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间(81-90)
-
作者: 星云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375
-
星云大师:迷悟之间(81-90)
81.克星
人生都是在“烦恼”中饱受折磨,修道人就是烦恼的克星。《法华经》云:“不怕烦恼起,只怕觉照迟”;人有八万四千烦恼,故大藏经也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烦恼,如“五停心观”也说:用“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用“慈悲观”可以对治“瞋恨”,用“因缘观”可以对治“愚痴”,用“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用“念佛观”可以对治“妄想”。“贪瞋痴”三毒再强,也有“戒定慧”三学作为它的克星。(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高处不胜寒》)
82.真实和谎言
有一个寓言:“真实”和“谎言”一起到河边洗澡。先上岸的“谎言”偷偷地穿上“真实”的衣服,“真实”百般请求,希望归还,“谎言”怎么也不肯归还给他。但是,“真实”自有其理念、骨气,说什么也不肯穿上“谎言”的衣服,最后只好一丝不挂地走回家。从此,人们眼中只有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受人尊重;赤裸裸的“真实”反而被人看不起,这就是世间上真假的颠倒。
83.大地的生命
佛教里友一位菩萨,叫做“地藏王”。为什么叫“地藏”?有三个意义:一是能“生”;二是能“载”;三是能“藏”。
佛教里的睒子菩萨,每走一步路,都怕踩痛了大地;每丢弃一张纸屑,就怕垃圾污染了大地;每讲一句话,就怕声音太大吵醒了熟睡的大地。(同上)
84.旅游文化
在佛教里,阿弥陀佛也是提倡旅游的,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民,每天早晨都要“各以衣(衤+戒),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观世音菩萨也是“旅诸国土”,到处游化。甚至真正的旅行家其实是出家人,行脚僧到处云游参访,就是现在的自助旅行。(同上)
85.人生无量寿
一个年轻人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几岁?老者回答:“四岁!”青年人位老者信口胡诌,是在跟他开玩笑。老者说:“实在是因为我过去的日子都是盲目的生活,知道这四年来我才知道,原来人生的意义是在于服务奉献、为人利众;因为只有这四年的生命才真正活得有意义,所以我说只有四岁!”(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生命的密码》)
86.选对象的缺点
选对象的优点不一定是好,缺点也不一定不好。以娶妻来说,晋朝的许允,经媒妁之言娶得一房妻子。当洞房之夜,初见新妇,一看面容丑陋,甚为不悦,乃问妻曰:“女子应有四德,所谓妇德、妇容、妇言、妇工,请问你有几德?”
新妇曰:“四德之中,我具备三德,唯少妇容而已!”
许允不悦,新妇反问他:“君子有百行,你具备几行?”
许允说:“我百行皆备。”
新妇讥嘲道:“君子百行,以德为先;你今日见我,好色比好德过之,竟然还说百行皆备。”
许允听了新妇的当头棒喝,自觉羞惭,后来二人恩爱有加,白头偕老。(同上)
87.以疾病为良药
佛陀说:学道的比丘要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时候健康的人不知道疾病的苦处,有一些疾病正可以给自己一些示警,给自己一些体验。能够知道“有病方知身是苦”,就容易体会世事无常,就会知道要发心、向道。由此看来,疾病固然要吃药才能痊愈,然而事实上,疾病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帖良药。(同上)
88.嫉妒心理
甚至连佛教界的人士,也会在言语上流露出“嫉妒心理”,例如:我就是“不建寺庙”,我就是“不收徒弟”,我从来“不写文章”,我就是不喜欢办“弘法活动”。你不喜欢建寺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收徒弟、不写文章、不办活动,又有什么了不起?只是,这些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嫉妒心理已经跃然纸上,显露无疑了。(同上)
89.善用零碎时间
唐伯虎曾说:“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岁,一半又在夜里过去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的岁月,当中要吃饭、拉尿,还有多少的挫折、多少的忧伤、多少的烦恼!”
所以,就算是人生数十年寒暑,也如银行里的存款,也是有限、有量、有尽,因此要好好地利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分秒必争”;《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所以,生命中的一分一秒,确实都不允许我们轻易地放过。(同上)
90.拙处力行
“巧”与“拙”,一般人皆喜欢巧,不喜欢拙。
但是,巧言令色、巧诈虚伪、巧取豪夺、投机取巧,巧得心机太深,巧得花样台多,不但不能让人欣赏,反而令人感到可怕。所以,不是真正的“巧”,不如“拙”比较好;“拙”就是实在、至诚、本分,就,是按部就班的“拙处力行”。
郑板桥一生服膺“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此即所谓“取巧”不如“养拙”。一个人若能“心细身拙”,有时候更比灵巧重要。
所谓“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要得巧攻,必须付出许多笨拙的苦功。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希望当生成就;是薄地凡夫,哪能容易立地成佛?速成的东西总不能持久,能从“拙处力行”,做人才能弥久芬芳,做事才能历久成功。(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