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惟此。”】

“不乐著受用”:对内外一切受用不欢喜、不贪著。

“极敬”:对戒律极其恭敬,连微小的恶作罪也不造作。

“二无厌”:对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不生厌离,以及修持善法无有疲厌,即是安忍和精进。也就是,依靠安忍而能忍受有情的损害与种种苦行,依靠精进饶益一切有情,任何难行都能行持,心无疲厌,并且发起无量精勤。

“无分别瑜伽”:以静虑一缘专注而安住的无分别瑜伽,及以智慧对诸法都无分别的瑜伽。

“诸大乘唯此”:一切菩萨的行为唯一是此六者,大乘行为尽在其中。

【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由于趣入大乘的行为唯一是六度,因此,欲趣入大乘却舍弃六度,实际是自相矛盾。

小结:

一切大乘道(有法),以六度能归摄,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不贪著受用而恭敬学处,安忍依有情、无情所生之苦,于一切大乘道心不舍离,从而修行止观所摄的一切圣道,由此将圆满一切大乘。对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对受用不欢喜、不贪著,须依布施;恭敬学处而如理守护,须依持戒;对于依靠有情和无情所生之苦不生厌离,须依安忍;作任何善法加行不生厌离,须依精进;以寂止不分别,须依静虑;以胜观不分别,须依智慧。若无六度,则不能圆满一切大乘道,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五、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量决定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大乘庄严经论》中用的是“道”字,此处解释为方便。以下依次解释每一度分别是何者的方便。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对已获得的境界受用心无贪欲的方便(道),即是行持布施,通过修布施便能舍离对受用的贪欲之故。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 1 ,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为了追求未得到的境界受用,而引起勤作的散乱。能防止这些散乱的方便,即是持戒。因为若能安住比丘律仪,一切事业的散乱都不会产生。

凡夫散乱习气严重,分别心没有约束时,会不断向外攀缘、散乱。佛制定戒律,禁止了一切导致散乱的因缘,若能安住佛制学处,就不会趣向散乱、行持无意义之事。比丘戒断行的学处圆满、广大,若能安住比丘律仪,一切无意义的散乱都可以遮止。

【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不舍弃有情的方便,即是能堪忍,因为修习安忍便能不厌离怨敌损害等一切苦恼之故。

【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增长善根的方便即是精进,由发起精进能令善根辗转增长之故。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

净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后二度——静虑和般若,因为以静虑能压伏烦恼障、以般若主要能净除所知障之故。

【故六度决定。】

一切种类的方便,都包含在六度中,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 2 ,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不贪五欲境界的正道即是布施,因为舍与贪相违,施舍了一切所有,心也就无贪无执了;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内心散乱的正道,即是持戒,因为持戒可以约束自心,不令心趣入追求、经营世间琐事的散乱中;当有情以各种邪行损害自己时,能够不舍弃有情的正道,唯一是安忍;令善根不断增长的正道,即是精进;剩余的静虑和般若能清净二障,大乘静虑是压伏二障的正道,般若为根断二障的正道。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

不随已产生的欲尘散乱,自在而转的方便,即是无贪的布施。

【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

尚未产生之前,若要预先遮止、息灭,则须以戒律防止无有实义及具有邪义的散乱。

【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

行为恶劣的有情数量众多而且容易值遇,菩萨往往因此退失或舍弃利他,对此能对治的方便,即是修习有力量的安忍。

【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

对于众多清净的善法,要由长期修持使其增长,必须依靠思惟此善法的利益等,以发起恒常猛利的勇猛精进。(思惟胜利等,能让修善的欢喜心持续不断而且力量强猛。)

【暂伏烦恼,须修静虑。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

暂时压伏烦恼,须依修习静虑。摧灭烦恼种子和所知障,须依修习般若。

【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思惟这些道理,能给予学人应修六度的最大定解。

当今时代,五欲的诱惑力极大,处在迷乱的欲尘中,要使心不贪著五欲的方法,即是修布施。要防止心随五欲外散的方法,即是持戒。于此浊世之中,不免会遇到许多恶行有情,而让自己不退失利他的方法,是修忍辱。要在各种违缘、苦受之中坚持修行,必须依靠思惟善行的利益等,从而发起猛利、恒常的欢喜心。压伏烦恼的方法是修静虑,灭除二障的方法是修般若。所以,到彼岸的一切方便即是六度,大乘行者应当昼夜勤修六度;若离开六度,就会中途退转,无法圆满菩提。

小结:

大乘一切方便(有法),以六度能含摄,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大乘的一切方便完全摄于六种方便之中,即:对已得的身体和受用遮止贪著的方便,对未得的欲尘防止因追求而散乱的方便,内心不舍有情的方便,增长善法的方便,净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心要不随五欲流转,须依不贪著欲境的布施;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功用散乱,须依防止散乱的持戒;不因有情恶劣、数量众多而退舍利他,要依内心不舍的忍辱;对于数量众多的善法,需经长时修行使其增长,要能对此不生疲厌并增上欢喜,须依精进;压伏烦恼障,须依静虑;坏灭二障种子,须依般若。若无六度,必不能如是成就,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六、观待三学数量决定

【观待三学,数决定者。】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既正受已,由他骂不报骂等 3 忍耐守护,忍是眷属。静虑心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戒学的自性是持戒度,这又要有布施、不顾恋资财才能真正受戒,所以布施是持戒的资粮;受戒之后,要由他骂不还骂等的忍耐心守护戒律,故安忍是持戒的眷属。静虑是心学,般若为慧学,精进则通于戒定慧三学。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一通三分摄。”】

如云:针对戒定慧三学,佛陀无颠倒地宣说了六度。戒学中包含施、戒、忍前三度,后二者心学、慧学中含摄静虑、般若后二度,精进一度通于三学,属于三学所摄。

1、功用散乱:由于用功做加行所引起的散乱。

2、余防为得散:“余”,布施之外;“防”,防止、禁止;“为得散”,为了求得五欲而散乱。

3、他骂不报骂等:沙门四法。“等”字包括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寻过不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