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菩提心与皈依
-
作者: 济群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20
-
三、菩提心与皈依
皈依,代表着我们对三宝的信赖,也代表着我们选择三宝作为人生的究竟归宿。它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发起菩提心的基础。
1.大乘皈依的殊胜
通常所说的皈依,主要指声闻乘的皈依。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大乘皈依。《大乘庄严经论•皈依品》中,特别介绍了大乘皈依的殊胜,论云:
一切皈依三宝中。应知大乘皈依最为第一。何以故?由四种大义自性胜故。何者四义?一者一切遍义,二者勇猛义,三者得果义,四者不及义……大乘皈依者有四种一切遍。一者众生一切遍,欲度一切众生故。二者乘一切遍,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遍,通达二无我故。四者寂灭一切遍,生死涅槃体是一味,过恶功德不分别故……
大乘皈依有三种胜勇猛。一愿胜勇猛,皈依佛时,求大菩提,多生欢喜,知胜功德故。二者行胜勇猛,起修行时,不退不屈,难行行故。三者果胜勇猛,至成佛时,与一切诸佛平等觉故……
菩萨善生有四义。一者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者生母胜,以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者胎藏胜,以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四者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
大乘皈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体,二者大义,三者无边,四者无尽。问:“此云何?”答:“大体者,谓世间善根已得,超过二乘故。大义者,谓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无边者,谓成熟善根,能成熟无边众生故。无尽者,谓神通善根,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
皈依差别有六种,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业、五相应、六品类。悕望为自性,至心求佛体故。大悲为因,为一切众生故。种智为果,得无上菩提故。不退为业,行利他难行行,不退不屈故。三出为相应,具足三乘出离行故。二得为品类,世俗得,法性得,粗细差别故。
这段论文中,从各个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了大乘皈依胜于二乘的特殊之处。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可参看无著菩萨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皈依品》全文。在此,我先给大家简单归纳几点,这是大乘皈依区别于声闻乘皈依的主要特征,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所在。
其一,皈依者必须具备大乘种性。关于此,我们可能会心存疑问:自己究竟有没有具备大乘种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须审视一下,看看自己能否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发起真实的利他愿望。
其二,皈依对象是大乘三宝。其中,佛宝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为大乘经典,僧宝为观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现前的大乘僧团。
其三,时间更为长久。声闻乘皈依的有效期是尽形寿,而大乘皈依不仅局限于今生,而是尽未来际直至成佛,正如皈敬偈中所说的那样:“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其四,发心更为广大。声闻乘皈依主要是为了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而大乘皈依却不以个人解脱为足,更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
只有认识到大乘皈依的殊胜,才能对大乘佛法生起真切皈依之心,这正是愿菩提心的所依。
2.由发心完成皈依修行
皈依后,还需要不断修习皈依,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巩固对菩提心教法的信心,使之落实于心行并产生作用。在印度和西藏的传统中,都有关于皈依的修行,我也编写过“皈依共修仪轨”,内容包括大乘的发心、忏悔、七支供、念诵皈依、发四无量心等。
皈依不只是学佛的开始,事实上,它贯穿着整个成佛的修行。从究竟意义上看,皈依者和皈依对象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开始时,二者确实存在差别,而且是巨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不是永远存在。修习皈依的目的,乃至佛法一切修行的目的,是开发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使自己和皈依对象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三宝所具足的一切功德。
这一过程离不开皈依和菩提心的修行。没有皈依作为前提,菩提心的修行就没有依托基础;没有菩提心作为实践,皈依将永远停留于形式。唯有对三宝功德心向往之,并以佛菩萨的愿力作为自身愿力,以佛菩萨的所行作为自身行为,才能成就与佛菩萨无二无别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