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七)回向支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智圆法师 讲授 ︱

发愿种类上,比如有的人只发一分布施或持戒的愿,这也不称合心性的量,心性具足一切德,为什么只求证一分呢?相比之下,普贤行愿圆满含摄无量的菩萨愿,以如海万行庄严心地,是最庄严的愿王。实际上,最庄严的是我们自性的普贤。我们喜爱欣赏外在的鲜花、蓝天、高山、大海,却不知道自性普贤比这些庄严无数倍。其实,最恢宏、最壮丽的篇章就是普贤行愿。这是有情心性贤善到极致的表现,是赞美心性最优美的旋律,是心性最畅快的舒发,是造就诸佛最圆满的蓝图,是开启无边利乐的钥匙,是证入法界的捷径。

我们要生生世世守护普贤愿王,把它铭刻在心,恒不忘失。日日受持、发愿,不断地增上大乘种性之力,以普贤行愿引导自心,直至证入佛地。

本品经一上来就说,欲成就如来广大功德,应修普贤十种广大行愿,而这品经的名字也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些都赫然显示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关键,大乘修持以普贤行愿最为关要。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是善财童子,是普贤大士传授这部《普贤行愿品》的当机者。法王生生世世奉持、弘扬普贤行愿。以这一生来说,法王从小就和凡夫的表现不同,常常发愿不离文殊、普贤,在法王的著作中处处可见随学文殊、普贤的发愿。法王1987年带领一万余僧众在五台山同发普贤行愿,在峨嵋山、印度金刚座也是发普贤行愿。1997年号召各地念诵《普贤行愿品》一亿遍。到晚年更加重视《普贤行愿品》的念修。这些都是从善财童子亲受普贤愿王这一缘起而来。法王今生以念修普贤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为我们指示一条成就菩提的光明之路。了知了这些之后,我们应当追随法王趋入这条大道。

很多事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可以发愿。善根深厚的人见到这部《普贤行愿品》会欢喜地按经文发愿。虽然真正称性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究竟圆满实现要到佛地,但不等于凡夫位不能持诵、熏习,不能依文发愿,不等于持诵、开演没有功德,恰恰相反,殊胜的愿文一历耳根、一染识田,都有极大意义。

缘起远比我们想像的微妙。无意间把一粒种子撒在泥中也会长出繁硕的果实,何况以圆顿教的微妙章句内熏具恒沙性德的佛性,为什么不能开出万德庄严呢?如果我们信受佛语,经上分明讲到“果报唯佛能证知”、“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再再显示了普贤行愿的巨大威力。

一切因缘都在心上创造。小乘人只希求一己解脱,为了成办这一点,一要发求解脱心,二要修戒定慧断除生死之根的人我执,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积聚因缘修行,走的是一己解脱之路,最后也只修成阿罗汉果。他们愿小,果也小,愿的作用只发挥到一己证阿罗汉果为止,不能证得佛的身智、刹土。

我们求证无上佛果,这是最远大的志向。那怎样在自己心上建立成佛的因缘呢?就是修习普贤行愿。在一切因缘中,这是最深广、最圆满、最直接、最合乎心性的。能对普贤行发起勇猛欲乐,就种下了圆顿种子,将来必定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乘菩萨在胜解行地常常以发愿来串习大乘法,苏醒大乘善根,依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就是最好的方法。

把世间人、声缘人、修普贤行愿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看出在最初的发愿上有极大的差距。一点不夸张地说,在所有阿罗汉的心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愿。愿力不同,得果就不同,这是由缘起规律所决定的。而且,同行一件善法,由发愿不同,境界、功德也大有差异。比如手里有一个苹果,一种发心是想供养自己,另一种是想给家人分享,又一种是想供养天神,又一种是想供养三世诸佛,最后一种才称法界心、极法界量,一刹那就能积累无量福德。

又比如顶礼,一般人只顶礼一尊佛,不知道一切佛同共一法身,因此就只有顶礼一佛的功德。但普贤行的礼佛是遍礼法界佛,以胜解心深信这一礼遍礼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以什么胜解心呢?就是深信自性广大无外,没有一佛不在自性中,而且自性遍一切处,遍在三世诸佛心中。就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有一千颗明珠,一切珠都影现在一珠中,一珠也显现在一切珠中。像这样从真心的层面着眼,不是从有片段、有限量的分别心上着眼。既然每个心都遍一切处,也就在每个微尘中都有三世佛,所以说“一尘中有尘数佛”。对这些有了胜解,就会从真心的层面发愿,所以趣入的层面根本不同。

所以,从什么点上进入最快速、最圆满呢?智者们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一旦观察清楚了,就会按那样的方式发愿趣入。

在世俗缘起上找不到更好的趣入方法。只有以普贤行愿才能彻底打开心量,越来越接近诸佛菩萨证悟胜义的境界,这是一条极妙的证入法界之路。

正是这个原因,印藏两地的修行人,不论自己课诵、做种种佛事或大众共修,没有不念诵此文发愿回向的。在五明佛学院,法王严格规定,每次传法和法会前后都要念诵《普贤行愿品》,一句不能断。还有,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解修行轨理时,制定道次第的每步修法都依《普贤行愿品》修七支作为前行,依普贤行愿回向发愿作为结行,并赞叹说:按照普贤行愿修习七支摄尽了积资净障的扼要。

如果不按普贤愿王发愿行持,所谓的常随佛学,只是空谈而已,根本就无法趣入。这是两个方向的问题,随普贤行愿走,就可以显发佛性,证入法界;否则就与自性普贤背道而驰,堕在邪分别中,无法拓开心量。普贤行愿能像日光融化坚冰一样,化解种种偏执,显发无边妙用。

其实,心往染净两种缘上转,就成了圣凡两条路,就看自己选择走哪一条。我们认清了方向,也就明白为什么需要日日奉持普贤行愿,这是需要念念回转来,回向自己的心性。比如我们都会恭敬自己,既然会恭敬自己,也就可以恭敬一切,发现前者的做法不妙善,转过来就明白:礼敬一切才合乎自己的本心。按这样发普贤愿,把本性的万善开发到极致,仍然还是那个心,只不过以前不懂得这样做。

我们傲慢时,头抬得高高的,头能昂起,也就能低下。昂起是迷乱,低下是觉悟,都是心的作用,只是转一下而已,就像手掌翻转过来还是那个手掌。以前只赞叹自己,赞叹自己爱执的人和事,说明有赞叹的能力,只不过没有用妙,现在转过来用在称赞如来上就用对了。又比如,不用别人教就懂得供养自身,以美食供养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屋子装饰得很庄严,说明有供养的能力。我们没有被我执蒙蔽的话,全法界都是自己,以普贤行愿力转这颗供养的心放到等同心性的量上,就成了恒时遍供三世佛,也就是供养一切,这就是称性的行愿。

所以,自性本来有无量妙用,就从当下的自心中开出普贤万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一切时处随学文殊的智慧和普贤的大行,本经的两偈——“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是无量普贤行愿的总摄,不论是谁,只要希求成佛,就要这样发愿。

那么,这么重大的事能忘记吗?能不经常串习吗?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执著我的习气太强,一起念就往我执上转,念念转生死,这样走下去,当然只会显现生死的无量苦恼,这在缘起上是一条错路,决定障蔽心性。现在要想把无始以来的恶习扭转过来,就应当持之以恒,常修普贤行愿,这是显现清净法界的缘起。所以要反复地转心,先勉强自己,做任何事、修任何法都以普贤行愿摄持,让它串习成自然。

关键要养成习惯。认识到普贤行愿的重要性后,无论何时何处都按那么发愿。比如朝礼神山、在佛像前、参加法会、拜见大德、放生供养……都依普贤行愿来发愿。念念不离行愿,不忘建立成佛的缘起,始终不离开这个法,才能回转万流趣入法界。通过上面的解释就知道为什么要奉《普贤行愿品》为日课,日日诵持。

憨山大师说:“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种种本自具足。此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覩华藏现成受用乎。”(修行之心要、成佛之快速无有超过此普贤愿王的。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就像金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苦楚,无处求救,身心恐惧,奔驰嚎叫,欲逃不得。一旦唤他猛醒,再找向来的苦事了不可得,自己本是金轮王,种种现成受用本自具足。这叫梦幻法门,以智慧契入,唯在自己的心,不观待向外寻求,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能专门持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不怕不见华藏世界而现成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