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往生因缘论

《净土之道》 ︱ 西琼·赤诚桑波尊者 撰著 智圆法师 译讲 ︱

净土大教振兴的根源

闻思净土经教,再再地观察、思择,是发生胜解的根源。如果否定这一方法,就会截断开发整个三缘起链的途径。如同没有源头的活水就无法出现浩瀚的江河,仅以世间的观念也不可能让人确立坚固的见解。而且,生起后后的欲、精勤、得果等也都将受到障碍。再者,还会遮止心中正能量的辗转升进。也就是说,一旦遮止闻思净土经教,虽然表面化地念念、说说也未尝没有功德,可以种下一些远因,然而,能直接成就大义的具力之因毕竟不会生起。

再者,还会导致往生率低。由于没有胜解作为中心支柱,无法发生欲、精进等一轮一轮具相的心力,只是泛泛地念诵、听闻,往往被各种业缘所牵,难以形成有力的净业。如祖师们所说,临终时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业力复杂,强者先牵,导致难以出现强大的愿力,这些无非是在缘起上已经落空的缘故。

再者,即使能往生,品位也会很低。如果一路开发胜解,他就容易逐步升进、增强心力,与佛的感应道交也会越来越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得佛加持、增福净障,佛光的护佑使得往生非常有保障。然而,不重视缘起,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心上的缘起系统,难免会导致修持没有质量。

再者,如果遮止闻思净土经教的发展,使净土圣教不得振兴,人才也就难以培养,甚至使净土教的弘传出现滑坡现象,具足净土内涵、能弘扬净土教法的人越来越少,一代不如一代等。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愿是慧学,它有着极广大的开展领域和途径,有着大量的工作需要实际去做。只有这样,才是为净土奠基,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培养净土的品行、情操以及各种真实的净业功德。

再者,就时代状况来观察,以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面临着各种杂染信息的全面冲击。不仅有来自教外各大学术领域、思想领域的信息冲击,还有各种五欲六尘、迷乱说法的冲击,更有来自教内对净土教的各种非理言说的冲击。如果自身尚未得到胜解,就不免被其迷惑而失坏信心。毕竟,没有开发胜解的引导,没有多方面的闻思,认识往往不全面、不彻底、不深入,也就不能建立净土大道的根基。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在胜解、欲、勤三大环节上努力,或者说在净土大宗旨的信、愿、行上努力,第一步就要着力于开发胜解。

总说明

本论从大的原则上讲述了往生的因缘。然而,这一专题可以涵盖浩如烟海的内容,个人的根性、意乐等也有诸多差别,因此,在施教上不可一概而论,在各人修集往生因缘方面也有不同的情况。

譬如,老年人念力衰弱,做不到广泛的闻思,就应当注意无常迅速,急切地提起一句佛号。念及生死可怖、极乐殊胜的缘故,一心希求跟阿弥陀佛相应。以当今的情况来看,必须以因果、恶趣苦、做人苦等作为鞭策,以阿弥陀佛的慈悲、往生的殊胜利益等作为引导,来数数策励其心。在此过程中,不可滔滔不绝地宣讲他们听不懂的佛法,否则,带动不起他们的心力就会导致失效。

一般来说,年轻人思想复杂,没经过广泛的闻思,心就安定不下来,从而无法趣入,因此,应当在闻思或者熏习净土经教上多分配一些时间。

其次,人的根性有知识型和非知识型两种。知识型的人需要一直解行并进,边闻思边修行,如是相辅相成、辗转进行,效果就很好。非知识型的人心意较为单纯,如果他信根深固、秉性忠厚,就可以劝他把较多的时间投入实行当中。

再者,人的宿根也有深浅之别。善根深厚的,此世稍微接触一下,就能开发、扩展,并以真信切愿坚定地秉持这条大道,由此很快进入实修。信愿坚固的缘故,可以长期闭关,或者在一个月、三个月等当中用功精一、专勤地修持净土法门,得大利益、感佛加被,很容易出现前所未有的觉受等。相反,心思复杂的人难以相应,就必须在归依、业果方面抓紧奠定基础。否则,他可能连一分善的功德都无法建立。由于正气没有树立、没有稳固,跟佛的感应力就非常微弱,这类具体的问题都需要着手解决。

再者,个人的业缘也分有工作期和假期等,对于其中的复杂情形,应当具体按照自身的情况来分配时间,不可固执死板。总之,若能明白总的原则,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如何落实到自身而行持。

再者,从解门而言,人的慧根有深浅之别,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人需要法师用浅显的语言做切合生活的净土引导,为此,祖师大德们也留下很多让大众普沾缘种、容易趣入的书籍。闻思过这些以后,高深的教理可待具足慧力时再逐步趣入。当然,目前也可以做些听闻,以待将来开花结果。闻慧、思慧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些需要长期积累。暂时听不懂的,过上一两年会懂,或者七八年后会懂得更加深刻,因此不必心急。而且,在业果、四谛、十二缘起、唯识、空性、如来藏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层面的净土教内涵。净土大教海可以含括所有佛法的任何层面、任何内容,如同万流归海、众星拱北般,一切教海都可以流入净土教,一切行都可以流入净土行。我们既不能将净土教偏执为狭小、片面,也不能对其中众多的层次差别一概而论。

再说行门方面,由于各人根性不同,有的会选择一门专入,有些选择万善同归,有些兼修一两种净业行等等。比如,古印度有天亲菩萨的五念门,到了东土也有各种行法,后来更有观想门、念佛门、念咒门,有三因助成五门的修法,也有持名念佛的方法,以及藏地净土四因的修法等。或者说,有人是以世间善回向往生,有人是以出世善持别解脱戒等回向往生,又有人以发菩提心、深入第一义谛、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等来回向往生等等。

总之,林林总总的善根,都可以由信愿摄持而成为往生的缘起。对此不必产生一对一错、一好一坏的诽谤心,我们理应以宽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心量来看待种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