一切敌害中最可怕的敌人,是一切敌害真正的幕后操纵者。一切外境敌害的恐怖痛苦,只不过是自己不能调伏自心,由此造罪恶心折射出来的一种影像。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引用了印度慧源论师的话说:“世界无恶心,则无诸恐怖。”在智者的眼中,众生真正恐怖之处不在外境而在自心,在造罪的恶心。我们要消除一切痛苦、怖畏,必须要善护自心。善护自心不为恶业所染,则能除一切苦难。
壬二、(诸善由心生):
如果必须消除一切众生的贫穷,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那么现在仍然可以见到许多饥饿贫穷的众生,则往昔诸佛是不是没有圆满布施波罗蜜呢?内心乐意将身体、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毫无保留地施予众生,依这样清净的舍心,布施度就能圆满。因此,布施波罗蜜完全依心清净而圆满。
佛陀说过: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如是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将自己的一切施舍众生,此无伪舍心名布施波罗蜜。”《入中论》中也说:“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为断他苦勤精进。”着重强调了布施的真实意乐,意乐圆满则为布施波罗蜜多。
(二)净戒依心: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戒律有多种,但总的可分为佛制戒和自性戒。我们要圆满持戒波罗蜜,如果依外境而安立,那么也有很大困难。比如对不杀生这一条戒而言,如果要从对境——所杀众生上着手,鱼、鸟、鹿、猪、……直至小虫,必须将它们送到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去,才能使持不杀生戒者乃至无意之中亦不去伤害它们,这是无法做到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负责清洁浴室的比丘打扫浴室,发现浴池里有许多小虫,便向佛陀请教,该如何处理。佛陀当时回答比丘去打扫干净。比丘说他害怕犯杀戒,所以不敢贸然去清扫,而佛陀对比丘说:“我们是为了清扫浴室,不是去杀生的。”佛陀是圆满了持戒波罗蜜的圣尊,如果按无所杀对境方圆满戒波罗蜜的观点,佛陀为什么不将一切难以避免伤害到的众生都移到他方世界去呢?而且我们也知道,证悟二地菩萨果时,持戒波罗蜜即已圆满。我们娑婆世界有许多这样的菩萨,为什么仍有那么多有情天天都遭杀害呢?再者,我们要圆满持不杀戒,则要将所有小虫乃至微生物全都放到其它世界才行,要不然吃饭、走路随时都会杀害它们;同样,如守盗戒、淫戒,则要将一切引生自己生贪心之物及男、女全部移到他方去,给自己制造一个清净的环境;另外为了不犯妄语戒,则需将能知言解意的人、天全都隐没,让他们消失……,要找到这样的环境,恐怕只有到月球上去了,月球上可能也不保险,地球人也许要上来看,而且月球上本身也可能有居民……
我们持戒修行只有依自心而圆满,自己什么时候从内心断除了杀生、不与取等造恶的意乐,将不造罪业的誓愿圆满了,那时就圆满了持戒波罗蜜。在《入中论》中说:圆满持戒波罗蜜的二地菩萨,乃至在梦中亦不会犯戒,因为他们已从自己的心识中断除了恶心。佛在经中也云:“何谓戒波罗蜜?谓不损恼他之断心。”不损恼其他有情的断恶之心,就是戒波罗蜜,而并不是在外境断离一切可能会犯戒的对境。
在世界上,顽劣有情多得如虚空一样无法计算,怎么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呢?如果能灭息内在的嗔心,则如同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怨敌。
其实,安忍度也是依自心而圆满,如在自相续中摧伏了嗔恚心,对各种损害痛苦能如如不动,坦然忍耐,即圆满了安忍波罗蜜。若不在内心下功夫,而要去荡平外境违缘、怨敌,将自己生嗔心的对境全部消灭,那在世界上“顽者如虚空”,野蛮横暴、不信佛法、刚强难化的众生比比皆是,多得无边无际,我们怎能去将他们全部清除呢!唯有依大乘佛法窍诀来息灭嗔心,行持安忍波罗蜜,能对外境种种违缘敌害安然忍耐,自心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就不会为任何敌害损恼而动心,不再从内心感受嗔恚伤害,这样就等同于完全调伏了外境怨敌,消除了所有违缘。
我们要圆满忍辱度,只有从自己内心着手,调伏嗔恨烦恼,使内心对一切伤害都能安然不动,这样的忍辱如同在自己周围布上了一层最坚硬的铠甲,一切伤害都不能伤及自己。这是调伏外敌最有效的手段,是大乘佛法中的殊胜窍诀。这个窍诀也许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此处并非只是让我们从理论上懂得,而是引导我们实际修行,运用此窍诀。虽然凡夫人做起来有些难度,可是有上师三宝加持,我相信诸位也一定能以此方法去息灭自己的一切敌害。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我们这个世界,大地上有许多荆棘、尖石,人们出门行走时,很容易踩上而伤足。如果有人为防止足被扎伤,而要将整个大地用皮革覆盖起来,无疑是一种极为愚蠢的想法,上师如意宝说:“不要说整个大地,就是将我们喇荣山沟用牛皮盖起来,也非常困难,那样不知要杀多少条牦牛!即使只是盖大经堂那么大一块地,也是极困难的……”如果我们用一片小小的皮革垫在鞋底下,则一切问题也就能解决了。你无论走到哪儿,脚下都有皮革保护着,所有尖刺、沙石也就无法伤害,这不是等同于用皮革覆尽了大地吗!
修安忍的功德不可思议,能在一刹那中圆满巨大资粮。本来修大乘道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精进积累资粮,但修行者如能在一刹那中具足真实而强烈的忍辱心,那一般情况下在多劫才能积累起的资粮,也就能在这一刹那圆满。以前的大德在修道中,给我们示现过很多修忍辱的模范。这些大修行人,自心已得调伏,因此无论多少人与非人去伤害,他们内心如如不动,根本不会有痛苦愤怒的情绪。仲敦巴问阿底峡尊者:“如果有人要杀我,该怎么办呢?”尊者回答:“如果有人要杀自己,应该观想这是偿还宿债的机会,不管什么环境中,都应精进修持安忍波罗蜜。”阿底峡尊者自己也是恒常修安忍波罗蜜,他到西藏时,特意选择了一个非常傲慢的人在身边作侍者,别的弟子请求尊者换下此人时,尊者答曰:“不可,此人是我修忍辱的善知识。”
(四)精进依心: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精进波罗蜜也是依心而圆满,如果自心对善法有稳定的大欢喜心,则已圆满了精进波罗蜜,精进的定义也就是对善法强而有力的意乐。我们无论修持何种善法,必须依靠自心意乐。如果自心对行持善法散漫无力,身口再勤行也只能得到微劣善果,远不及一念有力的善心所得之果。比如说,凡夫生起一念清净坚定的善心,以此一念善心能获生梵天善果,在《涅槃经》中有这样的公案,以前有母女俩同渡恒河,不幸于河中同时为大水所溺。这时母亲想:“我的女儿如果不淹死,则我死亦无妨”,她女儿同时也这样想,母女二人相互发起了这种坚定清净的善心,以此一念善心,二人虽未修过禅定,却于河中死后同生梵天,这很好地说明了善心的力量。
我们内道中修行精进波罗蜜,依靠自心对善法的强烈意乐,能成就很大的善根功德。但很多学佛人并不知道这点,不知以各种闻思修方便法增强自己对善法的信心意乐,只是去修行表面上的佛事,磕大头、念诵、转绕塔寺……。当然,这些不具足真实意乐的身口形象善法,功德肯定有,如《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类似的教证有许多,但这种身口善业与心中具足坚固善妙意乐的修行比起来,功德相差之远难以估计。《法句经》中说:“虽然诵经,不解何益”;明朝憨山大师的《费闲歌》里更是很明了地说明了这点,“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修行人不知修心,身口善行无论多精勤,也是白费力气,没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要修持精进波罗蜜,成就一切善法,必须要从内心对善法生起猛厉欢喜,这样才是真实的精进,而生起这种意乐,需要真实地闻思等多种方便法。
我们要在今生真正地做一个修行人,首先要通过闻思,对修行总体过程“见、修、行、果”要有较清楚的了解,自己能掌握正确方向。这样,才不至于今天想修这个,明天想修那个,像无头苍蝇东西瞎撞,最后只有是浪费人身。你们有的人“右倾”,只闻思不去修法;有的“左倾”,不想闻思只想闭关修法,这都不是学佛的正道。我们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应该如同他老人家一样,在闻思、念诵修行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条。
虽然长期修习念诵和其它苦行,但是自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的其它处,佛说他们的所作是无益的。
听到这里,一些人可能有些紧张:我们闻思不够,心的专注力也不够,念诵修观时,观不住本尊身像坛城等,更观不了法性……,这里说无有功德,那我们怎么办呢?不用担心,此处的“佛说彼无益”,并不是说没有一点功德,而是微小之意,如同《定解宝灯论》中否定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一样——“是故劣用否定词”。因为心散乱之念诵苦行的功德,相对具足专注心的念诵功德相差甚远,故用了否定词。这里所说的“佛说彼无益”,大家一定要理解清楚,要不然有些人可能产生疑问:别的经中说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与这里岂不是相违?还有华杰施主久远劫前为小虫时,被水冲着绕了佛塔,以此因后来也证了罗汉果,与这里也相违……。有些人不理解佛应机说法,循循诱导的意义,也可能因此生邪见。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对佛有坚定信心,然后也需要对佛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理解佛针对不同根机而有不同的宣说。对初入佛门者来说,无法做到心意高度专注,能念一句佛号、心咒、绕一次坛城等都有很大功德,以这些功德资粮的积累,自心渐渐清净,能够专注,此时一刹那能圆满更不可思议的大资粮。因此,我们绝不可看到这里说没有利益就放弃,那本书上说功德很大,又去修……,颠来倒去,心神无主,这样肯定无法顺利地得到真实的修法功德。
如果不能认识佛法的殊胜精要——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我们修行目的是为了自他解脱轮回。为了这个目的,必须要圆满般若波罗蜜,或说圆满智慧,也即心性之实相。因此,我们所有修行的重点,最后都是归到观察、证悟自心上。不依于自心,无法证得圆满智慧,无法使自他解脱轮回。华智仁波切曾说:“如果宁玛巴前辈老人的言语是真实的话,那修心是非常重要的。”“宁玛巴的老人”说话无疑是真实无误的,我们无论翻开哪一部宁玛巴、噶举巴或禅宗大德的著作及其传记,无不强调证悟自心实相的重要性。
以上的内容,是阐述六波罗蜜全都依心而圆满,并非依外境而安立,在《华严经》中说:“诸菩萨,行持菩提心亦依自心;度化无边众生亦依自心。”我们要圆满自己的菩提心学处,必须靠净冶自心,因此,保持正知正念,时时刻刻观察自心,远离染污,是修行的重点。
壬三、(是故必护自心):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一切善业、痛苦恐怖等皆由心生,由此,我们应当妥善、严密地观察防护自心,使一切善妙功德不断从内心中涌现。如自心没有得到很好的护持,为烦恼恶业所染污,则在今生来世之中,各种轮回痛苦自然会从未调伏的心中涌现。我们修行的主要任务,不论你是小乘、大乘行人,都是基于善恶皆由心生这点,而以正知正念观照护持自心,止恶修善,一切戒律,都可以归纳到护持善心,除此之外,也就无戒可言了。
作者在此处的意思是:如上所说,一切善恶皆由心生,所以我们应好好地守护自心,以正知正念善护自己的无上菩提心戒,则已圆满护持一切戒,此外也就无有其余的戒可以护持了。护持菩提心戒即护持菩萨戒。从大乘菩萨戒而言,其中摄律仪戒为断恶门;摄善法戒为修善门,摄身口意三门善业回向菩提;饶益有情戒为以慈心摄受一切众生。菩萨戒含摄七众别解脱戒,及其余一切断恶修善之法,如果能善加护持,则其它的戒也都能清净,故说“何劳戒其余”。
这点大家必须反复思维,通晓守持菩提心的范围,要不然,你因理解错误而舍弃戒律,没有守护菩提心的具体指导与具体步骤,那怎么可能守护好菩提心呢?在《入中论》中说:“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即得人身善趣及声闻、缘觉、菩萨之果的唯一根本因是守持清净戒律。如果不理解守持菩提心与这里所说的“其因除戒定无余”二者相涵括的关系,有些人肯定又会产生疑问。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谨慎地照顾自己的伤口;同样,身陷能生烦恼恶缘之众人中,我们应恒常以正知正念保护自心这个伤口。
很多大修行人都是这样,他们置身人群之中时,恒时善护着自心,不让外缘染污,损害自己的清净菩提心。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特别讲了三种谨慎,“众中出言当谨慎,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但是现在有许多人,他们知道保护自己身体上的伤口,而且还很执着,保护得非常严密,可是对自己的心,却想也没想过要守护,任凭各种恶毒烦恼侵害。其实不护自己身体上的伤口,纵然受到伤害也只是一些暂时疼痛;而不护心者,要于三恶道中受无比的大痛苦。世人真是轻重不分,颠倒迷乱啊!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平时我们身体受了小伤,其实也没有多大痛苦,但是我们会为此而不管其他事,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伤口,防止伤口受到碰撞感染等。但仔细去想,这种疮伤不去那么管它,也没有多大问题,它自然地就会复原。就算以此疮伤而死去,也不是特别值得遗憾的事,因为我们南赡部洲的人,不论你有病无病,寿命本来就不是很长,总有一天会死去,这种死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到来而已。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妥当保护好自心伤口,这才是会让自己千古遗憾的大事。
善天论师说:“作者在此只用了众合地狱作例,但实际上,恶道中有各自不共痛苦,每一种痛苦都不是人间的伤痛所能相提并论。”我们不护心所招致的痛苦,不论在时间、痛苦猛烈程度,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思议,想到这里,大家心里一定会有些战栗。我们平时轻易地放过了多少恶念,让它们染污了自心,毁坏戒律,在今生将给自己带来种种灾厄,来世将招致更为严重的恐怖。藏族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出了家守护不好戒律又还俗,还不如早一点死了好。”这并不是诅咒,一个人活着给后世造堕地狱受苦的恶业,确实不如在守持净戒,尚未造恶业之前就死去。
我经常想:现在很多寺院,没有闻思正法的机缘,没有善知识引导的很多出家人,实在是可怜,他们虽然身体出了家,但凡夫心是没有什么稳固的,如果不能对因果生起正信,没有殊妙的窍决护持自心,后果不堪设想。我见过不少出家人,他们虽然跟我们一样穿僧衣,然而没有闻思过正法,天天干着与正法相违的事……。所以,希望大家利用现在的福缘,努力学习这些窍决,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观照自心,现在没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事。
如果在平时行持能像这样小心谨慎,那纵然住在嗔恚烦恼深重之恶人群中,或是处于贪欲炽烈的女人众中,都会精勤持戒,始终不退。
在我的家乡,也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比丘,我们都称他日嘎喇嘛,当时是村中七十条户中唯一的出家人。在文革时,他被迫当了仓库保管员,那时候本地青壮男子大都派往外地干活,日嘎喇嘛身边几乎都是女人,但他像昔日在寺庙一般,守护清净戒律如同生命,后来宗教政策开放时,他到康定拜见漾塘活佛,禀白了他的经历,当时活佛非常高兴,对他大加赞叹。我们家乡的多芒寺刚刚恢复时,他是维那师,嗓音异常宏亮,当地老人都说:他念经时,十里外都能听到声音。我刚出家时,听他念护法神供赞,大殿顶上的土震得簌簌落下来,声音特别浑厚、优美。我经常想:当时那种恶劣环境中,能像他那样守持戒律的也是非常罕见。
我们一定要时刻关照自心,谨慎地观察衡量自己,不要轻易地给自己下结论:啊,我的正知正念很坚固,在任何环境中都没问题了,所以现在不必再住在这里,应去复杂的地方锻炼自己,度化众生……。大家要注意,凡夫心没有什么可靠的,如同《大智度论》中所说:凡夫首先觉得自己能调化很多众生,结果自己落入俗人当中了;就像在冰堆上倒一点热水,刚开始确实起作用,冰融化了一个小窝窝,但一会儿,刚倒的热水也变成了冰。大家刚刚生起一点功德时,要切实地注意到这点,自己的修行没有到一定程度,就到恶劣众生中去,于人于己都没有利益。只有当自己真正修持到不为外境所动,那时方可不顾忌外界环境的优劣。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此颂中“余善”指无关或不顺应护心的善法。“此心”为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护持菩提心的正知正念。
我们发起无上菩提心后,必须小心谨慎地保护。珍贵菩提心如同摩尼宝,而我们凡夫心如同一个烦恼盗贼出没的城镇,如果不加以严密防护,烦恼盗贼很快就会将摩尼宝偷走。国王为保护摩尼宝,都是将它放置在宝库里,派门卫严密地守护;我们要守护自己的菩提心宝,也应如是,将此心保存在正念宝库中,以正知大力卫士恒时守护。
我们能不能生起这样的坚定誓愿,当然要依各自根机和意乐而定。大家在平时应该反复观想:如果有人拿着枪来逼我诽谤上师三宝,逼我舍弃菩提心,不论怎么样,自己会不会屈就于他呢?在座各位也应静下来仔细想想,观察一下自己的信心与求菩提的誓愿,如果有违缘现前,自己能否做到舍弃身命、财产及一切,而毫不屈服呢?希望你们能经常这样观想,锻炼自己,使自己的信心、誓言坚定,以后违缘现前时,也不至于临阵慌乱。只要自心能生起决心,面对各种挫折、违缘,一定能坦然无惧,不失正知正念,因此而能明取舍,不屈服于任何烦恼。
庚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说。
辛一、(略说):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论中阐述了护心的重要性后,作者在此诚恳地劝请我们一切后学,凡是愿趋入解脱道者,想护持无上菩提心的修行人,一定要谨慎地持守正知与正念。
身为疾病所困者,没有力量去做各种事业;同样,心被烦恼所缠扰者,也没有能力成就各种善法。
我们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去护持自心,烦恼生起时,就好像是患了大病一样,软弱无力,什么善业都无心去做。你们去年集体修加行时,有几个人烦恼现前,修到一半就跑了,中断了所有的念修,这就是没有正知正念护心,而烦恼猛烈现前的原因。如果当时有正知正念防护,烦恼一开始扰乱时,就觉察到:“啊,这是烦恼魔来捣乱,想干扰我修法……”,然后以正念将心束缚于殊胜妙法,使烦恼无机可乘,也就不会使自己失去如此千载难逢,共修正法之良机。
大家要注意,对一般初入佛门的修行者来说,这种违缘经常会遇到。我们如果让烦恼占了上风,它什么坏事情都会干出来,使你断了善法,它就更加得意,变本加厉地让你心烦意乱,导致你陷入“无力成善业”的险地。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修行人的相续中如果无有正知,不能观察自三门,那么一切闻思修所生的智慧,不但得不到稳固和增长,而且会渐渐地失去。闻所生慧,是自相续由听闻经教所生起的智慧;思所生慧是再三思维正法,获得定解的智慧;修所生慧是将闻思所得之法(在得定之基础上)再再观修,此时在自相续中,如同杲日东升,驱尽阴霾,生起的智慧。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我们闻思修行所生的三种智慧,就像是一个破漏瓶子里装的水,无论有多少,它都会渐渐地漏光。你听闻思维修习再多,没有正知正念的守护,所得的智慧很快会失去。
我们修行人不能只看表面的聪明才智与修行刻苦程度,如果唯有这些,一时闻思修行所得再多,缺乏正知正念的护持,最终还是一无所得。无论你修显宗、密宗任何一法门,必须具足正知正念,有了正知正念的护持,一切违缘魔障都不能阻碍你,你的闻思修行功德方能顺利地增长、圆满。
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也具足多闻,而且能精进修学佛法。但是,如果觉察三门的正知不具足,最终还是会为罪堕所染。
信心是指对上师三宝、圣谛(道谛、灭谛)的清净信心、意乐信心、不退信心。在这方面,我们修行人各都有些不同,有些人对上师特别有信心,对佛和法不一定有这样的信心;有些人对佛特别有信心;有些人对正法有不共的信心。不论你具足何种信心,然后又博学多闻,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经论续部都有广泛闻思,而且还能数数精进,昼夜不息地恒常勤奋修习善法,少许也不懈怠懒惰,在这三方面都如此优秀的修行人,“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如果没有正知,这些优点都不管用,他的相续最终会为烦恼所染。因为他无法觉察自己三门的状态,烦恼便有机可趁,悄悄地侵入他的相续,染污他的心。自相续有了污垢而他还不觉察到,那么即生中一切善法都无法成功,来世也要因此而招感恶果。而且这种人也不会轻易改变,无有正知,他无法清楚自己的缺点,很难发起忏悔的意愿。我见过许多修行人,信心比较大,闻思方面也很广,而且也能精进修习,其中具足正知者,他们能及时觉察到烦恼的入侵,因而能及时对治,修习佛法的福缘一直都具足;但不具足正知正念者,往往到了一定阶段,各种各样违缘现前时,而他们似乎毫无对治能力,无法扭转这些烦恼所致的违缘,随之中断了修学佛法,堕入轮回的泥坑。这些人中,有的在即生也是过得很可怜……
上师如意宝也是屡次督促我们,今年内一定要圆满背诵此论,而且强调说:“只要能很好地背诵此论,依我和历代传承上师的加持,你们今后修行见解不会退失,相续中也决定会生起菩提心。”我们如果能反复诵此论,其中的义理渐渐地在自心留下深刻印象,由此便能习以为常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如同此偈,我们反复忆念时,自己一遍又一遍地了解到:“啊,自己只有信心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正知;仅是博学多闻也不行,必须要有正知;仅仅是精进也不够,必须要有正知。正知是基础,有此则能察觉不如法的身语意业,自然能精进去修习对治,广博地闻思正法,也能顺利地增长信心……”自己反复地忆念,则此观点在内心牢固地扎根,日后在修学中也就自然地增强正知。当然,这要自己下一些功夫才能达到,不论世出世间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汗水而换得!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不正知”在《三十唯识释》中定义为:“于进退之际,对身语心的活动不能正知起现。”一个修行人如果陷于这种状态,烦恼盗贼便有机可乘了。因为修行人相续中的福德珍宝,平常有正知卫士守护着,烦恼小偷虽然经常窥探,但难以得手。现在这些卫士都下岗了,小偷便抓住机会,悄悄地潜入福德资粮的宝库中,将修行人往昔所积累的福善宝物都偷光,使修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贫穷者,无有善法福德,就只有趋向三恶趣了。
在我们身边,也就有许多这样活生生的事例。一些人在作出家人时,精进智慧都不错,但因他们不具足正知,经常为烦恼贼所乘,宿善渐渐被偷光,出家修法的福德也就失去了,只好还俗,可是“比丘还俗谋生难”,这些人堕到世俗中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你们有些人也许亲眼见过。他们对三宝的信心不用说是没了;福报也是被烦恼贼偷得一干二净;还有智慧,出世间的自是丝毫不存,像《萨迦格言》中所说的世间智慧也是一无所有,最后完全是精神与物质都贫乏的人,变成了俗人中的下等俗人……。现世都是如此悲惨,后世也就可想而知,这都是无有正知的后果。
这伙烦恼贼,常常寻找机会打劫我。一旦得到空隙,便夺走善法之财,并且要毁坏我获得善趣解脱的命根。
强盗和小偷不一样,小偷是悄悄地,趁你不注意的时候行窃,让你不知不觉中失去一切;但猛烈的烦恼强盗,它们抓住机会呼啸而来,明火执仗凶猛地进攻我们,我们如果没有足够力量,便要吃败仗,让它们得逞。比如说:我们有时候生起强烈的嗔恨心、贪心,自己虽然也知道不如法,但是它们进攻很猛,我们抵挡能力稍弱,它便要硬打硬拼,将我们打败掠夺一空。这种烦恼强盗也是趁平常正知正念守卫疏忽,聚集力量而成,如果我们一直有正知正念卫士警惕地护守着,稍有风吹草动,便将它们摧毁,也不会让它们组织起这种攻势。但是平时我们警惕性不高,没有及时采取果断的行为,一旦让它们寻到机会,发起了迅猛攻击时,我们再仓促应战,恐怕就来不及了,这些烦恼大军不会轻易为一般人所击败。
因此,我无论何时都应不放逸,纵任正念离开心意之门。正念一失,则以意念纵心过患的方便,将心重新安住于正念。
当然,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仔细去观察时,正念并非存在于心意之外。学过因明的都知道,我们心相续中的无分别识可以多个同时存在,例如眼、耳、鼻、舌、身五识,眼睛看的时候,耳也可在此时听声音,鼻可嗅香等等;但是在心相续中,有分别的意念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如说在分别一个色法的色彩时,不会同时去分别它的大小,生贪心时,不会有信心,这些在因明中分析得很清楚。我们的心相续中如果恒常系于正念,也即恒常忆念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法,则诸恶念无法起现。当觉察到自心较乱或起现其它念头时,那就说明正念已经失去了,这时就应励力忆念起上面所述无有正知正念护心的种种过患,立即使自己警觉起来:“噢,我的心散乱了,根识驰散外境,是一切轮回迷相之本,一切痛苦之根源。”以此而重新将正念找回来,守护自己的心城大门。
正念能忆念护持正知,正知能观察守护正念,二者相互作用保持连续。正念观察正知时也就变成了正知,二者的本体一致,我们在如法观察守护三门时,可以说相续中同时具备了正知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我们要生起正念,必须要依靠内外两种因缘,其外在因缘是如法依止具相善知识,听闻正法。这里的“上师尊”有一定标准,当然,小乘有小乘善知识的具体法相标准;密乘有密乘善知识的具体法相标准;此处的标准即大乘显宗具相善知识(其具体法相标准在本品稍后的内容中详述)。因为具相的善知识自己具足了功德,有正知正念,我们去依止,也就能相应地生起同样的功德。“堪布”指讲经说法的法师,在印度经常称为阿阇黎、轨范师等。
“畏敬有缘者”,其中“畏”指畏惧恶果,厌离轮回。修行人如果没有遵照上师的教言,不认真持戒,今后无疑会堕落恶趣。自己了解到恶趣的情况,心里自然生起大怖畏,同时害怕上师对自己厌弃,这叫“畏”。然后也要对上师三宝具有恭敬心,恭敬心与畏惧心互相促进,修行人对轮回痛苦越是畏惧,就会对上师三宝越有真诚的恭敬心。畏惧心和恭敬心是我们依止上师修习佛法中必具的两种因素,也是得上师加持,证悟成就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毫无畏惧心,不相信因果轮回,违背上师教言也不害怕,犯了戒律也不害怕,堕金刚地狱也无所谓……。这种人就像石头一样,水渗不入,刚强难化,即使佛陀亲临也没有办法调化。没有恭敬心的人,就是在佛陀跟前也得不到少许加持,这样的人如同在高山顶上,甘露泉流不可能倒流上去润泽他,他即使一辈子在上师跟前,也是无法获得加持生起功德。
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对上师三宝生起敬畏之心,而以此能恒念正法,同时,依此也很容易使自己殷切地随念诸佛圣尊。
恰美仁波切在《极乐愿词》中说: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中每一位圣尊,能现见每一个众生六时中所有的心行,我们无有任何可以覆藏之处。不要说佛和大乘菩萨圣众,就是阿罗汉,也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同掌中庵摩罗果(芒果)一般。我们自以为是很隐密的行为和心思,其实就如同在强烈灯光下,面对十方圣众作表演,完全暴光,毫无遮掩之处。十方圣众都在慈悯地注视着我们,而我们“掩耳盗铃”,经常干一些不如法的事,心里更是经常起恶念……,自己还以为没有人知道。如果这时能想到十方圣众都在看着自己,自己还敢不敢继续干这些非法事呢?
如此认真思维之后,明白自己往昔与现在的一切,完全暴露在诸佛圣众前,这样就会自然地生起惭愧心,也能生起恭敬和畏惧心。具惭愧心是修行人的基础,在《维摩诘经》、《二规教言论》等许多经论中,都强调过。《涅槃经》中说:“惭者内知羞耻,愧者向外发露。”惭指自己内心知道羞耻;愧指在上师三宝他人前发露羞耻愧疚。在经中又讲到:“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惭指面对不知内情的人,自己内心暗自羞惭;愧是在有神通了知己过的天人前感到羞愧。一个人能知惭愧,也是一种可贵的优点。在《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若具足惭愧,能制止自己的非法,增长功德,这种人具足了最为第一的功德严饰;若无有惭愧,作什么事都不考虑善恶,不顾禁戒与他人的规劝,佛陀诃责他们与禽兽无异。
我们如法依止上师,认真听受正法,了解到诸佛圣尊的功德后,反复地思维,惭愧心就能自然地生起;对诸佛圣尊所制定的学处,也能从内心生起尊敬、仰慕之心。同时,对因果生起畏惧,害怕自己违背学处而堕落,也害怕自己心行恶劣而不为诸上师圣尊摄受,无法得到加持而不能解脱轮回,生起了这样的惭愧敬畏,则自然生起时刻不忘学处的正念。
以上介绍了生正念的内外因缘。如果我们具足了这些因缘,上师三宝的加持不会离开自己,圣尊们的智慧与自心融通无隔,正知正念也不会离开自相续,这样,我们的修行肯定会顺利取得成就。我想现在大家正在听这些教言时,自己的正念比较容易生起。但凡夫心没有稳定可言,有可能过了两天,一些人将这些教言忘得一干二净,一点印象也不留,好像在水洼中丢一块石头,刚开始起几个涟漪,慢慢地就什么痕迹也没了。所以,我希望想保持正念者,经常去阅读这些经论,反复思维修习,加深印象。你们如果听闻之后就不管了,不去温习、背诵,不作深入思维,过一段时间就会全部消失,得不到利益。作为一个学佛者,阅读经论非常重要,在翻阅经论时,自相续会为圣尊的智慧所充实,自己的分别念也就与圣尊的智慧相融汇,如此长期熏习,圣尊们的智慧点金剂也就能将自己分别念钢铁变成纯净的智慧黄金。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我们为了保护自心,防止烦恼贼侵袭,通过依止上师,听闻正法,思维佛菩萨的功德等内外因缘,使自心生起正念,而且逐渐能不间断地安住于随念三宝等真实正念。这时候,明察三门如法与否的正知也就随着来临,也即由安住正念自然出生了正知。此二者之中,可以说正念为母,正知为子,自心由安住正念,不断地忆念佛、念正法、念僧,或说不断地忆念六波罗蜜等善法,正知也就能得以现前,明察自己三门所作是否如法。而且,这种正知偶尔失坏,也能迅速得到恢复。
正知与正念的关系,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修行人亲近善知识,通过各种方便生起正念后,正知即能随临,而且只要正念不失,正知偶尔失去也能恢复。而正知的观察,也能帮助我们恒时安住于正念。此二者的关系,在各经论中大都未加详述,希望大家各自去详细思辨。
庚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分三:辛一、当持律仪戒;辛二、摄善法戒;辛三、饶益有情戒。
辛一分二:壬一、清净三门之行;壬二、守护坏毁学处。
壬一、(清净三门之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明白了生正知正念的方法后,我们开始学习修心的具体规范,也即如何以正知正念去守护菩萨戒。首先是学习如何守持律仪戒,包括清净三门之行为与防护坏毁学处两部分。
我们凡夫的心变化非常快,平时在心相续中想的事有很多。坐下来仔细观察时,心一会儿就要东想西想,想干乱七八糟一大堆事情,如果我们听从这些念头,会造很多恶业,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以行动,否则要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祸害。”而且我们凡夫的心,如果不以正念对治,它一天忙到头地起恶念,也不会自动停下来。所以我们不能听任它摆布,应“坚持住如树”,依靠正念大树,不被烦恼所转。自己心中虽然有时现起烦恼瀑流,但紧紧依靠正念的稳重砥柱,无论如何也不能随波逐流,造下恶业。“坚持住如树”的稳重人格,是我们不为烦恼所转的重要保障。麦彭仁波切于《二规教言论》说:“若无稳重的圣德,则如水面之涟漪。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如果具备了正知正念的无误取舍智慧,安住于稳重善道,则能清净自己三门一切作为,保护自己的清净戒律。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此说:“‘住如树’意思是——如果遇到了恶念,你的心不能去跟随,然后身体不要去动,口也不要说,暂时强压自己的烦恼,忍耐后稍作安住。”烦恼其实上也不是那么顽强,它不会恒常不变,而是变得很快,像夏天的云一般,飘忽不停。像我们有些人今天很懊丧,什么事都不想干,天下雨,牛粪买不到,饭不好吃,上师讲法时自己发困,考试没考好……,什么事都不顺,非常沮丧。过了一两天,天晴了,自己心境也变了,闻思修行进展顺利,干萝卜根也很好吃,各方面都很有意义。有些人不知道这点,见到今天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立即觉得天永远不会晴,心情就非常低沉;然后雨过天晴,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着草原的气息:啊,天气真好啊,这里永远不会下雨的……。这其实是幼稚无知的想法。一切都是无常的,烦恼也是这样,只要自己坚毅地挺住,短短时间后它便会消失。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烦恼,立刻就屈服,始终坚持不了正念,上师道友的劝告都听不进去,依恶念的指使去做……。这种人很愚痴、轻浮、软弱,如果能听上师和有智慧的金刚道友们劝告,通过他们的加持和帮助自己安定稳住下来,怎么会造恶业犯戒呢?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现在开始讲述如何以正知正念保持身口如法而行。在内教中,有许多严肃的威仪戒条,这些行、住、坐、卧威仪对调伏自心有很大帮助,不像外道某些“威仪”,对修行没有作用,或者世间那些无所事事之人,创订一些乱七八糟的礼仪、规定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制定的律仪,完全是调伏自心的方便。
出家人行、住、坐、卧四威仪,你们听闻过戒律的都知道。在《般若摄颂》中也说过:“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在行住坐卧中,心中具足正念,不让妄念随意指使自己。行路时,双眼注视前面约一木轭远的地面,大约三尺左右,不能过远、过近。看得过远,心易随外境散乱;看得过近,走路不方便;左顾右盼,更是不如法。行路时应摄心念佛,一心不乱。我们出家人按佛制的威仪去行事,不但外表上很庄重,内心也能藉此护持好正知正念。佛陀当年很注重教育弟子在威仪方面的戒条,当时达特比丘是威仪方面的佼佼者。他行路时,总是保持视一木轭,徐徐而行,庄重端严,让见者油然而生敬慕,佛陀也是常常赞叹他。
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我应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我们休息时,可以缓缓地抬头看看四方,这时候必须停止走路,边走边看也是不如法的行为。以前我去一个寺庙安居时,与一个喇嘛过一座高山,山路边有许多在家人给我们散花、献哈达。但那个喇嘛保持着很好的威仪,目不旁视,不徐不疾地一直走到山顶,然后站着休息了一会,看看远方。当时我对他并不熟悉,但心里很起信心:这位出家人威仪真好啊!
为了察看道途上的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
在休息时,也应回头看看,看看身后有没有危险,或者有没有人走近,这样的观察很重要。当然,现在不像古印度,有野象、狮子等恶兽违缘,但是我们行路时,各种其它违缘也有很多,前几天一名新龙的藏族喇嘛在洛若乡横过公路时,被一辆小车撞伤,现在还处于昏迷状态,这也是没有正知正念观察的结果。当然,有些违缘不是我们观察就能解决,如果是业力成熟现前了,那么再观察也不管用,但绝大多数违缘可以预防避免。尤其在汉地步行过路时,如果不以正知正念作明晰观察,既不合威仪,也不合“一停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更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我们在步行途中停憩下来,前后左右,四方都细细观察,看看是否有违缘,再决定继续前进或折回。如果前途有违缘,会伤害自己,或有可能导致自己陷入危险境地,就应该为避免这些绕道而行或折回,如果没有危险,就继续前进。这种观察作决定当然有一定标准,在律部中有较详的开遮,于此不作广述。但是我听见有些人的观察决策方法,有点可笑,甚至是迷信。他出门时,心里先存想:要是见到某东西,比如说乌鸦,就是不吉祥;如果看见其它就吉祥。像猜硬币一样,他们美其名曰:“观察缘起”。这种方法太可笑了,绝非观察缘起,这种想法没有一点教证、理证,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一种分别念而已。关于观察缘起,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有很多教言,这些甚深缘起并非凡夫人可以随意杜撰。
你们当中有很大部分人,足不出山沟,有的来学院好几年了,也不知道县城是什么样子。这种稳重的修行风格,希望一些喜欢散乱的人认真去学习。我们学院很大,人也很多,对放逸者来说,也有一些散乱的机会。但对精进者来说,这里是净土:浓郁的修行气息弥漫了整个山沟,上师的引导,周围金刚道友的帮助……,自心沉浸在佛法之中,很容易保持正知正念。这是我们即生后世最需要的“行处”,安住在这里也能让我们迅速培养起“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的良好修行习惯。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修行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正知观察自身,将要住与正在安住的威仪是否如法。我们在行动前,首先应有一个心理预想过程,分辨如法与否而取舍,然后自心合理如法地发出指令,使身体进入这种状态。安住这种状态后,也需要恒时以正知去明察,看看自己是否合法地安住于此威仪等等。这是一种很细致的过程,涉及到自己修行中每一处细节。堪布根霍仁波切在此也以修行细节来阐述此偈含义:比如说你想修等持,在安乐垫上坐下,内心思维自己应以毗卢七法安坐,这是“欲身如是住”;然后将身体安住于这种状态坐好,这是“安妥威仪已”。这两个过程必须要以正知正念来仔细观察,安住前观察将要进入的这种威仪如法否;安住时也要时时观察威仪是否合乎标准。要不然无法察觉身体不合乎规定坐势而作适当调整。
在我的修行生涯中,对此有深刻体悟,而且根据经论与往昔大德们的教言,这些也是修行人必具的基础。奉劝各位想真实修行的佛弟子,牢牢记住:做事前首先好好观察,依教理等作出如法的决策,决定后,一定要稳重,时刻观察调整自己的心念,围绕目标而努力。这是我修行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在此次讲习《入行论》中给你们的一条忠告,现在你们也许感觉不到什么,但以后离开学院,你们在修行生涯中,偶尔翻开笔记,也许有另外不同的感叹。这些虽然不是密法,但确实是每一个修行人必备的窍诀。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此颂中的“尽力遍”意义很深,如果深入详广地讲,佛法中众多法门皆可包括在内。每时每刻于一切威仪中详察自心,护持自心,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主要任务,也可以说是内教中最深的窍诀。我想无论是什么人,假如能学习这种窍诀,在家一定是社会上模范优秀公民;出家则为三门调伏的大修行人。
我们许多凡夫人,因往昔深重业力,自心狂象经常肆意妄为,而自己的正知正念很弱。刚开始去以正知正念拴自心狂象时,肯定会有一定难度,就像去管一个野惯了的小孩,一两天、一两个月内无法让他变得规规矩矩。只有长期努力,两三年中不断施以严格而且适机的教育,那原来那个野小孩肯定会有很好的改变。我们的心在无始以来就没有好好地调伏过,狂野恶习气非常深厚,现在一开始观察,定会发现自心妄念起伏不休,刹那刹那之间,不知要起多少次心念。我们要调伏它,必须要依靠上师的窍诀,持之以恒,长期地修习方有明显效果。
以各种方法精进修习禅定者,一刹那也不应让心松散于所缘境之外,应当念念相续地恒常伺察:我的心意正在缘念什么?
比如说净土宗,在《弥陀经》要求持名念佛,一心不乱。所谓的一心不乱,在《大方三戒经》中说:“如不得心,是名一心。”这是究竟的境界,如果没有一点窍诀,天天持名念佛,这种境界始终是难以达到。不用说“理一心”——证悟实相安住无缘的境界,就是“事一心”——系念一缘不杂乱之境,这种境界也很难得到。藕益大师在《念佛即止观论》中云:“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华严经》中说:“若能念佛心不乱,则当睹见无量佛。”在念佛时若心不散乱于他缘,则能睹见无量如来。所以修习净土法门者,此处的“精进习定者,刹那勿驰散”,是其关键窍诀。当然也是其它各宗各派修行人必修的窍诀。我们翻开古代高僧大德的语录、论著,这方面讲得很明白,无论净土、禅、密宗都是要求修行者以正知正念去“制心一处”。而且这些宗派,在深层次来说,是一味一体的,不能相互脱离,就像峰昭偈中所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
上面讲的一大段,阐述了闻思修定窍诀的重要性,现在回到偈颂。我们在以各种方便精进习定时,努力使自心不弛散,尽力如流水般观察自心,安住其所缘念的对象。印度善天论师说:“我们经常观察自心,自己的心如果造善业应随喜延续,使之增上;如果自心处于无记状态,应迅速改变使之趋向善法;如果自心陷于恶业,必须断掉,重新向善。”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一个有警觉的正知。自心开始时肯定有一些躁动,不习惯,但只要自己具足恒毅,兢兢业业地去反复将失去的正知正念拉回来,如同滴水穿石,自己定能调驯自心。修行就是如此,只要你能不自欺,脚踏实地去一点点积累,就会有成就。这不在于你有没有地位、名声,也不在于你有多少财富。如果一个乞丐能如是去观修自心,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能如是去观心的修行者,形象上再去下力气,也只能是自欺欺人。名气再大也不能代表真实修行,古人也说过:“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也。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对凡夫阶段的修行人来说,恒常以正知束心不散乱,有时候有极大困难。像遇到生命危险,需要采取紧急的应付手段;或者在供施大会,佛菩萨圣诞等欢庆会等等特别情况时。在佛经中对这些情况,也开许可以放弃一些力所不及的微小律仪。例如遇到毒蛇猛兽、恶鬼夜叉、水火灾难等违缘时,开许为保护生命而奔跑、大声呼救,这时候,一般凡夫肯定做不到平时的威仪;还有在布施等喜庆法会中,假如你要亲手给他人布施食物、财物,如果要持微细的戒律,那么与你不同性别的人前来领受施物时,只有放在地上让其自己拿,这样也是不妥当。类似的情况也有不少,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说过:“我们出家人唱歌、跳舞,平时是不允许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会供、共修法会时也可以开许。”
歌舞方面的开许一般是为了利益众生、摄受众生而作。为了说明这点,上师如意宝讲过一个很好的公案:塔尔寺的蒋扬仁波切前世叫蒋扬夏巴,当时是很有名的修行人,持戒非常清净。有一次他到一处去超度两个死者亡灵,这两位女性死者在生前是名扬一方的歌手。蒋扬夏巴仁波切给她们念了很长时间超度经,却没有起到作用。仁波切就入定一会儿,然后开始唱歌,而且唱一些缠绵的情歌,唱完后,仁波切再念往生法,最后作回向。当时在场的人们很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持戒清净的比丘,今天突然唱世俗情歌呢?……仁波切的弟子大胆向仁波切问了这个问题,蒋扬夏巴仁波切回答说:“很可怜啊!这两位姑娘的中阴身四处飘荡,被他方一些歌声所吸引,我怎么给她们念经,她们也不愿回来,我只好投其所好,将她们引过来,才超度了她们。”
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作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就不会增盛。
不论世出世间,我们做任何事业,必须守持这种原则:首先观察取舍,周密计划,然后专心致志去圆满它,在这件事未圆满做好之前,不得分心去作另一件事。因为一般凡夫力量很有限,如果多处分心,则无法成就任何事业。以前的高僧大德特别强调这点,他们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稳重而踏实地登上证悟成就的高峰。当然,如果自己有足够力量,能同时将两三件事圆满做好,那也是可以的。此处并非限制你发挥能力,而是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地做事,量自己的能力而集中精力,保证计划能一步步地付诸实践、成功。
我们遵循上述原则去正确行持时,还有一项利益是:“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随眠”指随眠烦恼,“不正知”是其二十种中之一。有些人做事情时,什么都想做,不分次第,东奔西跑忙成一团糟,结果什么事都没有成功,心里十分懊恼,这是不正知随眠烦恼的体现。我们如果在做事之前,详细地观察考虑,妥善安排次第而行,在做事时集中力量,自心能专注,那么这种烦恼根本不可能增长。
无有意义的众多闲谈,种种精彩动人的戏剧,如不得已遇到这些场合,自心应当断除贪着而谨守正念。
以前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在尚未遇到佛陀时,都是很有名的智者。舍利弗当时名涅甲,目犍连名邦纳杰,两人都听闻过对方大名,非常仰慕,但一直未曾见面。有一次,当地人们举行了异常隆重的娱乐活动。涅甲和邦纳杰两人虽然不喜欢这种场合,但奉父母之命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加,碰巧两人坐到了一起。戏剧表演一会儿后,涅甲问临座的邦纳杰:“台上的戏剧你在看没有?”邦纳杰回答:“正在看,也正在听。”涅甲又问:“你所见所闻的是不是很精彩啊?”“表演者全是接近死亡的人,与尸体没有什么差别,详细观察下,并没有什么精彩的。”涅甲听后觉得对方是个了不起的智者,便问:“您是邦纳杰吧?”对方也爽直地答言:“世间上的人们是这样称呼我的。”涅甲很高兴地随喜赞叹了邦纳杰。邦纳杰也问涅甲:“台上的节目你在看没有?你觉得如何呢?”涅甲回答说:“我看了,也听到了,但觉得装饰一大堆虚假饰物的表演者,在装扮着虚假的影像,所以也没有什么兴趣。”“啊,您是不是涅甲?”“世间上的人是这样称呼我。”双方相互认识后,很愉快地交谈着。他们俩都是最后有者,虽然当时尚未出家证悟圣果,但是看出了这些外境无常、如梦如幻的本质,对耳闻目睹的世间戏剧也就没有贪执,心境也没有扰乱。所以,在遇到这些喧闹外境时,只要我们能保持头脑清醒,认识到外境的虚幻无常而断除贪执,自己定能不为外境所转。当然,要做到不为外境迷惑,需要一定证悟、定力,在本论第九品中说:“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幻师自己以幻术幻现出来的美女,虽然知道是幻象,但因他的实执烦恼重,仍生起贪心。
现在是末法时代了,外面的情形我不说,你们也有所耳闻目睹。我希望我们这块净土里的修行人、佛弟子,一定要时时看着自己身上披的法衣——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遗传下来的诸佛法服!作为出家人,我们个人名声虽是不可太执着,但如果因自己一个人放逸,做一些不合律仪的行为,而使三宝蒙受诽谤危害、耻辱,使他人对三宝生邪见,这个罪过请各位慎重地想想,自己能承担否?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修持大乘菩萨行的行人,于平时行为中,应恒时保持正知正念观察三门,舍弃那些对修行无有意义的行为,如挖掘土地,割草砍树,在地上写写画画等,这些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对此有详细说明,在大乘经论中也有提及:凡是对众生无利益之事,皆应舍弃。挖地割草之类活动,在律论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开许,如修建茅棚、修补寺庙等,其余都严格遮止。如果毫无意义地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者无聊地用枝枝丫丫在地上写写画画,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要伤害小虫子的生命,于无义中违背圣教,积聚罪业。一个修行人如果察觉自己有类似行为时,应提起正念,意识到此行为是违背圣教的恶作,将会招致痛苦的果报。如同翳罗叶龙王,前世为迦叶佛座下的比丘,因砍树而招致恶报,堕入龙类,头上生大翳罗树,痛苦不堪。如能念及这些可怖痛苦,就会迅速舍弃恶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修行人的一言一行,如果不以正知正念摄持,就很容易失毁学处。所以在自己的每一个言谈举止之前,必须先观察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做,此发心是否清净?将造的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如果发心清净如法,就可以遵照律仪,稳妥地去口说身行。
关于“安稳”有两层意义。其一是,如果在身口行动前,观察到自己发心清净,就应如理如法稳妥地去行持,不为一切违缘困难所动,始终如一地圆满实现计划;还有一层意义是,此处“安稳”是名词,即安稳者——大乘菩萨之义。一个真正的大乘佛子,一切言行都发自清净菩提心,肯定会是妥善如法,稳固不移,不为一切烦恼所染,因此,大乘佛子也称为“安稳”。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上偈总说了言行前当观心而后安稳行,现在开始详细地分析,在观察到各种不同恶心时,而应安稳行的学处。我们以正知观察自心,如果自心对外境的人或财物生起了贪欲,或者对某外境要生起嗔怒,此时自己应猛然醒悟,力提正念对治。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我们如果在贪嗔等烦恼驱使下,言行肯定要触犯戒律,伤害自他。这种烦恼在开始萌发现行之际,就应果断地停下来,强行压制自己的言行欲。虽然凡夫人要完全调伏内心烦恼是不可能的(登初地的菩萨才能断见惑,断除遍计烦恼),但凡夫可以用正知正念监控自己,暂时强行压制言行,不让自己随恶劣意乐去做事说话。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的贪心猛厉现前,暂时坚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时,也暂时强行克服;只要你坚持一会儿,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即使是再难对治的烦恼,只要我们采取这种战术,不开口,不动身体,如大树一样,不论东南西北风如何吹,虽然没办法制止狂风冲袭,但只要能稳重地安住下来,烦恼狂风也莫可奈何,过一会儿就会消失无踪了。
当内心正在散乱掉举,藐视戏笑他人;或形露骄慢,在内生起骄矜自负心理;或有批评别人的动机;或心生虚伪,想欺诈他人;或者力图赞美自己;或想要诋毁他;或想要粗言恶语并挑拨离间;在这些时候,应该像大树一样不动。
傲慢在《俱舍论》与《毗婆沙论》中分为七种,总之都是以无明妄惑覆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的种种恶劣心行。傲慢这种烦恼,有的很难觉察,有人总觉得自己学问才貌等各方面胜他人一筹;或于佛法方面未证未得而自以为已证已得,执己为胜,好像上师三宝也不如自己。这种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对谁也生不起恭敬心,导致他自己无法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在任何一个上师面前听法,或做其他事情,不搬掉傲慢这块绊脚石,肯定是无法得到利益。骄矜与傲慢有区别,骄矜未外露于身语,是在内执己为胜的恶心。在《亲友书》中讲了五种,执自己的地位、家族、相貌、年少、才华胜过他人,而生骄矜。此恶念生起时,应及时察知,忆念正法将它平息。
“或思伪与诈”——“伪”指内心的虚伪、诡谲;“诈”是以言行诳惑欺诈他人。在《宝鬘论》中,对“诡谲狡诈”讲得比较详细,此处不广说。我们在观察到自己心生诡谲,想去欺骗他人时,应当急提正念,认识到这种心念的过失,不让它继续转化为口业。自己作为一个学佛人,不能与社会上那些人一样,尔虞我诈,修行人应该诚实,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坦荡直爽地去作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虽然在社会上办事,太坦直很不方便,但无论如何,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应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说那样:“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大家以后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切不可在信众前自我吹嘘,如果这样去做,只有自己害自己。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切场合都要慎观自心,每当现起“欲自赞”的念头时,应立刻将嘴巴紧闭,不让它流出来。如果说出来,肯定是些不如法的话,自己给自己招来祸害。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也如是教导我们:“众人之中观察言”。
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人特别喜欢诋毁他人,闹得社会上谣言纷纷。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对种种捕风捉影的传言,切不可轻易相信附和,在日常中也不要说任何人的过失。一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就像是拿金盘子去沾不净物,他自相续在一刹那被污染了,他自己也就变成了不清净的人。作为修行人,心里应恒时保持清净意乐,不去诋毁他人。如果烦恼炽燃,想要诋毁别人时,应及时反省:“唉,我是一个修行人,在上师面前听了这么多法,也受了菩萨戒,现在不应该有这种恶念,如果我去诋毁他人,那自己修持菩提心又有什么功德呢?”以此立即将自心控制,牢牢地关闭言行的“开关”,防止自己的嘴巴往外吐“脏水”。
“离间语”有公开离间语与暗中离间语两种。这种恶业是使情投意合者之间出现分裂,尤其是破和合僧,使金刚道友之间产生矛盾,其恶业非常严重。世人常说:“祸从口出”,世间众多纠纷有极大部分是由一些恶语、离间语而引起。作为修行人对此应尤其注意,时刻警醒,保持正知正念,对自他无有益处的话尽量不说。在发现自己现起欲说粗语、离间语的念头时,当稳重自尊,如树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众人交口称赞的名誉,财产受用丰裕,众人对自己奉若神明的恭敬崇拜——一般世人自是趋之若鹜。然而在一个修行者看来,这些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缰绳。我们如果要解脱轮回,必须从内心深处断除这些贪执,在自心刚刚萌发这种贪欲时,即应严厉诃责,不能让这些烦恼动摇自己。
想要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想贪图自己个人的利益,如果因这种发心而要说话时,应该如大树一样安住不动。
如果于修法时不能坚忍,产生懒惰、畏惧,不知羞耻,言谈无义,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世俗情爱,这时应该像树一样安住下来。
“惧”指对甚深法义的畏惧,对大乘菩萨行中需坚韧毅力及种种苦行的畏惧,对内外密诸违缘障碍的畏惧等。因有业和烦恼,我们才堕落,现在要解脱就必须战胜这些恶势力,在佛经中也说过:“出家学道,如一人与万人敌。”如果生起畏惧退缩之心,那怎么有成功的可能性呢?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真正的修行人,亦应如大树一般,不为任何畏惧烦恼风所动摇。
“言无义”是指说一些毫无意义,对自己修行不相关的话语。有些人过惯了那种无所事事的日子,一天到晚找人“海侃”、“侃大山”、“摆龙门阵”,东西南北、漫天胡扯一通,自己的一切全都陷入“龙门大阵”中。我们如果生起这种放逸之念,或在自己刚开口时,就应及时觉察,如树安住,将这些烦恼闷死。修行人应该寡言少语,最低也应不说无义语,彻底断除这种烦恼对正知正念的干扰。
我们应该如上所说详细观察具烦恼之心,与好行无义事之心,察觉后应当严厉地对治,坚定守护清净菩提心。
“好行无义心”——无义心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指无记状态,浑浑噩噩的散乱心;其二是不利益或不顺应于菩提心的心思。分析这两种无义心,第一种是无有正知正念,善恶不辨的散乱心;第二层次的范围更广,从一般凡夫散乱心至二乘行人的自利之心都包括在内。对一般人来说,这两种无义心几乎是恒常不断,有许多人什么事也不去想,不明善恶是非,糊糊涂涂地过着日子,他们的贪嗔烦恼自然是很顺当地增长。作为大乘修行人,自己所作所为必须要随顺菩提心,如果不断除无义心,根本不可能生起、护持菩提心。
“坚持守此意”——坚定守护菩提心,或说坚持正知正念,守护菩提誓言。在修行过程中,誓言坚定也是必要条件。历代传承上师讲过不少教言来强调,麦彭仁波切说过:“所谓坚持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假如能坚定自己的护心誓言,一切时处都能牢牢看护自心,烦恼也就会很快被调伏遣除。如果缺乏坚毅,今天观护自心,明天就感到困难,放弃了护持自心的修行,这种人离解脱遥遥无期。
对上师三宝要有甚深的信心,而且要从内心生起稳固的定解,意志须坚韧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还要知惭有愧、畏惧因果业报,保持身心寂静,精勤地利乐众生。
作为修行人,应该经常以上述九个条件来观照自己,对治自己不足之处。当然,这些可以结合我们日常修行很细微讲述,但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这样浅易的内容,用不着讲解。希望你们每个人检查自己,这九条是否都具足,不足之处,当尽一切方便来增补。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在修持菩萨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众生,他们愚昧浅智,意乐千差万别,很难满足。比如说我们赞叹他人时,有些人因受赞而很不高兴,有些人因受不到赞叹而不高兴;给人布施时,有些人因受施而感恩,有些人因此而生嫉妒等;某修行人持戒清净时,有的人因此会生敬信心,有些人认为这是做作……。
为了自他有情的利益,我当恒为利行,不做犯自性罪与佛制罪的恶业,进一步以了知诸法如幻化的无我空慧,恒常守护自心。
作为学佛者,还需要更上一层楼,“更以幻化观”去“自净其意”,要以无上智慧去摄持自己断恶修善所积的福德。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广引《般若二万颂》等教证,阐述了诸法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如乾达婆城、如谷响等许多窍诀,以无二智慧观察轮涅万法,了知一切无自性,皆是梦幻般的虚影,以此而断执离缚,得到究竟解脱。我们在修持菩萨行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利行”有实执,那么无论积聚多少善根福德,也只能是“无眼功德”,无法趋入究竟解脱的彼岸。只有以如梦如幻的般若智慧摄持,自己的善行才能给自他带来究竟利益。
认识了诸法无常虚幻的本质后,他便彻底断弃了对世间的留恋,立志安住深山苦修,终于使二利事业得到圆满。密勒日巴尊者传记中这一段,每一个修行人看后都会有深刻感触。在座每一位都应仔细回想,往昔的经历已经给了自己许多无常幻化的教育,只是可惜我们没有能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感受醒悟。昨天我回家乡去放生,见到了二十几年前自己上小学时住的房子,如今只剩下一小块土墙了,原来的房子中间长了一棵大树,小时候的一切都已经是梦境了,只能恍恍惚惚地想起一点点。你们想想自己往昔一切、世间一切,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想呢?我想再过若干年,你们重回喇荣沟,那时候学院还能否存在呢?学院如果还在,你的房子也可能破败不堪,或成了一堆废墟……。大家要反复观修如梦如幻的空性,断除实执,这样“恒常守此意”,则一切作为不会成为轮回之索,迅速使自己趋入大安乐的自在之境!
我应当再三思维:经历了长劫的积集福德,方得到暇满的人身,因此我应该坚持以正知正念护持菩提心,像须弥山一样毫不动摇。
《入行论》从开始至现在,已多次强调修行人应稳重坚强。有些人可能有点腻烦:唉呀,又是稳固、稳重、坚强……。你们不要生这种厌心,在修行中,稳固是从发心至证果间的关键与基本要素,没有这种基础,自己的修法很易失去。尤其现在末法时代,恶劣环境对修行的干扰很大,我们要坚固自己的修法之心,就应该再三立誓:无论父母、亲戚朋友,还是外界的邪恶势力,他们再干扰阻碍,我修持佛法的意志丝毫不能动摇;无论什么人,采取何种手段威胁、折磨,我也决不动摇自己的修法决心。如果没有这种坚韧的誓愿,修行很难进行下去,在许多经论与印度、汉传、藏传佛教大德的教言中,反复强调过这点。尤其现在这种五浊黑暗严重的时代,“此时魔亦勤,诱堕于恶趣”,有些人昨天还在学佛,今天就变成了一个外道教徒。我们学佛修善,世间很多人不理解,诽谤、反对、阻拦……,他们的思想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以前宣化上人也说过:“学佛者的思想行为与世俗上一般的人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利用人身造恶业,学佛者利用人身造善业了生死。”正是因为世俗人与修学佛法者完全相反,所以他们必然看不惯,极力反对我们,如果我们没有稳固、坚定的誓言,怎么能在这重重障碍中获得修行的成功呢?
辛二、(摄善法戒)分二:壬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壬二、应修之方便法。
壬一、(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摄善法戒的定义是:诸菩萨受律仪戒后,为求无上菩提,身语意精勤积集诸善。我们要修学善法,最大违品是对身体的贪执,因有了对自身的贪执,平常所作的绝大部分都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惟恐它受到伤害,处心积虑地去爱惜、养护。因此,我们要全力修持善法,首先断除对自身的贪执。
大家想一想,现在对自己身体的爱惜照顾是否合理呢?自己现在无论怎样去护惜身体,最终还是要将自己的身体送给秃鹫、蛆虫,或者烈火、水土。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心识中习气坚固串习而成的假象而已,以前清定上师也这样讲过:“现在的我是假我,如幻如化,如阳焰,是空性。”对这种无常幻化的东西,又有什么可执着之处呢?
意汝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有些人认为:“这不一样,身体虽然是暂时的,但活着时,我的意识很需要身体作房子,所以我要执着,因缘尽后,意识便离开了肉体,寻找别的房子,因此不再执着这个房子了。”你们既然执着意识为主体我,身体为我所,你和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么你的身体对你(意识)又有什么作用呢?与意识毫不相关的别体,为什么要去执着呢?我们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意识与肉体不同,身体是父母精血种子为因,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而意识是中阴身过度来的。身体如同房子,识是房子里的客人,只是暂时住在这个宅舍里,就像我们驻旅店一样,只是很暂时的住段时间便要离开了。身体房宅既然不是自己的东西,那么你这样爱惜执着,有什么意义呢?在世间,如果有人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物品去执爱,别人都会嘲笑他愚蠢无知,执着身体为我所,同样也是非常盲目愚痴。
愚笨的意识啊!你为什么不去守护那清净的树木为身呢?何故偏要辛辛苦苦地守护这个既肮脏、又易腐坏的臭皮囊呢?
从世俗而言,自己的意识与身体并非一体,而是不同的别体,意识强烈执着身体作为依存处,这种执着实是愚痴之极。如果意识必须要寻找一个依存之处,不如去寻找一个清净的东西,比如说树木,或是现代的塑料、玻璃钢之类作为身体,这样就用不着天天吃喝,也不会制造出很多脏东西,而且从质地看,也比肉骨要结实耐事得多。可是,意识偏偏要执着不清净的肉身。大家观察自己的身体,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由毛发齿爪、皮肉筋骨、各种涎汁等三十六种不净物所组成,还有九个孔穴往外滴着不净物,散发臭气……,这么肮脏、腐臭,盛满脓血、不净粪的皮囊,偏偏要去执着它,确实有点让人想不通。也许大家以前没有观察过自己的肉身,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很美妙,但只要以智慧去分析观察,立即会对它生起厌恶之心。
现在世间稍有智慧的人,将精力全部投入研究外境物质世界,却不反观自我,研究身心生命的奥秘。如果他们能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身体,一定会大吃一惊,醒悟到人们对身体的贪执是多么愚痴!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我们用智慧来一层层详细观察自身,看看自身到底有没有值得执着的精妙之物。首先从表皮着手,人体表层是一层皮肤,世人往往执着皮肤很好看,说什么肤如凝脂、面如桃花等等,但实质上人体皮肤的白色,是皮层角质的颜色,红色是血的颜色。仔细观察下,皮肤是一层粗糙的组织,学过生理卫生的都知道,皮肤由什么角质层、颗粒层、表皮、真皮、毛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组成,上面还有体毛、斑斑点点的色素。在放大镜下,人们执着最好看的皮肤也是麻麻孔孔,丑陋不堪,哪有什么精妙之物呢?很多人执着自己外表好看,尤其是年轻人,涂脂抹粉、穿金戴银,费尽心思去装饰自己的外表,然后别人见了也很赞赏:很好看、很好看……。其实这只不过是无明串习,一种错觉而已。一个稍有智慧的人去观察,或者任何人用放大镜去看,人体表皮无疑是一大堆臭垃圾,遍布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散发着臭气……。见到这么丑恶的东西,有谁去执着它呢?
再将所有的骨骼一一解剖观察。这样,从皮肤表层至于骨髓,自己应当认真地探究,身体里面哪里有精妙的东西呢?
当然,除了皮、肉、骨骼之外,人体还有内脏、血液等一些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去观察分析。在这些结构之中,有无精华之物值得自己去执着呢?我们从表皮至骨髓,细细剖析身躯,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之外,无有任何精妙之物。
倘若如是努力寻找之后,仍未见到自身中有任何值得护惜的精妙之物,那么你为何还要费尽心思去贪著、爱护这个垢秽组成的身体呢?
世间上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实是少之又少。世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糊糊涂涂地为了身体一天到晚造恶业。我们平时安住在寂静处,看不到外界人们的生活。偶尔出去时,可以见到现在的人很喜欢装饰身体,似乎每一个人都要在身上挂一些金银珠宝,涂抹各种脂粉之类。为了身体,为了丑恶的东西,造恶业也越来越厉害。在智者的眼目中,世人这种表现实在是颠倒黑白的愚痴行为,索甲仁波切说过:这种人就如同在旅馆中只住一夜,却将自己全部钱财用来装饰旅社的房间。他们不知道人生真谛所在,的确是非常愚昧可怜。
如果身内的脏东西不堪食用,身血不能喝,肠胃也不能吸吮,那么身体对你有什么用呢?
我们去尸陀林看天葬时,不论老少男女的尸体,都是臭气熏天,有的尸体虽然是刚死不久,臭气也让我们受不了。切开之后,花斑色的人肉、脓血、……白森森的骨头,让人见而生畏,平时有谁能坦然面对这样的尸体呢?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身体与它并无多大区别。密勒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活人的身体与死尸的各个器官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活人风大还存在,所以能蹦蹦跳跳。我们都应反复看看,自己现在拖着的也是与死尸无别的尸体,为什么还要去执着它,它又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贪著身体,完全是一种愚痴习气,也是由于没有去深入观察、冷静地思维而导致。经过上述观察后,每个人都能从内心生起对身体的正确认识:“噢,我这个身体内外都是不净物,平时只不过没有去观察,随顺习气妄想而有执着,其实身体毫无可贪之处……”如果对身体没有很大贪执,那么即生中就不会为身体去做许多恶业,也就不会为贪执身体而怠惰善法。现在泰国、缅甸等许多地方的修行人,经常去尸林中修不净观,通过观察死尸而断除贪欲。假如每个人都能去如是修观自身不净,定能从生死大迷惑中渐渐醒悟,步向真正幸福、安乐之彼岸。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身体完全是令人生厌的肮脏垢秽,毫无价值,而世人拼命地贪执它,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作者在此对人们的愚痴自苦行为,作出了刻骨评论:“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人们一生中千辛万苦的劳累,赚取种种衣食财产来养护身体,把它喂得又肥又胖,最终目的是将它送到尸林中去喂秃鹫狐狸,让这些禽兽吃饱一点。除此之外,无论怎样去观察分析,也找不出其它目的。因为世人在一生中,为了维持身体所做的一切努力,在他们死时,除了这具尸体外,还能留下什么呢?有的人饱食终日,一生中善业没有积累,倒是赚下了一肚子肥油,让秃鹫、野狗、狐狸吃得饱饱的,就像人们养猪、养鸡一样,将它们喂得很肥胖,其目的就是让人多吃几口而已!
我们如能利用人身去修持善法,那么每一天都会过得极有意义。在律藏中也说:“修持善法的人,寿命越长越好……”恒常修持善法者的每一分钟,能为自他带来今生来世的一份安乐,能让自他向解脱彼岸靠近一步,这样的人身,称为解脱舟,人身宝,是真正值得珍惜之宝。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纵汝护如此”——“汝”指自己的意识。我们如果不差遣自身去修善法,平时无论如何去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去护惜自身,意识完全作身体的奴仆,辛辛苦苦地为保护身体而忙碌,最终也一无所得。死神铁面无情,绝不会因你对身体格外爱护而对你另加青睐,到时候它毫不迟疑地将你套住,把你的生命勾掉,然后你的身体便被扔到了尸林,成为了秃鹫、野狗的食物。那时候,你的意识再贪执也是毫无办法,根本不可能与死神争夺身体。《正法念处经》中说:“死神乃无可避免之时祸,强夺生命之恶神。”我们的生命和身体,不论你愿不愿意,到时死神一定会带走,我们没有一刹那自在,那时,如果自己没有一点善法功德,该怎么办呢?
我们修学正法,当如“美女救头燃”一般,一刻也不迟缓,以全部的力量投入。要不然,不但生命不允许,我们凡夫向善修法之心亦极易转变。而且现在这种社会,你想在那种环境中独善其身,恐怕每天有数十、上百人嘲讽、诱劝、阻碍……,不将你染黑,那些愚痴者绝不会罢休,那时你还能不能坚持修善之心呢?难!不要说初学佛者,就是一个修习佛法很久的出家人,处于这种环境中,过不了多久,他修善之心也如风中油灯,极危险啊!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此偈以比喻说明我们不应贪著守护身体。在世间,很多人拥有仆人、下属,如果仆从、下属不愿听从使唤,不去做事,主人也就不再雇佣他,不给他提供衣食、工资等。就像现在那些采取招聘制的企业,你们在家时可能也有过这种经历:不好好干活,每天迟到、早退,上班时还要磨烊工,不服从主管的命令,这样不多久,老板就把你“炒鱿鱼”,不再给你发工资、奖金。同样,人们在一生中雇佣了身体,要它为自己服务,但身体实在是不像话,一生中吃喝打扮,花费了主人多少资财,养得肥膘骨壮,但它却不听心识的命令,不去修善积福,最后还要将主人抛弃,毫不负责地到尸陀林去了。对这种忘恩负义的身体,你又有什么必要去养护它呢?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应该严厉地管制自己的身体,不能让它偷懒,如果不勤于善法,就要重重惩治它。我们看看那些高僧大德,他们的身体那么调驯,无论修何种法,有多么辛苦,身体也不会不听从命令,而是踏踏实实地执行。对比之下,我们有的人应该好好管教自己的身体,让它配合自己精进闻思修法的心意。有些人早上睡懒觉,心怎么劝身体起来,也不管用,再三催促:“身体,起来吧,快上课了!”有时身体说:“唉呀,我困得很,起不来了……”,有时又说:“我还想睡一会儿,这样多香啊!……意识,你不要捣乱,我还在享受被子里的温暖,如果你要去就自己去吧,我不愿起来……”对这样懒惰的身体,应该不给它饭吃,也不让它多休息,好好地磨炼一段时间。有些人在一两天之内修行也算得上精进,但是缺乏长期坚持精神,过一段时间,身体又不合作,不肯顺从心的指令。希望你们下点功夫,对治这种毛病,养成稳重坚韧的习惯。能长年如一日恒常精进,则没有不能达到的目标。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世间的仆从在得到一定薪资后,就要为雇主做一些事务,如果他不干活,主人就不会给他任何报酬。我们也给身体支付了一定报酬,如果身体做善事比较令我满意,可以相应多给一点衣食。有关修行人的食物、衣服,在律藏与大乘论典中皆强调过不能堕两边。吃穿太奢华,容易堕于傲慢,障碍自己的修行;但食物太差,导致营养不足,身体受不了;衣服太烂、太单薄,身体也受不了,他人也会加以讥讽扰乱,给修行也会带来障碍。当然,有些特殊的修行人,像大迦叶、密勒日巴等,他们示现以苦行而证道,衣食方面根本不会影响修行,所以在吃穿方面完全不去考虑。但对一般人来说,应依于中道。像我们学院的修行人,大部分人吃得不是很差,白菜和米饭基本每顿可以吃饱,出家人的衣服很合乎规定,常住居士穿着方面也合乎中道,既不与外界在家人那样讲究,也不是很破烂。我们修行人应该好好地修心,以善法功德严饰自心,外表的衣服方面,随缘而适可,不用特别去装饰。过于奢华固是不可取,但衣着过于破烂,外表像济公和尚一样行持疯狂禁行,不拘小节,而你的修证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别人见了也不一定起信心。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内心的执着没有破烂,外表的衣服破烂,不一定是瑜伽士。”
有些人的身体经常不听从心识指令,不顺从地修行善法,反而去造恶业,给自己带来无边祸害。对这样的身体,作者告诉我们:“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什么也不应该给它。“一天不好好修行,就一天不给它照顾”,这是所有高僧大德的修行窍诀。无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的修行人都有这种传统,对懒惰懈怠的身体,以苦行去磨炼,使它所作都顺应于佛法。
应该将身体看成渡越苦海的船筏,充当自己修善的工具。为了成办有情的利益,应将它修炼成如摩尼宝一样的清净佛身。
如同已经过河,不再需要船筏,因它帮助人过河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不需要去执着它;身体也如此,它只是我们救度众生的工具,没有必要对它执着、贪恋不舍。《教王经》中说:“智者于身不生贪,愚者于身生贪执。”我们认识了身体的本质与作用后,一方面对它断除贪执;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它——“唯充去来依”,利用它“去”到达成佛彼岸,“来”三界利益度脱众生。我有时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这是个大累赘,很可怜,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意义,对它有些厌恶;可有时候觉得我依靠这个身体,多多少少还能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比如说放生,写一些对众生有益的文字,给你们翻译、讲解一些殊胜的经论……。如果没有这个人身,我们很难修习佛法、利益自他。诸佛菩萨来度化人,也要随顺我们显现人身,要不然,诸佛菩萨在法界寂灭光明中恒时畅演法音,而我们为业障所蔽,无法听闻得益。
在此,一些人可能有疑惑:论中有时说人身是臭皮囊,一会儿又说人身是渡船、是人身宝,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看待自身呢?针对初学者来说这是较普遍的疑点。经论中阐述每一个观点,都是针对不同层次,有一定目的。在前面说人身不净,是引导我们断除对它的庸俗贪执,因为“恶则此身轮回因”,贪执自身而作恶是众生沉溺于轮回之因;现在说人身是船,是从“善则此身解脱船”这方面而说。人身是宝,是度脱自他的最好工具,如善加利用,它能成办解脱自他的二利事业。在《学集论》中广泛摘录教证,阐述了贪执身体的过患与运用身体修善法的功德,这是从不同方面或层次而得出的观点,一方面让我们去认识身体,断除贪执,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利用它修善的功德。本论结合了这两方面,结合了小乘与大乘的观点,让我们合理地看待人身。大家如果对经论方面有广闻,会看到更多不同层次的阐述。
壬二、(应修之方便法):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在前面断除了修习善法的违品后,现在讲述善巧修善法的方便。
当然,作为凡夫,有时猝然遇到一些违缘,难免现出一些“怒纹眉”。人生气的时候,眉间就会结成一个疙瘩,堪布根霍仁波切说:“人生气发怒时,两条眉毛好像结成了一条。”有些人的性格不太好,与任何人都易发生不愉快。对这种人,藏族人比喻说:“性格恶劣者,如同牛角装在口袋里。”牛角弯弯曲曲,又尖又硬,装在口袋里,与别的东西和不到一块,稍动袋子,里面就嚓嚓作响,满口袋的东西都不能安稳;性格不好的人也是这样,他到哪儿,哪儿就不安宁,他总看不惯别人,好像除了他之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所以一天到晚,显出“怒纹眉”。一个人如果在即生中经常这样,《入中论》第三品中说:这种人的来世很难看,“使色不美引非善”;而能修安忍者,以后会长得很好,“忍感妙色善士喜”。你们喜欢打扮的人,不如去好好修安忍,今生千万不能露出这种“怒纹眉”,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应及时调整、平息。
“众友正实语”是说要做一切众生的亲友,说正确真实的语言。将一切众生当作好朋友,自己诚恳地作每一个人的朋友,修行人如果能做到这点,他不论对哪种人都能友善、诚恳地相待。但我们大多数人,要做到这点有些困难。有些人对他人态度亲疏不一,界线分明,对这个人笑意盎然,对那个人冷若冰霜,这不是大乘修行人应有的行为。在四无量心的舍无量心里也讲过,对一切众生都要远离有贪心的“亲”,有嗔心的“疏”,应以平等善心去对待。
移动床、座等器具之时,不要轻率随意,以防发出嘈杂的噪音,开门时也不能粗鲁,修行人应恒常保持调柔寂静的行止。
“开门勿粗暴”——在敲门、推门时,动作不能太粗鲁。出家人在进门前应三弹指,如果屋里有人答应,说明自己的身份、原因,待对方答应后再轻轻地将门推开进去。如果敲门,也要轻,不急不缓地用手指叩三次,再等对方反应。有些人在这方面似乎很缺乏教育,到别人那儿去时,大步走到门边,一边使劲砸门,一边高声喊:“哎,有人吗?……”举止特别粗鲁,这种行为对他人干扰很大,如果他人在修定,你这样去大声惊扰,会很危险。在《事师五十颂》及其它一些论典中,特别强调过开门等这些行为应柔缓。这些方面在世间也有许多规矩,有些人也做得很好,希望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的修行人,一定要从现在起切实注意。
水鸥、猫和盗贼,它(他)们的行为无声而隐蔽,因此能达成它们所求的目标;作为大乘修行人,举止也应恒常寂静。
“能仁”是佛的名号之一,从梵语直译过来是指清净调驯,能行持苦行的心识。以此义延伸,能仁也指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所以,此处“能仁”不能解释为佛,而是泛指我们所有修持菩萨行的人。这句颂词依藏文直译过来应是“能仁恒常如是行”,意思是说水鸥、猫、盗贼为了成办它们的所求,行动经常保持静悄无声;我们为了成办自他广大利益的大乘行人,也应该依靠这种寂静、安稳、调柔的方式,不能粗鲁莽撞。
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们都不要大声喧闹,有些新来学院的人,大声说话,有些人放录音时声音也很大,这些都有过失。有人认为这些过失很小,不大要紧,因而明知故犯。这种人需要注意,佛经中也说:水滴很小,也会使大器满溢;愚者积其恶,也是这样少许少许积累而起的。如《涅槃经》中说:“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一个真正修持大乘菩萨道的人,对一切细微学处,也会特别注意。我们如果对细微学处经常以“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渐渐地对大的戒律学处也会放松警惕,日复一日放逸下去,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
于他人处善巧求得的劝勉之语,或他人不请自说的忠言,自己要恭恭敬敬地听闻顶戴接受,应恒常恭谦地做众生之学徒。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为了顺利地成办善法,当恭敬地听取他人的饶益语。听取饶益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恭敬而又善巧地向他人请教,而得到善知识的教言。这方面我们大都知道一些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其中主要的是要恭敬、谦虚,请求教言时要善巧,得到教言后当精进依教奉行;二是“不请饶益语”,我们没有请求他人,但是他人好心好意给我们教诫。这时候,我们也应很乐意地接受,恭恭敬敬地听取。他人给我们的教诫,以智慧判断后,如果对自己的今生后世,对广大众生都有义利,就应很恭谦地将他当成善知识,像观想金刚上师一样顶戴、恭礼,在他面前以各种方式表示敬意、感激,并且将教言铭记在心,真实地去奉行。当然,我们经过正确判别,认为他的话不如法,或自己还不能完全理解接受等,可以不奉行,但对劝告者也一定要如理如法地恭敬,切不可显出不悦的脸色或露出不屑的傲色。
我们要圆满自己的德行,必须要保持谦虚,恭敬地做一切众生的弟子。以前宣化上人也说:“我是一只小蚂蚁,我愿意住在一切众生的脚下;我是一条道路,愿所有众生从我身上由凡夫地步向佛果。”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在日常中,我们从各个方面能听闻、阅读到一些世出世间的善说。对这些劝人向上、激发人类美好情操、善良人格的语言,应该加以由衷赞美。无论什么人,在讲说对众生有利的语言时,我们如果觉得很好,就应当在他面前或背后如法地赞扬。善天论师说:“凡是能对治烦恼的一切善说,实际上都是佛的加持,与佛亲口所说无异,所以应当赞叹。”这个教证我们一定要记住。无论什么形式的语言、书籍,只要真正能利益众生,使众生离恶趋善、对治恶业烦恼,其实质上都是佛的无边慈悲威德事业,与佛亲口所说无有差别,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去赞美。
为避谄媚之嫌,应该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并随和别人称扬他人功德;如果听到有人称说自己的功德,应思忖自己是否有所说之功德,而不应生骄傲。
“随和他人德”,在听到某人赞扬他人功德时,如果这个功德是真实的,我们也应随和,去随许他人赞美之词,切不可生嫉妒,去破坏他人随喜功德之善举。有些人听到别人赞叹任何人,都要在中间插言:“啊,这个人如何如何,很坏啊……”将在场人的随喜心全部破坏。这种过失无法衡量,他的下场也会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在《格言宝藏论》、《自我教言》等很多智者的教言中,也强调过赞叹他人功德,是修行人应有的人格基础。
一切行为都是让自他得到欢喜,而且这种欢喜难以用金钱买到。所以我们应当依他人修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
一个人心中始终保持安乐,这样对自己的人生、修行都会有很大帮助。心怀安乐者,遇到违缘、障碍,他心里很轻松,能妥善地处理,也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在世间,一些稍有智慧的人,他们运用了一点点佛法,一生中确实过得比常人快乐得多。我有一个同学叫泽比,是我从小学、中学到师范的同窗学友,现在是下罗学校的校长。他面白发黑,有双像天眼珠那样的明亮眼睛,充满活力,很喜欢唱歌跳舞。但他以前性格稍有一点忧郁、内向,后来进入甘孜师范读书,看了《格言宝藏论》等一些佛教方面的书籍,最后他懂得了“不论对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有太大执着,如果执着太大,心里就会有很多痛苦”,以此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去年我们见了一面,相别了十几年,他仍是很年轻,而其他同学都没有逃脱岁月流逝的雕琢,都显得有些衰老。我问他这十几年是怎么生活的,居然保持了这么年轻的容貌,他说:“我对什么都没有太大执着,家庭、单位,我总以一种淡然的心境去对待,好像没有经历过很大痛苦,我虽然没有出家缘分,但喜欢念心咒、看佛教书籍,一直不间断。对其它劳心之事,不得不做的就去做,做完了就扔到一边,没有费很大心力去执着。也许因为我这种处世方法,我现在过得很顺,心里总是流淌着欢乐,三宝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我看他确实过得比一般人要豁达快乐,真正从修学佛法中得到了一点利益。
喜悦的心情很难得到,偶尔得到也难以保持。我们以各种方便遣除忧伤苦恼,生起这种喜悦后,应时时刻刻以贤良、清净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帮助其他有情,使自他都生起安乐;还要借助别人行持善法的功德使自己生起安乐。每当自己听到或见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应真诚地随喜,这样就会以他人的善行,使自己享受同样的安乐,也使自己增上了善法功德,今生来世都能得到大安乐。如果我们相续中,有嫉妒等恶心,那在见到别人的善法功德时,肯定会生起烦恼,自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生起痛苦,给自己即生后世带来极大恶果。这种自己残害自己的愚痴行为,每一个有头脑的人,我相信都会如避毒蛇、火坑一样,迅速远离。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后世苦更增。
我们对别人修行善法的随喜,只是一念清净的认许、赞叹、欢喜之心,这种心念,对自己各方面没有一点损害。比如说他人布施了很多财产、行持了许多善法,我去至心地为他的善行欢喜、赞叹,这样我自己的财产、地位或出世间的闻思修行功德,会不会受到损害呢?一点也不会。不但无有损害,而且自己也会因此生起数数喜乐,净化嫉妒烦恼,增上了福德。同时,自己也会因此而向这些修行善法者靠齐,上进心会日益增长。这些善根在来世更会增胜,暂时能让我们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能使自己证悟无上安乐佛果。
世间有许多人往往因嫉妒而徒然自伤,而他们都不能自我觉察。有人一听到别人的功德,脸色就开始发生变化,内心如着了火一般,烫得他无法安坐……。这种人应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要生起这种恶心呢?汉地有禅师说过:“他家富贵因缘定,嫉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他人的安乐富贵是他人修习善业而得,自己贫穷无福智慧低下是自己修善法不力的报应,这些都没有什么可嫉妒、怨恨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如果想得到如同他人一样的功德,当尽力断除嫉妒,真诚地去随喜他人功德!胸怀坦荡、善良的人,一个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人,他会为所有人的福乐而数数生起欢喜心,所有人的福善功德因此而在他相续中同样生起。这样的人,福德善根怎么会不迅速增长、直趋圆满呢!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入行论》是寂天论师摄集经藏中有关大乘菩萨的修法窍诀而成。本师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所传授的有关谈话的善巧方便,已在此偈中很精简地集中,这些方便法无论你修习大小乘哪一宗派,都需要去学习。这些谈话窍诀,假如你能圆满地做到,你的谈吐一定会使听众倾倒叹服。
“出言当称意”——我们与别人谈话时,谈话内容、方式,要适合对方根机意乐。世间众生,各自的根机、习气千差万别,因此各自兴趣意乐也不同。有些话我们自己觉得非常好,但别人不一定接受,所以在谈话前,最好先对听者职业习性等各方面有所了解。如果先没有条件了解,也要在谈话时仔细观察,由对方表情而判断他是否对正在进行的话题有兴趣,如果对方生起了厌烦心,应迅速转变话题、方式。要不然,你不观察对方,自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而对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什么也听不进去。当然,我们佛弟子谈论的话题与方式,一定要随顺佛法,但是谈佛法的层次与方式,应该适机。大家都知道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是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见到医生就说适合医生的法;见到官吏就说适合官吏的法;见到农夫就说适合农夫的法……,应机而施教,不拘泥于框框套套。这方面的窍诀,靠知识面、生活阅历等长期锻炼与培养,方能灵活地运用。
在谈话过程中,所谈的话语要连贯。连贯之一是意义要连贯,即前言后语都要围绕主题,意义不能脱节。如果要换一个层次,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不要扯得太远,而且要加以说明;其二是语气语调等方面要连贯,谈吐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应保持统一连续。如果说话断断续续,也会因此而影响听众的兴趣。
“离贪嗔”指说话中要断除贪嗔的语言。在谈话时,自己须保持正知,保持纯正清净的语言,摈弃贪嗔染污意乐,使谈吐远离贪爱、嗔恚等不正语。在《海意经》中,详细阐述了我们修行人的语言中应远离衰弱语、粗诳语、炽燃语、不实语、贪顺卑下语、嗔害语等六十四种有垢语。在《十地经》、《法集经》等经典中,对此也有很多规定,尤其强调了以贪心、嗔心引起的语言,修行人必须远离。
“调适中”指说话声调要适当,高低快慢要适中,每次说话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一次说很长时间,话太多,别人听了会厌烦、记不住;说得过于精简,别人也听不懂。然后,说话不能太快,说得太快了,噼噼啪啪,别人没法听清楚,也无法反应过来;但说得太慢,一句话说上几分钟,怕耽误时间的人不愿听,坐下来听的人也很快就睡着了。还有音调高低亦须注意,说话声太大,像吵架一样,很刺耳,令人全身不舒服;但声音太小,对方听不清,也显得你怯弱等有许多弊端。当然,说话声调的快慢高低,在场合不同需要一定调整,但必须要注意能让听众接受,能配合自己表达的意义。这些需要大家在日常中细心揣摩,自己去学习。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本颂在藏文原版中,此偈词句顺序与此不同,“诚慈而视之”是最后一句。当然,译者在此作这样的调整也可以。
我们也都知道《六祖坛经》中说过:“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从实相上看,众生与佛无有差别;从现相上看,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佛,现在是佛之因。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对每一个众生也应如佛陀一样去恭敬。在本论的后面部分也说“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众生既然与佛同等,作为佛子的大乘行人,对三世诸佛都要礼敬皈依,那对众生焉能不去加以尊重呢?
此处已经很清楚地叙述了“诚慈视众生”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乃至未能任运生起尊敬每一个众生的心念前,努力去作如是的观修。关于尊敬众生这点,有些人在表面上做得很像,成天笑嘻嘻的,见到每一个众生时,似乎都很尊敬,但内心仍是对许多人不满:这个人是坏人;那个人是愚笨者;那个是下等人……。这种藐视心不改,他离菩提道就会越来越远。我们修行人应该心怀质直,表里如一,应当从内心去充分、圆满地认识众生对自己的恩德,众生的胜义本质与佛无二……。如果对这些道理生起了定解,自己也就会毫无虚伪将众生平等地观为父母,或进一步观为佛陀圣尊等,于无勤中,积聚起巨大福慧资粮.
热衷恒修善,或依对治兴。
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修持善业时,必须明白怎样才能成就大善业。如果不抓住重点,纵然我们用很长时间去修善法,也不能积聚起大福德资粮。此偈便为我们指出了成就大福德善根的几个条件:发心意乐加行——热衷;时间的加行——恒久;方法——依对治而兴;对境——恩悲福田。依靠这几个条件去修善法,功德非常大。在《亲友书》中也说:“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意思是若具足猛烈意乐、时间长久、对治违缘,对境依殊胜福田或悲田五种条件,无论修善造恶,其力量都非常大,与此处所言大致相同。
如果我们能具足——恒毅、长久发心、强烈意乐,切实针对烦恼、以恩悲福田为对境,而修持供养、布施等各种善法,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讲义中说过:“即使布施之物极微薄,但是依靠上述恩悲福田等殊胜缘起力,自己于很短时间内也能获得无量的福德资粮。”这些修善积资的善巧方便,如果我们没有通达,在修行过程中虽然花了很长时间和力气,但只能是事倍功半,福德资粮无法迅速增长。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我们修持善法,除了必须掌握如上所述的善巧方便外,对自己所修善法还要善巧地了解。如果不精通善巧,那什么法也无法修好。举个例子说:你要修持中观法门,首先必须先了解中观法门的内容,抉择胜见,具足此后方有修持基础;有了善巧的基础,还必须具足强烈信心,没有信心,修任何法也不会得到成就;具足善巧和信心后,还要保持恒常修行,因为修行是长期的事业,需要长久努力方能得到成功,历代高僧大德们都是将一生时间全部投入修行佛法事业,才使自己登上成就的殿堂。
在《格言宝藏论》中说:“常依他人扶持者,一旦此人会遭殃;犹如天鹅携乌龟,终于摔死于地上。”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只是倚靠他人,世间小事也成功不了,更何况说是天上天下最大的成佛事业。古人常说学佛出家,是三界中无比的大事,非帝王将相所能比。这样的大事只有靠自己勇猛无畏、果断地去清除菩提道上一切障碍,努力积聚二资,不达成佛彼岸,决不罢休。具足这样的气魄,方有成就的可能。
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的修习,应依次第层层增上而行;不要因拘泥于小小德行而舍去较大善法,善法大小应该在利他层面上去考虑。
“勿因小失大”——不要为小利而失大利。在修行过程中,要善巧于取舍。善法有大小之分,当自己的力量无法兼顾时,不要因小而失大,应舍小取大。比如说持戒与布施比起来,持戒功德相对要大得多,因此在修习持戒时,就应将持戒放在首要位置,布施次之。世亲论师说过:“如大海水与牛迹水,其量相差悬殊;持戒功德与布施功德亦如是,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因行布施容易,世间屠户等劣种人也可做到,但持戒并非如此。”要做到持戒,必须要对三宝有信心,有一定正知正念。这点大家都应明白,在求证菩提的修行中,要观察诸善法功德大小,不能拘泥于小善而舍大善。在《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为了一块糖,而将家里的金银财宝给了小偷,比喻有些人舍大利而取小利,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在我们修行中应切实加以注意。
在此取舍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教证与清净智慧来选择。到底何种善法能真正利益众生,并不是以一般凡夫所谓的好心好意抑或恶意之标准而定,因为凡夫人智慧低劣,看不到长远因果,有些事表面与其真实面有很大差别。再者,如果以智慧深入思辨自己的发心,有时虽然好像是利益众生,实际上大多数是以利益自己为出发点,为自私自利而行表面的利他之行,这样不但无有功德,反而有过失。所以在此过程中,必须用智慧来摄持,防止自己造恶业。现在这个时代,许多人口头上说得很好听:我要弘法利生,因而大兴土木造庙子、塑佛像、讲开示……,作很多表面上的善法,但真正目的却落在追求名闻利养、自己今生后世的人天福报上,这种作法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
明白了上述道理后,就应该精勤利他。具有深远智慧的大悲佛陀,为此对菩萨开许了一些身语遮戒。
在对众生作义利过程中,如有些行为不得不与律仪戒发生抵触,那时该如何取舍呢?如果为利益他人而犯律仪戒,会不会堕地狱呢?在此,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些开许,如果在真实地饶益众生中,不得不去违背身口的律仪,也可以开许。佛作这些开许,并非随意而作,而是依据他通达三世一切的甚深智慧与无边大悲心。“慧远具悲者”指佛陀,佛陀圆满了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能现见万法,如果众生造了恶业将堕落,佛陀能了知无碍,并依无缘大悲心,佛陀一定会挽救。所以,佛陀作的开遮,我们尽可依循而行。在对众生有很大利益时,佛开许一般情况下遮止的身口七支不善业等律仪戒(十不善业中的身语七支)。在《善巧方便经》中说:“商主以大悲心杀一恶人,摧坏多劫生死流转。”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转生为大悲商主行持菩萨行时,有一黑人持短矛者预谋杀五百菩萨,为了制止他因恶行而堕落地狱,大悲商主以宁愿自己下地狱的悲心,杀死了黑人持短矛者。依凭这种勇猛的发心,大悲商主圆满了十万大劫的资粮;另外也有公案说婆罗门星宿为了救护婆罗门女,而生大悲心,坏自梵行与婆罗门女成家,依此悲心,也圆满了一万劫的资粮。
在《学集论》中,也引用了《善巧方便经》,说出家菩萨为了利益有情,对别解脱戒的根本戒也有开许之处;《宝云经》中也有同类教证;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中(P204-217,此于性罪与别解脱戒差别)对此七支开遮广引《瑜伽师地论》而详作了阐述。佛经中的这些开许和遮止都是为究竟利益众生,在一般情况下,为了防止损害众生而作遮止,而在特别情况下,“由具悲愍非为恶”,不但不是恶行,而且是很大的善行。但这必须依靠真实而坚定的饶益他人之心,一般修行者只有相似悲心,所以不能开许,这些大家应详阅戒论。
总之,这类开许是佛以深远智慧观察微细奥妙的因果而作,是诸获得无染清净意乐的菩萨行境,是极微细难行之处。我们应当观察自心,自己不具足这种能力、境界前,应老老实实地遵律仪戒而行。而且,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类开许只限于身语律仪,对心意的遮戒,任何时处都没有开许。因诸法的善恶,都由内心意乐而决定,心不清净则身口诸业都不清净。
壬二、(以财法而摄受):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布施财物主要是在家菩萨所修的法。如果是出家菩萨,应以法布施为主,生活方面是以化缘乞食而行,如果乞得些微食物,应分成四份,三份用来上供下施,一份自己享用。首先,应供养安住清净戒律者——金刚上师和诸佛菩萨、本尊、空行、护法。这时须注意:对圣尊等殊胜对境应“献新”——即所得饮食在自己尚未享用前,以新鲜洁净部分上供,比如今天得到一钵饭,一杯清净的泉水,自己还未享用前,先取一点供养上师三宝,这叫“献新”。此处“住戒者”也包括持守戒律的梵行者,像乞食比丘、住山苦行的瑜伽士等;第二“与堕者”,堕者指因恶业而堕落的众生,这些众生中有的显现可见,如狗、鱼等旁生,有的隐相不现,非凡夫肉眼所能见,如饿鬼、地狱众生等。对旁生施食比较简单,一边施给它们食物,一边念一些经咒为它们发愿回向功德,愿它们早日离苦得乐。为饿鬼中阴众生施食,要念仪轨咒语加持,它们才能享受,在施食时,要以大悲心为它们回向功德,愿它们早脱恶趣等;第三“无怙”,指无依无靠的贫苦者,他们往昔没有布施、积累福德,所以现在非常贫穷,缺衣少食,处于极其悲惨境遇中。我们每次得到食物时,都应分给他们一份。这样上供下施后,留下的食物自己便可以享用了。在律藏中,对这些有详细规定。
在其它财产方面,出家人除三衣、钵盂、经书、法器(包括铃、杵、手鼓等修法必用品)之外,其余一切都应舍施。出家人的三衣不能布施,戒律中未作过开许,因三衣是出家人与外道、世俗人在外表上的区分标志,如果有人将三衣布施,可能他想还俗吧。有些人不懂戒律,觉得上师恩德很大,自己没有其它供养,就将自己的三衣供养给上师,这也是不行的。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人身是修习正法的基础。要修习佛法、度化众生,人身是关键,如果没有很大必要,绝不能随意去损伤身体。大乘菩萨学处中有规定,如果对众生利益不大,为小善而砍断四肢等身分,或经常不吃不喝,行一些无有义利的苦行,折磨自身,这是外道的行径,是绝对不开许的。我们修持正法的暇满人身,是往昔于累劫中持戒积福所得的善果,利用这个人身,可以圆满广大资粮,利益无量众生。这样宝贵的修法工具,如果随随便便损坏了,这是对自他众生极不负责的行为。
针对有福缘入大乘法门者来说,人身是极为稀有难得的珍宝,依靠人身宝,能够很快成就菩提,满足众生的各种愿望意乐。假如我们没有健全的身体,很多利生事业无法进行。在这个层次上,经论中宣说了人身是宝、是解脱舟、是我们在三界中度脱自他的好工具等许多教言。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我们一方面应认识自身的构成质地,不去贪执,不去为它造恶业;一方面应当有效地利用这个工具,让它充分发挥作用积聚大福德,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如果轻易损坏,无论显宗、密宗的经续中,对此都是禁止的。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世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悲愿”一词,在藏文中原颂为“大悲心”。悲心在不同层次修行人相续中,其层次也不一样。我们初入佛门的凡夫人,虽然有一些相似悲心,但这种悲心并不是那么坚固清净,因它毕竟是凡夫相续中的一种悲悯,有一些自私自利的成份。印度布布达论师说:“在尚未能平等观待亲仇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善天论师也说过:“凡夫出家人连三衣都不可舍弃,更何况身体呢!未登地前不可粗暴地布施自身。”根霍仁波切也说:“一地菩萨以上,方可布施自身,未登地前,即使于加行地,其大悲心尚未清净。”这些教证将清净大悲心与施身界限说得很清楚。
一般情况下,规定在大悲心未清净前不能布施身体支分,有两个原因:第一、凡夫悲心尚未清净坚固,故施身后极易生后悔心。一个身执未尽的凡夫,开始时因某种因缘,施身誓愿很可能生起,但真正一块块地将身肉割下时,他很难忍受这种苦痛,那时心里自然会生起懊悔之心,施身之功德全部毁坏。所以,在悲心未净前,舍弃身体是不开许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楚。道友们在心中可以发愿:为一切众生舍弃身体。但真正要实行,应于自己的大悲心清净时方可;第二、在施身时,应具备观察受施者的能力。如果对方是一些邪魔,专为毁坏你的身体而来,另外一些精神失常者向你索要身体,这两种情况不属于“利大”之范围,你贸然舍弃身体,不但没有义利,反而有过失。
“今世或他生,利大乃可舍”。如果施身时机因缘已经成熟了,那时就可以修持这种“难行”,但也有其限制——“利大乃可舍”。如果你具备了条件,而且能清楚地了知自己施身对众生有广大利益,此时你就可以布施肉身了。就像藏地的智光尊者(即天喇嘛(拉喇嘛)伊西沃,阿里地区的国王,后弃位出家。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振兴佛法,不幸落入到外道之手,吩咐其侄将准备救他的赎金用于迎请尊者,自己于监狱中圆寂),为了重弘佛法事业,毅然献出生命,以此而利益了广大众生。汉传佛教中,为了佛法、为了利益众生而献出自己生命,这类公案也有不少。像近代的敬安禅师(八指头陀),为制止庙产兴学之风而殉身,便是其中很明显的例子。我们如果也具备了清净悲心,真正可以利益广大众生时,将身命奉献给佛法事业,佛经中也是开许的,而且以此能积累起广大资粮,能更大地利益有情。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在修习饶益有情戒时,以讲经说法去引导众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修行。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广述了说法的功德利益、方法等。我们在此不作广述,因这个问题在《大圆满前行》和其它经论中详讲过。一切想自我解脱及利益他人者,要经过如法地听闻、传讲佛法这一重要环节。在《妙法莲华经》中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我想这一句足以说明闻法的功德与重要性。但在传法、闻法时,有一定方式,循之如法而行,方有功德。华智仁波切说过:如果我们闻法方式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功德,反而有许多过失。
在传讲佛法时,对威仪不具足者不能说法,覆头、缠头是其中的两种。如果闻法者没有疾病,上师没有开许,不能戴帽、以头巾衣物或其它东西盖在头上,或缠在头上。当然,如果你有病、头痛,必须戴帽缠头,也可以开许。可是你无病无痛,这样去作有很大过失。这一点在藏地作得很好,但在汉地一些地方有点奇怪。去年我看到一本香港的佛教刊物,上面有一张照片:法师在上面讲法,听席上的居士都戴着帽子……,其它一些地方,这种现象也不少,这种规定不知出于何处。根据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制律仪,说法时必须注意二十五种威仪,其中对不准覆头、缠头等规定得很清楚。不管你是哪个宗派,对佛陀亲口所宣的律藏总该承认吧。希望你们在听法、传讲佛法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在闻法时,必须要脱鞋、盘腿或跏趺而坐,而且要很端正。有些初学者可能不懂,在听法时穿着鞋,坐势也很不合威仪。如果你是受了戒的出家人,这样做有佛制罪,如果是居士,也是犯了自性罪。
恭敬心和信心是闻法者必具的两个条件,如果不具足,很难得到闻法功德,也容易生邪见。如果你处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暂时不去听,坐下来清净自己的相续后,再去听也不迟;如果你是传法上师,对这样的听法者,也应暂停传法为宜,不然对自他都有一些损害。
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也是依靠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而成就。华智仁波切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晋美甲维尼格),以前在深山岩洞中闭关苦修多年。有一天他走出山洞到外面休息,那天阳光明媚,湛蓝天空中缀饰着朵朵洁白的祥云。如来芽尊者仰望着天空,见到有一朵白云向他的上师智悲光尊者所住方向飘去,他当时想:“那朵白云下面,我的上师就在那儿啊!”难以忍受的猛烈念师之情与不可思议的恭敬心、信心,使尊者昏了过去。最后醒来时,智悲光尊者所有的大悲智慧已完全融入了他的相续,师徒慧心成为无二无别。大家想想,像这种信心与恭敬,如果自己也具足,那么自己早已获得了成就。
对无人陪伴的女人不要讲法;对智慧浅薄者也不要说深广的法义;对于深奥、浅显的佛法,应该同等地恭敬,并依次第去传授修习。
我们在学院中,都是为大众说法,不会遇到这种对无伴女说法的情况。但我想你们男众以后到汉地去弘法,会不会遇到,很难说。现在在国外与很多地方,这类情况似乎是屡见不鲜。有的法师带着女侍者,开车、拿行李、端茶送饭,有时候是司机、有时是秘书、有时是弟子……。闹得别人在背后议论纷纷,自然生很多邪见、非议,这种作法,对自他究竟有无利益呢,大家自然清楚。我们在座的男众,以后在弘法过程中,如果你要弘扬佛法,去真实地利益他人,最好不要带着一个女众到处跑,这样没有什么意义,也不会有什么利益。尤其你如果是个凡夫人,久而久之,世俗情爱很容易将你缠缚。阿底峡尊者说过:“出家比丘最大的魔障是什么——女人”,无垢光尊者更是给后学者反复阐述了男众修行人最大的障道因素为狡诈之女人,每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都应“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在《月灯经》、《宝积经》里也讲了女众各种过失。女众的烦恼确实比较重,再加上有很多不共过失,在末法时代摄受女众,我有时想如果不是大菩萨是不会有什么意义。
你们女众想要如法依止上师,首先自己的发心一定要清净。现在末法时代,有一些女众,在依止上师时,恭敬心和贪爱心交织在一起:“啊,我与这个上师、活佛、堪布有如何如何不同因缘……”“这个法师和我特别特别熟悉,他吃饭的时候如何如何,他的衣服……”到处信口胡言,而且这类语言据说比较普遍。请这类人好好内省一番,如果你真与上师有不同因缘,也对上师特别熟悉,那这种说法就另作别论;如果没有,是不是这种言论与你受的戒律有些触犯呢?说这种话,你自尊自重的人格、还有上师的事业各方面肯定有很大危害。如果是个正常人,即使与上师有某种特殊因缘也不会说,没有的事,世人往往为了某种目的自我吹嘘。分析说这些话的发心、涵义,其言外之意无非是说自己与某上师关系很紧密,或者有某种超乎他人的亲密,以此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而已。
前一段时间,上师如意宝也给了藏族尼众一番严肃的教诫。她们倒不是对几位老堪布有贪心之类的染污,而是女人的另一项大烦恼——嫉妒,以此而互相之间喜欢争吵:这是我们的堪布,这是我的堪布……。将传法上师看作私有财产一般。上师如意宝说:“这些老堪布是给你们讲经说法的上师,与你们没有世俗关系,不是你们的……”女众的嫉妒心,普遍要重一些,如果不加对治,很多人在依止上师时,往往会因此而闹出许多是非,对上师的弘法事业,自己的前途都有危害。这类事件,往往是因某些女众宣扬上师对自己特别关心、赞叹等等,而导致她人生嫉妒,无中生有、添油加醋一番,大肆诽谤,最后闹得谣言纷纷,争吵不休。大家要如法地依止上师,先得将愚痴染污心与真正的恭敬心、信心区分开来,断除自相续中的贪心、嫉妒等染污。弟子依止上师应该是敬畏、崇敬、信任,以随顺于正法的清净心去依止,有了这样的基础后,才能真正去依止上师,一切都会有如法进行的可能性。
我们如果得不到一个很好的上师来引导,在荒凉的轮回死漠中,也就只有毫无目的地漂泊、受苦……,这些方面大家应经常去思考。我这个老人今天说这些话,也许对你们有启发、有利益,也许是无利吧,请各人细心地反省。再强调一遍:希望女众在依止上师时,将信心、恭敬心与贪心烦恼区分开,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信敬心。有了清净信敬心后,依止上师修习正法才有基础,才有了真正的圆满因缘。
第三、“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对所有佛法,无论浅深,人天乘的法至无上密法,都应以平等恭敬心去观待,不得有胜劣是非分别而行取舍。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如果说此乃胜法、彼属劣法,如是则为谤法。”这个界限、罪过说得很清楚,比如你说大乘法殊胜,声闻乘的法不殊胜,即已经谤佛法了;论中还说:“说此法应理,彼法不应理,则为谤法。”像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是应理的,汉传佛教不应理。”这种说法很明显属于谤法恶业。大家经常要注意,不然我们平时在谈话、辩论中很容易犯这种罪堕。如果犯了这种罪过,上师如意宝说过:“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违缘就是谤法罪。”当然,大家平时不会很明显地说:佛陀的某某法没有功德。但是有些人经常说:“这个法殊胜,那个不殊胜;只有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能修,别的法不能修……”这些说法确实是错误的。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针对众生不同根机意乐而宣说了不同法门,某种法不合你的意乐,但对某些众生,却非常适合、非常殊胜,我们以世间法如不同口味者吃饭来辨析,也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不论是哪个教派,藏传、汉传、南传、大乘小乘,所有教派都是圆融的,我们应当对所有教法都观清净心,平等地恭敬,这才是真正地弘扬佛法,续佛慧命。
对那些上根利器的学人,不应只教授层次粗浅的佛法;任何时处不应舍弃律仪戒而行;也不能以一些经咒来欺诳世人。
“不应舍律行”是说不论你证悟、见解如何,比如说你对中观离戏空性有证悟,但是你的行为必须依律仪戒而行,如皈依三宝、取舍因果等,这方面的规则不应违背。不管你证悟有多高,菩萨戒中断除罪业方面的律仪戒不能舍弃,这个原因,在《摄抉择菩萨地》中说:“此三种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犯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现在有一些人,总在别人面前宣扬:“现在我没有可修的了,善法也不存在,恶法也不存在,一切都是大空性,大空之中一切都不存……”他以此而舍弃律仪戒,做很多不如法的事,这种人唯有造恶业而已。莲花生大士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我们无论有多高的证悟,也不能舍弃取舍因果等微细戒律。为了引导别人,自己不能舍弃一切威仪,也不能劝别人舍弃行善断恶。如果因你个人的邪见邪说而断绝了他人行持善法的因缘,那你自己就罪上加罪,造了更大的恶业。
大乘菩萨广闻多学,掌握了种种善巧方便后,应针对不同众生采用不同方便法,应机施教,众生该以何法门得度,便传授他们何种法门。要做到这点,传法者必须要有一定功德。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说:“在末法时代要转法轮,必须要得神通,如果没有神通,转法轮很难进行,因为你无法知道众生的根机……”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也说:“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因此,我们应该广闻多学,在未成就之前,住在寂静的地方,为饶益众生而精勤修习。
壬三、(防护他人之不信):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在修习饶益有情戒中,也包括以威仪饶益他人的修习。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别人就会见而生信,且由此能引导众生进入对佛法的听闻、修习。反之,修行人自己造恶业,别人见了不生信心,也就无法去引导。
佛陀在世时,所住精舍的环境很优美,也保护得很好,这点我们可以从许多经典中看到。我们学院因处于高寒地带,所以自然环境不是很好,而且草地植被很容易被破坏,破坏后的自然恢复能力很差,希望你们多加保护。同时,个人生活垃圾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妥善处理,不能污染环境。如果我们大家共同协助学院环境卫生部门开展工作,保持一个清洁的环境,这样对自己修行也有利,外人来到这里也能生起信心、欢喜心。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吃饭时,必须要有良好的威仪,在戒律中,对此也有详细规定。不管是个人用斋或是大众过堂,应如法而坐。吃食物时嘴巴张得太大,食物塞满嘴,狼吞虎咽,这些都不合威仪。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呷呷(舌与上腭相碰声)、唏唏(喝汤声)、嚯嚯(吃到很烫的食物时而发声)等种种声音。应很稳重,小口小口慢慢地吃,一边护持正知正念,不要随食物味道而生贪嗔妄念。
在马车、床榻等隐蔽之处,不要与他人的妇女单独相处,所有会使世人不敬信三宝的行为,都应详加观察、询问之后而舍弃。
大乘修行人无论到什么地方,对那些世俗人不起信心的行为都应舍弃。不然,别人看你吃饭、走路、说话都不如法、都不合时宜,马上对你生起邪见。世间风俗习惯中的各种忌讳,如果自己知道,或者自己通过观察了知后,应尽量去避免;如果自己不太清楚当地的习俗,则应询问合适的人,详细了解当地各种忌讳,并随之舍弃与之冲突的行为;能让他人生信之事,应尽力去行持,这些很重要。上师如意宝说:“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自己的行为,应该让别人看起来很顺眼,能生信心。别人不生信心之事,都要舍弃,戒律里规定的学处,要老老实实去执行。”世间人不可能对所见一切都去观清净心,他们对出家人的评论,一般就是从外表威仪上去看,如果见到出家人行、住、坐、卧、吃饭做事都很寂静调柔,他们自然就会生起信心与恭敬,以此渐渐也能被引进佛门,修学佛法。
用手势给他人示意时,不要无有礼貌地用一个手指;应该心怀恭敬,平伸右手掌而示,指示道路也应用同样方式。
我们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在向他人询问道路或某地方时,如果他人很热情,很有礼貌地给自己答复、指示,那么自己肯定会对他生起感激与恭敬。作为修行人,能经常这样去如法热心助人,他人一定会对三宝生起信心与恭敬。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大乘修行人无论做什么事,行为必须寂静、庄重,不可轻躁、粗野。平时在走路或其它时候,无缘无故之中,手臂不要大幅度地挥动,身体各部分也不要有猛烈活动,像摆头、抖肩、踢脚……,这类行为在他人面前,都不能有。根索仁波切说:“如果有急事,或者有利益众生的必要,这些威仪也可以开许。”意思是遇到危险,像毒蛇、水火等,我们也可以大步地跑;有时遇到要利益他人的紧急事件,如别人掉到深水里,有人生急病需送医院抢救,救火等这类事件时,也可以去急速地行动。但除了这些时候,都不能猛烈地活动,整个身体的动作,应保持文静柔缓。
在给别人示意或打招呼等这些时候,也不能有很大动作,也不能大声喧闹,而应用很得体的动作,低声的语言,或用弹指给他人示意。比如说我们在一起劳动时,你要某人给你递件工具,可以用弹指通知对方,再用右手掌平指着工具示意,也可以低声地告诉对方;如果距离太远,不要大声喊叫,自己走过去就行了。在生活细节中,我们如果要时刻护持正知正念,这些威仪必须遵循。而一个内心能时刻保持着安宁寂静的修行者,外表言行也一定会如是调柔如法。在公共场合中,如果能恒时保持如法威仪,别人见到这种庄严稳重的形象,立即就会对三宝生起信敬之心。大家都知道现在泰国、缅甸等地区的人们,对三宝的崇信程度非常高,而其原因与南传佛教出家人的良好威仪分不开。
要护持众生,不让他们生邪见,而要他们生信心,得到利益,这点必须要靠我们护持好律仪,然后还要以智慧去观察、询问,在一定范围内,去随顺众生。比如说汉地有汉地的风俗习惯,藏地有藏地的风俗习惯,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都有一些特殊习俗,到了不同地方,我们就得仔细权衡分析,尽量断除他们看不惯的行为,以免他们生邪见。如果不去这样做,大乘佛法利益众生的根本愿望就会落空。假如你心中想:“反正我不违犯戒律,别人怎么想不管他们……”这种想法很危险。如果你要去度化众生,这种想法必须要纠正。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大乘佛子不去积极引导他们,难道能眼睁睁看着那些邪魔引诱他们跳火坑吗!
睡眠时,应如佛陀涅槃的姿势一样,朝着希望的方向右胁而卧;入睡前应保持正知正念,并下决心:醒后立刻起来。
佛陀趋入涅槃时,以无边智慧抉择到狮子卧式的功德很大,因而采取了这种姿势。我们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经常用这种姿势,习惯后也就能用这种卧式迎接死亡。莲师在《六道中阴引导文》中说过:“不管哪一道的众生,死时如果能保持狮子卧式,就不会堕恶趣,而且会得善趣果位。”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我们见到牛马等旁生接近死亡时,如果有机会最好让它头北面西,右胁而卧,这样它不会堕恶趣。我们自己家人亲友死亡时,也最好用这种方法来放置。”接近死亡的人,如果能采取这种卧式,会减少痛苦,安祥逝去,而且不会堕恶趣。前一段时间,士行比丘尼在学院圆寂时,就是以狮子卧式,很安祥地告别了我们。当时,我们有些道友很羡慕,也很感动,发愿在自己生命终结时也要做到这样,毫无畏惧,坦然安祥地卧着……。我想我们凡夫无论如何,最终都要死,可以说前面只有死路一条吧,不死的人一个也没有,为此我们应该经常观想,练习以这种卧式来迎接死亡。
在采取这样的卧式睡觉前,在内心应作想“正知并决志”。正知正念是要求我们保持明觉忆念正法,做一定的观修。睡眠时修法有很多,我们在讲密法时,也传过很多梦光明的修法,依之可迅速证悟法性,游历他方净土,获得种种变化、飞行等神通。在显宗中,也有一些梦光明的修法,比如在睡前,观想卧室里充满光明,或者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光明照彻自己,于光明境中而安眠。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也讲了麦彭仁波切的修法窍诀: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到人身,是小孩;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临睡观为临死中阴,已睡在做梦时观为法性中阴;早上醒时观想为下世。这样观修,无常之心即能生起,睡眠中也能保持清明的正知正念。
有些人在晚上睡觉时,经常做恶梦,妄念纷飞,有许多修行障碍。这些都是自己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没有采取狮子卧式等如法姿势,心里也没有护持正知正念而造成。经典中说:“脸朝上仰卧易生贪心;脸朝下俯卧易引发嗔心;种种不如法的卧式,会引生各种无明烦恼。”而以狮子卧式睡,不但不会引生无明烦恼,而且会生广大智慧,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希望你们当中没有习惯以狮子卧式睡觉的人,最好从现在开始,改正过来。不然晚上睡下去,早上起不来了,稀里糊涂地死去,多可惜!如果保持了狮子卧式,死神来了也不用害怕,也不用麻烦别人给你摆放身体。自己如法地躺着,只要心里忆念往生窍诀,也不用烦劳他人助念了。
这些威仪,每一个修行人理所应当在日常中恒常去如实行持。当然,对初学者有点困难,但只要自己经常保持正知正念,就一定能圆满奉行这些轨则。作者在正知正念品中讲述这些威仪,其原因也是如此。如果有了正知正念观照、守护三门,时刻提醒自己:“现在我在做什么?佛陀教我们应当这样走路、说话、吃饭、睡觉……,我应当去如法行事。”以此而将以前不如法的习惯改正。
我经常想:我们小学时所学的雷锋同志,他有许多行为是我们应学的。经常看到他的故事:为老人背行李、照顾病人、爱护帮助小孩……,尽自己的力量去利益他人。从佛教角度上讲,这些是菩萨行;从世间角度上去讲,是值得推崇的善良、崇高道德之行。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至少应该像雷锋同志那样,以慈悲去真诚地利济身边每一个人。能做到这点,你与所学的法才开始相应。
庚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分二:辛一、真实修持圆满支分;辛二、认本体而摄品义。
辛一、(真实修持圆满支分):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在“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科目中,讲述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各种修持菩提心的行仪,此偈是总结语。
本论在上面所讲述的各种修心之行,都是在引导我们恒持正知正念,守护、调伏自心,远离染污。如果我们不能守护、净化自心,烦恼就会乘虚而入,使自心受到染污。《虚空藏经》中说:有缝隙时,风就会吹进来;心有染污时,魔众就会有机可乘,所以菩萨一定要净化自心。我们如果没有恒持正念,守护自心,稍微现起一点染污心念时,魔众立即就得到机会,破坏我们善法功德。为此,当尽一切力量,修学各种净化心行的行仪。这些行仪种类虽然无量无边,我们初学者无法去一一做到,但本论在前面已经为我们列出了一些基本方法,引导我们去紧紧抓住菩萨学处的根本——以正知正念调伏、清净自心。只要我们恒时抓住这个根本,则自己的修行能真正合乎菩萨道,一切行为都变得有意义。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你整天念经、打坐、礼拜、修很多法,也是形象善法而已。我们不能执着外境形象,表面形象无论多么堂皇,如果心不清净,则不属真正善法,真正的善法要观待清净意乐。历代高僧大德最殊胜的教言都是教诫修行人要修心,要“修持净心行”,时时刻刻观察自心,让它保持清净智慧和慈悲,现起烦恼染污时,立即以正知正念去对治。作者在此说“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很简短一行字,然而是我们整个菩萨学处的中心。
当然,我们凡夫人虽然致力修学,有时候也难免起一些烦恼,犯一些过错,此时应当及时对治、忏悔,保护清净心。下面作者也给我们讲忏悔、净化罪业的方便法。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如果没有忏悔罪业的法门,那我们修行人肯定无法成就。初学者因种种业缘,对前面所讲的律仪,难免要触犯一些,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修一些忏悔还净法。修忏悔的时间、次数是白天、晚上各三次,不固定时间也可以,但最好于早晨、上午、下午、初、中、后夜六时中各作一次忏悔。
修忏方式是“诵读《三聚经》”。《三聚经》即我们通常念的《三十五佛忏悔文》,因文中有礼忏、随喜、回向三支修法,所以又叫《三聚经》。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对此特别重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提过,如果没有能力念修密宗忏悔仪轨,最好念《三聚经》来忏悔罪业。在汉文的《大藏经》中,这段忏悔文有几种译本,但都没有很大差别。我以前也提过很多次,希望大家将这段忏悔文作为每天的早晚课诵。这个忏悔仪轨非常殊胜,因三十五佛在因地发心时,特别发愿将来要遣除众生的罪障。修此忏仪者,能“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依靠三十五佛愿力加持,依靠自己的菩提心,能清净根本堕罪以外各种罪业。根本堕罪依其余忏悔方法,也可忏悔,如《学集论》中说:“梦见虚空藏菩萨,现前安住求忏悔。”通过修持虚空藏菩萨来忏除根本罪堕。而根本堕罪以外的违背菩萨戒仪罪,比如中下二品缠犯、四十五恶作等罪业,依《三聚经》可忏悔清净。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弥勒狮吼经》中说:“慈氏,后五百岁,正法衰微。颇有自称我是菩萨。彼等不护身语意业,多犯重罪,多行恶业……。我为净除往昔所造诸恶业故,乃为宣说三聚法门。”在此将《三聚经》的重要性与作用说得很清楚。在《优波离所问经》中也说:“若菩萨犯五无间罪,由女人所生罪,……及犯余罪,即应向三十五佛,昼夜独处,殷重悔除。”《三聚经》的作用如此重要,可惜有些人对此一点也不重视,迷迷糊糊地受了戒,每天犯戒造罪,但他们连忏悔方法也不懂,也从未有过忏悔罪业的念头,这些人确实很可怜。
忏悔给每一个犯有罪堕者提供了解脱机会,而对一般修行人来说,念诵《三聚经》是最相应、有力的忏悔方法。我们经常容易犯菩萨律仪的一些罪业,依靠这个忏悔方法能清净,这样重要的修法,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加以重视。雪域各派中,宁玛巴与格鲁巴的修行人对此特别重视,宗喀巴大师亲自作过三十五佛忏仪(见《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汉地净宗的早晚课里也有这段经文,但平时持诵的人,现在似乎是很少了。你们每一个觉得自己要忏悔罪业的修行人,最好每天不间断地诵修。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我们大乘菩萨要圆满护持学处,首先要清净罪业,在这个忏净罪业的修行中并不是每天只念《三聚经》或金刚萨埵心咒就可以了,还要很全面、很圆满地修持各种学处。
我们如果能熟悉这些教言,时时以之衡量、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去实际修习,那很快就会变成如法的修行人。我想这些修法,主要依靠的不是智慧,有些人智慧很好,但他不一定去投入实际修习,有些人并没有很高智慧,但他将上师、善知识的教言当作真正摩尼宝一样顶戴,认认真真地奉行每一个学处,功德也就不断地增长。有些人眼高手低,不愿从小处着手去修,有些人自暴自弃:“这些我做不到,算了吧!”这两种都是我们修行要坚决杜绝的毛病。因为《入行论》除智慧品外,所讲的不是甚深见解,而主要是一些心念、具体行为引导,而且很细致地将修行人平时不如法的心念、行为讲得很详细。我们如果不是眼高手低,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踏踏实实地依教奉行,哪怕是只做到其中一个偈颂所说的要求,那就比得到摩尼宝还要有价值。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个修行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后,为了利益广大有情,需要学习广博的知识。比如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及小五明等,世出世间的种种学问,必须要去学习、精通。佛陀说过菩萨行须从五明中去寻求;麦彭仁波切在《明镜论》中也赞叹学五明的功德,并引用佛经说:得地菩萨也要学习五明,何况是我们尚未登地的行人呢?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一个发无上菩提心的修行人如果去精勤修学世出世间学问技艺,福德怎不会时时刻刻地增长呢!因他所学的一切知识,如医术、木工、修钟表、养牛、种田……,这些知识技艺使他无论遇到什么行业的人,都可以“同事”,可以有方便去利益度化他们。菩萨学习世间学问,不像世间一般的人,世间一些发心不清净的人,他们去学习世间学问,对众生、自己都不会有利;但大乘菩萨以菩提心摄持,他所学的一切都会转化为利益众生之力量。藏族人的俗话说:“智者以善巧方便摄受,一切都变成智慧;医术高明的医生,他眼中所有的草木全都是药材。”大乘菩萨所学的一切学问都会变成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因此他知识越多,积累资粮也就越快、越多。
不论是直接或间接,一切作为都应该是为了利他;而且是为了利益有情,将一切功德都回向无上大菩提。
饶益众生的事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地饶益众生,如讲经传法,引导众生弃恶行善,或者布施衣食财物、救赎将要被杀害的有情而放生等等,有很多方法能够直接地饶益众生。关于放生,我一直恳劝大家,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行持。不论你发心清净或不清净,在众生遭受杀害恐惧痛苦时,如果你有办法将它们救出来,那就是直接地救度众生,使它们从怖畏痛苦中得到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以放生仪轨加持它们,让它们听闻到佛的名号、经咒,种下究竟解脱成佛的种子,暂时也得到生人天善趣之福报。这种直接利益众生的善法,我们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也不能放松,哪怕只是去救护一个众生的生命,也值得大家去精进努力。我想你们当中谁也具足这种能力,即使最平凡的出家人或居士,你们也有能力劝别人放生或自己去解救几条生命。在现在这个时代,放生是最直接、最易行的救护众生,而且对弘扬佛法也具非常深远的意义。
直接饶益众生,对那些具备大能力的高僧大德来说,有无量善巧方便,如灌顶、传法、讲经、修法,通过他们的加持引导,无量众生趋入安乐、趋入解脱彼岸。但一般初学佛法者,没有这种能力,此时可采取另一种方式——间接方式饶益众生,这种方式包括自己诚恳地发菩提心、精勤地闻思修习等等,这一切都是间接利益众生。
在修持菩萨行中,所有善法功德都要毫无保留地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自他的究竟菩提。不管功德大小,只要你能作这种发愿、回向,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众生将有无法思量的利益。这一点,在《华严经》等许多经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在前面讲七支供时也说过。发愿回向能将善法功德总集起来,集中力量去成功愿望,这是饶益众生最殊胜的方便法。因我们凡夫暂时没有能力去广利众生,但修此方便法,以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及自己清净意乐的力量,对众生决定有广大利益。
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舍弃精通大乘法义并守持清净菩萨律仪的珍贵善知识。
大乘具相善知识,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善巧大乘义”,他能够精通大乘法义,对菩萨学处能通达,能善巧摄受、引导弟子。如果他不是广闻博学,也要对大乘法门的整体有一定了解,通达其中内外密意;第二、他必须要安住于清净菩萨律仪。大乘律仪总言之包括于愿行菩提心,如果大乘善知识相续中有大慈大悲心,具足殊胜菩提心,则有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如果不具菩提心,那任何人去依止,实际上得不到什么利益。真正具相的大乘善知识,必须要具足包括大悲与智慧的真实菩提心。这种上师是真正的如意宝,千百万劫中也难得遭遇。如果得到了这样的善知识摄受,那自己即使遇到命难,亦不能舍离。在《四法经》中说:“摩诃菩提,在有生之年,纵遇命难,亦应依止珍宝善知识。”依止上师的必要、功德与依止方法,我们已经反复讲过,历代传承上师也给我们有许多教言。在大乘法门中,如果学人不去依止一个具相善知识,那么佛陀的教言,没办法去全面理解、去摄集要义次第修行。没有善知识加持,自心相续也很难得到清净、成熟,无法从凡夫习气中解脱,修行也就始终无法成功。
应该如《华严经》中吉祥生传所说,去修学依止上师的方法。关于这些事师法及其余菩萨学处,只要阅读大乘经典就可以知道。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关于这些依止善知识的学处,以及其余一切菩萨学处,只要去阅读大乘经典即能了知。本论中对于菩萨戒具体戒相没有详细讲解,在此所讲的是以正知正念去守护菩萨戒的根本方法。关于菩萨戒的具体学处,在大乘经典中《华严经》与《宝云经》叙述得比较详广;其它的如《地藏经》、《大乘四法经》等也有一些论述。作者在此告诉我们应该去翻阅这些殊胜经典,学习大乘菩萨的具体学处。
经藏中广泛宣说了菩萨学处,所以应勤于阅览经藏;其中首先应阅览详述根本堕和忏罪法的《圣虚空藏经》。
大家仔细观察汉传佛教学佛者中间,传来学去好像常见的只有几部经,《无量寿经》、《金刚经》及《法华经》等等,其它许多经典都放在藏经楼了。很多人已出家多年,不要说去阅览众经,连十部经的名称都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过。唐玄奘、鸠摩罗什、义净这些大译师呕心沥血译出的宝典,现在似乎无人去重视了。
佛陀的教言如果完全靠别人讲解、传授,这是不可能的。你们当中大部分人智慧也够,各种顺缘也具足,只要你们勤奋好学,一定能广博地通达佛陀的教言,能得到经藏中很多珍宝。能够真正有一批人去如是修学,去住持弘扬正法,佛教也就不会变得只有形象而已,望诸位努力!
亦当勤阅读,学处众集要;
佛子恒修处,学集广说故。
“亦当勤阅读”,在藏文原颂中是“亦当再三阅读”的意思。作者在此特别教诫我们要深入仔细地研读《学集论》。《学集论》是作者依据阅藏时的经钞,整编而成完整的菩萨修学体系,有二十七个摄颂,长行四千二百颂,共十九品(汉文译本只有十八品,大正藏32册P75-145,共25卷)。这部论著叙述了广博的菩萨学处,引经有一百零五部之多,中间也有精辟的论议,《入行论》内容绝大部分出于《学集论》。如果不看《学集论》,要学好《入行论》,有很多地方恐怕是有些困难,因为《入行论》大都讲得较精简,而《学集论》是一切学处要义总集,讲得非常细致。列出其十九品的名称,大家也许就会从中看出一些:一、集布施学品;二、护持正法品;三、护法师品;四、空品;五、集离难戒学品;六、护身品;七、护受用品;八、清净品;九、忍辱品;十、精进品;十一、阿兰若品;十二、治心品;十三、念处品;十四、自性清净品;十五、正命受用品;十六、增长胜力品;十七、恭敬作礼品;十八、念三宝品;十九、增福品(此品在汉译本中附在十八品末尾)。寂天论师深入经藏,给我们留下了这部二十五卷的论著,希望你们真正想通达广大菩萨行仪的人,一定要去再三研读。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要。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对上述那些广博的经论,如果没有时间去研读,作者告诉我们可以先读《一切经集要》。这部论典是作者在阅藏时的札记,词句、内容都很精简,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引用大乘经典宣说了大乘菩萨学处,极具有窍诀性。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亦应去阅读龙树菩萨著的两大论典——《学集论》、《经集论》。阅读这些殊胜的论典,对大乘菩萨的各种学处,一定能很详细、全面地了解。
凡是经论中未遮止之处,都应精勤地修学。为了维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所有了知过的学处都应该认真去行持。
佛陀所说的这一切学处,其目的是让所有众生都获得究竟利益,让大乘佛子循之引导众生,对三宝生起信心、恭敬,渐渐趋入解脱之道。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为了维护世人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世间真谛(轮回因果)的信心,应当尽一切能力去修持所有学处。
我们在听闻了菩萨学处后,也应为了保护世人对三宝的信心,为了让世人得到利益,应尽一切力量去切实地依照学处行持,不能将这些学处放在书面上、停留在口头上。这是真正关系到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的大事,在《宝鬘论》中说:“如行非法事,世人皆不喜,一念恶心招,多世痛苦果。”在《宝云经》中也说:大乘佛子为了保护众生,圆满资粮,一切言行应该如法调驯寂静。这些教证都说得很明白,我们按律仪如法地行持,一方面自己能积累资粮,另一方面能维护世间人对三宝的信心,保护他们的福德善根,于内于外,都关系重大。如果以为护持律仪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无关他人,这是错误的观点。当然,一个修行人触犯学处,如果不忏悔,就一定会感受痛苦,因果不会虚妄,这是没什么说的。但是他违犯学处,危害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还要关系到佛法弘扬和他人升堕。因为他人见到修行人的放逸行为,会以此而退失信心、生起邪见、甚至诽谤三宝,导致他们造恶业而堕落恶趣,也导致世人对三宝失去信心。
所以,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地行持学处,去护持“世人心”。如果有能力,应尽量让别人增上对三宝的信心。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也应竭尽全力不去放逸行事,以防摧毁世人的信心和善根,导致自他生生世世的痛苦。
辛二、(认本体而摄品义):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情状;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此偈是本品内容的总结。在本品中,阐述了我们受持菩萨戒后,为了守持学处,而以正知正念守护身心。这些内容综合总摄而言,就是教诫我们于一切时中,应如法地以智慧观察三门,不为烦恼所转,不陷于无记状态,而使自己的作为顺于学处。这件事,是修行人首要大事。因为凡夫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不省察自己,经常对自己的心念言行不能及时如实地了知,不能如法去舍,以此而经常为烦恼所转造恶业。假如我们在每一个行为前,都能用智慧去观察,如法地分辨取舍,那怎么会有造恶业的机会呢?
这些学处需要身体力行,只是口头上说说,怎么能获得利益呢?就像只是阅读治病的药方,疾病怎么可能会治愈呢?
我们学佛,首先要闻思正法,闻思后必须要去修行。听闻佛法当然有功德,但要治愈自相续中的烦恼疴疾,必须要按闻思到的佛法妙方去服用良药。于实践生活中以佛法为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改过除习,这就叫服用正法甘露,实践修行。修行并不一定要你整天闭关,而是要你保持正知正念,净化自心烦恼染污。如果不能保持正知正念,天天住在山洞里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喜欢远离人群,以为这样就是修行,这并不一定,如果你不能依佛法去行持,恒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三门,就像憨山大师所说:“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出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的修行不要寄托在外境上,听闻正知品中所述的修行窍诀后,走路、说话、吃饭、睡觉、……任何时候,都应如说去以正知观察三门,以正念恒系自心,渐渐地改变不良习气,使一切行为都步入正道,成为一切心念、言行都如法如理、都能利益自他众生的真正佛子!
多言无益,唯望诸位恒时观身心,安稳如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