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持戒清净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 ︱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著 ︱ 益西彭措堪布.译讲 ︱
乙二、持戒清净
云何持戒得清净,于诸经论之所出,
一切取舍护如眼,于此浊时虽极难,
然于小大密自教,直接障碍究竟果,
根本堕罪于自续,恒勤励力勿染沾。
守持戒律如何达到清净呢?本来,严格的要求是:对于诸大经论中所讲到的一切行为上的取舍之处,都做到像守护眼睛那样小心护持。但是在今天浊恶的时代,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现在的时代降到最基本的要求上来说,怎么做到持戒清净呢?就是对于小、大、密三乘各自教法中所讲到的能直接障碍究竟果的根本堕罪,要恒时精进努力,不让自相续沾染。
古时候的大修行人有一种为道的精诚,在二六时中坚持正念,能做到一举一动谨慎防护自心,确实是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而现在的人却很难做到。当然还是有深信因果、持戒精严的大德,对于一切取舍之处都能做到如护眼目,但已经非常罕见了。因为这个时代非常恶浊,修行人处在这种环境当中,一方面外在染污缘的干扰力量很强,使人很难守护好细微的支分戒;另一方面自己的身心也不堪能,没有一种强大的心力时时严密地把握住自心,使心对于戒律毫不违越。
在这里,法王给我们提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于三乘戒中会直接障碍究竟果的那些根本堕罪,需要时时精勤地防护,使心毫不沾染。因为如果要求过多、过高,暂时对你来说距离就会很远。但这里教导的是对三乘的根本戒需要励力守护,这样就可以全力以赴在根本的要害处来进行防护。如果能努力做到使自相续不沾染这些罪垢,就算基本达到了持戒清净。“清净”是指没有染上根本堕罪的污垢。
小、大、密各自教法中都具体制定了犯下哪些根本罪,会直接障碍究竟果。声闻乘的教法,比如《一切有部》的戒经、《四分律》的戒经等中,说到破了四根本戒,直接障碍获得小乘的究竟果——阿罗汉果,也就是说,犯了杀、盗、淫、妄四种他胜罪,而且有覆藏心,就破掉了根本戒而无法得果;菩萨乘的教法,比如《虚空藏经》《瑜伽师地论》等中,说到如果舍弃了愿菩提心,就直接障碍获得佛果;金刚乘的教法中,比如外内续部中共同的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续部,制定了五条根本戒等等。
以下再展开来讲讲有关持戒的一些要点:
以戒为师
本师释迦牟尼佛度生的事业完毕,在双林树间即将入涅槃时,示现生病。当时人天痛哭,问佛涅槃后以什么为依?佛说:“我涅槃后,你们以戒为师。”所以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
在戒经序中说:佛灭度后,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即是戒律,受持此戒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贫穷者得到了宝藏;又像身患重病者获得了新生,长期被关押的囚犯脱出了监狱;又像在远方漂泊的人得到了归宿。戒律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大导师,佛在世时,也就是按照这样来指导弟子,并没有不同之处。所以时时要尊重戒律,如同世尊。
破戒的过患
佛曾经在戒经上以四种比喻说明了毁犯根本戒的过失。一旦犯了四他胜罪,就应当被摒弃,好比朽木不可再雕。四个比喻是:石头破了不可能复合,树根断了不可能发芽,人死了不可能复活,针缺孔了不可能再穿线。
大乘戒经中直接说到,犯戒的人如同人被挖掉眼珠,尽管眼前有种种色法,也难以分辨。又好像断了脚的人,无法行走长途的远路(也就是没有了戒,就像没有了脚,在菩提路上绝对没办法前进一步,所以破了戒就无法到达涅槃,就与无余涅槃绝缘了。没办法走到菩提果地,因为连脚都没有了)。人去掉了眼睛,对着镜子观看,能看到什么呢?坏了戒就像失去了眼睛,一无所见。
在戒经序中说:譬如人毁坏了双足,就不可能行路,到达远处。与此类似,失坏了戒的双足,就生不到人天善趣。要想生在天上或人中,常常要守护戒足,不要让它有所损坏。又像人照镜子,见到自己相貌圆满会生起欢喜心,见到自己相貌丑陋会生起忧愁心。持戒也如此,戒持得圆满会得到内心欢喜,戒律已经毁坏一定会忧愁。又像两方的军队交战,勇猛者前进,怯弱者后退,持戒也是如此,戒律清净,内心就安然自在,被破戒的罪垢染污,内心便会恐惧畏缩。
守戒贵在最初谨慎不犯
守戒贵在一开始就不要犯。自己能咬紧牙关,无论如何都不去触犯。应当像牦牛爱尾那样,宁可失去性命也不毁犯。
不要依仗着可以重受,认为可以还净,就姑且去犯。也不要认为可以忏,变得很随便、无所谓的样子。从前有一位大臣建一座很高的塔,他讥讽这座塔太高。塔建成了,他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忏悔。然后他自己买了一些金子,造了一个金铃,悬在塔上。后来五百世感果,虽然有妙音的功德,但终究免不了侏儒、丑陋的相。所以要知道因果律是这样严厉。
其实,犯后再忏哪里比得上不犯呢?哪里比得上心地无染,犹如白雪呢?比如脚断了,虽然可以经过医生治疗而痊愈,但哪里比得上脚不断呢?脚断了,再走起来,就不像原来那么好了。
慎勿放逸
持戒常常要有一个不放逸的善心,这就是一种“戒慎恐惧”的心理。常常恐惧因果,这个畏惧的心很强,就不敢犯戒。
尤其要注意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恶发展大了,就成了大恶。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点的火最后可以烧光一个草原。或者屋檐的滴水很小,但它的力量不断积聚起来最终会达到穿透巨石。又像皮肤虽然只是破了一小点,但病菌侵入后,最终会使得全身溃烂。这样在小的地方如果没有注意谨慎防护,等到恶习已经串习成一股暴流,没办法阻止,那时就骑虎难下了。到时破了戒,再悲哀痛哭,有什么用呢?所以一开始就要防微杜渐,则能隔绝恶行。
策励自己精勤守戒
有人想:既然细分的戒大家都持不了,粗分的戒又何必持呢?要知道一件事的完成有它先后的次第。比如,首先如果能断除粗分的杀业,逐渐就能做到断除细分的杀业。粗分的戒先能够串习成熟,细分的戒慢慢就能修得起来。最终连细的所断方面也能遣除。所以持戒的事应当尽量努力,能持一分算一分,千万不可自暴自弃。
而且不能认为既然大家都会犯,我犯一些也没关系。入火炕的时候,谁会说“既然大家都入火坑,我也要跟着入”呢?到时候各自造罪各自受报,谁也代替不了。所以在自己心上要有一个决定,要尽可能地往上看,不要往下看。
但也不能认为守戒很难,不如不受,免得造罪。如果不受,也不会自动超出轮回。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按照次第,先守好粗分的戒,再守持细分的戒,要从下往上逐步地来进行。粗的、基本的方面能做好,逐渐细的、深的也就能做到。要这样使自己逐渐地进步,最终才能超出轮回。不可能不持戒还能解脱。这个心不是上就是下,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所以持戒就上升,不持戒就堕落,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一定要考虑好。要想到:持戒是在真正利益我,而不是损恼我。持戒是停止我的恶行,使我离开魔窟,是救护我离开苦海的慈航。所以我要精进地持戒。只有奠定好了戒律的基础,才可能建立一切三乘的道果功德。没有这个基础,什么功德都无法成就,所以我要坚定地持戒,要这样策励自己精勤地守戒。
三戒要圆融地受持
不要认为前后的戒彼此相违。要依止师长一一地仔细抉择,这样才会懂得受持的方式。这又要从粗至细,由浅而深,由外而内到密,依循一定的次第来进入。对于前前粗分的戒,你能谨慎地去守持,后后细分的戒就必定不缺乏,也都能建立起来。前面的戒守得不精纯,后后的戒就更加难守了。
下面以大乘菩萨戒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大乘的菩萨戒,称为“三聚净戒”。也就是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别解脱制定的各种戒其实是出家菩萨摄律仪学处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在菩萨学处之外另有一种别解脱戒。发了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之后,别解脱戒就成了菩萨的摄律仪戒。之后扩展开来,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三聚净戒是以第一个别解脱戒为所依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说:要知道,菩萨的三种净戒,是由第一种律仪戒摄持,而使得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和合成就。如果能对律仪戒精进地守护不犯,就能精勤守护其余两种戒。相反,如果对于律仪戒不能守护,也一定不能守护其余两种戒。所以,如果毁坏律仪戒,就叫毁坏菩萨一切律仪。从这里看出,受持律仪戒之后精勤地守护,能作为后两种戒的依止处。
所以,别解脱戒永远是一切戒的基础,一切戒都要从别解脱戒而出生。没有别解脱戒的基础,其他都建立不起来。佛制定比丘250条戒,每一条都有教诫,别解脱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行为上的取舍
首先以日常生活的比喻来讲。比如选择食品,我们会选择味道好的,舍弃味道差的;会选择有营养的,舍弃有毒的。再比如穿衣服,会选择布料好的,舍弃布料不好的。走路也一样,会走在平坦的地方,舍弃坑洼的地方。这些就叫做取舍。从这里你应该领会到取舍的意义。
像这样,修行要做的舍,是舍去自己的恶心、恶语、恶行;取,就是执取自己的善心、善语、善行。
因为我们八识田里有各种各样善或恶的种子,行为上的取舍是针对自己心来做的。从我们心里现起的恶,这是毒素,是应当舍弃的心念和行为;从我们心里现起的善,这是甘露,是应当取受的心念和行为。这样时时要在心上有个取舍,因为时时会有善或恶现行。
总之,要按这条原则时时以正念护持好身心。恶行一旦起来,就立即断除,不使它相续;善行如果发生,要维护它、增长它,使它持续。严密地加以控制,使这种把握时时不离开。
根本堕罪于自续,恒勤励力勿染沾
“于自相续”,就是指八识田。第八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造了业,就有种子种在里面,造了破戒的罪业,就在八识田里留下污点,就像一张洁白的纸上染上了污点。
要这样想,食物不可口,可以换了再吃;衣服不好,可以再换一件穿。但心上的罪行一旦造下,就不可挽回,就像瓶子已经出现了裂痕,即使能补好,也还是有缺痕。这是指会在八识田里永远留下污点。白玉上的玷污,可以清除掉,但八识田的污点就很难消除。总之,要认识到,外在的事物好处理,心上的污点很难去除,所以在自己心上的取舍要比什么都谨慎。
一刹那不守护戒律,造了重罪,就会堕无间地狱,一旦失去人身,万劫也难以恢复。岁月就像奔驰的列车般一刻不停,生命无常,比江水的奔流还要快。虽然今天还活着,难保明天还在世上。所以要一心一意地精进努力,不要懈怠、放逸、睡眠,不要放纵自己的心。要把心收回来,心里缘着三宝保持正念,不能无意义地空过。总之,要恭敬依止戒律的学处,如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