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以彼等宣说之必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通过上面分析就会了知,如果佛陀没有在三转法轮中讲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且平等具足的殊胜缘起法,一般人就无法具有听闻的机会,更不可能凭自力进行了知。由于不了知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就会生起我慢心或优越感,无法安住在平等恭敬的善心当中,这样不但不会增长功德,也不会开显自己心的究竟本性,反而因我执束缚而生起种种的过患。如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就是我慢的高山坡上留不住一滴功德之水,如果自己处在傲慢的状态中,就无法生起任何功德。若于众生起轻慢心,无法得到众生对我们的养育,自性菩提树也就无法真正生长圆满。所以真正的菩萨是恒时恭敬、随顺、饶益、度化一切众生,不懂得恭敬众生的人,就无法成为真实清净的菩萨。《普贤行愿品》讲到:“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大乘菩萨对众生是作种种承事及身心的供养,其态度和行为就像恭敬父母、侍奉师长、阿罗汉乃至侍奉如来一样对一切众生平等恭敬,无有高下差别。又云:“于诸痛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实际上只有在平等恭敬一切众生的心态中,才可能全心全意平等地饶益众生,这样才是恒时随顺众生、恒时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对待一个众生是这样,对待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也是同样的行为,不会因此减少饶益的发心。对待地位高的众生是这样的行为,对待地位低劣的也是这样的行为和态度,若能如是平等恭敬,就能得到平等恭敬的修行。遇到病苦的众生就尽心尽力作一名良医,就像母亲慈悲孩子一样,想方设法遣除他身心的病苦,遇到迷失道路的众生也是不厌其烦地指示去向的道路,让他们能够走上安稳、快乐之道,这样在在处处慈悲地护持一切众生。在无明黑暗当中,众生因为愚昧无知而一直造诸恶业,菩萨就发出智慧之光来照亮世间,凡与菩萨接触的人,都要令其远离无明痴暗,快速开出心性光明。遇到功德财富贫乏的众生,菩萨总是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到无量功德的伏藏。如是行持的菩萨才是真正对众生有平等心敬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从正面讲菩萨的功德。同时又讲到,若对众生心不恭敬,且相续中生起我慢心就会有很多的过患。

接下来再讲不知本具如来藏而产生执著虚妄以及不知真实义的过失,第三与第四种过失产生之理:

如是于此思惟者,真实智慧不生起,

是故执著虚妄法,及不能知真实义。

这里首先以比喻说明:譬如,在黑暗中有条花绳,眼识迷乱的人把花绳看成是毒蛇,当下心里生起极大的恐怖。这样在迷乱者的分别心上有两种过失,一是本来没有毒蛇但妄见有毒蛇,把没有的法执著为实有,就是增益的过失;二是本来有花绳见为没有花绳,把本有的法见为没有,就成了损减的过失。见到毒蛇,不见花绳都不符合法的真实实相,若不通达真实实相难以避免堕入增损两边的过失,如是迷乱者颠倒的相续中会增上恐惧,感受无义的痛苦。由于不能以自力见花绳的实相,也无明眼人的开示,这样就不可能自然远离有毒蛇以及无花绳的执著。

再看颂词的意义:颂词前两句讲因,后两句讲果。前两句是说如果没有通达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平等存在之理,这样的人相续中不会生起了知法界的功德,也不会生起远离法界增损二边的清净智慧,因为没有真实智慧的缘故。一种是执著虚妄法的过失,另一种是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失。其中前一种是增益的过失,后一种是损减的过失。

什么是执著虚妄的过失呢? 就是把虚妄的世俗客尘法执著为实有,就像花绳上本无蛇的存在,但心里执著有一条实有的毒蛇,这样一直在增益的实有执著中放不下,心结就无法打开,在妄心中感受恐惧等痛苦。同理,在心的自性上根本就没有实有的人我和法我的存在,唯是无明、虚妄分别心引起有我的一种错觉,这是不了知客尘如同空花的众生以非理作意,而不断生起的我执和法执,由此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感受无量痛苦。

外道、凡夫、小乘声缘都在执著虚妄法,只不过外道和凡夫执著粗大,声缘执著微细。本来虚妄的世俗诸法都是缘起生的,但是外道却执著虚诳的法是真实的,执著万法实有的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或将名言中根本不存在的法执著为“神我、自性”或认为大自在天等为万法的作者,其见解修法完全跟解脱背道而驰、徒劳无益。

一般没有入任何宗派的世间凡夫,以颠倒迷乱的分别心执著本来没有的人我和法我,不清净执著为清净,无常执著为常法,无我执著为有我等,因此自性唯一就是痛苦的生死相续,落在妄想执著中始终无法摆脱,三界中的所有凡夫众生唯是安住在自己虚妄分别心执著的迷乱境界当中,就像渴鹿一直追逐阳焰水,执著在远方有流水,心里怀有很大的希望一样,众生因被痴暗障蔽,不了知真实义,对于虚妄颠倒的世俗迷乱法拼命逐求,感受轮回的痛苦。

什么是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失?就是不知真实胜义法界本有无量的胜义功德,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安住在自己心的本性中,反而执著为没有,这就是损减的过失。譬如一个穷人在他破破烂烂的衣服里面,本来有一颗如意宝珠能赐于一切财富,但他一无所知,仍要在外面到处流浪乞讨,无义感受各种痛苦。又如一个人得到了严重的精神病,他以为自己丢失了头卢,就到处寻找,一直发疯似的满世界去找头,到处求别人给自己安一个头,这样岂不是头上安头吗?如此颠倒又可怜。又如一个流浪儿不知自己是转轮王子,他从小就离开了皇宫,长大后为了得到名声和地位做尽种种的坏事,诸如杀生、放火、损害别人,结果被关在监狱里备受痛苦。这些比喻都说明了众生不能了知真实义的过患,因为不知道自己本有却一直向外求取,不知自己本来圆满具足却一直不满足地希取,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就不懂自尊自爱,反而去做各种下劣的恶事等。

由于改造客尘故,众生过失非实有,

真实此过无有我,功德自性为清净。

颂义是讲在真实义中客尘本无、功德本具,但众生不知反而颠倒。前两句是说若善加观察,所谓的客尘就是以因缘改造的,能够遣除的虚妄法。众生的过失也是客尘障垢,在真实义当中本来不存在,就像花绳上本来没有毒蛇只是以迷乱的因缘暂时显现的假相,一旦觉悟后自然就会消除。同样,本来不存在人我和法我的自性,只是分别心妄执而已,犹如空花一样虚妄,是遍计的所执法,只要生起觉悟的智慧自然就会消尽。这就是前两句“客尘本无”的含义。

后两句说到,在真实义中本无人我与法我的客尘,本来离开二我的同时还有一种二我空的圆成实,就是功德自性清净,也就是说十力、四无畏、四身、五智等功德在自性清净中本来具有,此胜义功德远离一切人我和法我的戏论相,在二无我的空性中不离开不可思议的清净光明,具有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这就是明空无二、自性本具的法。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

执著虚妄之过失,诽谤真实功德者,

具慧自身与众生,不得现见平等慈。

第五种过失生起之理:颂词前两句是连接上文的句子。一般大乘初学者往往把虚妄的客尘执著为实有而作增益,把真实的功德本来任运安住的心性法界诽谤为空无而成损减,这样就会堕入增损执著当中。

后两句讲过失。由于没有真实理解自性胜义如来藏自他平等的道理,就会认为自己非常特殊,只有自己的事最为重要,唯一为自我解脱痛苦而修行,如是增上我执的过失,会导致不能发起自他平等大慈大悲的严重过失。

什么是平等的大慈心呢?就是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一切众生,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一切众生,象给予自己安乐那样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没有自他的分别,这就是真正平等的大慈,若不了知心的自性如来藏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会导致上面所说的无量过失。故为遣除五类所摄一切过失的必要,佛对大乘有缘的凡夫以各种比喻、根据,如实地宣说法界如来藏的深义。

壬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于听闻此,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

首先第一颂前三句:是指依闻一切众生都具有法界如来藏之理,令闻者相续中产生五种功德:一是“勇悍”的功德;二是“敬众”的功德,恭敬众生如导师一般;三是相续中生起“般若”的功德;四是生起“智”的功德;五是生起“大慈”的功德。

一、生起勇悍的功德:

为什么可以生起勇悍的功德呢?因为已经了知自己的自性现前就是无上大菩提,所以会生起苦行修道的勇悍心,就像穷人如果知道自己家的地下有宝藏,本来圆满具足一切财富,不需要重新去创造,他知道只要把地层破开就能圆满取受宝藏,故勿须别人的激励,自然生起求取宝藏的勇悍心,而且会不辞劳苦地设法开取宝藏,暂时的一些辛苦根本无法动摇他取宝的强烈意乐。此喻义是说:若一切众生于自性本具的法界如来藏生起了清净的信解,那他不会轻视自已,一定会发起取证菩提的勇悍心。他会想: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因为现前了法界如来藏而圆满了一切功德法,历代的传承祖师都是因为现前法界如来藏而获得大成就,在心的胜义如来藏方面我与诸佛没有任何贤劣的差别,我不欠少一分功德,诸佛也不会增多一分功德,既然他们可以成佛,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如是确定我同样也能成佛。我只要按照诸佛菩萨曾经所修之道如理如法地行持,最终一定会得到同等殊胜的大成就,这样就会发起勇悍的菩提心。

大乘有缘的初学者通过闻思殊胜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后,其相续中会对发菩提心、行持菩萨六度万行等,生起清净意乐和很高深的见解。虽然轮回中的众生有业惑、有杂染、有痛苦,但这只是现相中的迷乱显现而已,其本性实际并非如此。在实相中一切众生与佛等无差别,相续中都具足殊胜如来藏的自性,只是众生还没有破除客尘的障垢而已。

若于自他具有不可思议法身如来功德的无误了知,以此无上见解的推动下就会发殊胜菩提心,而且勇悍、坚固不退。在金刚密乘中,通过安住众生本来就是正等觉本性的境界中,来培养殊胜的菩提心,故很多密续中有此金刚句:“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密宗讲:对治我慢的违品就是生起佛慢的殊胜菩提心,即自己就是本来清净的佛,认识本来清净的佛,于此殊胜的定解中安住修,这就是修佛慢心。由于这种殊胜的菩提心非常清净、坚固,所以相续中自然会生起殊胜勇悍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