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二》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修苦”和“至心”是能生与所生的必然关系,所以首先应当掌握修苦。比如:自己犯了重罪被判枪决时,脑海中盤旋着即将被枪决的苦楚,恐惧和悔恨交加,全身颤栗不已,悔不当初。此时若能还得一条生路,必定痛改前非,永不再犯。我们如果了知这条心理无欺的法则,就会明白忏悔的关要,即:以念苦能引生怖畏苦果的心,由怖畏心必定能引起追悔心,以追悔心决定能引生防护心。这样忏悔,就叫“至心忏悔”。
以智慧了知此中的因果关系之后,就应当从“能生因”上入手——经常思维罪业的过患,由于害怕将来感受苦果,就会生起强烈的追悔心和防护心。所以,宗大师的教授就是“应念此等所有过患”。
寅四、随喜支分五:一、随喜的涵义 二、随喜的利益 三、生喜之因 四、不能随喜的原因 五、修习普贤随喜愿王的利益
卯一、随喜的 涵义
【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
随喜支,即《行愿品》中此颂:“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1]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宗大师将此颂的修要归纳为“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
下面分别从随喜的对境和方法来解释此颂。
一、随喜的对境——十方三世一切五类补特伽罗的所有功德,也就是一切功德。
“五类补特伽罗”,是指六道众生、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五类人。其中,声闻有学、无学归为一类,缘觉有学、无学也算为一类。“所有善利”,是指所有因之善根和果之利益。
二、随喜的方法——随念善利,修习欢喜。
“随”是随念,“喜”即修喜。“随喜”,就是随自心忆念别人的功德而修习欢喜,随念功德和修习欢喜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如果只是随念功德,极有可能随念别人的功德而生嫉妒,或生忧恼、贪心、竞争心等,这些都不是随念功德而心生欢喜。另一方面,如果只有欢喜心,也不一定是随喜,比如:别人请我吃大餐,或者送我一件很昂贵的衣服,我也会随念妙衣、美食而心生欢喜,但这些都不是对功德生喜。因此,随喜必须兼具两个条件:一、随喜的对境唯一是功德;二、随念功德所产生的应是欢喜心。我们经常只是口中说“随喜、随喜”,而忽略了“随念功德”,内心并未真诚地忆念他人的功德,这就不是清净的随喜。
论中又以“贫者获得宝藏”的比喻,来说明修习欢喜:
随喜的欢喜心,要像穷人获得宝藏一样。因为:在穷人眼里,宝藏有巨大的利益,一旦获得必然无比欢喜;相反,如果眼前只是一堆石头,他就不会如此欢喜。所以,这个比喻的要点,就在于“随念善利而生欢喜”。
卯二、随喜的利益分四:一、获相同之福德 二、获更胜之福德 三、广大随喜获无尽福德 四、随喜所获功德之差别
辰一、获相同之福德
《极乐愿文》中说:“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善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听到别人行善时,如果舍弃嫉妒不欢喜的心态,并且诚心诚意缘着别人的善行由衷生起欢喜心,佛说此人可以获得与行善者相同的福德。永明大师也说:“随喜赞善,助他胜缘,虽不亲作,得同善根。”
往昔,胜光王迎请佛陀和僧众应供时,以一切资具受用连续供斋一百二十天,场面盛大,只有国王能够成办如此广大的供养,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个财力。当时,有一位以乞讨维生的贫女,见到之后心想:“胜光王的财富如此圆满,这都是由于他前世积累福德所致。如今王又值遇殊胜的佛福田,积集广大福德,真是稀有!”她在心中真诚地随念胜光王的功德,而深深感到欢喜。当晚回向时,世尊问胜光王:“你所积累的福德善根,是回向给自己,还是回向福德胜过你的人?”胜光王回答:“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结果,世尊先念了贫女的名字作回向,连续三天都是如此。
依照常理来说,胜光王理应是最大的功德主,但是由于他的发心不及贫女一念随喜的善心,因此所获的福德不及贫女。可见,善根的大小主要观待于意乐。我们见人行善时,若能发起清净的随喜心,并且回向无上菩提,甚至可以获得超过行善者本人以不清净发心所积的资粮。
七支当中的随喜支,是为了利他而在广大的行愿力推动之下,至心随喜一切时空凡圣之功德,故其等起是普贤行愿,其对境为十方三世一切凡夫乃至佛陀的所有功德。由于愿大、境大的缘故,一次观想便能获得无尽的福德。《般若摄颂》中说:“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华严经》中说:“三千大千国土中满中海水,可取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滴取海水,可知滴数,是随喜福,终不可数。”
问:是否对任何人的功德随喜,都能获得相同的功德?
对此还需要加以分析:
一、随喜下等者的功德,可以获得超过他的功德。譬如,一个人行善时未以菩提心摄持,而另一人在菩提心摄持下,随喜行善者的功德,那么随喜者可以获得超过行善者的功德。
二、随喜平等者的功德,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
三、随喜上等者的功德,可以获得与自己心量相应的功德,譬如,凡夫随喜八地菩萨的功德。
欢喜心都是从爱好产生的,一旦爱好得到满足,自然就会生起欢喜心。譬如,对于喜好山水的人们来说,旅途中的一草一木都会让他赏心悦目,充满欢喜;又如,热爱球赛的超级球迷,可以通宵达旦地观赏世界杯球赛,分分秒秒都处于狂喜之中。同样,以众生之安乐为己乐的菩萨,最欢喜一切众生行善得乐,所以菩萨见人行善得乐自然由衷欢喜。这种缘他人功德而产生的欢喜,实际是从菩提心自然引发的,这才是清净的欢喜。
为什么我们见到别人的功德不能随喜呢?究其根源,就是因为爱执自己,被我执、我所执障蔽的缘故。
譬如:凡事都想要出类拔萃的人,由于强烈的我爱执,导致自我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对功德胜过自己的人生起嫉妒等烦恼,这时怎么可能见他人的功德而生起随喜心呢?又如:做母亲的人,往往很爱执自己的孩子,因此很难忍受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那她怎么可能对其他孩子的优点生起随喜心呢?
因此,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时,由于我执和我所执的障蔽,就无法生起随喜心;相反,若能以他人为重,放下自己,那么就能随念他人功德而由衷生喜。
[1] 二乘有学及无学:声闻有学是指三果、四向——一果、二果、三果以及一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声闻无学即四果阿罗汉;缘觉有学唯一果向,其无学即辟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