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布施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九》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卯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 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三,学此次第分二: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首先讲述学习总的菩萨万行的道理,其次特别阐述学习后二度——静虑度、般若度的道理,即广讲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辰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分二: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初中分二: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学习总的菩萨行,分为学习六度和学习四摄两部分。学习六度是为了成熟自相续的佛法,学习四摄是为了成熟其他有情。

巳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分六:一、学习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进 五、静虑 六、般若道理

午一、学习布施分四:一、布施度性 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三、布施差别 四、此等略义

【初中分六:一、学习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道理。】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别;四、此等略义。】

未一、布施度性分二:一、布施度的自性 二、圆满布施度之相

【今初】

申一、布施度的自性

布施的自性,即布施自身不同于其它法的体性。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 1 ,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

《菩萨地》说:“什么是布施的自性?即菩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和所有财物,能够施舍一切应施之物的无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思所引发的能施一切无罪施物的身业和语业。”这是说,布施的自性即是善舍思以及由此意业所发起的身语诸业。

《大智度论》中也说:“檀名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有人言,从善思起身口业,亦名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

申二、圆满布施度之相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惟心为主。】

“圆满布施度”并非观待对他人施舍所施物,除尽众生所有贫穷而安立;否则,现在仍有许多贫穷的众生,如此应成诸佛因地所行持的布施尚未究竟。因此,并非以身体和语言为主,唯一以心为主。

如果以除尽众生的贫穷来安立圆满布施度,则地球上的穷人数以亿计,十方世界的穷苦众生更是无量无边,由此应承许诸佛的布施度尚未圆满,也就无法成立为佛陀。因此,圆满布施度唯一是观待舍心究竟而安立的。

【谓自所有身财善根 2 ,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惟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

为何圆满布施度唯一以心为主呢?因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身、财、善根,一切悭吝的执著全都破除了,而且至心施舍他人。不仅如此,连布施的果报也都施舍有情,由修舍心达到最圆满,便是圆满了布施度。

换言之,对身体、财物、善根的粗细悭贪都破除了,无一不能施舍众生,连布施的果报也尽施有情,舍心修到最彻底时,即是布施度圆满之时。依据“舍心究竟便是布施度圆满”这一点,可以了知布施度唯一以心为主。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

如《入行论》所说:如果除尽了众生的贫穷才是布施到彼岸,而现在仍有贫苦众生,怎么能说往昔诸佛圆满了布施度呢?

【“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一切所拥有的身、财、善根乃至布施的果报,无不诚心施舍有情,经中说这叫做布施度。因此,布施即是心(布施依赖于心)。

【故修布施波罗蜜多,现无财物可施于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

因此,修持布施度时,如果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他人,则应从多方面引发舍心,逐渐令舍心增长。

《法苑珠林》中有一则“一月布施”的公案。

以前,舍卫国有个穷人布施了一串葡萄给比丘。

比丘说:“你已经布施一个月了。”

穷人问:“我只布施了一串,怎么说布施了一个月?”

比丘说:“你在一个月前就有了布施葡萄的舍心,在这一个月中念念不断,不是布施了一个月吗?”

由此可见,布施是以舍心安立的。若无资财布施也不要紧,关键在于按布施的修法引发舍心;引发舍心之后,还须串习使舍心渐次增长圆满,这是在根本上用功。如何引发并增长舍心,将在下文中详细讲解。

未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分二:一、真实 二、对此断除疑惑

【第二者。】

申一、真实分二:一、趣入布施的方便 二、依此方便趣入舍心之理

酉一、趣入布施的方便分三:一、连结 二、广说 三、摄义

戍一、连结

此段连结文宣说了两个要点:一、仅仅遣除悭吝仍非布施度,还须发心施舍一切;二、而这又须依仗修习摄持的过患和布施的胜利,以便令心趣入。

【唯尽破除身财悭吝,犹非布施波罗蜜多,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惟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

仅仅破除了对身体和财物的悭吝,还不是布施度,因为:悭吝属于贪,而阿罗汉不但贪欲的现行就连贪欲的种子都无余断尽了,如此应成阿罗汉也圆满了布施度。所以,成就布施波罗蜜多,不只是遣除了布施障碍的悭执,还必须从内心深处发心把自己的一切都惠施有情。

《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有人问:阿罗汉、辟支佛也能到彼岸,为何不叫波罗蜜?

答:阿罗汉、辟支佛的度彼岸和佛的度彼岸,名同实异。他们以生死为此岸,以涅槃为彼岸,但不能度布施的彼岸,因其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时、一切种而布施,纵能布施也无大心,或以无记心,或以有漏善心,或以无漏心布施,并无大悲心,不能为了一切众生而布施。

1、无贪俱生之思:和无贪心所一起产生的思心所。

2、原文“根善”应改成“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