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讲的是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别解脱戒有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很多种。其中的居士戒一共有五条戒,这五条戒都属于是根本戒。
第一条,不杀生,就是不能杀害任何众生的生命。但是杀生戒也分支分戒和根本戒。若是犯根本戒,也要具足一定的条件。没有具足这些条件不算犯根本戒,只算犯支分戒或者是其它相似的这些戒。
第二条,不予取,也叫不偷盗。
第三条戒是不邪淫。昨天我们讲的戒就是邪淫戒。有的人以前看过、听过,新来的居士,刚学佛的人肯定没看过、没听过。这都是佛说的,佛经里讲的。我们都应该遵守。
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些,还要正确地理解,如果理解错了,受戒了,持戒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正确地理解了,然后要认真地取舍。
学佛也好,修行也好,守戒也好,持戒也好,不能自私,你真正有修行了,受戒持戒是一种放松。尤其是我们修习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主要讲饶益众生,恒顺众生。
有时候你在这边受戒,但是会在那边犯戒。因为这是别解脱戒,这上面还有菩萨戒。菩萨戒里主要讲的是饶益众生,恒顺众生。如果你受戒持戒,学佛修行太自私了,就会犯菩萨戒。如果你犯菩萨戒了,要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都是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自私自利,包括学佛修行、包括受戒持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方,一定要考虑到他人;不能伤害对方,不能伤害他人。在不伤害对方、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做到受戒持戒。有的人为了自己念佛,为了自己持戒,根本不考虑对方、根本不考虑他人,然后老伤害周围的人,老伤害与自己最有缘份的众生;让他们起烦恼,让他们造业,这样念佛、持戒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罪过。
我们都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发慈悲心、菩提心不难。我们现在所说的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一般的人也能发、也能做。胜义菩提心刚开始肯定发不出来、肯定做不到,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为什么叫世俗菩提心,就是世间的凡夫人也能做到的、想到的。把这些都修出来是前提,不自私自利是前提。
为众生为他人为对方怎么都行,都是善。一定要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一定要真心地善待周围的人,真心地善待一切众生。用一颗真诚心,用一颗慈悲心来感化一切众生、感化周围的人。
想改变他人,先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了,他人自然而然就会改变。连自己都没有改变,能改变周围的人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的学佛修行、守戒持戒,都变成一种痛苦了,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学佛修行、守戒持戒了。
你真正学佛修行了,是一种解脱;守戒持戒不是一种约束,完全是一种放松,守戒持戒了,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够完全放松下来。一定要弄明白,搞清楚这些。现在很多学佛人、修行者,为了自己念佛、持戒而伤害对方,这样没有好的结果,是对自己修行的一种障碍,也是对他人、对众生的一种障碍。不要这样,要饶益众生、恒顺众生,要考虑众生,你这么做,不会犯戒也不会有罪过。我们现在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自私自利怎么都不行,为了众生、为了他人,怎么都行。
邪淫也是一样,也有对境。犯根本戒,要具足四个条件:对境上、思想上、行为上、结果上都有要求,没有结果不会犯根本戒。邪淫戒跟其它戒不一样,其它的戒主要是思想,观念上不能有错乱,动机也得有。观念上有错乱的话不会犯根本戒。但是这条戒就不一样了。这是与其它戒不同的地方。这条戒里就没有要求了。观念错没错都一样,动机有没有都一样,只要有结果就犯戒了。
第四条是不妄语。我们不能打任何妄语,如果打妄语了就会犯戒。但是要犯根本戒,就要打有特点的妄语。这个在对境、思想、行为、结果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要具足一定的条件才算犯根本戒。打一般的妄语、说一般的谎话会犯戒,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打妄语时的对境一定是人,其它的非人或者动物都不算。如果这个人的精神有问题,不正常的话也不犯根本戒。精神正常的人,你跟他说谎话,他能听懂你的意思,这算犯根本戒。
妄语可分好几种。普通妄语、大妄语、圣人妄语。圣人妄语,是不属于一般凡夫人的境界。比如说“我看见天堂了”,“我去天堂了”,“我去地狱了”,“我看见佛了”,“我看见魔了”这些,超越了凡夫人的思想境界,打这样的妄语,说这样的谎话才是犯根本戒。一般的谎话、一般的妄语这也有罪过,但没有犯根本戒那样严重。
然后就是思想,思想分两个,一个是动机,一个是观念。动机是想故意骗人,为了欺骗他人、为了欺骗对方而说的。自己真正有神通了,然后无意当中说了这些不犯戒。没有神通说有神通、没有看见佛说看见佛、没有看见魔说看见魔了,就犯戒。真正看见不犯戒。所以故意骗人这个动机要有。观念上也不能错乱。你想说的是“我看见佛了”,但是结果说出来的是,“我看见魔了。”观念上有错乱了也犯戒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不犯根本戒。观念上没有错乱会犯根本戒。
行动就是你亲自说,或通过采取其它的方法也是一样,这都属于是行动,就会犯戒。亲自说,通过别人说,通过信息通过电话都是一样。不是必须亲自说的。
结果就是对方听到了、知道了你的意思,就犯根本戒了。如果对方没有听见或没有听懂,也犯戒但不犯根本戒。对方相信不相信都没有关系,只要对方听见了而且听懂了你的意思,就犯根本戒。这就是妄语。其实打任何的妄语都有罪过,都会犯戒。但是要犯根本戒必须具足这四个条件。
第五条是不饮酒戒。酒戒也是一样,要犯根本戒也要具足条件。对境上有要求,任何酒都一样,喝多了能醉。思想就是观念和动机。动机、观念都得有。只要喝了就犯戒。到嘴里漱漱口消消毒,这都没有事不犯根本戒。咽下去了吃下去了才犯根本戒。通过酒还会犯其它的戒,喝酒很容易丧失自己的意志,很容易放逸,很容易发疯。会犯其它的戒,会造很多的业。
所以佛对酒的要求特别严,作为佛教徒,作为佛弟子,不能饮酒,任何时候也不允许。但是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修大乘佛法看动机,如果不是为了酒,而是为了众生,为了三宝,怎么都行。很多做生意的、有企业的,有时候应酬需要喝,但是要看自己的发心动机是什么,你是为了什么做生意,为了什么要赚钱。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三宝、为了宏扬佛法、为了救度众生,发心动机完全是善,这样喝酒不会有罪过,也不会犯戒。如果完全是为了自己,为了自私自利,不可能有允许的时候,一定会犯戒,一定有罪过。
我们这里肯定有很多做生意、有企业的人,要发心,自己挣钱了,要对佛法对社会做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企业、做生意、赚钱,然后去宏扬佛法、帮助贫困、稳定社会,这样做不会有事也不会犯戒。这是大菩萨的行为,这是大乘修行者。
发心动机是善,一切都是善。发心动机是恶,一切都是恶。我们老讲这个:一定要发心,不要自私自利,搞那么大的企业、,做那么大的生意,自己能吃多少、能穿多少,最后还是别人的。“我想给儿女积点财”,儿孙自有儿孙福,你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帮到他们。如果他们有这个福报的话,你不用给他们积福,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如果他们没有这个福报,你给他积多少都没有用。该失败的时候肯定会失败,该有困难的时候肯定有困难。人不能那么自私自利,心胸不能那么狭窄。心胸一定要打开,心量一定要大,目光一定要放远,不能太短浅。
宏扬佛法就是帮助众生,把佛法宏扬起来了,众生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安定和快乐。否则社会也不会安定。如果我们有钱财,可以通过财力把佛法宏扬起来;如果我们有其他的能力,我们就通过其他的能力把佛法宏扬起来;如果我们有智慧,我们就通过自己的智慧把佛法宏扬起来。只要我们尽心尽力。
我们现在这些学佛人太自私了!只要自己能学就行,自己能得到就行,一点点也不考虑对方,一点点也不考虑他人。一定要清楚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解脱么!你要解脱,那些众生要不要解脱呢?我们学得那么自私能修得成么?能学会么?你一定要多考虑一些,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你要感化他们,为他们好好地表法,还要跟他们讲,不要跟他们吵,没有用。
你在家里、在他们的面前好好地表法,感化他们,感动他们。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做好了、修好了,不可能不感化、不可能不感动他们。那个时候他们会从内心里佩服你。那个时候你怎么做都行,因为你自在了。之前不可能。劝也劝不动,说他们也不听。因为自己没有做到,还说别人他们能听么?如果现在不行,就慢慢来,找个机会。他们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比较高兴的时候,就给他们讲几句。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你就随他们的意、随他们的便,不要太较劲。没有事,这都是饶益众生,这样你就能慢慢感化他们、就能转变他们、就能救度他们。这个很重要啊!
“我自己学、自己修,我自己学会了、修成了就行了,他们也不行、也不学,我不管他们了。”不能那么想。他们是跟你最有缘份的、最需要你的众生,你明明知道学佛好,通过学佛才能解脱,你有这么好的机会、知道这些道理,你却不告诉、不带着他们,这样做你太对不起众生了!
慢慢来,你给他们种善根、跟他们结善缘、替他们消业、帮他们积福。然后不让他们起烦恼,不让他们痛苦,恒顺他们,慢慢地让他们转变过来,这样才对。不应该生他们的气,不应该恨他们,不应该说他们,你应该慈悲他们,更应该善待他们。你看他们多可怜、多愚痴、多颠倒啊!难道这样的慈悲心你都没有吗?你这样还谈得上是佛、还谈得上是菩萨吗?别学偏了,别修偏了。有自私自利的心就永远解脱不了、往生不了、成就不了。要用一颗真诚心、用一颗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
佛不让喝酒就是不让喝酒,任何时候都不能喝酒。让大家这么做肯定有一定的困难。那我们就发心,发心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善事,不发心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恶事。如果不发心,连吃饭都有罪过;如果发心了,不但没有罪过,反而还有功德,连吃饭也有功德。
不发心不行。发什么心?就是发慈悲心、发菩提心!我们通过多多地发慈悲心、菩提心,我们的自私自利和我执我爱才会慢慢地斩除。自私自利才会慢慢地消失。如果我执我爱没有了,我们就不会起烦恼,就不会有痛苦了。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是从自私自利和我执我爱里来的。
没有人让你烦恼,没有人让你痛苦,都是自找的。这个你得弄明白搞清楚。还老怨别人恨别人,老找理由找原因,都是自己的事。你把这个道理弄明白,这就是修行。
没有人让你烦恼,烦恼是自找的;没有人让你痛苦,痛苦是自找的。这两个说起来简单容易,但是真要明白真要做到就难了。真正弄明白了真正能做到了,你就解脱了成佛了。
居士五戒守戒的时候,一个戒、二个戒都行。居士也有多种。在不饮酒的基础上受一条戒也行。这叫一戒居士;受二条戒也行,这叫二戒居士。能受五条戒是最好的。如果五条戒都受有困难,受一条戒也行,二条戒也行,三条戒也行,四条戒也行,这叫多戒居士。然后五条戒是圆满居士。
你们都好好地考虑考虑、了解了解、学一学,真正懂得了、考虑好了再来受戒。受戒的时候,受一条戒也行。因为你是居士啊,不受戒怎么当居士?没有受戒怎么可能是居士?当居士就应该受持居士戒。受酒戒,这是基础啊,这是所有戒的基础。
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根据自己的修行受这些戒。这就是居士五戒,简单地就这么讲,细细地讲还有很多。但是现在时间不允许,这样就行了。
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下在心地上。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大乘佛法完全是这么讲的。小乘佛法不完全这么讲。大乘佛法不讲表面和形式上的善和恶,一切都是心,这都是佛在佛经里讲的。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说法。比如有一棵树,树根是毒,树枝和树叶肯定也是毒;树根是药,树枝和树叶也肯定是药。同是心,发心动机是善,语言和行为也是善。发心动机是恶,语言和行为,所说的所做的也肯定是恶。大乘和小乘不要混在一起。
现在很多人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没有分清楚。小乘拿到大乘佛法里去了,大乘佛法里讲的道理拿到小乘佛法里去了,这样就永远有矛盾和冲突。
一定要分清楚,什么叫大乘佛法,什么叫小乘佛法;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什么叫显宗,什么叫密宗。这些都分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没有分清楚修行就非常难。真正弄明白了分清楚了,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与冲突,一通一切通。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样,都是救度众生的方法、都是脱离痛苦的方法。没有什么冲突和矛盾。如果你认为有矛盾、有冲突、有怀疑,还是没有精通,那自己就要好好地学一学,这是你自己个人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所以你还要好好地学一学,好好地修一修,好好地调整自己的心。今天晚上就到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