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治所治之相(分五)
《赞法界颂讲记(未定稿)》 ︱ 龙树菩萨造 ︱
下面讲第三颂“如月及星宿,现于净水器,影像而显现,如是圆成相。”
有人问:“是不是名言当中也不成立显现分呢?”
回答:不是。就像在清净的水器当中,能够显现日月星宿的影像。同样,仅仅色等的显现也不是没有,而在胜义当中,这些都是以自体空,所以现空双运的体相圆满成就,就像水月一样,显现当体就是自性空。所以,佛在《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就知道,在名言当中存在缘起的显现,存在缘起的显现当体就是离戏的大空性,所以,缘起性空属于佛法的精华。这里也讲到这样缘起的内容。
七、圆成实之义:
初中亦为善,常恒不欺诳,
彼无五种我,云何我分别?
颂词中的“初”是指最初的凡夫位,“中”是指中间的学道位,“初中亦”表示不仅是最后佛的果位,连最初的凡夫位、中间的学道位,如来藏的自性也是善。这里所说的“善”是指胜义的善法,不是指世俗的有漏善法。为什么这里所说的“善”是指胜义善呢?因为大涅槃的体性毕竟安稳,所以称之为善。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上面也说:“由于自性无变易,以及胜善及清净,是故宣说此真如,与彼真金性相同。”也讲到无变易以及胜义的善法。这里就需要了知这样的观点,所以颂词上说:“初中亦为善”。
颂词中的“常恒”就是说如来藏的自性无有变易,所谓“无欺诳”是说如来藏为究竟的皈依处。
这样的内容在《弥陀疏钞》上也讲到:“恒者久也,常者恒之极也。大地虽坚,难逃坏劫,是恒而未恒。今此湛寂,推之无始,引之无终,亘古亘今,曾无变易,盖常然之恒,无恒不恒,非对暂说久之恒,云常恒也。”《弥陀疏钞》的内容就说到“恒常”的“恒”是久的意思,再加一个“常”字表示恒到极点。外境的大地虽然坚固,但是逃不过坏劫,三灾到来的时候,大地也会变成灰烬,所以是“恒而未恒”。而这个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没有前际,也没有后际,亘古亘今没有丝毫的变易,所以是常然的恒,不是观待“不恒”的“恒”,也不是观待“暂时”而说“长久”的恒,所以叫做“常恒”。
《弥陀疏钞》上又讲到:“真者不妄,以三界虚伪,唯此真实,所谓非幻不灭……不可破坏,故云真也。”三界的有为法都像空中的花一样虚伪不真实,“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唯一只有这个法界如来藏才是真实的,他不是虚妄的,不可摧坏,不可破坏的,所以是最究竟、最了义的皈依处。
《弥陀疏钞》上面又讲:“心体本自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离……即法宝;心体本自不二……即僧宝。故曰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念三宝。”(心体本自觉照,这就是佛宝;心体本自远离言说相、远离名字相、远离心缘相,这就是法宝;心体本自不二,这就是僧宝,所以说“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只是让人回归自性,了义的佛法僧三宝,唯一是法界如来藏,它才是不欺诳的皈依处。念念回归自心,才是了义的皈依。)所以这里讲“常恒不欺诳”完全说到法界如来藏圆成实它的本性确实是常恒的,又是究竟的皈依处,称之为真正不欺诳的了义法,才是了义的皈依处。
颂词后面两句“彼无五种我,云何我分别”,藏文的颂词当中不是“五种我”而是“二种我”。按照藏文的颂词来解释,“彼”是指自性胜善、常恒、不欺诳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就像水中显现的影像一样,没有人我和法我,为什么要分别“我”和“我所”等呢?就是分别不合理。
八、摄义:
譬如热时水,故名为热水,
是则其冷时,则名为冷水。
覆蔽烦恼网,是则名为心,
若离其烦恼,则名为等觉。
这两颂当中,其中第一颂是比喻,第二颂是意义。
第一颂比喻讲:比如,夏天中午的水叫做热水,冬天的水叫做冷水,虽然有热水和冷水的两种名称,但是热水和冷水都是同一种水的体性。同样的道理,虽然在不净位的时候叫做众生,叫做众生的分别心;在极清净位的时候叫做佛,佛的智慧。但是,如来藏都是一种,没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所以,如来藏的本性都是唯一、不二的,没有佛和众生的差别。所以从实际究竟实相的本性来讲,众生和佛是无二的,而且在自己心的本性上成了无二无别、一味一体。所以摄义我们就明白,显现上有差别,只是迷乱心识前这样安立的,实际究竟的实相当中,众生和佛没有差别,都是一个法界如来藏所摄的,都在一个如来藏的本性上成了无二一体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