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譬如佛说要杀父杀母 [1] ,我们不能真的仅以文字表面颠倒而取,拿起刀子便去杀父杀母。应当了知其表意为,父是无明,母是贪爱,我们应当由此断除轮回。

又比如有的人一味做布施,积集世间福报。多处建庙、供养、做好事,天天到处奔忙,却不去希求其他修行,其实是一种“少知足障”。佛陀总不能让他始终处于这种层次,而一定要促使他进步的缘故,有时候会呵斥布施行:“你整天执著做那些财布施,除了那一点你还会干什么?布施其实很低级。你没有一丝持戒的气氛,要知道持戒才是真正殊胜。”对于只会布施不会持戒者,为引他深入六度,佛也会有用意地显出这种呵斥的态度。我们万不可错会为:“佛谤法了,连财布施都要谤舍。”

或者有时为了安慰、接引懈怠者,佛陀不会将修行说得过于艰难,而是说只要稍微念佛名号,就有往生或成佛等功德。这也无非是为让他提起心力,使他愿意趣入,因此佛的说法确实是大有深意。

或者有时需要打击弟子的狂慢,佛陀也会有赞叹诸佛菩萨无漏微妙的功德。

诸如此类的种种说法都是教育学的善巧,我们不应以此误解。譬如老师骂孩子:“你怎么老是坐着?为什么不出去玩?”是因为孩子总坐在教室里容易出问题。对另一个贪玩的孩子可能会说:“你怎么整天在外面玩?应该安静下来!”这因人制宜的差别和善巧,不就是教育学吗?又譬如有人说:我们一直打坐行不行?师父可能说:一堆臭骨头,坐在那儿干什么?因为徒弟整天死坐枯木禅,应该引他出来,而不是说不许打坐,也并不是诽谤金刚跏趺坐的不可思议功德。

佛法都是应机而说,如同应病投药。我们不可能因为某病人服用某药有效,就一定要拿来吃一吃。对于寒病患者有效的药,热病患者吃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因此我们一定要会解经论中的秘密和意趣。对某种说法感觉有矛盾、或者感觉不同寻常,就一定要会取到它的真正法义才行。

“与四依相违而取 ”,

就是将四依法颠倒而取——依人不依法,依语不依义,依不了义不依了义,依识不依智。这一类都是没有领会法义而取的颠倒状况。

四依是我们依止的大原则、大方向。首先观察,自己到底想要抓住什么?一定不应该是抓“人”!本人常常提醒:你不要看人怎么样,而要看口中说了什么,要依止法师所说的法,否则抓个人做什么?总不会是看法师长得帅,要跟法师谈恋爱!又不是当追星族,天天捧法师!法师与学员又不是培养世俗感情,或者整天待在一起比较好玩……这些都没有意义。所谓“如教奉行”,依教、依法、依佛祖的教诲都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没有依法,纵然整天围在佛陀身边也没有用。

既然依法,就要依止意义、要听懂法义。法师通过语言是要传递一个心意,而我们能否了解法师的心意呢?譬如说某人“会得先师意”,其他人光是得一句语句表皮。也就是只有某人得到老师的心意、心传,成为“得意门生”,岂不是经常有此类情形?这第二个原则,便是要注意并依止所说语言的意义,叫做“依义不依语”。

说法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但关键是话里的意思、语言中的法义,我们需要得到并依止它。譬如《论语》讲了什么?道德的根本、仁的根本是孝悌。做人就要知道行孝、行悌,我们一定要掌握这关键的意义。无论老师口头以怎样的方式言说,都要抓住话里的含义。同样,我们如果能掌握经论的法义,就易于修行,再多的口头言说有什么用?譬如有的人听课只是听故事、听言辞,课后对于法义却茫然不知,他岂能趣入修行?

法义之中应当依止什么?依止了义!这是彻底的法义,宇宙人生的大真谛、大实相,诸佛所见证的大胜义谛。我们既然皈依佛法,就要穷究法界本源,穷究自心的本源,而不是仅以假法为满足。色身、分别心,都是缘生缘灭有为法的假相,岂可认取为真?武则天的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愿解如来真实义。”黄檗门下开悟的裴休宰相也著有《发菩提心文》,其中一愿便是:我生生世世要入圆教门。这些誓依了义的心声,不仅诚切地表明了领悟真实义、依止无上了义的希欲,而且也容易使自己直达目标,不至误入歧途。

进一步来说,了义之中是要依智不依识。如上所述了义,并不是口头上的了义,也不是分别心能缘的了义。学过很多了义经的人,或许口中会说、心思能缘,但是,我们内心最终要求证、要依止之处,是二取双亡以后的本性智慧,这才是关键。地前的资粮、加行二道是通过闻思慧而生起,从未离开过句、教、理等所缘,当然还只算是二取心识的状态,只能作为趋进圣地的方便。我们不应以为稍有解悟便是一种成就,真正来说,分别心的解悟根本不算什么,我们一定要达到大彻大悟之地。

如果没有依止四依法,很容易会中途停顿,把暂时的说法执为究竟,把虚假的法执为真实,把语句执为实相等等,发生诸多错乱。四依法启示我们发起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誓愿,不以少为足,也不单以闻思慧为满足,而是要证达一切妄相消亡、自心真正本面显露的大休大歇之地,这就是我们的依止精神。

总之,我们应当如何依止?要依正法、求正法;正法之中是要取受意义;意义之中取受了义;了义之中求取圣智。具此四依便不难明确方向。初学者也无需心急,在《前行》的进程当中,它会一路一路地引领我们前进。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听过以后便什么都不用修,而是如同启程之前首先大致了解整条路的走法,以及最终走到哪里、志向应树立于何处等。这些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关键,它将使我们更明智地趣入实修。

思考题

1、为什么取法方式不对就得不到法益?

2、什么是“应当文义联系起来持”?准确掌握后以此方式取法。

3、为什么佛法有了义、有不了义?将不了义取为了义有何等过患?在佛教浩大的系统中,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

其对治者:须要依法不依人。人有再大的名声,如果他的法不相应因果和大乘之道,那么仅仅依人是没有利益的;如果法相应大乘,则无论人如何都可以,因此须要依法。依法又须要依义不依语。义有了义不了义,须依了义。了义有智和识,须依智。

不会义而取的对治就是四依。首先,须要依法不依人,依法师所传的法,而不是人的外相。其他都不要紧,我们要求取的就是法。

譬如,看医生就一定要拿药回家,药才是疾病的有效对治,而不是把医生这个人拿回家,或者把他绑在身边来治病,这些都没有必要。相反,假使医生看起来相当了不起,别人还都说他是全国最高明的医生,很多人对他也特别欣赏、特别崇拜、特别有信心,但是他开的药治不好病,如此一来,哪怕是把他绑在自己背上,对治病又有什么好处呢?

同样,无论名声有多大,只要他说的法不契合离苦得乐的大乘道,不是断苦的因、不是得乐的道,那么仅以这个人本身根本无法利益众生,因为唯有内心受持佛法才对自己有效用,才对他人有利益。如果他说的法不是让弟子去除一切过患、生起一切功德的因,那么即使是把法师背在背上,即使是用锁链锁在身边也没有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论讲法的人如何,只要他说的法跟大乘相应,我们按照他说的去修,就必然得利益,所以一定是依法。

或者说,不管向导如何、是何种身份,只要指的路正确,按这条路走就必然到达宝洲。没必要考虑这个向导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长什么样子等等。如果他指的不是到达宝洲而是到达黑海的路,那么即使这位向导的知名度再高,学历再高,再有地位、头衔再大,我们对他再有好感,也全都没有用。因为我们依此只会走进黑海、陷入海中淹死。或者他指示一条死路,让行人在路途中困惑不已,不知该往哪儿走。

在依法的过程当中又要不依文依义。文句是一种用来指示意义的符号,如果只是依靠口里会念符号,能有什么用呢?好比只念菜谱能吃到真正的菜肴吗?不能,必须通过菜谱做出那道菜,然后我们依止菜肴而不是菜谱来填饱肚子。一天到晚念着菜谱,根本无法解决饥饿。又如一天到晚念着药方,不去用药、服药,同样治不好病。药方指示的是药,菜谱指示的是菜,前后不能互相脱节,必须依靠药方和菜谱去用药、做菜。一旦菜肴做成、药已配齐,就应该直接依止这些来进食或用药,不必再念菜谱、药方。

同样,法句是用来指示法的真理,我们应该依止后者。譬如,学到无常便思维无常,把无常贯彻在心上来修;学到苦也要了解到轮回的苦性,等等。又好比,通过大象的脚印去寻找大象,一旦找到就不必再依循脚印去走,而是直接骑上就可以。同样,我们要通过文句来寻找法义、真实义本身,当已经找到时,就应当依止法义。


[1]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佛告大慧。五无间者。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怀恶逆心出佛身血。……大慧。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识了于境界,此则名为佛。随眠阿罗汉,蕴聚和合僧,断彼无余间,是名无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