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八章我们为何不快乐?制约因素

  • 作者: 咏给明就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685
  • 分享到:


痛苦随恶念而来,犹如牛车车轮尾随拉车的牛一般。

——《法句经》

生物学和神经科学说明了当我们体验到愉悦或不悦的情绪时,脑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佛学则不仅能使我们更精确地明白这些经验,也提供方法帮助我们改变念头、情绪和所接收的对境,让我们可以在基本的生物细胞层次上,变成更快乐、更平和,且更慈爱的人类。

无论是主观地以佛陀所教导的正念来观察,或者客观地透过现代科学实验室的先进科技来观察,我们所说的“心”,其实是两种基本活动交互影响下的展现:一是本然的认识力(barerecognition,事物正在发生的那个单纯的觉性);二是制约因素,这个过程不仅描述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也决定了我们的反应。换句话说,所有的心智?动都是由“本然的感知”与“长期的神经元连接”交相作用而逐步形成。

我的老师萨杰仁波切曾对我再三谆谆教导,如果我想要快乐,就得学会去辨识并处理那些会引起冲动或性格惯性反应的制约因素。他教导的重点是,任何阻碍我们,使我们无法不带评论地如实看待事物的因素,即可说是冲动性的。比如说,如果有人现在正对着我们大吼大叫,我们很少会花点时间去区分什么是本来的直接感官认识:“哦,这个人提高了音量,正在说这个、说那个”,什么又是情绪化反应:“这个人真是个混蛋!”相反,我们倾向于将直接的认识和情绪反应混在一起:“这个人正在对我大吼大叫,因为他是个大混蛋!”

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退一步,客观地看看当下的情况,很可能就会发现,对着我们大吼大叫的这个人所恼火的事,或许跟我们毫不相干;也许他才刚被上司刮胡子,生怕自己被炒鱿鱼;也许他刚刚得知某个亲友生了重病,又或者他跟朋友或伴侣吵了架而没睡好。不幸的是,制约因素的影响力太强烈了,以至于我们很少会想到,我们其实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由于我们的理解是如此有限,因此通常会以偏概全,错认所有事实。

我们的见识如此短浅有限,也没有通盘了解事实真相,如何能作出适当的?应呢?套句美国法院开庭时都会说的话:“……(我所说的一切)是全部的真相,除了真相,还是真相”,在日常经验中,我们必须认出的“真相”就是“每个人都想要快乐”。然而很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寻求快乐的方式,反而让他们跟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如果我们能够认清一切情境的真相,那么我们唯一的反应就会是——慈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