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能治所治之相(分五)

《赞法界颂讲记(未定稿)》 ︱ 龙树菩萨造 ︱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的注释当中也说:“此种性如来藏或真实际、法界、现空双运之真如,以圆、熟、净三者究竟之力现前清净时称为不可思议智慧身。彼身由所化因缘和往昔愿力,显现种种调伏的神变,并且相续不断。”他老人家也讲过不可思议的智慧身,由于所化的因缘和往昔的愿力,在众生面前相续不断地显现种种的相。所以我们就明白颂词当中说“一切佛大愿,无所有无相”的缘故,在众生面前,无缘大慈大悲相应众生的信解而显现种种的色身。

⑵“自觉相应故,诸佛常法性”这是从各别自证智的角度来讲。“自觉”就是各别自证。“相应”就是和不生不灭的法性身相应。“诸佛常法性”就是诸佛与法界无二的智慧,远离了生灭,是无变的自然智慧。

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讲“常”呢?就是从法身自然本智不变不异的角度来说是常。为什么能够常恒呢?因为法性不生不灭,而各别自证智慧与法性恒时相应的缘故,所以智慧常恒。这样的观点属于大乘了义的观点。在《天台四教仪》上面也说:“常境无相,常智无缘。”(诸法的实相远离生灭而为无相,与这种不生不灭的实相相应的智慧,就是没有所缘的常智。)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上面讲:“自性无间续,三佛俱常住。”⑴法身自性没有生灭的缘故,是自性常住;⑵报身恒时不间断传法的缘故,是无间常住;⑶虽然在此方不显现,但是同时在他方显现的缘故,所以佛的化身是相续常住。所以我们就知道,佛陀的三身或者说佛陀的智慧可以说是常住的。

四、遍计所执之义:

如言兔有角,分别而非有,

如是一切法,分别不可得。

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是意义。

比如说“兔子有角”,我们分析这个“兔角”的自性,唯一是心的分别,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一个兔角。在三千大千世界里周遍寻找,也得不到一种兔角的实物,所以兔角是遍计所执。这里的“分别”和三自性中的“遍计”是一个意思。以这个比喻推开来看,其实能取、所取、人我、法我等一切法,都唯一是以分别念假立的法,要找它们的意义,根本不可得,所以都是一种遍计所执的自性。

弥勒菩萨在《辩法法性论》当中说:“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

五、依他起之义:

分析如微尘,分别不可得,

如初后亦尔,智云何分别?

这一颂我们以问答的方式来作解释。

有人认为,上面一颂当中兔角的比喻虽然可以成立为遍计所执,但是把一切法决定为遍计所执,他无法接受。他就问:虽然没有像兔角一样的遍计法,但是牛角并不是没有。同样,虽然遍计所执之义没有,但为什么没有遍计的基——五蕴的显现呢?如果没有,那就应成没有业果,应成没有道和道果的过失。

我们首先破牛角的比喻,我们观察牛角,它的上方不是下方,下方不是上方,这样牛角就分成上方和下方的别别两分,然后上方和下方又分别可以这样分析,这样不断分析下去,一个牛角就分成许多的微尘,所以粗大的牛角根本没有实体,只是一堆微尘的假合相,在外境上本来没有牛角的存在,所谓的牛角唯一是我们的心识假立的法。

不仅牛角不可得,连微尘也是不可得的。如果有一种实有微尘的话,那它一定是不可分的法,因为可分的东西就不是实有的法,但是,无分微尘以正理观察也是不成立的法。比如,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当中讲:“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成极微。”(无分微尘以四方和上方、下方六个微尘围绕,如果它和六个微尘有接触分,那就成为有六个方分;如果没有接触,那就应成微尘同住在一个微尘的位置,这样须弥山也应成一个极微尘那么大,有这样大的过失。)

这样遮破无分微尘之后,就知道不单单是兔角,其实一切色法,大到须弥山,小到极微尘,完全和兔角一样,根本不成立。所以,所谓的色蕴也唯一是以分别心分别而已,心外的色法毕竟不可得。

除了色蕴,其余的受、想、行、识四蕴就像微尘一样分析,也同样成立唯一是分别,除了分别之外,实有的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所以,本论当中说:“分析如微尘,分别不可得。”

具体以胜义理论观察受、想、行、识方面,在自空中观的论典当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里只简单提一下。受、想、行、识四蕴合起来就是内的心法。如果按照时间来作分析,就可以把粗大的分别心,分成一个个刹那,而且前一刹那不可得,后一刹那不可得,现在这一刹那也不住。这样一分析,就像剥芭蕉树一样,最后实无所有,根本没有实法可得。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就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显现,都是依他起的相分,依他起的相就是依他起法,这样的话,我们确实就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显现仅仅是因缘积聚的缘起法,都是依他起的一个相,没有实有堪忍自体的成立。所谓实有的五蕴和兔角一样,唯一是遍计所执。

下面讲“如初后亦尔,智云何分别?”意思是色等一切五蕴诸法,从本以来就是无生的,如是后面也没有坏灭,中间也没有安住,所以一切时本来没有生灭,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分别生灭等呢?没有必要分别,因为没有实有存在的缘故。

六、缘起之义:

如是和合生,和合亦坏灭,

一法自不生,云何愚分别?

兔牛二角喻,此名遍计相,

依住于中道,如善逝法性。

如月及星宿,现于净水器,

影像而显现,如是圆成相。

第一颂讲到:虽然没有实有的生灭,但是名言当中在迷乱心识前,显现因缘和合而产生果,因缘消散而坏灭,就像对于阳焰产生水的错觉一样,实际意义中没有一法的生灭。为什么凡夫愚人分别生灭等呢?这样分别没有任何道理。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上也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第二颂讲到:凡夫分别兔子头上没有角,牛的头上有角,认为兔角虚假,牛角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分别而执著。但是实际以理观察的时候,不论是兔角还是牛角,都同样没有实有存在,仅仅是以分别而显现,都是无而现有的迷乱。所以,论中说“兔牛二角喻,此名遍计相。”如果能够舍弃生灭有无等的边执戏论,那就是安住于离边的中道,由此就和善逝法性相应。

颂词当中的“中”是指远离一切边的真实性。“如”是相应、契合的意思。所谓“善逝”就是如实去大涅槃而不再退没于生死海的意思。在《大乘义章》上面说:“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