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解脱正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未六、教诫依止随烦恼对治

又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妄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

睡眠等随烦恼的特点:最易生起,障碍修习善品。因此,应当了知彼等各自的过患,修习相应的对治,不断不断地使其势力渐趋微弱。

其过患者。

睡眠等随烦恼的过患:

如《亲友书》云:“掉悔嗔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

如《亲友书》所说:心散逸于境界的掉举、于往事的追悔、损害他者的嗔恚、心内收的昏沉、极度内收的睡眠、于有漏五欲的贪欲、于道果等的疑惑,应知,此五盖是劫夺善法财富的盗贼。

此中,掉举、后悔一对与昏沉、睡眠一对,以体性相似的缘故,各合计为一盖。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昏沉,痰癊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界极扰乱。”

《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喜欢睡眠、昏沉的人,体内的痰病、风病及胆病多有增长,致使四大界极为扰乱不平和。

“若乐睡眠与昏沉,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所发言语不清晰。”

如果喜欢睡眠和昏沉,将导致饮食不消化,体内积聚饮食污垢,使肠胃不清,身体沉重,心不能专注于善法,以及使容貌不和美(如皮肤不洁净、粗糙等),说话时吐字不清。

又云:“若乐睡眠与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

又说:如果喜欢睡眠和昏沉,其人将于取舍之处愚痴,并退失修习善法的欲乐。总之,此凡愚将退失一切功德、白法,以深重的无明力趣入恶趣黑暗。

《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

《念住经》说:诸烦恼的所依,唯是懈怠一法。谁有此一懈怠,便无一切善法。

《菩萨本行经》云:“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懈怠能令一切行业停止不前:在家懈怠,衣食无法供应,事业不能发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事业都依精进而兴起。)”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正法念处经》云:“若求现未乐,应离于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无异。”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段:

往昔某国在节日时,妇女们都以优钵罗花做成花鬘,戴在身上作为装饰。

有个穷人的妻子对丈夫说:“你要送优钵罗花给我,我就做你妻子,不然就离你而去。”

这位丈夫以前擅长模仿鸳鸯的叫声,他潜入国王花园的池塘中,学鸳鸯叫,趁机偷取优钵罗花。

看守听到池塘里有响声,就高声问:“是谁?”

他失口说:“是鸳鸯!”

看守立即把这只“大鸳鸯”从池塘里抓出来,带着去见国王。

一路上,穷人不停地学着鸳鸯叫。看守说:“该叫时不叫,现在再叫有什么用?”

佛讲完故事之后,教诫说:世间愚人都是如此,在一生中损人害人,造诸恶业,不修好身语意,临死时才说:“我要修善法。”但是狱卒已押着他去见阎罗王,这时想修善法也来不及了。像上面故事中的愚人,在被押去见国王的路上才学鸳鸯叫,有什么用呢!在生之时懈怠不修,死时一定追悔莫及。

以下《集法句经》一颂有一段缘起:往昔舍卫城有两个商人,一个多财,另一个少财。多财的富商贪爱女人和赌博等,不久丧尽财产,沦为乞丐。少财的商人安住在精进中,前往大海宝洲取宝,后来逐渐富裕起来。胜光王在得知此事之后,禀告佛陀。佛就宣说了以下一偈。

《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

《集法句》说:如果一个人在行为上放逸,就会失坏自己的心。智者应当像商人护持财货一样,心无放逸。

《萨婆多论》中记有一事:

往昔,目犍连尊者因弟子有病,而上升到忉利天向耆婆医师问诊。当时正赶上天人们进入欢喜园。目犍连站在路边等候,没有一个天人用正眼瞧他。最后耆婆到了,见到尊者,单手致意,乘着宝车飞驰而过。

尊者心想:他在人间时本是我的徒弟,现在耽著天界欲乐,都忘本了。于是以神通力定住他的宝车。耆婆不得已才从宝车上下来,顶礼尊者。

尊者以种种因缘训斥他。耆婆说:“我在人间是您的弟子,因此才举单手向您问讯。您见到其他天人对您这样恭敬吗?”

尊者又去劝诫帝释天主说:“佛出世是极难值遇的,为什么天人不时常亲近佛请受正法?”

帝释并没有正面回答。他想让尊者了解天界的状况,就特意派使者去传某天子。反复传了三次,这位天子才不得已来见天主。

天主对尊者说:“这是天界中最贫困的一个天子,只享有一个天女和一种伎乐,而这已经足以使他染欲情深,割舍不下,何况天主拥有种种宫殿、楼阁,有无数天女陪伴,有百味美食享用,有百千天乐娱乐。天人陶醉在迷人的妙欲中,看着东边就忘了西边,怎么能学进正法?所以,虽然知道佛难遇、正法难闻,但整个心全耽著在欲乐上,不得自在,知道又能如何?”

以下《本生论》颂文有一段缘起:往昔世尊做菩萨时,生在婆罗门的家族中。在他上学时,老师为了观察学生的心行,故意说:“我很贫穷,你们去偷别人的财物供养我。”其他学生都答应了,只有菩萨对老师说:“不必说为了这样的小事,就连为获得帝释天的财富,我也不愿无惭无愧地去偷盗,我宁可手持瓦钵沿街乞讨也比这好。”

《本生论》云:“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

《本生论》说:为获得天王的快乐而舍弃惭愧,心违正法,还不如手持瓦钵、身著破衣,到怨家门口去乞讨。

《智度论》云:“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欲尘,沉没于五情?(入道具足惭愧的人,手持瓦钵为众生种福,为何还纵心欲尘,沉没于五毒中?)著铠持刀杖,见敌而退走,如是怯弱人,举世所轻贱。比丘为乞士,除发著袈裟,五情马所制,取笑亦如是。(披甲持刀的战士见敌人而退走,这样的怯弱者将被举世轻贱。比丘身为乞士,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如果还被五识的野马牵制,同样将为世人取笑。)又如豪贵人,衣服以严身,而行乞衣食,取笑于众人。比丘除饰好,毁形以摄心,而更求欲乐,取笑亦如是。(贵族以华美的衣服严饰身体,如果沿街乞讨衣食,则决定会被众人取笑。比丘已除去外表的装饰,毁形而收摄自心,如果还去追求世间欲乐,则同样会遭到世人耻笑。)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已弃舍五欲之乐而不再顾恋,为什么又生起希求之心?岂不像愚人把已吐出的食物又捡起来吃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