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五、思维种种喻义而修习无常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四·寿命无常2(未定稿)》 ︱ 嘉维尼固尊者 讲授 华智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因此,任何怨亲都无有常,由此心作是念:我要以慈悲之心护一切有情。数数思维。

这里说到,任何怨亲都没有常性的缘故,心里起观念:对于一切众生,我都要用慈和悲来护他。“因此”以前是看清真相,明白它的理趣,之后就要发生如理的观念。我们原先对待众生的心态有问题,有偏执或者不契合无常的道理。现在知道了亲怨无常,心就要与之相应地发生转变,这就叫“转心”,非常关键。

入手时,首先要看到过去的错误所在。以前在人类或众生类里分党,一类是亲,一类是怨。对于亲当然以慈心、悲心来爱护,他有苦我要拔,我有乐要给他,自从认定了他是亲,自然有一分慈悲。但是,这个慈悲不平等、不周遍,对待另外的中庸者和怨家,就不以慈悲对待了。认为他是我的怨家,我怎么能对他好?甚至起幸灾乐祸的心,他有苦,巴不得他再苦;他缺乐,我才不给,这就是偏执的心态。

现在怎么转呢?我们的分别心认为,这个是亲就一定是亲,那个是怨就肯定是怨,两者截然不同,所以面对他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这是世俗人惯常的心态。包括自身在内都是如此,会把众生分类,采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现在要把眼光拉长,看到整个轮回变换的情况,就会发现亲不固定是亲。譬如,这位亲人曾做过一百世怨家,也做过很多世亲人。在做一百世怨家时,用刀杀我、用毒药害我,做各种诽谤、打击来伤害我。这么一想:原来他是怨家转成的亲。再换过来看这位“怨”,知道他一百世做过我的母亲,是那般慈悲养育。一想到亲,我们的心又转了:原来他对我有那么大的恩德。

像这样,从整个轮回中转生时和我的关系,以及当时做利益和损害的差别上来看,那就扯平了,是差不多的。这样的话,何必对一者特别好,对一者特别不好呢?这样就想到:这种心态是颠倒的,它是一种“近视”心态。分别心执取现前一小段,并固执地这么认为,这个是亲,那个是怨,使心发生了偏差,它是不如理的。当拉长镜头,看到整个亲怨不断地变化,就发现没必要去立一个固定的亲或者怨,对一者好,对一者坏,对那个贪著得不得了,对另一个又嗔恚得不得了。这都是世俗情态,特别有问题。

发现问题以后就想:我现在要改变心。要以什么心来对待有情呢?以慈悲心。慈悲心又要怎么起呢?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轮回里都缺乐具苦,都有离苦得乐的愿望。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众生都怕苦想要乐,跟我一样。我想要乐,他也想要乐,因此我应该把乐给他;我有苦想离,他有苦也想离,因此我应该为他拔苦。像这样来引生平等的大慈悲心,对一切有情都平等爱护。就像世尊因地那样。譬如《贤愚经》里讲到的金毛兽等,猎人伤害它,但它还是忍苦去帮助猎人,哪怕遭杀身之祸,受那么重的苦,它心里还是想:将来我成道时先利益你。像这样,世尊就是我们的榜样。

总之,首先要对怨亲无常产生认识,得到定解,之后就要以此定解来转心。一次又一次不断地这样去想,把过去的心态完全变掉。

以下我们再通过明朝一户大家庭中发生的家庭情杀案(附录九:夙孽记),观察其中前后两世的各种无常情形。里面的,希望大家先作预习,首先看好原文和授课资料,到时一听就明白;如果没有提前看好,由于情节错综复杂,那到时就会空掉,接下来的评论也接不上。

这个公案非常难得,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也相当精彩,价值超过十个国际大片。大片多数都是虚构的;而这是真实的轮回案例。大片基本都跟前行的修心、解脱无关;而这跟前行的修心切实相关,尤其在修无常、出离心、慈悲心等上都大有关系。我会对此做详细的解析,大家预习好了,到时一听会得到很多启发。由于它是很大情节的展开,如果能一一看到是怎么发生、怎么转变、怎么应对,那就会清晰地了解到亲怨无常,产生家庭是轮回中的一环等的认识。

当看清了轮回的真相,就会明白我们对待众生最大的错误在哪里?它的根子在什么地方?是怎么一路错下去的?了解后会幡然醒悟,知道过去的观念、做法错了,都落在很邪的心当中。现在要转成正,怎么来行大公无私的道?怎么平等善待一切有情?等等。对这一个公案想透了、领会到了,会得到很多的启发和认识,从而转变心态,转变颠倒的集谛系统。这些都可以通过认真地体会、参悟而在自心上开发出来。

思考题

1、

(1) 世间地位为什么不可保信、依怙?

(2) 解释“无上正等觉”的涵义,并以常、应供、金刚宝位这三点来认定其体性。

(3) 思维以上道理后抉择:我们应当求什么?

2、

(1) 结合公案思维,在转世过程中怨亲是怎样变换不定的。

(2) 现世当中怨亲是怎样变换不定的?举自己见闻的事例作观察。为什么说怨亲只是由分别心所假立?

3、

(1) 过去我们由执著怨亲,发生了怎样的心态?这种心态为什么不合理?

(2) 由观察怨亲无常,应当对一切众生发起怎样的心?如何发起?

怨从亲起

我看这“夙孽记”有一个体会,就是怨从亲起,两者相连,非常可怕。知道后就不想再立什么亲,不然必定有怨出来。像刘家两个公子——之麟和之宝是亲兄弟,为什么家庭出现多角风波、情杀案件?就是从亲出来的。像陶氏爱亲生儿子不喜欢大老婆的儿子,她就有私心,有意撮合柳氏和之宝,这正是案件发生的关键所在。之宝毕竟是凡人,不喜欢又丑又笨的周氏,喜欢美貌多才的柳氏。当他立柳氏为亲,视为所爱对象时,那当然周氏和哥哥全部成了敌方。因为他要占有柳氏,那必须把哥哥和周氏排挤掉,由此就发生非常可怕的事了。柳氏起了私心想要之宝,结果在她心中,周氏成了对手,成了怨,就下毒想害周氏,这个怨是从亲出来的。陶氏又害掉周氏。她为什么立周氏为怨呢?因为立了之宝为亲,为了护儿子,可以把笨丑的儿媳杀掉。再说,之麟成了陶氏和之宝的敌方,结果两人合作把之麟杀害。像这样,亲兄弟成了杀身的怨家。

接着来世的情形很明显。之麟要报仇,他最恨之入骨的是弟弟,因此说“还我命来!”拿刀要杀他,这股气是忍不下的。之后就有今生的这些现相发生。

总的来看,人心里有个“私我”,然后认为这是我最亲的儿子,袒护他,把妨碍他的都立为怨。实际只是一念私心,特别没理由地把其他人立成怨,非常可怕。而另一个人立了一个所爱对象,结果特别不喜欢结发妻,把哥哥都立为怨。这就是人心的丑陋面。

我们要深深地思维,看破亲怨的伎俩,看到这完全是私我的分别在无理取闹、随便安立。而且,这个心像精神病患者,它一旦立了亲,凡是跟这个亲有所违的都立为怨。这就是“情生智隔”,这个妄情会夺掉智慧,让人陷在烦恼态里,造下罪业,结果就要受惩罚。他们几个里面,陶氏最可怜,被罚做了鬼,之后做驴,见不到了。柳氏因淫业做了鬼,之后转成旁生。之宝这一生也受惩罚。

像这样,全是内心的贪嗔分别在作怪。懂了这一点后,不能再听任分别心立亲立怨,这全是私情、都是自私心,千万不要上当。从此要把它“迁单”,面对一切有情时,要看到他们的实相都是佛,世俗中都曾做过父母。不必对一个特别亲,建立我所,认为是我的心肝宝贝、我可爱的美女、可爱的儿子等。否则对立面就出来了,另一方就成了敌,这样由亲起怨,发生贪嗔,就要造下各种恶业。

在家庭等各种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总是那么复杂,这全是立亲怨这个最坏的分别心在作怪。要知道,立了亲以后,怨就出来了。单单对一个人来说,假使你立他为亲,但是当他稍有违逆,你的自私还是要保护自己,就会把他立成怨,这就是最自私的一个心态。从我执来说,认为对方必须符合我,你符合我,就立你为亲;当你不符合我时,就要干掉你或者损伤你,“我”是这么坏。从我所执来说,一旦把某人立为我的心肝宝贝,那就想让他得到好处,如果有障碍或者不允许的地方,那就要把他立成怨。看到了吗?全是自私心。认清它的伎俩后,知道它反复无常,是贼子、诳骗家,不能听它的,之后就要发心,以平等的慈悲对待一切众生。

由恨生爱

讲到这里我想,不单单是怨从亲起,还有亲从怨起。反方面有点难理解,我们换个词就会摸到相反的缘起规则,叫做“爱从恨生”“由恨生爱”。

怎么讲呢?我想,人的凡夫性都差不多,它在各种事情上都有表现。譬如吃东西,连续三十天吃土豆,那就吃厌了,听说菜市场有豆腐,今天就给做个豆腐吧,豆腐加青菜加红萝卜。做好了端上来,一看到就非常爱,觉得鲜美可口,好吃!什么原因呢?前面不断地吃土豆,逐渐蓄积的是厌的心,厌到一定程度就恨这个了,我不要吃!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本能,再一看到豆腐就狼吞虎咽一番。这就表现了我们轮回的心理机制。

现在要看到,如果有恨,在另一方面就会生爱,这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悟透了这些,就知道要以平等的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才合理,否则在亲怨、爱恨中打转的话,会造下无数业,在轮回业网里脱不出。这一点一定要悟透。

在这个公案里,之宝对妻子周氏生了嫌恶心,认为她长得不好,人又笨拙;以这种厌心,一看到嫂嫂柳氏貌美、聪明就垂涎三尺,随后就出现了家庭事故。这就是由于生了厌,当新的东西一来,人就像看到猎物一样,一定要!结果越理背伦造了淫业。为什么会出爱?就是由恨来的。柳氏是怎么出问题的呢?她对丈夫之麟生了厌恶心,所以一见到之宝就想要,两人情投意合。以这样的心,陶氏中间一牵即合,两人通奸,都造了罪。

联想到平常的关系。譬如大孩子又丑又笨,父亲不喜欢,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聪明可爱,结果父亲就偏心,更喜欢第二个孩子,心马上不平等了。又好比婚外情、第三者插足等也是如此。由亲转怨、由恨生爱的事情比比皆是。人心一旦偏离,就会陷在爱恨交织的过程中拔不出来。

又好比在一个单位里,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不平等关系?出现那么多是非、恩怨、对立等呢?譬如我跟某人关系好,就是因为他称我的心、性情投合,或者支持我、能利益我,所以把他立为可亲的人;另一方面,对于趣味不投、见解不同、习惯不一样的人,马上视为敌方,这叫做“怨从亲起”。相反,如果特别讨厌某个人,或者因为相处久了,有喜新厌旧之心,就不要老朋友了;一看到新的,就特别愿意跟人家接触,这叫做“由恨生爱”,马上抛弃故友,去找新朋友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心,是烦恼的表现。

这就看到人心不平等,实际都是烦恼性,分别心不断地假立、不断地变。就好比穿衣服,一立了这件衣服不好就扔掉,换一件新的,这叫做“喜新厌旧”。新的穿久了又厌弃,这叫做“由亲生怨”。立了我喜欢就是亲,我不喜欢就是怨。喜欢久了厌倦就到了不喜欢,这叫“恨从爱生”。再者,恨久了不喜欢这个,遇到另外一种,马上就爱,这叫“爱从恨生”。

出于自我意识,所谓的“亲怨爱恨”在任何事物上都有,只不过这是就人而言。但总体上可以看明白,它只是分别心的习性,一种自以为是、自我意识的判定,所以没有可取处,不必理它,应该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总之,要看到凡夫心是这样诡诈、不可靠,所出现的一切感觉、境界、好恶等全是无常的,不要听信它。对每一个众生都要以平等的慈悲视为法界同胞,不要起各种好厌感、立各种关系,这都不是大乘行者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