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未二、成办自利须依后三度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
所谓自利,即是以智慧力获得解脱的安乐。如果内心散乱,则不能获得解脱,所以必须由静虑令心安住三摩地,堪能按自己的意愿安住于所缘境。若有懈怠则不能引生静虑,所以必须日夜不断地激励自己精进,毫无疲倦地修持。精进即是这一切(指静虑和智慧)的根本。
自利是以智慧获得解脱,智慧要依静虑产生,而静虑又依精进引生,因此成办自利必须依赖智慧、静虑、精进三度。
【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因此,修持自他二利决定要依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菩萨精勤利益有情之时,修习施舍饶益他人;又以持戒不损害有情,远离杀生、不与取等恶业;他人损害也不报复,仍然以安忍而作利益。因此,成办利他必须依赖前三度。修习静虑,令心安住所缘;依定修持智慧,令心解脱;二者的根本或所依即是精进,因为依靠精进便能令心入定而修持胜观。因此,须以后三度修持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
【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 1 ,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所说的“住”和“脱”,应当辨别其各是何者的结果:心安住所缘是修习静虑的结果,解脱生死是修习智慧的结果。若能辨明这二者的差别,就不致于把寂止误认为胜观。比如,有人认为自己护持心的程度很深,其实这也只是静虑的一部分。因此,应对六度圆满之体求得定解。
若对六度圆满的体性获得定解,则不会产生各类修行上的偏差,即不会把寂止当成胜观,不会以智慧而舍弃方便,不会偏于自利,也不会忽视前前而只重视后后等等,有很多必要。
小结:
自他二利(有法),须以六度成办,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布施而不损恼他人并且达到究竟的缘故,而成办他利;依靠不倦的精进,令心安住所缘并以智慧修习解脱之故,而成办自利。能成办二利的正因在六度之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对此成立的理由:
要成就利他,最初将有情摄受为眷属,须依惠施财物的布施;其次,行持远离损恼的布施,须依持戒;持戒要达究竟,须依遭人损害而不报复的忍辱。要成就自利,须依能解脱二障的智慧,智慧又须依赖堪能如欲安住所缘的静虑引发,而定慧二者的所依即是精进。若无六度,则不能成办二利,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午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量决定
【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依于静虑以神通等”:静虑是引发神通等的正因,引摄众生必须依靠神通等方便。
首先通过惠施财物遣除有情的匮乏,其次不损恼有情,并且忍受怨敌伤害而不报复,对饶益有情的事业发起精进、心无疲厌,依靠静虑运用神通等引摄众生的心,使他生起信心,一旦堪为法器,便以智慧为他说法断除疑惑,使其解脱。因此,从引发圆满的利他而言,须依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以无贪施舍有情所需的物资,令其受用不匮乏;以持戒不损害有情;以忍辱遭受有情伤害时不生嗔心,堪能忍耐怨害;以精进对行持利他之事心无疲厌;以静虑显现神通等,使有情生起信心并且欢喜;以智慧能为所化善说圣法,由此成办他利。如此精勤利他,暂时也能自然成办自利,究竟能让自己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依靠六度能任运产生自他二利。
小结:
圆满利他(有法),须以六度成办,数量决定(所立)。
因为:既以布施财物遣除他的贫穷,又不对他作损害,又在他损害自己时能够安忍,又对行持利他之事心无疲厌,又以神通使他生信,又以佛的善说解脱他的相续,由此必能圆满成就他利。对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这一点也成立,因为:要做到让所化不匮乏,需要布施;要做到不损恼他人,需要持戒;要做到他人损害时安然忍受,需要忍辱;要做到行持利他事业何时也不厌离,需要精进;要做到以神通等令他人信服,需要静虑;要做到相应法器而善说开导,需要智慧。因此,若无六度则不能圆满利他,因此六度数量决定。
以下是对于前二种观待道理总的教诫。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这两颂说到修持自他二利不可不依仗六度,如果对六度能引发自他二利的道理获得定解,就能殷重修习六度。
午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量决定
【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
【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一、对于已获的财位无所贪著,对于未获的财位心无希求,由此便能不顾恋财位。
二、不贪财位,则能守护好学处,受持戒、恭敬戒。
三、依靠有情和无情所引生的众苦都能安忍,故而不起厌离。
四、修持善法内心勇悍无有厌倦。
五、六、修持奢摩他的无分别瑜伽和毗钵舍那的无分别瑜伽。
以这六事摄尽了一切能趣入大乘的行为,这些是由六度依次引发的,此外不需更多。
1、行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