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广修供养愿
-
作者: 济群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712
-
第五章、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幔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供养的意义
这段经文是第三个大愿的整个内容。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呢?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种表达。供佛并不是说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回事的。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体现我们对佛陀恩德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有师长恩,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是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怎么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都报答不尽的。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现在讲的是第三个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要供养世界上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及没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供养他们。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讲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是说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有一种感恩心,去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物件,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们要慈悲的物件: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呀、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时,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著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帮助他。表面看上去,我们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在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有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有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你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是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讲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这里的内容前面也讲了,一切佛刹,极微尘中,各有一切极微尘数佛。是说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物件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了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我们的悭贪,就是吝啬、小气。供佛,把你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那你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而且将来‘利息’很高。因此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福报,也就是通常说的运气。
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执著。一个人如果执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你银行里一分钱也没有存进去。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有的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著的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够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过时,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的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著,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你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的东西产生执著。如果你对这些最好的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救济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那么,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著和烦恼。
我们执著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是很高的。他对什么东西都不会贪著,但是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钵是过去皇帝赐给他的。一天,他的寿命快要到了,阎王爷就派了二个小鬼来抓他走。这个禅师的功夫很高,他往那里一坐,就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他,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找不著,怎么办呢?回去又交不了差,很苦恼。然后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这禅师究竟躲在哪儿去了呢?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禅师正在入定,定中的时候,鬼神是找不到他的。无常鬼变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无常鬼一下就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的过患,就在这紧要关头,禅师急中生智,把这个钵一下给摔破!然后再次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但自己的命却保住了!
香花灯果供养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现前知见,是说这么多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样。我们的这种修行方法主要靠观想。我们要让自己进入普贤菩萨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无量无边诸佛的存在。下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供养诸佛:‘悉以上妙诸供养具’,面对十方诸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去供佛,而是指在你经济能力有限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
‘所谓华云、蔓云、天音乐云’华,是指花,用鲜花供佛。云,是表示众多,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蔓,就是花蔓,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一串一串的拿去供佛,这就叫蔓云。天音乐云,就是用音乐去供佛。如我们唱的炉香赞,这就是音乐供养佛。如果在坐的哪位是学弹钢琴的,或是电子琴什么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给佛听。比如你刚学会一首新歌,你觉得好听,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养佛,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动时,有一种伞盖撑在他的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天衣服云’,是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了你的虔诚,至于佛能不能穿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买回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抹。烧香,是供佛点的香。末香,就是现在的檀香,檀香燃起来,发出的气味很好闻的。用这些香去供佛。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就是佛教里讲的一座最高的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我现在供的这些花果、衣服、音乐等供品,犹如须弥山那么大,但不是真的,主要是靠观想。这里普贤菩萨是教我们,要用观想的方法去供养佛。
‘燃种种灯’,是燃各种各样的灯,如酥灯,油灯用这些油去点灯。‘诸香油灯’,就是用香油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盏灯的灯炷,就像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每一盏油灯里面的油,就像大海里边的水这么多。你想这盏灯要点多长时间啊!那这盏油灯永远也不会息灭。你供佛的时间与这盏油灯一样,直到永远。你想想看,你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呢?因此,我们现在学习了《普贤行愿品》,我们要展开自己的心胸、想像,让我们的思想境界能够包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我们学佛就是要使自己的心胸开扩,用佛的心量要求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够向佛靠近。如果你的心量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么你永远都是众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如是等供养具,常为供养’。前面所说的衣服、鲜花、音乐、食品、涂香、各种油灯……,这么多的东西去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看起来这功德,当然很大。但普贤菩萨又接著告诉我们:‘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是说善男子啊!你不要以为用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去供养佛,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了。不是的!对佛陀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说:‘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什么呢?儿女对父母怎样才算孝顺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女儿,一天到晚光知道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对你说的话,她一点也不听。在外面给你惹许多麻烦的事,三天两头都有人找上门来,找你的麻烦。相反,你的另一个儿子,虽然他没有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是他很听你的话,他在外面不给惹麻烦,上门来的人都在赞扬他,说他很有出息。请问你?你喜爱女儿?还是喜欢儿子呢?肯定是喜欢儿子,不会错的。假如你喜欢的是女儿,说明你不是一个好父母。
那么,诸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只知道供佛,或拜佛,但对佛法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拿到皈依证,就算了事,就以为自己是佛子了。对于佛法的道理,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观念、习惯生活,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对佛教大发牢骚。这种人,尽管每天给佛、菩萨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上。他们永远都是佛法的门外汉。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依法修行,依教奉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法,在我们的修行中,它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我们信仰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宝。有些人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这三种关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认为法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有些僧人跟我们也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最感兴趣的是佛,对佛无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如果你对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你能很好的学佛修行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就像我们现在流通的经教里边,有很多的经是真经,但也有伪经。什么是伪经呢?就是说这种经是冒牌货,它不是佛说的法。伪经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誉去编撰的一些经典,这种经书就是伪经。如果你对佛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正见尚未树立,面对这些伪经,你信以为真,按照经里边的话去做,你就会误入歧途的。
还有一种人,他感兴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一个师父之后嘛,觉得师父就是一切了。他以为听师父的话,把师父恭敬、供养好,就能了脱生死。这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你拜的师父具有正知正见,是位善知识的话,你去亲近他,就会得到解脱,得到佛法上的受用;要是你拜的师父是恶知识呢?这个师父是邪知邪见的话,他说什么,你做什么,那你就完蛋了!你掉下深渊里边去,你还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个整体。佛法僧三宝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为什么呢?因为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依法证得了法的真实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为核心!法是佛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们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认识上。我们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不能离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脱。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依法修行,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
依法修行、是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可以概括后面六种供养。如说修行:是指依照佛所说的种种法去实践,通过长期的修行,得到解脱,直至成佛。这种供养,自然把其他的六种供养包括进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七种供养中,有三种提到‘众生’,另外四种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众生,但也含有度众生的成份在里边。学佛人要知道,所谓解脱成佛,不仅为了自己个人,同时也为了所有苦难的众生。所以在修行这七种法供养时,决不能忘记众生,应当永远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学佛人的本份。下面分别把这七种供养给大家讲解。
(1)如说修行供养:是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去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去做。见别人有困难,主动去帮助别人。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给他快乐。从表面上看,你这样做,跟佛法没有关系。其实,你也是在供养诸佛。因为佛陀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你能利益众生,自然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社会上有许多人,你跟他讲佛法,他不一定会接受。那你首先要摄受他们,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如见人家有困难,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帮助,我就给他这方面的帮助,这是布施。爱语,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真实的语言、或利他的语言,去帮助他人。利行,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对他人都有利益,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同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如果你真能按照四摄法门去做,对方如果还不被你感动的话,那他简直就是一根木头了。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们对你好,你就要修四摄法门。你修了之后,别人一定会对你好。因为,即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感化了。摄受众生供养,是要以四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
(4)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是一体的。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术急需用钱,还差两百元钱才住得进医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这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主动去帮助他,把钱拿出来,让他先住进医院。假如他需要输血,别人的血型与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与你相同;这时,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你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输给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应该为他的康复感到高兴、幸福,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众生受苦的现象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讲了。
(5)勤修善根供养:学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众善奉行,善的内容很多:如三归、修止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拜佛、礼佛、忏悔、放生……。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内容,修善根供养不是今天修了,过几天再去修,而是要一直坚持的做下去。
(6)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离开菩萨道的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是‘自觉’,学习佛陀的度众生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方便善巧的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使自己和大家都可以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在坐的人读过《金刚经》的请举手。我看还不少,但也不多。《金刚经》里常说:你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你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但也会用完,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如社会上许多的夫妻,没钱的时候双方感情很好,生活地也很开心。随著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的收入增多,结果家庭开始不和谐了。男的嘛在外面有外遇,或者女方有外遇,结果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里讲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种谋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给你一、二十块钱,它的好处要大得多。因为,我教给你一种谋生的方法,你学到手艺后,可以从中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钱。如果我能给你一种幸福之道,把佛法传授给你,使你远离忧愁、烦恼和痛苦,使你的生活幸福;生活得充实、愉快、安乐。由此可见,使人终生受用不尽和幸福的,并不是钱,而是佛法。所以说法供养比财供养的功德要大得多。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发心以后,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自己的发心,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的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功德圆满。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大概就是说明这种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都是极大极大数目的名称。这里通过一些比喻的方式,要解释起来很费劲。普贤菩萨向法会的听众说到:善男子呀!你们要晓得像前边所说的种种财物供养,如须弥山那么大,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多,应该说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的功德,那就差得太远、太远了。就如前边无量无边的财物供佛的功德,同法供养一念的功德相比较起来,若是财供养的功德有百分,但还不及法供养一分的功德大。上面一段经文,主要是通过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财供养的功德,大了又大,法供养的功德是不可以用数目来比较的。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比财供养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这就告诉我们,因为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如来都尊重法,我们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里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为有了法,佛体验到了法,证到法,所以才成佛。佛是从哪里来的?佛是从依法修行中来的。如果我们行菩萨道,学佛的人,能够依法修行,依法度众生,这种供养才是真正供养如来。反过来说,你光是给些好吃的东西去供佛,这种供养永远都不是最好的供养,真正的供养如来是法而不是物,佛并不稀奇我们好吃的东西。那你说,我以后就不给佛上供了。不是的,供还是要上的。前面刚说过,上供可以培植我们的福德,同时也可以克服我们的悭贪、吝啬、小气,上供也是修行的一个方面。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内容跟前面一样,不管是修财供养也好,修法供养也好,真正的供养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是长时间的,尽未来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