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08加行开示 发心(三)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238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发菩提心。我们只有能够发菩提心,才算进入大乘法门。在我们的相续中有了菩提心,才能够真正迈上大乘修道。之前我们念佛求往生都是白费,实现不了,打坐修禅也是浪费时间,不能成就,持咒修本尊也是荒废光阴,根本不能成就。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续中建立起菩提心。

从发心人心力的角度来分,菩提心可以分为三种:像国王一样的发心,像舟子一样的发心,像牧童一样的发心。

第一、像国王一样的发心。国王是怎样想的呢?首先是自己登上王位,然后再去保护臣民。像国王一样的发心,用在修学佛法上就是:先自己修持成佛,然后再去救度众生。这个发心非常正确,但是从发心人心力的角度来讲,这属于下等根基的发心。

第二、像舟子一样的发心。舟子就是船夫。船夫的想法是什么呢?船夫的想法是自己和船上的游客同时达到彼岸。像船夫一样的发心在佛法上讲就是:自己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同时达到解脱的彼岸。从发心人心力的角度来讲,这是中等根基的发心。

第三、像牧童一样的发心。牧童就是放牦牛的孩童。他们是怎样想的呢?他们的想法是:把牦牛赶在前面,自己在后面保护牦牛,让牦牛先到达目的地,然后自己再到。像牧童一样的发心用在佛法上就是:首先让一切众生安住于佛国,先让所有的众生成佛,然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从心的力量的角度来讲是最上等根基、最殊胜的,心力最大的发心,就如同地藏王菩萨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把所有的地狱的众生都度尽,然后自己再成佛。地藏王菩萨的发心就是像牧童一样的发心。从心的力量的角度来讲,是最上等的发心。这个发心是不顾自己,只顾众生,这个发心非常了不起。

依照地道的界限来分,菩提心可以分为四种:第一是胜解行之发心;第二是清净意乐之发心;第三是异熟之发心;第四是断证圆满之发心。

资粮道、加行道称为胜解行之发心。

一地菩萨(登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发心,属于清净意乐之发心。

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三种清净地菩萨的发心,属于异熟之发心。

佛最后断证圆满了,佛的发心属于断证圆满之发心。

从发心的本体角度来讲,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一地以上的菩萨从入定中得到的一些无漏的功德,都属于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愿、行菩提心,一地以上的菩萨也可以有,一般的凡夫也可以发。胜义菩提心是一地以上菩萨才有的发心,一地以下的菩萨都没有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通过修行得来的。世俗菩提心通过修持发心仪轨,不断地发誓、发愿修出来的,即使一般的凡夫也能发出来。

发愿、行菩提心的时候,尽量通过仪轨,这是最正确的方法,最终能够达到最究竟、最圆满。没有通过仪轨,自己随便编、随便发,很难达到最标准、最究竟、最圆满。通过仪轨发菩提心的同时,也可以受菩萨戒。只要通过仪轨,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心、发誓、发愿。

仪轨,按照藏传佛教来讲有两大传承:一个是龙树菩萨的传承,一个是无著菩萨的传承。龙树菩萨的传承也是文殊菩萨的传承,无著菩萨的传承也是弥勒菩萨的传承。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我们现在天天念诵的这个仪轨,是从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里摘下来的,这是文殊菩萨的传承,也是龙树菩萨的传承,寂天菩萨的传承也是龙树菩萨的传承。通过这个仪轨,我们可以发菩提心,同时也可以受菩萨戒。

我们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候,首先自己平庸而坐,全身放松,然后观想皈依境或者是诸佛菩萨、上师三宝。我们可以先念诵“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边念边观想。其中的“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是祈请一切诸佛。“十地菩萨摩诃萨众”是祈请一切菩萨摩诃萨。“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是祈请所有的金刚上师和善知识。心里默念: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金刚上师善知识们,你们看着我的所作所为,听着我的一言一语,垂念着我的每个起心动念。这就是我心里所发的誓和愿。我要向你们顶礼,我要向你们祈祷。

诸佛菩萨摩诃萨,所有的金刚上师善知识们,是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见证人。他们是最好的见证者。大家要时刻忆念,因为他们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想背着他们做坏事是不可能的。我们之所以要他们做见证者,是因为如果用其他人来做见证,就不是究竟的见证,我们在背后如果做了坏事,他们也不一定能看得见。大家得记住,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无所不知。这就是我们首先祈请,让他们垂念我们,请他们来做我们的见证者的理由,这样我们才能时时刻刻保持最初的发心。

然后再接着念诵皈依偈。“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皈依三宝是一切修法的前提。不管是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首先都要皈依。没有皈依的基础不能受戒,即使受戒也得不到戒体。所以首先念三遍皈依,从内心里皈依上师三宝。

然后接着念三遍发心仪轨:“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这就是发菩提心。大家要这样观想:往昔诸佛菩萨怎样发心,我也怎样发心;往昔诸佛菩萨怎样修习菩萨的学处,怎样救度众生,我也怎样去学修菩萨的学处,去利益有情众生。诸佛菩萨往昔发的心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誓修持成佛。”往昔诸佛菩萨修习菩萨的学处就是:“为了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概括地说就是闻、思、修。我们也要这样做。

念完第一遍的时候,我们相续中已经有了愿菩提心的戒体了。念完第二遍的时候,我们相续中已经有了行菩提心的戒体了。念完第三遍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心里想,愿、行菩提心的两个戒体都稳住在自己的相续中了。发菩提心的同时也受了菩萨戒,这样我们的相续中也有菩萨戒了。

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受戒。因为怕犯戒。一点点决心都没有,还想成佛?你怕犯戒,说明心里根本没有定力。怕犯戒而不敢受戒,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对一个真想解脱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错误!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你不受戒,怎么去修法呢?戒、定、慧,首先是戒,从戒中生定,从定中生慧。都是有程序的,互相都有因果关系,如是因,如是果。如果你没有受戒,怎么能修禅定呢?如果没有禅定,怎么能开智慧呢?如果你不受戒,想解脱成佛,只是妄想,不可能的事。不受戒无法能够学修佛法。

做人都有做人的规则,如果你想做一个修行人,怎么能没有修行人的规则呢?如果你想当菩萨,怎么能没有当菩萨的制度呢?否则不是乱套了吗?根本分不清是菩萨还是凡夫,是佛还是俗人。所以受戒是应该的。

当然,你怕犯戒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你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则是错误的。犯戒了你可以重新受,可以忏悔。佛已经告诉我们了,两种人一样可以解脱、成就:一种是不犯戒的人,另一种是犯戒会忏悔的人,这是佛说的。你受戒以后一定会注意的,但是肯定也有把握不住的时候。

犯戒犯错有四种原因:有时候不明白,然后犯戒了;有时候不太相信佛、上师说的话,然后犯戒了;有时候也知道、相信,但是烦恼一起来,控制不了,然后犯戒了;有时候习气难改,不知不觉地,也会犯戒犯错。四种原因,有的人至少有其中之一。因为我们很多人现在还是凡夫,不可能不犯戒,不可能不犯错。但是你能够承认错误,然后去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所修的法。

受戒以后,尽量别犯戒。实在把握不住的情况下,可以反省、忏悔。如果不忏悔,那就错上加错,罪过会更严重。你能够忏悔就行,改毛病、改习气有过程,不是一下就能改的。认识自己的毛病和错误也有过程。凡夫很多时候都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即使认识到了想改也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就能改的。但是戒必须得受。

戒分为根本戒和支分戒,如果犯了支分戒,忏悔就行,不用重新受戒。如果犯了根本戒,不仅要忏悔,还要重新受戒。佛对你们够宽容的了,犯了根本戒还可以重新受。比如居士五戒,是属于别解脱戒。犯了根本戒以后,也可以重新受。菩萨戒也一样,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新受,犯支分戒忏悔就可以了。我们出家人,很多戒律都是,尤其是一些根本戒,犯了以后不能再重新受,佛对我们的要求比较严。

犯戒了有忏悔的方法,佛已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不用怕。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这是一个特大的错误。想解脱、成佛,一定要受戒。受完戒以后,不能随便犯,要尽心尽力地护持。实在没有把握住的情况下,你可以发露忏悔,通过忏悔可以清净,然后重新受戒。

我们通过仪轨可以随时随地发愿、行菩提心,尤其是这些初学者。通过仪轨,多次地、反复地发誓、发愿。这样,总有一天,在我们的相续中也能产生愿、行菩提心。虽然我们还是凡夫,但是也能修成愿、行菩提心。

发愿、行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一旦我们的相续中有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可以轻松地学,但轻松不是懈怠;我们可以自在地修,但自在不是放逸。这些都一定要分清楚。在相续中真正有了愿、行菩提心了,不会懈怠,也不会放逸,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佛修行。我们的智慧、福报也会随时增长。那个时候,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任何时候都在消业积福,很快就会达到圆满。

愿、行菩提心,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或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发出来的,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发,最后才能发出来。真正发出菩提心了,解脱成佛都不难了,离解脱、离成佛也很近了。

菩萨的学处,分愿菩提心的学处和行菩提心的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分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个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叫静虑)、智慧。

今天我们讲愿菩提心的学处:

第一、自他平等。发愿菩提心以后,我们要学习自他平等,要把自己和他人平等地看待。如果对自己有这样的希望,也将这样的希望推及别人。如果自己不愿意感受痛苦,同样每一个众生也不愿意感受痛苦。如果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快乐,同样每一个众生也希望能够幸福快乐。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考虑对方,考虑众生,不能自私自利。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对方,让众生痛苦。

我们自己愿意快乐幸福,每一个众生都一样,连苍蝇、蚂蚁、蚊子都一样。你的生命对你来说特别珍贵,它们的生命对它们来说也是同样珍贵。你那么怕死,它们也一样怕死。我们不愿意感受生老病死之苦,他人也是一样,不愿意感受生老病死之苦。我们不愿意听到的语言,他人也不愿意听到。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让人不悦耳的话,不能把不愿意做的事情推给别人。

现在很多人都是,家庭不合,天天吵闹,今天结婚,明天离婚。为什么呢?因为自私,只知道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每一个众生都一样,不愿意吵,不愿意闹,不愿意起烦恼,也不愿意痛苦。我们知道自己受到伤害、委屈了,根本不知道对方的感受。其实对方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对方不这么想,对方没有受委屈,受伤害,知道你确实是对他好,他也不可能跟你吵。将心比心,谁都能被感化。如果你没有感化他,这就说明了你的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的。

现在有的夫妻也是,互相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情感,而是为了利益互相利用。没有好处的时候,都不理对方,天天吵闹不得安宁,经常闹离婚。原因在哪里?原因都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没有做到,自己没有修好,自私自利。

我说这些大家不一定都愿意听,甚至有些人还辩解:“才不是呢,是他伤害我,欺骗我的。我没有欺骗他,也没有伤害他。”这些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你自私,不了解对方,只爱惜自己。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自己是好人,错误都在他人身上,所以一旦发生矛盾,然后就怨对方。其实你是从根儿上错的,你没有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应该好好地思维、观察一下自己,你为他做过什么?你为他做的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这样一观察,发现错误还是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自私自利。没有人让你烦恼、痛苦,烦恼是自寻的,痛苦是自找的。如果你是真心地为对方好,他不可能不感动。总之,就是自己发心不正确,做的不到位,所以才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要怨就怨自己,要恨就恨自己,不能怨别人,不能恨别人。

如果真想好好地过日子,就要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没有要求、不求回报地去付出,看看这样对方能不能感动?不可能不感动!在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的同修:以前家里不和,经常吵架、闹离婚,后来学佛修行了,尽量用佛法改自己的毛病和缺点,然后对方也变了。现在孩子也听话了,家里也好了,什么事也没有了,也不吵不闹了。自己一转变,一切都会转变。

想转变的话,应该把功夫下在自己身上,用佛法来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然后周围的一切才会变。我跟大家讲过:我不看你念了多少遍经,也不看你一天打坐几个小时,你修行是否有进步,就看你周围人的变化。如果你周围人有变化了,就说明你修行有进步了;如果你周围人没有变化,一切照旧,甚至更不好了,即使你念的经咒再多,做的功德再多,也是没有修行,没有进步。

自他平等,这是第一个修法,把自己和他人平等地看待。这是愿菩提心的第一个学处。

第二、自他相换。自他相换就是自己和他人互换角度,互换位置。众生感受痛苦,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愿把众生所有的不幸都拿到自己的身上。比如说对方有病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发心,把对方的病苦拿到自己的身上,由自己代替他受苦。如果自己有病了,应该高兴、勇敢地去面对,不希望自己早日康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很多众生正在感受病苦。现在机会来了,替众生受苦受累的机会来了!我们要把这些众生的病苦都拿到自己的身上,由自己来承担代替。

其他众生得到幸福、快乐,心情愉快的时候,我们不能嫉妒,而应该衷心地祝福他们,从内心里希望他们永远幸福快乐。我们自己得到好处,感到幸福快乐的时候,不能骄傲,而应把所有的这些,都回向给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我们所得到的这些幸福与快乐,这都是自他相换。然后我们时时刻刻发誓发愿,把自己的顺利、幸福和快乐等等所有的好处、福报和善根都施给众生,愿众生也能得到这些。我们看见众生受苦的时候,把众生所有的这些艰难困苦,所有的这些不顺都拿到自己的身上,这叫自他交换。

然后有时间还可以打坐、观想、呼气、吸气。呼出白色的气,白色的气代表自己的健康、长寿、福报、幸福、快乐,把这些都施给众生。然后吸气,吸入黑色的气,黑色的气代表他人的病苦、魔障、业障、痛苦、烦恼,把这些都吸到自己的身上。这叫自他交换。但是很多人都不敢:“我本来身体就不好,然后还把他人的病障、魔障、业障都拿到自己身上,这我可不干,这我不就完蛋了吗?”不是你完蛋了,这是一种修持方法。你这么修,病很快就会好;你这么修,业障很快就会消净;你这么修,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是方法。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功德越大,业障越小;业障越小,福报越大;福报越大,智慧越大。这不是解脱了吗?

以前在藏地,很多人得了麻风病,在医院里无法治疗。比较有修行的人,就把所有的财物都上供下施,都处理掉不要了,然后专门上山修自他交换,结果没有事了,病好了,最后下山了。这是一种方法!生病了不能心慌意乱,手忙脚乱的,一定要稳住,要勇敢地面对。我昨天讲了,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自他交换的机会来了!首先忏悔,这是往昔做的恶业,今天才有这样的果报。这不是消业的机会来了么?无始劫来肯定有很多冤亲债主,肯定曾经伤害过很多众生的生命。我们给这些众生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不是还债的机会来了么?然后去修自他交换,代替众生受苦受累,把众生的病苦拿到自己的身上,把自己的健康送给众生。这不是自他交换么?修菩提心,业障立即会消失。业障消了,自然而然就会恢复健康,这是从根里治愈疾病。往昔所造的恶业是因,现在有病是果。业消了,因没有了,果自然就退了,这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遇到违缘障碍的时候也是,不能害怕,不能怨恨他人或者鬼神,应该善待他们。要这样想:好的机会来了,这些能让你提高、成长、开智慧。智慧是在人和事之间磨炼出来的,有事是好事,遇不到事,怎么能增长智慧呢?遇到事,都不要害怕,勇敢地面对。菩萨摩诃萨,就是非常勇敢,对万事万物、对一切法无所畏惧的人。你有了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心量,还怕什么呀?

心量越小,福报越小;心量越大,福报越大。心量越小,功德越小;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量小,本身就是毛病;心量大,本身就是功德。我们为什么这么痛苦烦恼?没有别的,就是自己的心胸狭隘,什么也容纳不了,圆融不了。我们要发慈悲心、菩提心,发自轻他重、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这些心,通过这些方法,把我们的心胸打开。心胸打开了,什么都能容纳、圆融了,这个时候不会有烦恼,不会有痛苦。

有的人什么都容纳不了,圆融不了,总是爱计较,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们为什么要发大心、发大愿呢?就是为了把心胸打开。让我们的心胸像大海、大山一样,如如不动,敢面对,敢承担。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不敢面对,不敢承担。真正的勇士、勇母,菩萨、菩萨母是什么?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一点点也没有畏惧,没有恐怖,没有想不开,想不通。我们现在就是不敢面对,不敢承担,总是想逃避。所以一定要把心胸打开,一切都能圆融、容纳。佛法是能容纳、圆融的。你能容纳一切,圆融一切,这个时候才有佛法,才有修行。

第三、自轻他重。自轻他重是什么?即把他人看得重如泰山,把自己看得轻如鸿毛。任何时候都不考虑自己,一点点也不在乎自己,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完全为众生。为了众生的快乐和幸福,哪怕自己堕落地狱,感受地狱的痛苦也心甘情愿,这样的心量就是自轻他重。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伤害众生。现在我们要反过来,即为了众生的快乐和幸福自己愿意受到伤害,这个心叫自轻他重菩提心。我经常跟大家讲,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众生放在最高处,这是一种修持方法。你想得到对方的尊重,想得到他人的赞叹、帮助和支持,自轻他重就是方法。任何时候都是,把自己看得轻,把对方看得重,把自己放到最低处,把别人放在最高处。如果把自己放在最低处,实际上你在最高处;如果把自己放在最高处,实际上你就在最低处。佛不会欺骗、伤害你,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有些人真是愚痴颠倒,为了自己能够得到赞叹,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到处宣扬自己的优点,坐着说、站着讲,自己如何做得好。然后到处评价他人的做法、想法如何不对,有问题、有毛病。有什么好事都拿到自己的身上,甚至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是我做的。”有什么坏事,有什么不好的,都推到他人的身上。甚至表白:“我就不是这么想的,但是……”推卸责任,把所有的不利都推到他人的身上。在有的人眼里,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唯一的好人就是自己,所有的好事都是自己做的。

你在别人面前讲的时候,说话比较直的人,会直接进行反驳。但是很多人都有礼貌,一定会很客气,当面不会说什么,但在他们的心里,你又落了一个层次,根本不可能把你当好人。

要看就看自己的毛病、不足和缺点,要看就看对方的好处、功德和优点;要说就说自己的毛病、不足和缺点,要说就说对方的好处、功德和优点。你这样赞美对方,在他人的心里,你又升高一个层次。但我们现在都颠倒了,到处说自己的好处、优点,到处说别人的缺点、毛病,这就是凡夫的特点。

除了佛,谁都有毛病,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足。你看别人的优点和功德,才能学到对方的优点和功德;你看自己的毛病和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你能看,能发现,就一定会改。你不断地改,有一天一定能改掉,这就是修正自己。你经常看对方的优点和功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优点和功德,这样你才能学到对方的优点和功德。这本身就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

我以前讲过,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一种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一种成就。发现了自己所有的毛病和缺点,就是彻悟;改正了自己所有的毛病和缺点,就是圆满。学佛就要这么学,修行就要这么修,别的没有什么。学佛修行不是整天在佛堂里念一部经,不是整天念“阿弥陀佛”或者把“嗡嘛呢呗咪吽”挂在嘴上。学佛修行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时刻观察心,调整心,改变自己的观念,修正自己的缺点。

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这三个心都是愿菩提心的学处。你发了愿菩提心,就要学修这三个要义。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