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五》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第三,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一、总示;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
“思已”,即思惟总业果及别业果之后。“进止”,就是进行与遮止,也就是止恶行善。
寅一、总示分八:一、日夜恒须观修业果之理 二、观修业果唯须如佛所说而获决定之理 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四、不思惟业果,仅了知亦无利益 五、应在自心上观察而认识过失 六、思已遮止恶行之理 七、何止何作 八、引 古德教授说明修习业果之合理
【 今初。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脱此?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 [1] 。” 】
寂天菩萨按《涅槃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所说,归摄为这一偈。大义是:
从不善业生痛苦是决定的。已经见到自己相续中充满业障,我应当昼夜恒时思惟:以什么方法才能决定从恶业中解脱。这样做是很合理的。因为就像吃了毒药,毒素在腹中蔓延一样,我必须尽快解决这一切身问题。
【 又云:“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 】
又说:佛说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对善法的胜解,而胜解的根本又是恒时修习对黑白异熟果的信解。
《阿毗达磨杂集论》云:“胜解者,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胜解”,是以印持为体性,以不可引转为业用。)随所决定印持者,谓是事必尔,非余,决了胜解。(“随所决定印持”,是说此事必定如此,而非其它。如经中所说:“我等今者,心生胜解,是内六处,必定无我。”我等现在生起了胜解:此内六处决定无我。如是审决印持。)由胜解故,所有胜缘不能引转。(由胜解的缘故,以其它任何有力外缘都不能引转,这是胜解的作用。)”有了对善法的胜解,才能由胜解之力勤修一切善法,因此胜解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而胜解又要从思惟引生,因此说胜解的根本是恒时思惟业果。
以上由两个根本显示了恒修业果的重要性。
【 谓既了知黑白业果,非惟了知即便止住,应数修习,以此是为极不现事,极难获得决定解故。 】
以上偈文是说,在了知黑白业果之后,不是单单了知就停住不动,而应当数数修习,因为业果是极隐密之事,极难获得定解。
“极不现事”,即极隐密不现的事。比如:地下深层是肉眼见不到的事,而业果比这更为隐密;空性是由正理观察尚能了知的事,而业果比这更难了达。因此,业果是不现中的极不现事。正因为是极不现事,所以难得定解;正因为难得定解,所以稍稍了知不能成就。
归纳:
一、求解脱者(有法),应当对业果生起胜解,因为自己求安乐而不欲痛苦。
(这是决定的道理。欲求安乐,就必须修习乐因——善法;不欲受苦,就必须断除苦因——恶法。而要做到令心转趣修善断恶,先决条件是对业果之理引生胜解,只有深深信解业果,才能任持功德、遮除过患,从而实现离苦得乐的愿望。)
二、欲求引生对业果之理的胜解,必须对业果数数思惟,因为业果是极隐密事,不经过数数思惟便不能获得胜解。
反面推理:业果极隐密故,不数数思惟,定不能引生胜解;而不能引生胜解,定不能安立一切善法;而不能安立善法,定不能从恶业中解脱。因此说:“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也就是为了求得离苦得乐,必须对业果之理数数思惟。
比喻:农夫种田,须数数观察;商主入海,须一再对有害、有利之事思惟衡量。
【 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于如来语,应修深忍,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胜者 [3] 所爱决定信解。 】
此段分三:一、显示佛语谛实;二、教诫于佛语应修深忍;三、不修深忍之过患。
一、显示佛语谛实:
经中“设”是假设,即不一定有这类现象,只是以它来显示佛语决定谛实。经中说:“即使天上的月亮和星辰会坠落,即使高山、城市依止的大地会崩裂,即使虚空会转变为其它相状,世尊也绝不会说非谛实之语。”(《毗奈耶经》、《宝云经》中也有与此相同的文句。)对此以理成立,即:佛断尽二障、无有妄语之因故,佛说妄语无必要故,佛决无妄语。
可以看到:佛在讲因果的诸经中如何宣说,所有释经的论师也在论典中完全如佛所说,共同承认而抉择,从未说过一句这是不真实、有必要、有密意或者不了义的语句。可见,不论修学何宗何法,对于业果生信,唯一应当依止佛语。
二、教诫于佛语应修深忍:
“于如来语,应修深忍”,所修即是对佛语的深忍信。
业果(有法),必须依靠佛语引生信解及护持信解,以业果是极隐密之事故。
比喻:病人对饮食、行动、医药等方面的取舍,必须完全遵从医嘱,依靠其自力不能了知。
三、不修深忍之过患:
如果对业果没有真正得到决定的信解,那么不论修什么法,都不能获得佛所欢喜的决定信解。
噶当派先德说:“如果不能对业果树立坚定的信念,就像伸舌触天,感觉不到佛法的殊胜。”《金刚经》中有一段对话,须菩提问佛:“什么人能对金刚般若生起真实信心?”佛说:“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换言之,不深信业果,便不能持戒修福;而不持戒修福,便不能对金刚般若生起信解。可见,没有引生对因果的定解,则任何佛法的定解都无从生起。所以,业果是一无全无的根本之法,不打牢这一基础,修行就会完全落空。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为弟子讲述完自己如何修苦行的经过后,希哇俄行者就启禀尊者说:“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师的时候,对于上师那样的虔诚信服,忍耐受苦,得法以后,在山中那样精进地修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都不敢再修这个法了,可是解脱不了烦恼轮回,应该怎样办才好呢?”说完竟大声痛哭起来。
尊者说:“你不要失望,我告诉你,只要你常常想到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那么你的精进心和求法心就会自然生起。凡是有心的人听了因果法后,既能相信,一定也能做到像我这样精进修持。如果对佛法不能生起极深的信仰,仅仅了解一些道理,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这样就很难不被八风所动,所以,学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对因果报应都不相信的人,嘴里虽然谈论一些与圣理二量 [4] 相合的空性,可是实际上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甚么真实的价值。因为空性这件事,非常微妙,难解难信,如果对空性能生起决定的信解,就一定可以体会到空性并不离开因果,即因果而显空性,因此对因果的取舍和去恶行善,一定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为谨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恶,这是学佛最要紧的事。
我最初并不懂空性,但是对于因果却有坚定的信心,知道自己做了大恶业,将来会堕恶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对上师的虔诚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进,都自然而然地办到了。你们也应该同我一样,独自住在山中修持密乘。如果能这样做,我保证你们一定能够解脱成就的!”(《悉地生源》)
从尊者这段教言中能体会到,如果对业果生起了深信,修行就会被全盘激发出来。
【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
比如,有一类人说自己对空性已经得到了决定,但对业果并没有决定的信解,也不慎重业果的取舍,这就是颠倒了解空性。为什么呢?因为胜解空性而见到缘起义之后,决定成为“对业果发生定解”的助伴。
“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如果能了达自性不成立的空性,便会见到虽以自性不成立,然在名言中依于各自因缘而假立的缘起之义,由此将对业果发生定解。然而,如果自诩胜解空性,却不信解、不慎重业果,则决定是颠倒解空。
总之,以上由“定解空性必定成为定解业果的助伴”破斥了不重业果的邪行。
下面引经为证:
【 即彼经云:“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
“彼经”指《三摩地王经》。经中二颂,前四句说空,五六句说缘起,七八句说唯佛行境。
“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一切诸法如同水月,又如幻化、水泡、阳焰、闪电。这说到了诸法无我。“水月”等,比喻现而空。
“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虽然死后随业力而前往他世,但五蕴中得不到尘许实有的有情。这说到了人无我。“意生”是有情八名 [5] 之一。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虽然胜义中自性不成立,但名言中所作的黑白业终不失坏,必定按黑白业的类别毫厘不爽地成熟果报。
“如此理趣门”,即空性与缘起彼此成为助缘的理趣之门。“贤妙”,指不落常断二边。“微细难见佛行境”,即性空缘起之义微细难见,唯是佛智现量所行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