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1-30

《皈依问答录》 ︱ 益西彭措堪布.编述 ︱

二十六、“归依僧竟,终不归依外道邪众”这个誓愿的学处,具体应该如何落实?

答:归依了僧宝之后,就应坚守归依戒,再不归依外道徒众。外道中奉行善法,还是恶法,都没有真正解脱的希望。

一、必须分清内外道徒众的差别

《优婆塞戒经》中,对外道徒众与内道的僧众的差别做了清楚的说明:“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已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

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应该看到外道徒众,无惭无愧,没有如法地安住,虽然在修道,但是没看到正路,虽然在求解脱,但是没有得到正要,虽然得到了很少的世间善法,但是悭吝护惜,不愿意告诉别人,对于不善的行为,当作是善行。而内道佛僧则很寂静,心里充满慈悲,少欲知足,如法地安住,修行的是正道,能获得正解脱,获得解脱后,又能传授给他人,因此应当再归依僧宝。

二、在家居士恭敬、亲近僧众的殊胜利益

佛弟子应该常亲近僧宝,远离外道徒众,而且应该远离占卜。《优婆塞戒经》中说:“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

意思是说:如果居士常能到寺院僧坊,去亲近诸比丘,亲近后,便请问佛法,请问后,当认真听法,听后则应受持,忆念不忘,这样就能通晓法义,通晓之后,再去传授给其他众生,这就是居士应奉行的自利利他善行。如果居士不学上面所说的善行,反而轻慢比丘,寻找比丘的过失,去听法的时候,没有信心,也不恭敬,反而去奉事外道,认为外道有功德,对于外道所讲的日月五星等的卜筮法深信不疑,这样的居士就称不上坚定地如法而住。

三、佛弟子不能供养外道

导师佛陀在《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中,还开示了 宁于 如来起不善业,也 不能去供养外道 邪见者:“佛言:‘迦叶,如汝所言,若有众生起念如来,思忆如来,观缘如来,是等一切悉皆当得涅槃果证。’大德迦叶白言:‘世尊,如我解知佛所说义,宁于如来起不善业,非于外道邪见者所,施作供养。何以故,若如来所,起不善业,当有悔心,究竟必得至于涅槃,随外道见当堕地狱饿鬼畜生。’”

意思是说:佛对迦叶说: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果众生思念如来,缘如来观想,这一切众生都将证得涅槃果位。大德迦叶禀告说:世尊,我这样来理解导师佛所说的含义,即宁可对如来做不善业,也不要对外道邪见者去做供养。为什么呢,如果对如来做了不善业,将来忏悔的话,最后必能证得涅槃,但是跟随外道见,则当堕入于地狱、饿鬼、畜生道。

四、恭敬、供养内外道徒众的差别

导师佛还比喻说明了 恭敬供养内外道的差别 :“佛言:‘迦叶,如汝所言,迦叶,设有人天骂赤栴檀,以手打捶速撩弃地,迦叶,于意云何,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叶白言:‘而是人者有栴檀香。’‘如是,迦叶,若有众生眼见、耳闻,及口宣说于如来者,当知是人有解脱香。迦叶,有人执把于粪污已,以诸伎乐一切众华而供养之,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叶白言:‘世尊,是人唯有粪秽臭恶。’‘如是,迦叶,其有亲近、恭敬、供养诸外道者,当知是人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导师佛赞许了迦叶尊者的话,并且继续对迦叶尊者说:如果有人或天人骂红旃檀,并且拿手捶打,最后扔到地上,迦叶啊,你觉得这人身上会有什么香?迦叶尊者说:这人会有旃檀香。佛说,是的,迦叶,如果众生见到了佛,听到了佛的声音,并且谈论佛,应知道这样的人就有了解脱香。迦叶,如果有人抓了粪便涂到自己身上,然后别人用各种音乐和鲜花对他作供养,这样供养的人身上有什么香呢?迦叶恭敬回答说:世尊,这个供养的人,只会有粪便的恶臭。佛说:是的,迦叶,亲近、恭敬、供养各类外道的人,也是这样的。

二十七、未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全面、平等的归依会有哪些表现?并对自己进行一一对照检查。

答:未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全面、平等的归依,表现为: 一、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 二、对佛宝、法宝、僧宝各自进行取舍

一、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

这个第一种是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的情况。比如有的人喜欢闻思修经论,也恭敬出家僧人,但对导师佛没有感恩与崇敬,不愿意了解佛的功德与恩德,也不愿意祈祷,即使嘴上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其实这也是对佛宝归依心缺失的表现。又比如有的人喜欢念佛,对出家僧人也非常恭敬,但是就认为不需要闻思修经论,认为那些是浪费时间等,这就是舍弃了法宝。又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末法时代守戒如法的僧人少见,于是提出只归依佛宝和法宝,这就是舍弃了僧宝。诚然在末法时代,清净持戒、如理闻思修的僧人并不普遍,但是见到每一位出家僧人,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他剃须发、着僧衣的形象,就是僧宝的形象,因此对他的恭敬,就是对僧宝的恭敬。另一方面,对于他个人的操守如何,则应分开对待,如果严谨持戒,精进地闻思修行,则应该亲近;反之可以远离,但即使远离,也应感谢他示现了僧相,内心保持对僧宝的恭敬。

佛法僧三宝是众生要获得解脱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依靠,三宝各自有其功德的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对佛法僧全部进行了如理、到位的归依,才有可能为解脱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只归依其中某部分,都会导致基础不实,而在修行路上歧路不断、障碍重重,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二、对佛宝、法宝、僧宝各自进行取舍

这个第二种对佛法僧三宝各自进行取舍的情况,在不注意的前提下,也容易产生。

对于佛宝的取舍: 从大乘的观点来说,众生归依的是十方三世的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如果不了知、又不注意,便可能只是归依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修西方净土的念佛人,在法门上需要一门深入念阿弥陀佛,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总集了十方三世的法、报、化三身佛的功德,具有了这样的正见,则念阿弥陀佛等同于在念十方三世的一切佛;但是如果见上有所偏颇,认为只需要归依阿弥陀佛,而不需要归依其他的佛,只需要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佛没有意义,那就在归依佛宝上不圆满了。

对于法宝的取舍: 一切的大小乘显密法门,都是导师佛从大智慧与大慈悲双融的境界中所流露出来的甘露妙法。正是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导师佛才宣说了对治它们的八万四千种法门,而且所有的法门,都导向成佛,形成有机的联系,是菩提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自己的解脱来说,只专修其中的某类法门就能够成就;但是大乘的目标、发心都是度化一切众生,而众生根机千差万别,因此就必须要像导师佛那样随机赐教。这就需要对一切的法宝生起殷切的敬仰与修学之心。有的人因为特别的机缘,接触到了其中的某些法门,因此只赞叹,只归依这类法门,而排斥其他的法门,这样就没有全面、平等地对法宝进行归依。还有的人,对自己地域上传统的佛法有一种归属感,而对 流传 于其他地区的法门,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他们的佛法,这实际上是受到世间狭隘的地域观念的影响,而对清净纯正的佛法人为地进行割裂与取舍,这是对法宝极大的不恭,如果这种想法行之于语言或文字,并影响了别人,则更将造下无量的过失,会对自己与他人的闻思修行产生严重的障碍。

对于僧宝的取舍: 僧人是僧宝中的一员,对于僧人应该平等地恭敬。有的人恭敬年纪大的出家人,认为他们功德更大些;有的人恭敬自己的师父,对其他的出家僧人视而不见;还有的人对那些与自己修学同一法门的僧人觉得很亲切,而对修学其他法门的僧人则感觉疏远,这些都是对僧宝的取舍,应予以纠正。

三、于三宝作取舍有无量过患

凡夫的遍计所执非常明显,习惯于用第六分别意识中的颠倒见解来作观察,但是正像对三宝的恭敬与归依能产生无量的功德一样,对三宝的轻视与怠慢也会引发无量的过患,因此大家千万要注意,进行有效防范自己的身口意,避免于三宝作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