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观音法会(五)生活中的禅定波罗蜜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416
  • 分享到:
(达真堪布仁波切讲述于2013年2月)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行菩提心的学处。前面已经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了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安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今天讲禅定波罗蜜。
禅定主要是心专注、不动摇。在这样一个所缘当中,也可以说在这样一个状态当中,让心专注、不动摇,就是禅定。禅定有世间的禅定,也有出世间的禅定。若是所缘或状态没有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就属于世间的禅定。若是这个所缘或状态超越了三界的境界,就是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的四禅八定都只是寂止,没有胜观。寂止有普通的寂止和胜观双运的寂止,胜观主要指智慧、见解。佛法里讲的禅定是寂止和胜观双运,是定慧双运。
禅定也要有智慧的摄持,若是只有寂止,没有智慧的摄持,只能成就世间的一些境界,成就属于世间的一些法,不能解脱,无法超出三界。轮回是怎么形成的?有业力的牵引就是轮回。业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是烦恼,有烦恼才会造业,烦恼的根是我执。我们要摆脱轮回,要超出三界,就要有无我或空性的智慧。佛法里讲的禅定也不只是寂止,要和胜观双运。什么意思?要有智慧的摄持。有无我和空性的智慧的摄持,才能对治我执和法执。若是你对治了,去除了我执和法执,烦恼也就结束了。没有烦恼了,也就不会造业了,不造业就没有轮回了,轮回也就结束了。
寂止有有缘寂止和无缘寂止。有缘寂止就是有所缘相,无缘寂止就是没有所缘相。
世间的禅定中,比如一禅、二禅、三禅,都是有所缘相,所以都属于有缘寂止;无想禅就没有所缘相,它是一个无记的状态,什么也不想,它也能达到禅定的境界,但它属于无想、无缘的。
佛法里讲的出世间的寂止,也有有缘和无缘的分别。比如,修慈心等持、悲心等持,心专注于这样一个念上或者这样一个状态上,保持这样的一个念头不动摇,这也是有所缘相,属于有缘寂止、禅定。再如观想,我们观想阿弥陀佛、金刚萨埵佛,有这样一个所缘,有阿弥陀佛、金刚萨埵佛的相,在这样一个对境、所缘当中,心能安住、不动摇,这也是一种禅,是有缘寂止。出世间的禅定也有无缘寂止(禅定)。比如,在无我和空性的状态中去领悟真理,若是自己有证量,有证悟的境界,保持那种状态,在那个状态中,心安住、不动摇,就是无缘寂止,也是禅定。再如,我们现在讲的观修和静修,观修就是思维这些法义、观想佛、菩萨、本尊等,这都属于有所缘相,是有缘寂止(禅定);而静修主要是心在自己的见解当中安住,属于无缘寂止。
心在这个状态或者所缘当中专注,不动摇,再也不散乱,这就是禅定。我们现在是刚开始,心专注的时间可能很短,慢慢地时间就长了,最后没有上座和下座、入定和出定的分别,一直都在这样的状态中,但是什么也没有耽误,真正达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时,就是成佛了。没有成佛之前,都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别,入定与出定时,或者在上座和下座时,心的状态都不一样。最后练到心没有入定和出定的分别,没有上座和下座的区别,一直都在一个了了分明、如如不动的状态中,那时就是成佛了。
若让心能真正专注、不散乱,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小乘里讲心专注、安住的九种方式,包括计数、随行、安止、观察、转移、遍净等。外道也有很多类似的修禅的方法,但是他们即使修得再好,也只能修成四禅八定,成为神,属于是天界的境界,超不出三界,还是不能彻底断掉烦恼。我们现在讲的不只是禅定,还要有智慧的摄持。不只是寂止,还要和胜观双运,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对治烦恼,才能摆脱三界轮回。
我们现在也有定中修慧,不管我们是否彻底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都必须要定,心要安住,不能散乱,就要这样修炼。现在主要讲两个要诀:其一是身远离愦闹,其二是心远离妄想。这样你的心才能安住,才可以专注而不散乱,才能安住而不动摇。愦闹就是指人多事杂的环境,我们的身要远离这样的外境,而心更要远离纷繁的妄念与妄想。但是现在我们主要还是打好基础,修出真正的出离心。若是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心真的很难静下来,更难定下来。
离开红尘,远离闹市,这主要是小乘里强调的。大乘不是很注重这些,主要是我们自己心里要有定力,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谓远离愦闹的环境,主要强调的是你不受外在环境以及周围人的影响。若是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即使身远离了愦闹,住于山洞、森林,也没有用,因为心还是定不下来。所以现在要讲的是出离心,超越世间的这些环境——人、事、物,你就没有事了。
我们作为在家修行人,作为大乘行者,要离开这样的环境,要离开这些众生,可能暂时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环境,离开这些众生,实际上也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不应该远离社会。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是在家修行人,没有办法抛弃这一切,也不能抛弃这一切,现在就要修出离心,首先要有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我们的心要超越这一切。四外加行的内容是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包括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道理。如果修好了四外加行的内容,出离心自然就生起来了。
如果你懂得了人身难得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人身是解脱的机会。你懂得解脱吗?你想解脱吗?若是你想解脱,人身就是解脱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就再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这样的话,学佛修行就高于一切了。人身是解脱的机会,这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因为宿世修的福报,我们才得到了这样一个人身,才得到了这样一个解脱的机会。“一失人身,千劫难复”,你一旦失去了这个人身,就再也不可能得到了。得人身要具足很多条件啊!现在我们学佛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若是仔细观察,我们连得人身的条件都没有完全具备!我们在宿世中积累了多少善根和福报,最后才得到了这样一个人身,遇到了这么一个解脱的机会,多不容易啊!但是这个人身在刹那当中、在呼吸之间就会失去。若是你真正懂得“人身太难得了、这个解脱的机会太难得了”,世间的这些琐事自然而然就能放下了,自然而然就看淡了。人身难得,这是解脱的机会,就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承办解脱。就是取决于这个心。如果把佛法放在一边,把解脱的事放在一边,然后去工作、生活,去做世间的事,这叫琐事、世间;若是把解脱放在首位,把修行放在首位,然后去工作、生活,就不是“世间”,也不是“琐事”了,工作、生活都是了缘了债,都是在承办解脱。如果你真正修好了暇满难得,心自然就能静下来、定下来了。
通过修寿命无常,我们知道自己的寿命是在刹那当中生灭的,每个刹那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我们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个刹那,这叫活在当下。这样的话,世间的这些琐事自然就放下了。寿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没有恒常的、不变的,变化是正常的,一切都在刹那当中生灭,在刹那当中变化,明白了这些,对世间的贪恋和执着自然就没有了。
第三个加行是轮回过患。若是这次我们把握不好,没有逃脱轮回,将来还要六道轮回。这一生一世算什么?过去有很多世,未来有很多世,这一世只是一大卷胶片中短暂的片段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若是你能思维过去,也能考虑未来,自然就能放下今生了,就不会为了世间的暂时利益执着地做那些琐事了。若是你真正明白了、深信了,真的不可能做那些事了。现在我们为了今生今世这么一个小小的利益,为了眼前这么一个小小的快乐,不顾一切地去做,都是因为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站在六道轮回的角度看,今生今世就是一瞬间的事。六道轮回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今生今世仅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短片。但是大家还是没有明白,还是没有相信啊!不是我们要抛弃什么,也不是我们要远离什么,主要是心要超越。如果知道这都是短暂的,都是虚假的,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和合的,心自然就超越了;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不会再被它动摇了。
第四个加行是因果不虚。若是你真正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了。我们现在说要改变命运,包括要脱离六道轮回,这都要靠佛法,靠修行,你去赚钱、做这些世间的事情,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只要随缘去做就可以了。你懂得、深信因果以后,就要从因地入手,从因上改变。比如说你现在很贫穷,要去赚钱,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劳作去争取这些都可以,但你首先要明白是因为什么贫穷的。佛讲,第一是因为自己吝啬,第二是自己前世偷盗的果报。那现在我们怎么改变呢?现在我们就要修施舍心,就要多做布施,并且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断除贪心和吝啬心,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要多奉献、多付出,这是方法。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我们自然就精进了。
可见,生起出离心的方法都在四外加行里。学修四外加行时,大家应该仔细、认真地想,但大多数人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地思维,更没有深入地领会过。若是没有这样基础的学修,若是没有明白这些基本的道理,没有对这些道理生起定解的话,真的很难,也根本不可能达到刚才我们所讲的禅定。
若只是寂止的话,也许通过小乘的九种方式或其他的很多方法也能入定,但是没有什么用。我们现在这些人思想非常复杂,心态也非常不稳定,所以很难修出来,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修出来。即使心真能定下来,能入定,也许会出现一些神通,最好的也可能将来成为神仙或者升天了。你只修这样的寂止,十年二十年才能达到那种境界,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啊?
世间也有修禅的,外道也有修禅的,他们修的过程那么艰苦、艰难,最终成就了,也只能变成神,即使能修出来神通,将来能上天,能成为色界、无色界的天人,还是没有逃脱三界,还是没有断除烦恼,烦恼仍然有,依然属于三界!三界都一样,处处都充满痛苦,都不离痛苦的本性,没有多大意义。修的过程这么艰难,最终还是这样的结果,没有意义啊!现在很多学佛人里面也有这种。若是你只这样坐着,也许心能定下来,也许能进入状态,也许能做到心不散乱,但是有什么用啊?
所以,我今天讲的是,你应该把佛讲的因果和轮回这些道理真正弄明白,通达了诸法的实相真理,既有智慧,心又能定下来。这样做,第一,不用经历漫长的时间;第二,还能解决烦恼和痛苦。我们把佛讲的这些基本的佛理弄明白了,自然就能放下了,你也不用离开闹市了,心里的妄念也能少了。
小乘里讲的出离心是指从轮回里走出,远离轮回这个边。大乘里的出离心是从轮回和寂灭里走出,远离二边——轮回边和涅槃边。小乘修行者为什么入寂灭了?他是远离世间的,刻意把世间的这些都放下,他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利他心,就是求自我解脱,还是自私自利。作为大乘修行者,不求自我解脱,这样最后也不会入寂灭,还得回到六道中,还得到这个世间,但是他有出离心、菩提心,所以既能把握住自己,还能帮助他人。
修出离心是为保护自己,有出离心才能真正令自相续保持清净。超越世间了,你的心已经超越世间的这些法了,远离世间八法,才真正把握住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相续的清净。
如果有大乘的出离心,他虽然在六道中,但不属于轮回,就像莲花长在淤泥中,但不染于淤泥。他的心已经超越了,世间的这些法影响不到他,他能把握住自己,还能帮助他人。应该先把握自己,再去护持别人,否则,你自己都没有站稳,还去扶别人,两个人都要倒下去,都要完了。所以,你自己要先站稳,然后再去护持别人;先保护自己,然后再去利益他人。生起出离心是保护自己的方法。能保护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这就是大乘行者。
能把握自己,才能帮助别人。现在我们都不能把握自己,这时不能去帮助别人,也没有能力真正度化众生;若是你自己真正生起出离心了,对世间法没有任何的贪恋,没有自私心,就可以了。这时,可以有名闻利养、世间八法,但这些都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因为你已经有出离心了,有出离心就没有贪恋了,不贪恋就没有贪心、欲望了,世间八法就染污不了你,影响不了你。所以为自己不能修世间八法,为众生可以修世间八法。因为当你真正有菩提心,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时候,也是需要世间的这些福报的,但是这些不会影响你。
我们虽然身在闹市里,但心不受影响,心里也没有妄想,这二者是修禅的要诀。我们打坐修禅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要诀也是很重要的。此外还有身要诀、口要诀和意要诀这三种要诀。身要诀就是书里面讲的毗卢七法,口要诀就是九次排浊气,意要诀就是我们讲特加行的时候讲的拆毁心房之窍诀,也就是无我和空性的见解。
若是你有出离心、有菩提心,心才能真正定下来。毗卢七法主要是调整身的姿势,九次排浊气主要是调整呼吸。既要调整身体和呼吸,也要用拆毁心房之窍诀调整心。心就像房屋,我们要拆掉这个房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将心抉择为空,这是一种方法。心抉择为空是中观的见解,还没有达到大圆满的境界;将空抉择为光明,这是密宗的外密或内密玛哈瑜伽、阿努瑜伽的见解;继而在这样空性和大光明双运的状态中自然安住,才是真正的大圆满。这里为什么讲拆毁心房之窍诀呢?因为要有无我和空性的见解,才能真正进入大光明和大圆满的境界。拆毁心房之窍诀讲的是要有空性的见解。我们要修大圆满法,心要安住,就要有空性见解的基础。大圆满里讲的很简单,就三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讲的是大空性。我们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要有这样的见解。
我们最好有无我和空性的见解,若是没有这些,最起码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心才能定下来。
禅定分三种:凡夫行禅定(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禅定(静虑)。我们通过前述要诀去修禅,心慢慢地就能静下来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觉受。凡夫行静虑里的觉受有乐觉受、明觉受和无分别觉受。你修禅定,只修寂止,也会出现这些觉受。
乐觉受就是一坐,一入定,心里自然而然地就喜滋滋、乐融融的。书里面讲,世间的任何一种喜悦都无法与它相比,出世间的那些喜乐就更无法说了。刚才你看,入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那种喜乐,一般的世间人都无法能得到,无法能感受到啊!刚才说的乐觉受,一般的禅定都具有这种乐觉受。佛法里讲的禅定,也会出现这些乐觉受,但这个什么也不是,还是处于世间。按佛法里讲的,还是在资粮道的层次上。
明觉受就是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房屋里里外外所有的东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外边、山后的东西,这是明觉受。但是,这也什么都不是。
无分别觉受是没有分别念,分别心和分别念都暂时地生不起来。也许你所有的分别念都没有了,好像都消失了似的,这是无分别觉受。其实这只是一种觉受,不是一种境界。
有的人现在也稍微能进入一些状态,稍微能有一些觉受,于是就觉得自己已经成就了似的,很了不得了似的。其实这些也什么都不是。刚才说的,什么样的觉受都有,但是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这三种。
你进入状态的时候,真正在禅定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有这些觉受,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觉受,会出现一些神通等等,但是没有用,你从禅定中出来后还是凡夫,烦恼依旧,习气依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修行人,打坐时很好,一进入状态,一切的分别念都消失了,但是从那个状态里出来之后,去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还是一样的烦恼和痛苦。烦恼和习气一点都没有少。他只有寂止,只有一点禅定功夫而已,没有胜观,没有智慧,不能降伏烦恼习气。所以智慧和正知正见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说是凡夫行静虑呢?这还是处于凡夫阶段,没有超越,所以叫凡夫行静虑。在这个时候,他执着这些觉受,执着这些境与相。想我有乐觉受了,我没有分别念了,我有神通,这时都就存在人我执;之后,他还会执着这些明乐无分别之法,所以也存在法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都在,所以这种禅定不能成为解脱的因。这是世间的一个禅修阶段,所以是凡夫行静虑。
第二,义分别静虑。当进入义分别静虑的时候,他不执着这些觉受,也不执着这些境相,这时他有空性的见解,但是他所具有空性的见解可能也只是个单空,空性是对治法,他就对空性有执着,所以这是义分别静虑。它已经接近真理,但是它对真理还有分别,所以有分别心。《前行备忘录》中讲,一般在加行道里是这种禅定,但这也不一定,并非都是如此。
第三,缘真如静虑。这种禅定已经是登地的境界了,即是见道和修道的禅定。它不执着实相,也不执着空相,不执着相也不执着空,现相和空相都不执着。它不执着这些觉受,这些境相,所以这个时候是“缘真如”,和佛的禅定基本相同了,这种禅定才真正能对治烦恼和习气。虽然和佛的境界相比,可能还差很多,但是他已经真正有那种禅定了。
修禅定的过程是很漫长、很艰辛的,但是我们是慧中生定。我们今天所讲的禅定的要诀,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出来了,修禅定就容易了,自然而然就能圆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禅,就是要提起善念,提起正念,保持正知正见,然后是专注。若是有无我和空性的见解,就提起这种正念,然后尽量于中安住。若是没有无我和空性的见解,有轮回、因果等这些正见也行,我们可以安住其中。
时时提起正念,时时提起善念,保持正念,保持善念。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保持这样的状态,一秒钟也行,一分钟也行。也许刚开始时间很短,但是没有事,这样积累起来特别快。大圆满中有个比喻,像老房子滴水一样。以前我们藏地那些老房子,都是用土垒起来的,特别厚,下雨的时候,土里面会积很多水。虽然有很多水,但不是一下子就漏出来的,时间会很长,是一滴一滴漏出来的。我们也要这样一点一点的提起正念,积累起来,这个是特别快的。
有时候我们也在固定的时间、环境中修禅,刚开始也是需要的。但是,现在我们主要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修禅定。
我们现在都是佛弟子,都有一些正知正见,应该提起并保持这些正知正见,就像滴水一样。不要一上完课或者一下座,就将这些都放一边,为生活的琐事忙碌去了,这样修禅特别难。真的,要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
虽然处在工作,但是也可以提起正见,保持善念,这也是禅。一秒钟不散乱,这也是禅。这样积累起来,就如同滴水一样,滴一滴水没什么,但是慢慢积累起来,再大的容器也能装满。虽然提起、保持一秒钟的正念或善念微不足道,但是你可以积累起来。刚开始一秒钟一秒钟地积累,将一天的正念总集起来有一个小时,即使没有一个小时,哪怕有一分钟也行啊!第二天可能再增加到几分钟,第三天可能是几十分钟,第四天可能是一个小时,然后可能更多,慢慢地就保持几个小时了,慢慢地就能保持十二个小时了,那就不得了了。再继续下来,最后二十四个小时都能保持正念,都在正念中,这样就成佛了。
边生活边修行,边工作边修行,有一天不知不觉地就成佛了!如果你找个地方,抽出时间闭关修,然后还定不下来,有时候散乱、心跑了,有时候昏沉、睡着了,这样修真得是很难成就的。所以我觉得在生活中修是最好的。尤其我们是修大圆满的,太适合在生活工作中修行了。处处变清净,处处变圆满,多好啊!处处都是清净的,处处都是圆满的,处处都在提起正念,处处都在修禅定。我们不是在那里坐着修禅定,而是在行住坐卧中修禅定。
提起正念,保持正念,不就是禅定吗!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去落实,去累积,这样来得特别快。否则,如果认为这个时候我修法,修完后就再不去想这些了,也不去落实这些,那修行就与生活脱节了。
佛法和世间要结合,修行和生活要结合起来,在生活、工作当中修禅定,来得就快了,有一天不知不觉就成佛了。今天也许保持了几分钟,再过几天就几十分钟、几个小时,如果能够二十四小时都这样,不就成佛了嘛!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