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不了义取为了义”,对于不了义语认为是了义、是究竟的观点,但实际上是自己未能正确理解。

佛菩萨在宣说法义上面有了和不了的差别。“不了”是指我们以此尚且不能探究到它真实的本源,只能停留于较外层的涵义。佛法有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从现相到实相的差别,实相里面又有最深密之义,已经到达最终、说到底的才是了义,在此之前宣说的都不算了义。或者说尚未宣说完毕,还没宣说到它究竟的实相,探究真理的过程也不能于此完成,这种法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有些只是世俗层面的说法,或者只是针对分别心的现相的说法,并非实相本身,而我们如果执为实相本身,或以为已经宣说完毕,把它当成真实、究竟的说法,就会障碍自己受取实相义。因此在学法之前需要了解这些方面,以免发生错乱。

执著暂时的方便法为究竟,却并没有受取真正的实相义未免遗憾。大圆满是要直证实相,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了与不了义,避免迂曲地“绕道而行”,或者执不了义为了义,导致自己永世无法现见了义。(不了义法既然不是实相本身,如果还要误以为彻底、认取为真实,必然会延迟开悟的时间。)

有很多语言只具有暂时的必要性,因为是佛或祖师等安住在一种密意、意趣当中而宣说。譬如要对治某个人以少为足,就要呵斥、破除他的满足感,让他增进;对于心力不强盛、比较混乱的人,如果他一味地懈怠,就需要多说功德利益、前景美好等,来鼓励并增长他的信心、欢喜心,使他渐入佛门,否则,恐怕会打击甚至砸碎他的梦想;如果他自以为了不起地抖威风,则又要采取贬一贬、压一压等的方法。

有的人对佛法生起邪思分别,认为此佛不如彼佛,因而质问:为何不能佛佛平等?比如释迦佛示现寿量八十岁、身高一丈六,而拘留孙佛寿量数万岁、身形极其高广,有无量的庄严,一般人就认为拘留孙佛更伟大,于是贬前者,尊后者。此时为了消除众生庸俗的高下之见,释迦佛说拘留孙佛即是我,这叫平等意趣。

或者针对一类根器未熟的众生,不能最初就传授究竟的空性法门,否则他会崩溃,会由于无法接受而诽谤空性。因此,佛陀为他们宣说有蕴界处的法(其中并不存在补特伽罗我,只是无我唯蕴而已)。既然众生的虚妄心识前的确有错乱相,而实相里没有,于是佛的心意就安住在这种意趣当中,如同哄逗孩子般,暂时安慰说:你心前的蕴界处一个一个都有,各是何等何等的体性作用。当然进一步就会启发他:在这些法上面找不到人我。由此我们要了知:对于某种根机,佛陀只是说一分法,而这一分法并不究竟;佛有住于现相上的密意,当时说法仅是就众生心识的现相。

总之,佛陀说法常有密意,处处都能应机施教,我们应当要会得佛说法的权智慧 [1] 。为了逐步引导我们,佛陀设立如阶梯般的次第性教法,包涵了从下到上、层层引进的内容。对于中途的教法,我们当然不能执为了义,否则会停留在化城而无法到达宝所。

佛引导众生从现相的末端逐步深入,譬如家长对于一个六岁的孩童,先要让他入幼儿园,然后入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如是逐步进行。

由于众生根器不够、智慧有限,所以佛陀最初先说业果。以粗分的善恶因果法则,启发众生认识到一切果是从因而来:快乐来自行善、痛苦来自造恶。之后再讲细分,也就是分为十善、十恶,包括每一类的意乐和加行如何、会导致何种结果,果中又分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但这时的 “善恶因果法则”,仍然并非了义缘起,并不是说佛法到此彻底究竟、学人再没什么可深造。如果得少为足,就此停滞不前,便会延误见实相的进程,譬如,作为幼儿园毕业的孩童,怎么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呢?

因此,之后佛陀要为他们宣讲小乘法、讲四谛。好比读完幼儿园还要继续读小学一般,四谛是对生命缘起更细分的揭示。轮回是按照业力来运作,所出现的器情万相也是由彼等各自不同的业力感召而来。我们如果还希求了知业的本源、了知业从何处来,就应当更细分地推究到集谛的根源——我执。本来没有“我”,众生却执著有我,在面对情境时就会发生我执的妄动,这便叫做烦恼。具体是如何生起呢?首先认为有我,我应该要被爱,那么其他境缘对我有利,我就会表示一种态度;对我不利,就又表示另外一种态度,这些以我执而起的态度都是烦恼。由于执著我,才生起贪、嗔、痴、慢、嫉等无数烦恼,可见万祸之根正是我执。进一步还可以观察到,以我执起惑造业,出现了轮回;相反,我执泯灭、惑业止息,轮回也就随之消失。由此推知,轮回消尽之后的灭谛也一定存在;而且必有能证灭谛的真实之道,它就叫做解脱道。小乘便是以人无我空慧为主,配以戒、定、慧各种支分合成的一种完整的二乘之道。

但是,小乘的说法仍然不了义,应当继续学修大乘,大乘当中才进一步讲说成就佛果之道。如同儿童上过小学还要进一步升入中学般,大乘在“业是怎样变现出了根身器界”等问题上,给出了更合理的理由和答案。小乘以我执发生有漏业的说法不够完备,大乘当中则为我们指出了一套错乱以后的系统,叫做阿赖耶系统:一念无明不认取本性,之后妄立心前有境,落在二取迷乱中,由二取的习气发展出完全是错乱性的一种系统。这名言系统里的一切法,除了自己心的妄现以外,没有其他。

为什么会有三世相续呢?仅解释为业力仍然不够完备,必须建立赖耶缘起。也就是说,前五识一旦脱离对境也随即灭尽,第六识在昏厥、鼾睡等位,或者在无想定中也不起现行,这些都有可能消失或“暂停”,所以不应安立为诸法根源;而第八阿赖耶识是从无始辗转、刹那刹那相续而来,持有各种种子,每一生世都是以识上的种子来现行一切显现。于是能够完备地解释流转缘起的规律。

很多法相宗学者以此为了义,他们停滞不前、不求上进,以其见地,承许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同时安立众生在无始的本识中有无漏种子一直在辗转相续,此无漏种子属生灭法等。譬如在法相宗的“五性说” [2] 中安立,如果是大乘的决定种性,就有成佛的种子,但它是属于能生的种子,需要通过不断修行来辗转增长,最终达成佛果。从一个种子变成佛有多困难?最少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但是,这种说法未能揭示到本源,也仍然不够了义。

这种见地最初是来自佛说的部分经典。如果我们不能分辨,仅以佛说的缘故而执为了义,就必定无法接受“众生本来是佛”的观点。法道的修、行、果全部跟随见解而转,见解位于何种层次,随之而来的修、行、果就是相应的何种层面。对于修持大圆满而言,上述见地还远远不够,还远远无法趣入大圆满。

大圆满见必须首先追究到了义是什么,因此,红教特别注重如来藏之说,非常重视《如来藏经》《宝性论》等等。这些法类中明说众生本来是佛,只要有开取的方便,只要因缘相合就能直接取证,并非多么困难。总之,在见地上不可把不了义混为了义,而一定要了解佛的经义,否则会受观念的拖累,乃至在几十劫、无量劫当中一直影响自己佛道的进程。

超胜赖耶缘起的是真如缘起,真正能够学修此法的人就如同入于佛教大学。此大学中前一部分说空,后一部分说明,“空”指佛二转法轮的教义,佛讲了二十多年的《般若经》,一味讲空。为什么?无非是要接引众生淘汰一切执情,洗清一切执著此法有、彼法有的虚妄分别心。淘汰以后才能认知到客尘法全部虚假不实、根本不存在,只是如同曾经的一场幻梦。其实每个人本来都是佛,破妄以后显真就是非常自然、方便的事,所以在教法上采取先破妄、再显真的次第。

破妄用遮诠,其实是部分了义,“空”方面虽然宣说到位,但对“妙有”并未重点宣说。《般若经》中一味说空,都是在破除法我执,让心从执著中脱出。等到一概破尽,我们能认定一切显现无非虚假,不再执著二取之境时,佛陀直接宣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才是真实了义的佛法真理,相当于学术顶端的大学研究所的课程。

整部佛法到此为止已经宣说彻底。之前所读大学本科般“空”的课程,只是部分了义。校长会说:你们不要急,课程还没学完。“空”分已经彻底的缘故叫做“一分了义”,还有一部分未彻底的缘故,叫做“未了义”。等读到研究所,导师揭示众生本具如来藏、本来是佛时,“妙有”这一分也已说尽,我们的课程到此完满,这最后一层教授就叫做“了义”。

以上介绍了佛教的一大系统。对此无尽宝藏般的佛法,我们如果没有理清眉目,可能根本不知到底该如何取受。佛说法的密意并不是一般人的虚妄分别那样简单,我等凡庸只能知道分别识范围的一点小事情,而佛已彻见真谛,他巴不得直接告诉我们实相。但是,为了更有利于众生的修行,佛陀不得不要施设阶梯,让我们按次第进行。因此,我们要会取佛陀本意,会取佛法的究竟了义处,取法时不再犯下将不了义取为了义的过错。

其次,“颠倒秘密意趣而取”。佛引接众生有很多的对治密意等,以及很多说法的意趣,都是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传授不同的话语。如同父母教育孩子,针对他犯下的错误的种类不同、针对他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劝说相关的话。这些当然有必要、有用意等,我们不能颠倒执取。

针对一些实执坚固、暂时无法接受法无我教理的小乘人,佛陀宣说蕴等诸法有(当然,上面没有补特伽罗我),这种暂时的说法符合弟子的根机意乐。否则,他不但不接空性,很可能还会诽谤等。应众生当时的情况而采取权巧,是诸佛菩萨的大智慧。我们正是要考虑到教法的灵活性,而不可听到佛说诸法有、蕴界处有,就认为它真实有。不了义法有其意趣所在,因为这是就世俗现相的暂时说法,众生心前无欺显现虚假之相,但它们并非实相中有,对此我们不可错解。


[1] 权即权巧。权智,又称方便智,指通达权巧方便、能随机说法之智慧。

[2] 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二、定性缘觉;三、定性菩萨;四、不定性;五、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