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三、智慧无垢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 ︱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著 ︱ 益西彭措堪布.译讲 ︱
思维要展开来进行
为什么思维要展开来进行呢?因为佛法谈到的都是很大的题目,比如“诸行无常”,说到的是一切有为法的法性;“有漏皆苦”,也说的是一切有漏法的法性(这个法性是世俗层面上的法性)。
思维的目标是要对这么广大领域里的法则生起全盘断定的认识,当然会存在很多疑惑。一开始,认识会很片面,但你必须从片面达到全面,从局部达到整体,从粗略达到精微,从疑惑达到断定,也因此必须自己用思维在这个广阔的主题上,多走几遍。
最初就像骑着一匹马,在一个问题的区域里东奔西闯,走过了一条又一条的路。在每一次杀出来之后,这个地方就懂了、决定了。再往很多方面多次地进行思维,又决定了。无论是器界、根身和心识,从粗到细、从近到远,方方面面都做观察,最终会彻底地断定。
这要多次地、大规模地、深入地展开思维,才能得到那么细的认识。一旦得到了,确实再简单不过,就只是一句话的公式。看一切法全是这样的,再没有任何怀疑。
举例说明思维的具体方法
下面进一步举例做具体的说明:
比如思维诸行无常。也就是思维为什么有为法是刹那灭的体性?这个过程最开始也很难,因为这个道理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要认识刹那灭这样最细的“无常”,就觉得那扇门太小,自己的心太粗,特别难透过。
在这时候,我们首先要按照经论提供的理路,去模仿那样来推理,这就是思维上的“学”。如果能依靠道理把这个法义证明下来,那就开始透过去了。
比如看到一个物体上出现了变异,那就问:这个物体是在第二刹那就变了?还是经过了很多刹那之后才变?如果是前者,那证明第二刹那不是第一刹那,因此前刹那的法不会安住到第二刹那,也就是刹那灭了。如果是后者,比如到了第一百个刹那才出现变异,那前面九十九个刹那是一个东西,就应当只是一个刹那,怎么分得出九十九个不同的刹那呢?像这样,模仿佛菩萨的教授,自己会证明到细无常。
学会了这种推理之后,再拓展开来,方方面面多推几次。比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是怎样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怎样的?在每一个上面你都去做观察。比如说钟声,传起来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一见到它变异的相,就可以推出钟声一定是刹那灭的体性。或者在色法上,从看到生住异灭等的各种变化,也能得出它是刹那灭等等。这就是由粗的方面出现了变异,推出必定是刹那灭的体性。
或者,由“有为法是因缘所作的”这一点来推,这也只有经过反复的观察才能断定。一开始会搞不清,为什么是刹那灭的体性?后来会发现,它是因缘造出来的,没有自主性,所以不可能无因而显现后后的刹那。当我知道它是因缘所作,是“他自在转”这一点的时候,当时就明白了,它肯定不会住到第二刹那。就像银幕上的影像,很容易看到它不安住,一刹那就灭掉了。但是去看磐石、钢铁等等的固体,就感觉不到它们是刹那灭的,这个时候就要靠正理来贯穿它。这样经过了很多周折,最后确定它是刹那灭的体性。
这样再谈到世俗中有为法是无常的自性,就只讲一个“灭”字,因为它的“生”是由其他因缘造成的,而它的“灭”并不观待任何因缘,也就是因缘一旦显现出了它,它就是一种不会住到第二刹那的体性。有为法的自性就是这样。
“有漏皆苦”也同样,它是一种很广大的认识,真正对它生起定解并不容易。它已经超越了世间的认识,世间人根本没看到轮回是苦的自性。认识它的困难在于我们患了严重近视眼,只是片面的看眼前这点事,而想不到前后的关系。
对我自己来说,就是通过三苦,一层一层思维上去的。我常常说,我思维三苦之后,就知道苦苦是一点式,坏苦是两点式,行苦是全盘式。
对于苦苦,最开始只是在很粗的层面上,告诉你三恶趣苦或者人间八苦,那么对于人间这八种苦你就要一个一个的去看,但这时你还连接不起来,你对于苦的认识还只是片段式的,不会产生“一切有漏法皆是苦性”这样一个大认识,这个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我能懂一点呢,因为我确实按照佛菩萨的真实教授去思维过了,做过思维上的模仿。那些教授就像是说明书,上面写得很清楚。但光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没有直接从心里生出来,是得不到的。什么时候这种认识从我心里生出来,再与教法相对照,跟它一模一样,就证明我真正得到了这种定解。也就是要由粗到细逐步地进行,不能越级、不能违反认知规律。所以懂了苦苦之后,可以进入坏苦的意义。
坏苦实际是两点式。这个问题就要认识到你当前的乐受后面紧密相连的是什么?这样按照教理抉择时,首先要知道乐受是由因缘所生,所以它自身是一种坏灭性,而且由于当时的心十分耽著,这样一来,它一旦坏灭,心就会陷入忧苦之中。
其实就这么简单,这个通晓了,你去衡量任何世间的乐,全都是这样的。以后你再去贯穿的时候,智慧就会打开,会把以前执著眼前的乐受为真实安乐的颠倒认识全部去掉。这样除掉了心中的一层垢染,思慧就会明朗。思慧一旦明朗,就坚固成你内心的见解,会有力地掌控着你的心念和行为,把你转换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这样之后,再看《涅槃经》里讲到的两姐妹——功德天和黑暗女的比喻,马上就能懂,心里会很清楚。但这必须要从原来那种很混沌、很迷惑的状态中走出来才行。但那种看不清、糊涂、不确定的状态开始会很不好摆脱,因为一直处在其中,但只有你从中钻出来了,才能显现一片明朗。最后在认识上已经过关之后,你就没问题了。
到行苦就更难了,行苦是要让你知道,有漏法历程中每个点的真实状况。这样我通过果和因两方面去看。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认识到每一个刹那都是苦因,也就是要知道每个刹那都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这时你会发现,在从因到果这样一个迁变的过程中,苦因一直存在,只要你没有破掉它的种子,它就会连绵不断地发展。而且它一遇缘就会冒出各种的苦苦、坏苦。所以不解决它就没办法真正解决轮回的问题,无论处在哪种状态中都是苦。这个可以通过毒疮、癌症等自己作各方面的观察。最后确实心里知道了,它就是苦的自性。
我为什么能认识到这一点呢?就是自己真正做过一点思维,每个细节的方面都比较清楚。尤其是在学了唯识,对于阿赖耶识的情况知道以后,对这个更容易了解。也就是说,无论处在哪一刹那,其实八识田里的状况,根本的性质一点也没有转变过,所以这一切都是有漏法,每一刹那都是苦因。
在这上面认识意义就更大了,而且你一下子就超越了所有的外道论师,你再不会执著世间修行是了义的。因为你知道那些根本不解决问题,从这以后,对于所谓升天、成仙,搞各种各样的外道法,就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集谛也一样。在这上面最开始也会很多次只是嘴巴上的重复,但实际上没找到状态。到底什么叫做“我”?为什么这个我执能起那么大的作用?为什么它是集谛根本?最开始也只是重复而已,只是得到了一种了解,但实际上没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以后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又是讲、又是思维、又是辩论、又是写,自己就感觉到,确实这个所谓的我执是集谛根本。它是怎样从一个我执的因缘发出各种的烦恼相?这些烦恼跟我执是什么关系?心里的倾向为什么会那样?这些就逐步地分明起来,最终你才真正地稍微了解到,集谛的意义是这样的。然后在因上才观察到所谓的轮回众生,念念都在轮回,一念也出不了生死的状况,这些会很清楚的。
这样会看到,时时刻刻就和这个我执在一起,当时就能把握住两点:一个是在不知道苦谛的时候,就会有乐颠倒心,这个时候,对于三有中虚假的乐受,就一定有贪求,贪心成为他心底深处的一个动机。另一个就是你会为自己求这些乐,就因为心里认为有个“我”,下意识的第一念都是要为“我”好。一直随着萨迦耶见转,这时候就会起惑造业,而且全部都成为顺生死的业。
十二缘起也同样。最开始是一环一环地给你解释,这种解释是必然的,因为生死流转全程的规律和景象,没办法一下子直接展示给你看,你也没有天眼通,能够观照到过去、现在、未来前前后后完整的生死流转规律。而且最初对每个状态都非常不清楚。所以最开始就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思维,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按照教理的那张地图去认识,而且你不可以改它们的名词。这些教法的名词,一开始看的时候都非常难懂,最后通达了再看它,每个字都是最准确的表达,和心上的状态完全对应得上。这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很多重要的教法文字后来都会认识它的内涵。最终就明白,那些名词表示的是什么状态。
所以首先对于这十二个环节,每一个要在心上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上是怎么由无明而起了行,再熏成因位识的?由因位识怎么转成果位识?果位识怎么成为名色?……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含糊,都必须要清楚。这个通过之后再做一个大范围、大跨度的思维,进一步的把握住形成恶趣的缘起和善趣的缘起。在缘起上一旦观察清楚,就知道生死流转的规律。然后反过来也会很清楚,知道该怎么走出来,怎么还灭。而且如果懂得唯识,就知道这个行是怎么熏成因位识的,而且就是由它来变现出生死果报的。当时会很相信,业一造下,确实熏在八识田里,决定种下了种子,之后有了爱、取的水去滋润它,它就决定现出果报了。
在这上面,对于教理的衡量一定要透彻,之后你就会有决定的认识,这个就叫“定解”。如果稍微有点含糊,没去听闻正确传授,或者不在自己的心上做切实的思维,那是没办法生起一个确定的见解。这个决定的胜解,是由因缘出生的。也就是以上所说的因缘。你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决定能够出来,我能够做得到,你也一定能做得到。
再说人无我,这个你一定要透得过去。
其实,真正要在人无我上透过去是不容易的,因为很多人很难体会什么叫“我”,也不知道“我”和“蕴”是什么关系?“我”是怎么出来的?你心里怎么认为这个“我”的?这个都想不清楚。这样第一关就过不了。
所以一谈到抉择人无我,它的前题就是要破我,要把“我”彻底否认掉。但如果你连“我”是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生起无我的定解。相反,你认识到“我”是什么东西,然后再深入地去思维,那么无我的定解也很容易出来。所以,这些一开始千万不能处理的很马虎。
认识到什么是“我”之后,就要到处寻找有没有我。这个时候,首先是在五蕴上面去看有没有“我”,就是仔细地去观察五蕴,五蕴到底是什么?这方面如果你懂《百法》《五蕴论》《广五蕴论》,那就非常方便了。
一般情况,对无我的认识不够就是因为对这个五蕴,对它方方面面的体性都搞不清,对它的实际内涵没有十分了解。所以在这件事上,你不要去回避,你直接把五蕴打开来看,看看它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这样在世俗谛上认识得清楚,就能直接往上走,见解很容易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