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心之本性

  • 作者: 堪布卡塔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87
  • 分享到:
我们可以用小小的试验,就很容易看出心性是否真的要依靠外在环境。有个很恰当的例子,那就是躺在热沙上行日光浴以及在太阳下备受烘烤。客观来说,在那种地方行日光浴似乎很不愉悦,但是这个作日光浴的人反而觉得受阳光烘烤是件相当快乐的事。在此情况下,这种痛苦就不算是痛苦,因为他的心充满欢喜。但是如果他是因工作而被迫曝晒在室外的太阳下,那么这同样的日晒可能就变成难以忍受的痛苦。

同样地,若我们每个人反省自己的生活,便能明白自己的快乐往往和我们外在的环境无关。有时候即使我们做得很累,但内心却十分愉快,然而其他时候,即使万事顺遂,我们仍不满足,会觉得不安和烦躁,并有某物压在自己身上的一丝折磨感,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去想这件事,其实自己的焦虑不安并没有很明显的理由。於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并非因外在环境如何能迎合我们的需求或期盼,就能决定给我们多少快乐。

很多人在听到有关佛教的事后,不免会怀疑佛法对现代生活是否能发生作用。或许在遥远的国度如西藏,佛教对这些仅有极少资源的人可能很有用,但对生活在现代、进步时代中的人而言,我们已拥有太多的东西,还需要什么呢?然而,问题就在虽然我们生活於这样的时代,仍然无法跟上时间的脚步。如果我们能更仔细反省,便会明白事实上自己只不过是出於一种想获得更幸福、快乐与安祥的心而汲汲这种无尽的追求。我们非常渴求得到这些东西,但若我们深入探讨,或许能够明白这个真象:我们因欲求快乐而使自己忙得团团转,事实上只是带来更多的不满足、挫败和痛苦。我们所做的某些事可能会带来短暂的解放或舒适,但其实这种满足是短暂的,因为无常亦是一种烦恼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痛苦,不仅是面对现有的痛苦,还有未来的痛苦。当我们更仔细地看清楚这件事时,便会开始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某些整顿。倘若我们能调服自己的心,就可以依赖这颗心,如此在我们生活的品质上便会有很大转变。

事实上,我们必须去体悟。这种体悟不是从外可求的,俗世间的任何有形东西皆无法产生一颗祥和、慈悲的心。若我们仍继续依靠外在事物以充实或丰富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到达那种境界。以前没有人依靠外象而成功的,未来亦然。如果我们花一点点时间想一下,便很容易明白这点,外在事物或许能给我们短暂的解放,但是我们的生命很宝贵,而且具有无限的潜力。我们不能一直依靠这种无常的解决方式,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本心上,自己内在潜能上下工夫,如此便能不靠外在环境而培养出祥和,丰富之心境。

举例说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点。想想若有一个人躺在床上,正忍受著严重胃溃疡之苦,而这种病痛得使这个人从这头辗转翻身到另一头,不断地调整枕头和变换位置,以求某种程度的舒适感。但是任何的舒适皆是短暂的,因为问题不是出於外界的床铺或枕头上,而是内在的问题。除非这个人接受了对治胃溃疡的正确治疗方法,否则变换位置或调整床铺皆无法解决问题。一旦施行正确的治疗法,这个人的病就好了,因为这种治疗法很有效,而且因为――这点很重要――这个人还能治疗。同样地,无论我们对自己感到多沮丧或觉得自己难以达到某种境界,我们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事实上,每个人皆应具有丰富与和谐的心性,而且若我们要利益更多的人,就必须下工夫去培养这颗无困惑的慈悲与清明的心。

当我们具有此种清净的心境时,我们周遭的环境是否舒适已无关紧要了。请试著回忆生命中一个特别美好的日子,万事顺遂,你的心平静愉快。那段时间,你能甘之如饴的去做任何必须做的事,这些该做的事都很容易的完成了,而世界似乎变得有意义起来。再回想一个不如意的日子,万事不顺,无论周遭什么好的事物在你看来却是讨厌的东西,在此情况下,没有一样是好的,事事都落空。比较这两个例子,你可以很容易看出所有的体悟皆依自己的心境而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