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七因果(修悲~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 1 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

此段是说,中士道修苦是此处修悲的重要基础。

如果修持前面中士道时已生起了修量,再将心比心,缘众生修苦,就容易产生悲心。即如果在自身上思惟这些苦处,就会成为引发出离心之因;若换在他相续上思惟,则成为引发悲心之因。但是,若不先在自身上思惟,则不能缘他苦而生起悲心,令悲心达到扼要。

关键在于首先须在自蕴上思惟苦而生起体会,再缘他苦才能有所体会。比如,了解自己心脏病的痛苦,见别人心脏疼痛,就特别能同情理解。

【此乃略说。】

以上只是略说修苦的方法。

未二、广说分二:一、菩萨当由多门恒常思苦 二、由《菩萨地》所说之苦修悲

申一、菩萨当由多门恒常思苦

【广则应如《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强心力应当修学。】

广修应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第四十四卷》所说,思惟悲心所缘之一百一十种苦(悲心缘苦而生,苦是悲心的所缘)。心力强的人应当这样修学。

此说较诸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以厌患心所见诸苦,菩萨修悲思苦众多。

《菩萨地》中说,相比于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之时以厌患心观见的各种痛苦,菩萨修悲所思惟的苦更广更多。

所以,“只有声闻人思苦,菩萨不必思苦”的观点是错误的,菩萨不仅要思苦,而且比现证苦谛的声闻思苦更多。《菩萨地》说:“诸圣声闻已得证入苦谛现观,已到究竟,于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

若无量门 2 思惟无乐 3 、苦恼 道理,慈悲亦多。若恒思惟,则能发生猛利 4 坚固 5

这是开示多门思苦和恒常思苦的作用。

如果由无量门思惟众生缺少安乐、具有苦恼,引生的慈悲也会很多;如果对此恒常思惟,引生的慈悲也能猛利、坚固。

【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

因此,如果获得少数教授就觉得满足,从而舍弃修持诸大经论所说,修的力量便很微弱。

思苦有广、中、略三种修法。广修,按《菩萨地》思惟一百一十种苦;中修,按轮回总苦、六道别苦、八苦、三苦思惟;略修,即思惟三苦。只是大概听受一两个窍诀并不足够,应当按大经大论寻求具体的了解,这是很重要的。

申二、由《菩萨地》所说之苦修悲分二:一、略说 二、分说一百一十苦

酉一、略说

《菩萨地》所说观一百一十种苦,修持悲无量心。

此中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

还是老生常谈,观察修与心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观察面越广,心转变得就越多;观察次数越多,心就强烈、坚固、持续。修信心、出离心、欢喜心、畏惧心是如此,修慈心、悲心也是如此,前行根本的修行方法即此。如果一开始就舍弃观察修,整个前行的大厦将无从建立、增广,无数种积资、净障、增上心力的途径都会因此而被截断。

《菩萨地》中讲述菩萨修悲无量心时,要求对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这说明对苦的观修要具体化,从多方面展开观察,才能对轮回的苦难产生广大、全面、深刻的认识,以此为因,即可引生猛利、坚固的缘有情大悲。

反面想想,也应是如此。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轮回苦性没有多少认识与体会,怎么能忽然不忍众生苦而广兴大悲呢?怎么能忽发尽未来际救度众生的大愿呢?无因谈果,是否是说断灭语呢?

佛陀来到世间,首先转四谛法轮,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这说明学佛的入门是修苦。佛陀这样说法,目的是引导我们趣入观苦,由此引发厌离轮回、希求解脱之心,进而再推己及人,换在众生身上观察,自然会引起欲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是观察,就能了知修苦的重要性。

我们简单听听苦谛,并不代表已经通达、生起了感受,对此要辨别清楚。苦谛是佛陀所说的,而观修后生起感受则须依靠自身努力串习,“听了”和“生起”并不能等同。

一般人容易犯增上慢的毛病,认为苦谛这样粗浅的法,我早已知道了。然而,是否真实生起感受是有标准可以衡量的,如果对轮回还很感兴趣,则不说大悲心,即便无伪的出离心是否生起,也值得怀疑。

思惟一百一十种苦是引生悲无量心的善巧方便,因此本论要求心力强的人依此修习悲心。这样面面观苦,会由不同的方面触动内心;数数观苦,感受会逐渐强烈、持续,由此缘有情大悲便能渐渐修起来。

所以,对一般人来说,简单学一点、修一点,并不容易成功。没有长期反复地串习、提炼,并不容易达到扼要。这如同提炼酥油,必须以心反复搅动,才能提炼出内在的心要。

酉二、分说一百一十苦分十二:一、思惟有情平等流转之苦 二、思惟欲为根本苦 三、思惟二痴异熟生苦 四、思惟三苦 五、思惟四苦 六、思惟五苦 七、思惟六苦 八、思惟七苦 九、思惟八苦 十、思惟九苦 十一、思惟十苦 十二、思惟余九类苦

何等名为百一十苦?

以下从一苦讲起。

戍一、思惟有情平等流转之苦

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

一苦,指有情平等流转生死之苦。

有人问:有情的相貌、寿命、受用等千差万别,岂能无差别?

答:譬如,水有咸、淡、香、臭等差别,但又同是湿性,所以差别中有平等,别相中有共相。同样,众生千差万别,但都在生死流转中。

蒙古王成吉思汗召集天下方士询问不死之法,答案是没有。帝释天临终五衰相现,眼见要堕入牛胎马腹,同样惊恐万分。所以,三有凡夫不论尊卑、贤劣都在生死铁网中,无一例外。

1、 比自心修:将心比心而修。例如,知道自己的五蕴有衰老病死等苦,换在他相续上去体会,同样也有衰老病死等苦。总之,自己有何种苦,就比量他相续观察他的这种苦。

2、无量门:无量途径、无数切入点。

3、无乐、苦恼:分别是慈心和悲心的所缘。

4、猛利:慈悲强烈。

5、 坚固:不会被嗔、恼等违品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