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一节不共四加行之一:皈依、礼拜、发菩提心

  • 作者: 东宝·仲巴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718
  • 分享到:

第一节不共四加行之一:皈依、礼拜、发菩提心

A.关于原理的说明

一、皈依

1、什么是皈依?

皈依,其字面意思是认同、向往、信赖和归投,并可得到保护而产生安全感。在佛教中,皈依即是全身心归向三宝的意思。

根据皈依的对象和所发之愿心的不同,皈依分为:⑴世俗的皈依,即皈依还在轮回中的众生,如世间的神灵和魔鬼等;⑵小乘的皈依,即皈依对象为尚未完全开悟者,如罗汉、声闻注[1]和缘觉注[2],或皈依的目的是为个人的安全或解脱而皈依;⑶大乘的皈依,即为自利利他而皈依究竟开悟的觉者。

金刚乘的皈依属于大乘的皈依。根据皈依对象的不同分为:

⑴外皈依,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①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也就是说他自己彻底了悟万法注[3]实相、清净了一切的污染,并能以其所悟之究竟真理引导众生趋向觉悟,而且自己觉悟和使人觉悟的功德圆满的觉者,包括法、报、化三身注[4]法身—知悉一切,能洞察万法之本来面目及外相,是三身中唯一究竟真实者。报身—象征佛陀有上品菩萨之间的活动,他的“五决定”是:只居住于最高层次的佛界;以报身出现;只教导大乘法门;他四周只有十地菩萨围绕;他的存在直到轮回空尽为止。报身又称受用身,他充实生命的功用,启示和激励众生求取佛果。化身—佛陀在凡夫间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他可以是某一时代的佛,这是最高的化现。也可以是宗教领袖、清官、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等,这是一种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物。还可以是不起眼的凡夫、好心人。②法,从究竟的层次上讲是无一法可立,是超乎感觉、语言和意识的。为了让迷误中的众生了悟究竟实相,佛陀才随缘宣说了八万四千种方便法门。这种种法门后来为佛祖的弟子们(都是证悟的觉者)结集成佛经,加上历代成就者修行开悟和心得,以及对佛经的讲解和注释所撰写的论著,形成的《大藏经》,即是佛法的体现。佛法有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之分,是佛陀因众生根性不同而设的方便法门,并无高低和优劣之分,其本质都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和开悟。一个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法门,它就是最好的,否则可能就是不好的。正如宗萨钦孜仁波切所讲的:一个具足金刚乘根器的人选择了金刚乘,那么金刚乘对他是最快的成就法门;如果一个具有小乘根器的人选择了金刚乘,那么金刚乘对他来说是最慢的法门。我们皈依法,即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实修,直到开悟成佛。法还包含证悟。③僧,分为二种:真实僧—完全开悟者的团体,即登地注[5]的菩萨;临时僧—还没有完全开悟者的团体,包括已经皈依或出家受戒者、声闻、缘觉和罗汉等。这里的僧不是泛指出家人,而是指①阿罗汉和初地以上的菩萨,是已达见道位的圣僧,②由四个以上受持具足戒的僧人组成的清净僧团(因为佛曾说过,四个和合僧注[6]修法的功德与初地菩萨的相等)。

⑵内皈依,是皈依上师、本尊、护法和空行三根本。①上师,是所有加持的根本,他是成就后又以化身乘愿再来的觉者,他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总集化现,他持有从法身佛金刚总持而来毫不间断的传承法教和加持。因为被贪、瞋、痴、慢、疑五毒的尘垢严重覆盖的人们无法直接从佛的报身那里获得法教和指导,以活生生的肉身化现到众生中的上师,是我们可以直接依赖的怙主,是加持我们趋向解脱的根本。在金刚乘中,上师特别重要,他已涵盖了佛、法、僧、本尊、护法和空行,对于三昧耶清净的弟子,具格的上师包括了佛法的一切。②本尊,是所有成就的根本,他是修行者获得成就的具体榜样。修行者时时刻刻观想本尊,将自己凡夫的身、口、意三门与本尊身、口、意三密相应,当自己的三门和本尊的三密无二无别时,自己也就真正成就了。这是金刚乘迅速成就的殊胜法门。本尊,可以自己选择与自己特别有缘的佛菩萨,也可以请上师代为选择,后者更妥当些。③护法和空行,是所有佛行事业的根本,这里所说的护法,是证悟到究竟智慧后,不现佛菩萨相而以护法神的形象显现的觉者,他们护持佛法和修行者的修行或守护道场和伏藏等。空行,是通过修“无我”和“空性”而成就智慧的觉者,男性的称为勇父,女性的称为勇母或空行母。他们总是设法保护和提携修行者,使之修行事业顺利,尽快获得成就。

三根本,就其内在来说已包涵在三宝之中,将三者另外提出来,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总起来讲,金刚乘中的皈依,内外皈依合起来是六皈依,即皈依上师、佛、法、僧、本尊、护法和空行。

⑶密皈依,是金刚乘的胜义皈依,这是圆满次第的内容,这里暂不作介绍。

皈依不是举行一次仪式便告完成的事,它是入佛道之后还需要反复修持的内容。因为皈依本身不只是一种仪式,它是心灵的归投,它包含了佛法从入门到成就的一切法的奥义。正如莲花生大师所说:“一切法皆纳于皈依中。邪见者不知。”这种皈依的深度、广度和纯度都是随着修行人认识的不断提高、证悟的不断增长和习气的不断净除而不断拓展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念诵皈依文,不断地加深对佛法的认识,不断地思维上师三宝的功德和皈依的短程和长程的利益,直到证悟了菩提圣果,才算完成了皈依的修持。

⑷究竟皈依

从究竟的观点来看,只有佛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如无著大师所说:“恒常、无尽、坚固、胜妙的皈依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来薄伽梵圆满佛陀。“只是为了方便,权说诸种皈依。

2、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一个人真正下决心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趋入佛门的起点,是进一步修学佛法、直到证悟的基础,对任何一个学佛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正如冈波巴大师所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法地发菩提心呢?第一要具足大乘种性,第二要皈依三宝,第三受持七众注[7]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皈依是一切佛法大树的根本,贯穿在三乘佛法之中。”

皈依的功德很大,以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其万一。这里略举四点说明:㈠经中说:“入佛子及至涅槃,一切功德皆从皈依起。”一个人在未皈依时,由于他没有关于解脱与成佛的正知正见和无分别地行善的宏大愿力,他所作的善业导致的功德很有限,更难以增长,而且这种功德只能感得人天福报,福报再大也还是在轮回之中,不能获得究竟解脱。㈡经中说:“皈依者,四天王发愿常为护持,所求如意,此世后世,常遇三宝,易得人天福报或究竟成佛道。”佛成道时,天龙八部都来皈依,发愿为佛陀护法,并护持一切皈依发心的佛子,消除他们在修行道上的违缘和障碍。由于皈依时与佛结下善缘,皈依者在今生和来世便容易得闻佛法,免堕恶趣。所发善愿之力,能让他的功德不断增长,很快得到人天福报,乃至究竟成佛。㈢经中说:“净信皈依,如地上投金刚种子,能生胜果。”未皈依者,他做善业时大多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回向给众生,积累这样的善业,就如同将种子放置在仓库里,他不仅不会增长,还有可能被自己的瞋毒之害虫所蛀。皈依后所作一切功德皆回向众生,他的功德便如同将种子种到田里,会不断地增长。㈣皈依能获得上师三宝的殊胜加持和护佑。每个人都有体会,除非已经受过长期的训练,要不然,做善事是需要信念、努力和坚持之力的,而干坏事则似乎是一种自然的倾向。每一个众生在无始的轮回中都累积了无法计数的恶业,这种恶业习气处处阻碍着人们修行上的进步。要靠自己的力量在修行上获得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依靠世间的高官富豪或天人神祇也是不可能的,甚至还会误入歧途。只有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以自己勇猛的精进力去实证实修,才能较快地获得成就

3、皈依的时间

⑴一般性的皈依:从现在起一直到生命的终结;⑵特殊的皈依:从现在起,一直到证得菩提觉位。

4、皈依的利益

1、常遇佛法,趋入内道;2、能作法师,为众所依;3、昔作恶业,皆悉清净;4、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5、一切所作,皆得成办;6、常具广大福德之因;7、不堕恶趣;8、速证菩提。

5、皈依的戒律:

皈依,自然地就有相应的戒律建立,这是保证皈依能生起究竟利益的法则。不遵守一定的规则,皈依很可能变成一句空话,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皈依不应该成为世间法的一种点缀,它是人了生脱死的头等大事,与皈依相应的戒律也就是非常关键的事。

皈依戒就一般性来说,应遵守⑴宁可牺牲重大利益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也不放弃皈依;⑵遇到任何(心灵)困难和痛苦,除三宝外,绝不依赖其他对象;⑶常向三宝和其代表物做身口意的忏悔、供养、顶礼、祈请并回向;⑷尽量带领其他人皈依三宝。

皈依的特别戒律有:⑴自皈依佛,永不再皈依邪魔外道和世俗的神;⑵自皈依法,永不再皈依外道邪说,舍弃一切危害众生的思想和行为;⑶自皈依僧,永不再皈依外道徒众,和其同情者。这三条皈依戒包括了皈依愿的“根”,如果违犯了它,皈依愿就破了,这是要十分警惕的。

如何持守好皈依戒呢?至尊DB法王噶m巴邬金赤列多杰告诉我们:⑴“心要完全溶入佛法,培养安详而谦卑的胸怀”;⑵“语言要与佛法相契合”;“一举一动要与佛法相符合,舍弃不善的行为。”

皈依的重心:观想六皈依处,思维六皈依文的意义。

二、礼拜

礼拜的意义:向三宝三根本诚心叩拜顶礼,⑴可累积不可思议的功德。经中说,一个人只要恭敬地向三宝合掌,就可获得十种利益,包括:貌美和侍从众多。虔诚行一跪拜,就可获十种利益:面貌姣好、气色红润、言谈雄健、慑服同事、天人垂爱、圣人为伴、健康长寿、富甲一方、转生高贵、解脱自在。当一个人以大恭敬心向三宝三根本作一次大礼拜,他身体五体投地时所覆盖的灰尘有多少,他所累积的功德就有多少,他将多次转生为金轮王。⑵可以消除自身的很多罪业与障碍。

三、发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层意思,一是上求佛的究竟智慧,以达成自己的开悟解脱,此为究竟菩提心;二是以慈悲心普度一切有情众生。慈,是给一切众生以快乐;悲,是拔一切众生之苦。此为相对菩提心。

㈠两种菩提心:

1、相对菩提心,即慈悲心,它的生起和圆满又有两层次①愿菩提心,就是不断地发愿:我要为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②行菩提心,即实现菩提心愿中承诺的一切善业,同时思维:为达目的,我要努力修习并成就大手印。

2、究竟菩提心,即智慧,即明心见性,是真实本性的证悟,能了悟万法之真如实相。究竟菩提的达成,依赖于相对菩提心纯正慈悲力量的发展,相对菩提心的最终圆满,则有赖于究竟菩提心无碍同体智慧的成就。

三种发心:⑴国王的发心,发愿利益众生而行大愿,而得证悟;⑵船夫的发心,发愿自利利他,与其他众生一道成佛;⑶牧者的发心,发愿一切众生因自己的善业功德而开悟成佛,自己将在每一个众生证得等觉之后,才开悟成佛。各人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发心去做,最终皆能获得正等正觉。

㈡菩提心的训练

究竟菩提心的训练,是心之究竟本性的发现,是大手印的修习,暂不多作介绍。这里重点介绍相对菩提心的训练。

1、愿菩提心的训练

⑴菩萨愿(戒):发菩提心的训练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所有的修持。发菩提心的训练,必须要持菩萨愿(戒),否则,一面作出承诺,一面破坏承诺,发菩提心的训练便会无法进行,也就谈不上修大乘和金刚乘了。菩萨愿(戒)的内容很多,有两条基本戒律,不管你是否正式受过菩萨戒,它对你都存在,初发心者起码要注意戒除以下两点:①心理上遗弃众生,即对任何众生怀有恶意,如“即使有机会帮助他,我也不肯”,或对别人满怀厌恨、嫉妒或忿怒,希望他倒霉。②违反菩提心的态度,如心中想:“我无法帮助别人,我不如做一个凡夫!”或者认为:“菩提心的利益并不那么大,去修小乘做个‘自了汉’好了!”

⑵违犯菩萨愿(戒)的忏悔:如对自己的菩萨愿有毁犯,应在三小时内忏悔,否则菩萨愿就被破了。诚心地忏悔可以补救菩萨愿(戒)。方法是:观想皈依境在前,向一切圣众表白:⑴承认自己的错误—此为忏;⑵真诚悔惧,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此为悔。然后念皈依文,重宣菩萨愿,然后观想皈依境化光融入自己,让心安住。

⑶避免忘失菩提心的“四黑业”:⑴为了欺骗上师或其他应受崇拜的人,而有意地撒谎(即使是开玩笑);⑵让别人为他们的善行懊悔;⑶公开或私下非难讥讽任何众生,即使他只是在口头上发了菩提心;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身口意方面欺瞒或出卖别人。

⑷力行“牢记菩提心的四白业”:⑴在任何情况下都说真话;⑵尽己所能敦促众生行善和信奉佛法;⑶称赞众生而非责备,即使是平凡的众生;⑷把别人的福利当作自己的事情,愿意一切众生生生世世幸福快乐。

2、行菩提心的训练:

⑴实现菩萨十事①以信为根,依赖阿阇黎;②勤习圣法;③诚心助人,永不停息;④小心避免浪费的行为;⑤帮助众生道业成熟,而且不执着于由此产生的功德;⑥不惜身命,坚信佛法;⑦永不满足于自己所作的功德;⑧勤积智慧;⑨牢记最高的目标;⑩以善巧方便追求自己所选定的目标。

⑵修持六度①布施,②持戒,③忍辱,④精进,⑤禅定,⑥智慧。

⑶运用四无量心你一旦开始大乘修行,就该把佛法的重心——四无量心当作你最关切的事。

①慈:希望众生都登上他们过去不曾享受过的幸福境界,让他们都做好事,积善因。

②悲:希望众生从今日起都脱离苦海,让他们不再做坏事,不要积苦因。

③喜:为别人身心都快乐而高兴。

④舍:视众生如母亲,谁也不比谁更重要或不重要。对于别人不论远近亲疏,都无偏好心或憎恶心,众生平等。

⑷自他交换

①当你幸福快乐的时候,你要以智慧、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不要无所事事。当你呼气时,要观想你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一切功德都化成白光,布施给六道一切众生,口里念:“当我快乐时,愿我的功德流入他人,愿他们在我之前成佛。”

当你被病或魔所困、被闲言碎语或无名怒火所恼,你不要去责怪别人,而要承担起其他一切众生的苦难。当你吸气时,要观想众生的惑业痛苦变成黑气融入自己的心中,口里念:“当我不愉快时,我愿承担众生的一切痛苦,愿苦海干涸。”

②要多发现并称赞别人的优点,不要挑剔和谈论别人的错误。别人的优点是我们的榜样,别人的错误实际上是我们心不纯洁的投影,我们只管修正自己便是。要将自己的善业、善根及智慧回向给他人,别人错误的过失由自己来承担。

④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不要理他,你只要以慈悲观想。当别人给你恩惠时,你应满怀感激,作为利益众生的动力。并将这种无瞋与感恩的心扩大到六道一切有情众生。

作此修行,请参考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

㈢发菩提心的意义

经中说:“如果你希望圆证佛道,你并不需要学许多法门,只要一个法门就够了。那一个就是菩提心。”单是发菩提心,就可以洗净无数的恶业,而且无限地扩大善业。你从一瞬间的菩提心所获得的功德,远胜过以铺满恒河沙数的珠宝的广大国土供养每一尊佛。我们不要提及它无限的福泽!它是整个佛法的心脏。

一个人,只要他发菩提心,就可以走上佛法大道;如果他不发菩提心,他就走不上佛法大道。因为再大的善行,如果没有菩提心,那只是轮回到六道中较好去处的路费;善行再小,如果有了菩提心,它也是成佛道上的资粮。

发菩提心的重心:发愿将自己的一切完全奉献给所有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得解脱。不管你在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要建立每一种向善的品性。

B.关于实修的指导

一、皈依、礼拜

1、皈依境:

双腿盘坐,全身放松,心平气静。

观想:在一个清静辽阔、富饶翠绿、开满鲜花的草原中央,有一个湖泊。湖中有八功德水注[1],湖上空有歌声悦耳的天鸟在鸣唱。湖中长着一株独茎的如意树,树分成五枝,四枝分别指向东南西北,一枝在中央直指上方。各树枝枝叶繁茂,状若阳伞,树上鲜花竞开,结满宝石的果实。

上师:在如意树的中央树枝上,有八只狮子合抬着嵌有珠宝的宝座。宝座上覆盖着天界的丝绸,丝绸上有一朵千叶莲花。千叶莲花上有一平铺的月轮,月轮上端坐着你的根本上师。上师现金刚总持相:身湛蓝色,一面二臂,双手交叉胸前(左里右外),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握银铃,眼神充满慈祥,头戴宝冠,身上佩有耳环等八块宝和五件彩衣(合称十三吉祥物),上衣是由五彩缤纷的丝绸制成的,下裙是红色,金刚跏跌坐,具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满心欢喜,身放光明。

在上师的头顶上垂直坐着大手印传承的历代上师。由下而上是:噶m巴及司徒仁波切等其他传承上师、冈波巴、米拉日巴、玛尔巴、洛卓仁钦(印度成就上师)、金刚总持。围绕在传承上师周围,坐着伟大的印度六教授师、帝洛巴、那若巴及嘎举四个支派的成就上师、历代仲巴上师。大手印传承上师和印度、西藏其他成就上师们象一团彩云一样围绕着上师金刚持。

本尊:在东方(上师的前方)的树枝上有一朵莲花,莲花上平铺着日轮。日轮上有一具尸体,金刚亥母立于尸体上。另有上乐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大幻化网、金刚卡巴林、卡都金刚沙那、卡拉阿里、山姆迦、大威德、时轮金刚等本尊及六密续中的一切本尊,并有许多眷属围绕。

佛:在南方(上师的右方)的树枝上,狮子宝座上有莲花月轮,本师释迦牟尼端坐月轮上,周围有贤劫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围绕,皆各坐在莲花月轮宝座上。

法:西方(上师后方,图中看不到)的树枝上,有佛法的十二部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和密乘的密续。所有经续皆以彩虹色彩的细布包扎。各经的头端(左端)对着观者,并有金色经名标示。经续中的(藏文)子音和母音,自行高声朗颂。

僧:在北方(上师的左方)的树枝上,大乘菩萨(包括八大菩萨,和贤劫的菩萨、小乘的声闻、僻支佛,坐在莲花月轮宝座上。还有舍利佛、目键连和阿难尊者及十六位长老等,也坐在宝座上。

护法:如意宝树下,有无数的护法(智神),包括护法、守者、勇父、空行母。最主要的是二臂玛哈嘎拉,玛哈嘎拉尼,四臂玛哈嘎拉、六臂玛哈嘎拉。

说明:

1、皈依境不应观想成所看到的图画那般大小,应观想得广大无边,自己也完全融入到其中。

2、观想的对象要做到“成竹在胸”,是要经过相当的训练的。初学的人,观想时总会“顾此失彼”,这是难免的。可以从很小的局部的观想开始,逐渐熟练到较多部分的观想,最后才能达到一念之间观想对象就清晰地显现在意境中。

3、初学的人观想不清楚,并影响修法的质量,关键是心专注于皈依境并真切地“感觉到”皈依就存在于你面前的虚空中。

4、观想时,不要过分着力于思维,要将思想尽量放松,在一种“有意无意”之间来观想。也不可漫不经心那样又会丢失了观想。有一句话叫“有意无意是真意”。

2、礼拜:

正身直立,双手自然下垂。观想自己站在平原草地上,面对皈依境,自己的父亲在右,母亲在左,四周还有无量六道众生围绕(其中还有自己的仇敌、幽灵和各种魔鬼,他们无量劫以来一直想对你报仇)。带领自己招集来的这无量众生,皆以身口意一同向皈依境顶礼,每人都合掌祈祷、礼拜,同时念颂皈依文:

首先,双手合掌,捧至额前,以拇指根处接触前额,代表对皈依境中诸觉者身之虔诚恭敬,祈求身的加持(观想一切觉者额部的种子字 <嗡>放出白光,融入自己的额部)。藉此,清除自己身方面的恶业,并能了悟法性之身。接着,双手接触喉部,代表对一切觉者之语的虔诚恭敬,祈求语的加持(观想一切觉者喉部的种子字 <阿>放出红光,融入自己的喉部)。藉此,清除自己语方面的恶业,并能获得成就者六十种语方面的加持,能无碍地弘扬佛法。最后,双手接触心的部位,代表对一切觉者之意的虔诚恭敬,祈求意的加持(观想一切觉者心部的种子字 <吽>放出蓝光,融入自己的心中)。藉此,清除自己意方面的恶业,并生起两种智慧,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接着匍匐拜倒下去,前额、双手和双膝等五个部位都碰触地面(五体投地),向皈依境中的一切觉者顶礼,象征消除贪、嗔、痴、慢、疑五毒,并转化成“五智”。然后站起来,观想自己身口意诸业障得清静,将以“五道”注[1]引领众生走向觉悟解脱之境。

礼拜要恭恭敬敬,不慌不急。念皈依文要思考它的意思,要满怀诚心与恭敬。注意力要一直集中在皈依境上,观想自己和众生都因做礼拜而产生了信心、虔诚和恭敬。

说明:

1、如果身体或环境条件限制,做小礼拜亦可。其动作与大礼拜一样,唯下跪后不作匍匐五体投地,而是双手平铺以额触地即可。

2、念一遍“六皈依文”作一次礼拜,注意念诵字句要清楚,要思维“六皈依文”的意义,礼拜要身心放松,专注于观想,不可心思散乱,不可急躁求快。动作应缓慢平稳,肃穆端庄,恭敬虔诚。

3、每天修四加行的时间,以清早为佳,此时精神饱满,头脑清醒,效果较好。如果条件限制或个人习惯,可以各人的方便而定。

4、修四加行应按次第而修,只有第一和第二加行可在同一时期交替而修。第三加行要在第一、二加行圆满后才可以开始修。第四加行则只有在前面三个加行圆满后才可以修习。在一座的修持中,以修一个加行为主,同时还应将其余三个加行作简修,以使四个加行在每座中达成圆满。

5、修四加行也应讲求连续性,以保持身心因修持而得到的进步有连续性,避免“走两步退三步”。所以无论如何,每天都要修,哪怕很少。

6、从开始修四加行起,就要将自己定位为修行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混日子的俗人。除了在座中修法之外,应断绝一切身口意恶业,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消遣。随着四加行修持的逐步深入,让心灵日渐生起强烈的出离而归向佛法,直到身口意全然地归投于三宝;业障日渐减轻而身心安宁;福慧二资粮日渐增长而具有很强的修持佛法的能力;在心灵上与上师日渐相应而获得殊胜的传承加持,直到成为具有修持大手印的内在条件。

二、发菩提心

(1)念“菩萨戒文”,

念“菩萨戒文”,以产生为众生求取正觉的愿望。

(2)念“欢喜祈愿文”:

①自欢喜愿文:

②他欢喜愿文

因发了愿,自己就是菩萨了,故心生欢喜,祈求遍发菩提心,圆满菩萨行。

(3)念“菩提心祈愿文”

(4)念“四无量心祈祷文”:

说明:

念诵上述发愿文和祈祷文时,要深刻思维它的意义,不可“有口无心”地念完了事。

三、皈依境化为光

观想皈依境化光时,按如下的顺序而行:①一切勇父、空行、护法、守者化光融入主尊二臂玛哈噶拉之中;②一切佛化光融入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之中;③一切本尊化光融入主尊金刚亥母之中;④一切圣僧化光融入主尊四臂观音之中;⑤一切法本化光融入居于正中的一本法本之中;⑥金刚总持和一切上师、玛哈噶拉、释迦牟尼佛、金刚亥母、四臂观音、法本化光,同时融入上师金刚持之中;⑦上师金刚持化光,经头顶融入自己的心中。自己的身口意与金刚总持--也就是根本上师的身口意合而为一,不可分离。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无念,作无分别的禅修。时间越长越好。

说明:

这一段观想非常重要,如果一次观想不到位,可再次观想,直到你觉得你的观想明晰而实在。

四、功德回向

愿以此修行,速生正净信,

固持菩提愿,勇事菩萨行,

一切诸众生,普令皆如是。

▲皈依发心成功的征象

1、心中的业障得到初步的净除2、善根被唤醒,对三宝三根本生起了坚定的信心,不再有一刹那的怀疑;3、生起了初步的相对菩提心,并能将慈悲扩展至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乃至仇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