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卯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

“思惟有生之年也没有闲暇修行妙法而决定死亡”,就是思维:纵然能活到前文所说的寿量,但也不应认为有闲暇修行。也就是说,因为先前在无意义的琐事中,已耗去了许多寿量,剩余的寿命也因睡眠而耗去了一半,不睡时又因散乱而浪费了不少时间,从少壮迁谢而进入老年时,由于身心的力量衰退,虽然想要修行,也没有勤修的精力,因此真正能够修法的时间实在很少。

这一段是计算我们有生之年能够修法的时间,即:减去前面年幼无知和后面衰老无力的时间,中间减去睡眠所占去的一半时间,剩余时间中,还要减去散乱不安住修法的时间,如此一来,所剩下的修法时间只有少许。

《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廿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

《入胎经》说:人寿一百岁之中,有一半时间是被睡眠覆盖,十年当中幼稚无知(没有修法意乐),最后二十年衰老无力(没有修法的精力),中间又因愁叹苦忧和嗔恚等烦恼耗去许多时间,从身体所产生的种种疾病,又耗去了一部分光阴。

《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销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

《破四倒论》也说:人寿最长也只有一百岁,而且初期幼稚、后时衰老,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中间又被睡眠、疾病等摧残,而没有可以修行的时间,身心安住安乐的人们当中,众生堪能修习佛法的寿命能剩下多少呢?

年少时幼稚,不知断恶行善,更不知修行解脱;到了老耄之年,虽欲修行,但身心衰弱,力不从心,也只是徒然消耗;剩下的时间当中,又因疾病、睡眠、养家糊口、追求世间八法等耗去许多时间,因此,真正堪能修法的时间所剩无几,屈指可数。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伽喀巴也说:活在人间六十年当中,除去饮食、睡眠和疾病,其余能够修法的时间尚且不到五年。

年轻人和老年人可以算一下自己一生有多少修法的时间。譬如:三十岁的年轻人,三十岁以前未修法,六十岁以后也不能算,中间三十年当中,若每天保证修三小时,修法的时间为八分之一,仅三年零九个月。在城市中工作繁忙的人,若毎天保证修一小时,修法的时间只有二十四分之一,仅一年零三个月。若是六十岁的老人,最多再活十年,毎天修两个小时,修法时间为十二分之一,仅仅十个月,更懈怠的老人,一天修一小时,修法时间就只有五个月了。

这样稍作计算之后,就会知道有生之年能够修法的时间很少,几乎无暇修法,而且决定很快就会趣入死亡。因此,不要以为自己还有几十年时间可以修法,尤其是老年人,应从现在开始就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如果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能够修行,却仍为其它事情分心,死时毫无把握,则将追悔莫及。因此,必须在鲜少的时间中抓紧修行,以人身摄取心要。汉地寺院毎天上晚课时都会念:“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正是此意。

由以上三种因相成立第一种根本——“决定死亡”之后,应当发起第一种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卯四、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著现法欺诳?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今生的一切圆满盛事,到临终时唯一成了人们忆念的对境,就像梦醒之后回忆梦中所感受的安乐。如果死亡怨敌必将来临,而且没有方法能够遮止,那为何还要贪爱欺诳不实的现法呢?这样思惟之后,内心应当多发誓愿,决断自己必须修行正法。

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乎世间惑,非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

应按《本生论》所说而思惟:往昔佛陀曾降生在印度一王族家中,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莲花受用”大会时,迎请王子前去参加。由于王子宿世修持正法,所以对这种热闹场面十分厌离,而感叹说:“哀哉!世间的烦恼并不坚实,没有什么可喜乐的,这个莲花受用大会也将成为忆念的对境。众生安住在这样无常痛苦的自性中,却丝毫没有畏惧,实在很稀奇啊!所有通道都已被死主截断,无论逃往何处都无法摆脱死主的追捕,然而众生竟然对此毫无畏惧,依旧欢欣地做乐。我们根本没有任何自在安住的机会,因为现有老病死在作害,而死主怨敌的势力强大,谁也无法阻止,众生必将前往来世恶趣苦恼之处,有心识的人谁会喜爱这个莲花受用大会呢?”王子如此教诫国人。

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迦尼迦书》 [1] 中也说:没有悲悯心的死主,毫无情义地杀害士夫,如果想到死主现在正前来杀害自己,智者谁会放逸而行呢?死主所射的猛箭非常勇暴,而且丝毫不差,所以乃至死主的猛箭没有发射之前,应当勤修自利。

寅二、思惟死无定期分三: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  二、思惟死无定期的三种因相 三、决断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卯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分四:一、总说 二、执今日不死的过患 三、执今日必死的利益 四、总结

辰一、总说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

所谓“思惟死无定期”,即:在今天以后,百年以前,自己必定死亡是已经确定的事,而在这个期间,死亡哪一天会到来,也没有确定的日期,就像今天自己会不会死,也都无法决定;但是,我们的心应当执著死亡这个方面,必须发起今天必死的心。

有人疑问:既然不能确定今天是否会死,也就是说我今天或许会死,或许不死,那为什么必须发起今天必死的心呢?

答:我们的确可以想自己今天会死,也可以想今天决定不会死,但由于名言中这两种想法的作用不同,能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即:由前者能引生利益,由后者可引生过患,因此必须发起今日必死的心。

辰二、执今日不死的过患

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

因为忆念今天决定不会死或者多半不会死(死亡的可能性不大),自己的心便会执著不死的方面,专门筹办准备要在今生长久安住的事,不能准备后世的资粮,而在筹备现法的期间,一旦被死主攫获,就要满怀忧悔地死去,所以应当发起今日必死的心。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中有一则公案:

有一位僧人,由于长年患痨病而久卧病榻,然而他却丝毫没有自己必定会死的想法。如果有人对他提到死亡,他就会十分不悦。当时,莲池大师命人转告他赶快筹备后事,一心正念,他却说:“男子生病,最忌讳在生日之前死去,等我过了生日之后再作考虑。”当月的十七号是他的生日,怎料在生日的前一天,他便忽然去逝了。这位僧人死前,仍然执著自己今天不会死,所以不能及时筹备前往后世的资粮,下场非常可悲。

[1] 《迦尼迦书》:马鸣菩萨致国王迦尼迦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