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间(71-80)
-
作者: 星云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374
-
星云大师:迷悟之间(71-80)
71.棒喝
棒喝是禅宗的一句专有的名词,意思是:老师教导学生,不一定要用柔软语言、不一定要用开示说明,只要大喝一声,或是给你几下棒打,让你自己去省思参悟。
棒打,是出自有名的德山与黄檗禅师地教学;大喝一声,是出自临济义玄禅师的风格,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
棒喝看起来是体罚,是责备,但又是非常的慈悲、非常的含蓄,一般不够资格的学生,是不容易得到老师的棒喝。马祖禅师的一喝,让百丈禅师耳聋三日,黄檗和临济师徒,不得道者是三十棒,得道者也是三十棒,这是禅的妙用,也是最高的教育。
佛经里也有以骑马来比喻教育:上等的马,只要有人坐上去,它自己就知道要走;二等的马,需要扬鞭才了解要上路;普通的马,就必须用鞭子打在其身上才会跑;劣等的马,即使你鞭打它,它不但不跑,反而睡在地上。
中国的教育一向是“严师出高徒”、“师严而道尊”,我们到寺院参拜时,看到拿着宝杵的韦驮与笑容满面的弥勒。不论是韦驮的宝杵,或是弥勒的笑容,都是在说明对众生的教育,有时会给你以力的折服,有时会给你以爱的呵护,就如同父母教育子女有“父严母慈”的方法一样。(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生活的层次》)
72.三寡
清朝曾国藩先生,一向被认为是重视修养的人,以“三寡”最为人所效法。
此三寡就是:第一,寡思虑以养神;第二,寡嗜欲以养精;第三,寡语言以养气,诚哉斯言也。
第一,寡思虑以养神。思有两种,一是思想上的考虑,二是思念上的忧虑。人需要的是思想见解,而不是思虑妄想,因其对身心无益也。
第二,寡嗜欲以养精。欲,要持之以中道,世间人都有欲,但是当利欲熏心,且超过了头,就是所谓的欲火焚身了。
第三,寡语言以养气。语言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要节制,才不会伤元气。(同上)
73.回归
回归,就是回到原有、原点,或是回归本有、本质的意思。
落叶归根是回归;饮水思源是回归、认祖归宗是回归;迷途知返是回归;发露忏悔,也是回归自己清净的本性。
佛陀哉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说人们流浪生死,而不能回到本有的涅槃。
每年的秋季,总会有无数的鲑鱼,逆流而上产卵,这就是回归故乡的生死之旅;毛蟹每年在时序前后,成群结队地历经劫后余生,回到大海传宗接代,这就是为让生命延续的回归;诗人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落花腐化后,成为养分的回归。
回归,是离乡游子的愿望;回归,是迷途知返者的向往。
现代人,迷于外境尘劳,而失去本自具足的真心,就如赵州禅师,八十岁时出外行脚,及至归来,才知道空费了草鞋钱;明朝的憨山大师,也慨叹地说:“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人们一味地向外追求,而流浪他乡,走了许多冤枉路后,才知道汲汲追求的宝藏,其实就在自我心中。
回归,固然要靠自己的反省,还要有外在的因缘,以及善知识的引导。
是游子,就回归到母亲的怀抱吧!(同上)
74.心的触动
心能让人上天堂,也能让人下地狱。如唯识家所说的“一水四见”,众生面对相同境界时,因各种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见解认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心,时而在天堂,时而在下地狱,如此周转不知多少次。我们也可以说,人的一生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坏心就常常下地狱,一生中,天堂、地狱来回无数万次。
《心地观经》说:“心如流水,念念生灭;心如大风,漂游四处;心如猿猴,跳动不已。”所以,心的触动是喜怒周转,而且是善恶无常的。
人要学会不动心,要听无声的声音,看无色的世界,处不动的环境,要做到“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因为世间的“风吹幡动”,实为己之心动而。(同上)
75.生活的层次
人类的生活随着精神层面的提升,而有不同的层次。
第一阶层的生活,是物质的生活。物质是人类维持生命所需,也就是居家日用、衣食住行的满足。为了追求温饱的物质生活,所以必须要有工作、必须要有劳动,所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所以物质的生活,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
第二阶层的生活,是精神的生活。人类在衣食住行生活满足后,就要求精神层次上的所得,所以人就必需要读书求知、增加智能,需要爱情、需要娱乐、需要运动,让精神生活得愉快泰然。
第三层次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有了精神的生活外,还需要有艺术的生活,例如文学、音乐、绘画,人们需要这些来涵养自我的心灵,来增加品味与气氛,以不落于低俗。
第四阶层的生活,是宗教的生活。人类有了物质、精神、艺术的生活后,必定要提升自己超俗的境界。所谓宗教的生活,就是要有信仰,要超越,要自在,要解脱,要有希望,要有未来,要让心灵升华,超越人我的生活。
人类不断地升华生活品质,就是为了达到心灵的解脱,求取自己本来的面目,真正做到自己的主人,甚至把自己融入于天地间,与宇宙同在,与万物共存,那就是所谓宗教的生活了。
人生如《法华经》所说,“盲龟浮木”、“人身难得”,所以在宗教里,所能得到的安然、自在、超越、涅槃,那才是生活的最高层次了。(同上)
76.突围
有人问三祖僧璨:“如何解脱?”禅师反问:“谁束缚你了?”问的人仔细三思后,说:“没有人束缚我呀!”禅师说:“那我已经为你解除束缚了!”
所谓“束缚”,往往是自己束缚自己,如果不能从自己的束缚中突围而出,那就是最失败的事了。我们好名,就被名位束缚了;我们好权,就被权势束缚了。贪瞋好色的人,就被贪瞋财色束缚;无明欲望的人,就被无明欲望束缚。所以人都是因为有“我”,不能从“我”突围而出,一生一世都被“我执”所囚,看起来要想突围而出,还真是需要大费一番周章呢1
禅师参究“什么是本来面目”,经年累月,忽然透出了消息,所以悟道就是从思想的迷执中突围而出。
有为的人生应该从束缚中、从包围你的境界中突围而出,突围出来,才有你的前途,才有你的成就。(同上)
77.往生
“往生”一词,不只是佛教徒百年之后,发愿投生到佛国净土,叫做“往生”。世间上,凡是流动的生命,从此处迁徙到他处,都应该叫做“往生”。
小的树木移植后,才更容易生长;秧苗经过插种,才能长大结实。徐风流动,空气才会清新;流水潺潺,才更见清澈。搬家乔迁,此处不住,“往生”他处;此地的职业告一段落,迁往他处就业,这许多都可以名之为“往生”。
现代的移民,都是感觉此地不宜居留,要迁“往”他处“生”存。女孩子嫁人,要“往”夫家“生”活;学子前“往”学校苦读,以便将来创造“生”命的意义。所以难怪佛教把到佛国净土,定名为“往生”。
“往生”一词非常美好,他让人感到生命不是死亡就算结束了,此间死亡,只是肉体老朽后的淘汰,生命可以依其目的,往生到更善更美的去处。因此一般佛教信士,对于人之生死,看得非常平淡,因为他知道,这一期的色身毁坏,继起的生命又会在他处流转,何必要为生死挂碍呢?
人的一生,就拿人体的新陈代谢来说,也都是“昨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因为细胞的繁殖、生死、代谢,能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体,一直在生生灭灭中不断老化。(同上)
78.两难之间
在佛教的历史上,佛陀为了普应群伦、利益众生,在王位的继承、家庭的责任与出家的修道相抵触时、,同样深感处于“两难之间”。然而,当他成就佛道后,再度看到出家前的妻子耶输陀罗的时候,依然地对她说道:“我虽然对不起你一个人,但我对得起所有的众生。”
历代高僧中,才华出众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当时为了拯救全国的民众,受到吕光将军的要挟,必须娶公主为妻;他抉择与小乘的持戒与大乘的菩萨行,同样处于两难之间。(选自星云大师《迷悟之间·高处不胜寒》)
79.竞争力
根据动物学家研究,老鹰的凶猛、强势,与它的母子喂食有关。老鹰每一次均会生下四、五只小鹰,因为它们的巢穴一般都筑在很高的地方,老鹰捕食不易,每次猎捕回来的事物,不是依着平等的原则去分别喂食每一只小鹰,而是强者争抢而食,弱者最后只有活活的饿死。如此,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世代相传,所以老鹰一族就愈来愈强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等”、“公正”不一定能成为组织中最好的淘汰制度;一个组织若没有适当的淘汰制度,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定律中,将会被淘汰。(同上)
80.算命
元朝有一名道士,自称“神机妙算”。有一天,三个士子结伴赴京赶考,便想算算命运,卜一卜应考的吉凶,只见道士掐指一算后,伸出一根指头,士子好奇,问道:“此中何意?”道士说:“此乃天机,不可道破,届时自有分晓。”
三人走后,道士的侍者忍不住好奇,问道:“道长,刚才三位士子,究竟谁能考中呢?”道士说:“此中奥妙,不言而至。一根指头,中一个,也对;中两个,表示一个不中;中三个,就是一齐中;三个都落榜,表示一个也不中。不管任何一种结果,答案不都全部显示在这里头了吗?”
甚至命运也不要算命先生为我们算,我们自己就可以为自己把命运算好。有诗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是受者;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的命运不都尽在其中了吗?所以改变命运,要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习惯养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可以做出各种善恶之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