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以彼等宣说之必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二、相续中对众生会生起如导师一般的恭敬心:

因为知道了一切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所以就会产生如导师佛一样恭敬众生的殊胜功德。《法华经》中云:“常不轻菩萨,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顶礼,并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意即:因为普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足如来法身佛性种子,而且法身周遍在一切众生相续当中,故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而对一切众生都恭敬顶礼。

以理可知,既然我们要恭敬《如来藏经》和《究竟一乘宝性论》等, 那我们同样应当恭敬一切众生。若因为《如来藏经》是诠示如来藏自性的教法文字,认为是应当礼拜、恭敬、赞叹、供养的殊胜对境,那现在以佛性横观一切众生,就知道法身遍在一切众生的相续,可见真正的《如来藏经》、《宝性论》就在众生的相续当中,不仅仅是在文字上,凡是众生所在之处,就是真正值得我们顶礼、赞叹的殊胜对境。如来藏功德以无增减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的相续中,只是众生暂时被客尘的迷乱法覆盖而已,一旦遣除了客尘二障,就会现前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其实一切有情的本性就是佛,从未离开过,不但是显宗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包括密宗所摄的旧密宗、新密宗都一致认同。《二观察续》云:“有情皆佛性,然为客尘覆,除垢即成佛”。意即:一切有情悉皆具有佛性,但是暂时被客尘覆盖,通过修行大乘正道,清净客尘的障垢以后,当下就会成就殊胜的佛果。若对一切众生恭敬、供养,等于真正对诸佛供养、赞叹无别。《普贤行愿品》:“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在实相中众生与如来无二,没有高下差别,并非如来以外另有众生,也非众生以外另有佛陀,如来是从现前实相本性的角度来讲,众生是从以现相迷乱的角度而言,因此佛与众生并非是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全体就是如来的本性,本具法身圆满功德。显密很多了义的经续论典中,都讲到在实相本性上凡圣平等,都平等本具无量的法身功德。如《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能认识这一点,就会尊重承待、随顺众生,也就等于尊重、供养了一切诸佛。

三、生起般若的功德:

通过听闻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之后,就会生起了知世俗本无自性的般若。譬如黑暗中,有人因将花绳误认为是毒蛇,心中产生极大的恐惧,这时如果听到明眼人对他说,这只是一条绳子,并非毒蛇,他仔细观察后就会了知,原先认为有毒蛇,执著毒蛇而引起种种恐怖的反应,仅仅是自己妄心假立的迷乱状态,没有丝毫的实质。这样认识真相之后,依此所产生的一切恐惧等痛苦烦恼当下就会消除,心也就自然放松下来,变得很平静。同理,若能了知一切客尘本空的真理,一切以非理作意引起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自然可以消除,相续当中就会生起一切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境界。

四、相续中生起智的功德:

即相续当中生起对“胜义法界有的自性”了知为“有的智慧”,此与述般若合起来就是,远离增益和损减的实相义智慧。因为“客尘本无”,也如是了知为“本无的自性”,这就是“般若”;“自性本有” 也如是了知为“本有的自性”,这就是“智”。所以两者合起来就是远离了增益和损减二边的实相义智慧。从名言世俗谛现相的角度来讲,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圣者不迷而凡夫迷乱,众生的境界不相应实相,而圣者的境界相应实相。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云:“覆实见不实,应知是凡夫,见实覆不实,如是名菩萨。”意即:凡夫的特点就是,不见真实反而见不真实的相,而诸佛菩萨却见真实,不见不真实的相,因为凡夫众生具有耽著人我与法我习气的障碍,覆盖了本来清净的自性如来藏,如是就显现了非真实的二取有法,即颠倒迷乱的轮回法。就象眼翳者见毛发和迷乱识误认花绳为毒蛇一样,将本来虚妄的客尘由虚妄分别心增益执著为谛实法,把本来具足的自性如来藏损减为无有的法,这就是凡夫有者不见、无者颠倒妄见的迷乱境界。

从名言世俗的角度来讲,圣者佛菩萨却与凡夫众生相反,圣者所见是非常相应胜义本性的一种境界。如果有缘的凡夫众生,听闻到如来藏法门后生起信解,那么在大乘胜解行地也可以总相的方式来了知,这就是生起总相的般若和智。在大乘出世间见道后,圣者菩萨证悟实相时,真正了知到客尘本无、自性如来本有的含义,故于人法二种没有自体的执著,再一分分断除能所二取显现的客尘障垢后,真正无二的法性如来也开始一分一分地现前。就象眼翳清净之后见到本无毛发,或如眼识不错乱时见到的只是绳子、并无毒蛇一样。所以登地之后的圣者菩萨前不会显现无义的二取客尘相,而是无功用地显现有意义的自性如来。大乘不论是胜解行地的修行人还是出世间的圣者都有殊胜的功德,相对于胜解行地的凡夫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通过听闻如来藏本有、客尘本空的法义,首先引发心相续的总相,此亦说明对于凡夫宣说如来藏的法门有很大的必要性。

五、生起大慈的功德:

为什么相续中生起大慈的功德呢?因为知道了法性如来自他一切平等具足,就会生起想要利益他众的大慈心。如是了解到所有众生都和自己一样具有觉悟的本性,都可以成就佛果,并不是只有自己最特殊,也不是只有自我才能成佛,就不会以颠倒的我慢心去执著自有他无等。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这种殊胜的正见,在听闻后思维法义并以安住的方式来修行的话,就会生起大慈的功德。如是了达真相的菩萨会想:我具有如来藏,同样一切众生也具有如来藏;我想成佛得到究竟的安乐,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所以我不应该只顾自己,应当关心帮助一切众生,应当和一切众生一起成佛,这样就会消除自爱的执著心,发起平等的大慈心,爱护普天之下的一切众生,也会在心里时时发愿,愿和法界一切众生同证无上菩提果。这种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在胜解行地是以分别心造作的方式在相续中生起的,在出世间见道之后,就会通达大平等法界而自然现前。《大乘庄严经论》云:“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意即:登地以后现量见自他平等具足如来功德,通达了法界大平等性,就会证得五种平等:一是证悟一切有情无我平等;二是有苦平等,即于自他众生的痛苦应平等遣除;三是所作平等,即于自他相续中的痛苦要平等地断除;四是不求平等,即象利己一样,菩萨在大慈悲心的推动下全心全意地利益他众,对于今生来世根本不求回报;五是同德平等,是说一切登地的菩萨都共同会现前这种大平等的境界,产生大慈心的功德。

以上是讲登地菩萨因为开始显露如来藏,所以就会真实现前自他平等的大慈心。若再再地增上证悟了般若的境界,如来藏的光明就会越来越显露,那大慈心、大悲心以及清净的信心等也会越来越增长圆满坚固,现前究竟胜义的功德。但是登地的成就也是从凡夫开始修行而现前的,只有具足殊胜福报的有缘众生,才可闻到如来藏的法门,而且心中生起胜解,以此为因,才会现前出世间证悟的功德。所以对有缘的凡夫众生宣说如来藏法门非常重要,可以引其相续中那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功德,不但令其成办自利也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了所有众生。

接下来再继续解释颂词的意义:“由于生起此五法,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由于生起了这五种殊胜的功德法,则心相续中远离了怯弱等五种过失,也会常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自性清净无有客尘障垢等过失,且本来万德具足,因而生起大慈心等五种殊胜功德。以此渐次修道,无疑很快会获得二利究竟的无上佛果。

以上宣说了佛陀对大乘凡夫宣说如来藏的理由,是为了让众生遣除五种过失,出生五种功德的缘故。佛陀对有缘的凡夫宣说了一切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同样在本论中,弥勒菩萨也抉择了:一切众生具有法界如来藏,依照三转法轮的了义经,通过殊胜的三大理论、十种意义、九种比喻来作了圆满的宣说。

如此殊胜的论典,具有极大的救护和改造的作用。若能如理如法地听闻熏习就能改变自己的相续。把原来下劣、怯弱的心改造成勇悍、精进的心;把原来的轻舍、不自尊的心改变成自尊、自重的清净心;把原来轻慢众生的恶心改变成恭敬、尊重众生的善心;把原来不善观待众生的心改变成善待、承侍众生的清净心;把原来执著虚妄的心改变成无染无著的心;把原来攀缘客尘追逐幻化的心改变成无愿无求的心;把原来的散乱心,收摄而安住在无愿等持中成为禅定的心;把原来诽谤真实法的恶心改变成诚信真实法的善心;把原来迷失真心的状态改变成处处护念真如的境界;把原来的自爱改变成博爱一切众生;把原先只关心自己的念头改变成关心普天下的一切的含灵。所以学习究竟一乘《宝性论》有非常殊胜的利益,善学者不会只停留在文字上和只局限在书本里,他会以此能诠的文字为方便来通达万事万物的究竟真理。在善学者的眼里,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不离《宝性论》的内容,也就是尽世界的一切器情万法都在宣说如来藏的本性,即不离开遣除客尘障垢的法界如来藏。在生活的一切境界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宝性论》的所诠义,处处在散发着真经的光芒,时时能受用到真经的美味,万法彻底消融于法性。对修行密乘的补特伽罗来讲,《宝性论》确实是连接显密的殊胜方便,其所诠义完全成为显密之间的桥梁。学好本论对于进入金刚密乘,生起大清净、大平等的境界是很大的助缘。会对密乘中所讲的一切都是如来本性的幻化,一切众生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等殊胜观点,都可以真实纳受。这以上讲了自宗无垢了义观点。

雪域后代的中观论师与前代论师对于《宝性论》的内容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讲:由于弥勒菩萨自己宣说有断除五种过失的必要,佛才说众生具有如来藏的法门,所以佛说众生具有如来藏是一种暂时不了义而且有必要的方便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才是不了义的,对此观点觉囊巴大德遍知多罗瓦曾在《善法中观了义论》中,以及大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宝性论》的注释《宝灯论》中都详细予以了破析。对于雪域后代中观论师等的所说:佛宣说如来藏法门是不了义的法门,因为是有五种必要的缘故,他们仅仅以“有必要”为理由来一概地判为不了义,这不能决定。需要了知凡是佛陀的经教统统都是有必要才宣说的,若无必要的话佛一句也不会讲,故知佛所说经都是有必要的。但是有必要的经典不一定是不了义,因为没有必要的话一般智者都不会说,何况智慧究竟圆满的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