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除邪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子三、十二缘起分五: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二、摄为四支 三、摄为三道 四、一念十二缘起 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丑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十二缘起为:由无明而起造作——行;由造作而在识中熏业习气;由业习气成熟,形成身的总体——名色;由名色发展,形成身的差别——六处;由根境识和合,分别可意、非可意、中庸境,生起触;由分别三种境的触,引起苦、乐、舍三受;由受引生不离爱及乖离爱;由爱生起取;由反复欲求的取,成为势必引起后有的有;由有而结生;由生而老死。

流转恶趣和善趣的生起次第分别是:一、由业果愚不了知造作恶业能生苦苦,便造集能引恶趣的非福业,此业习气熏在识中,滋润成熟,便在恶趣中变现果位识、名色等果;二、以真实义愚不了达无我而妄执有我,随我执而转,造集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及能引上二界的不动业,业习气熏于识中,滋润成熟,便在善趣中结生等。

丑二、摄为四支

无明、行、因位识是能引支,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

以四支解释流转:以无明为缘生行,在识中熏习气,此业习气所引的果位识等种子,遇上能生的爱、取、有,则必定产生生与老死。

建立引、生二重因果的必要,是为了显示引与生在因、果体相上的差别。在果的相状上,有种子位与成熟位的差别,也就是有现法苦和未来苦的差别,因此以所引和所生加以区分。本论说: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在所引位只有种子,尚未成就果的自体,其所说的果,是指由能引支——无明、行、因位识引出的种子;而所生则是这些所引的种子遇到爱、取、有之后现前的果报。此外,在因的体相上,有所引之因和能令所引生起之因的差别,因此以能引和能生加以区分。

一轮十二缘起圆满的时间:少则二生,多则三生。

二生圆满的例子:这一生由无明力造作受生人道的业,造业第二刹那就在识中熏业习气,进一步此业习受爱、取数数滋润,增长势力,临终时,内心便对此生的身体、财产及后世的取蕴身产生爱、取,以有的力量,神识入胎与父母精血和合,由此所引支——果位识乃至受的种子,便逐渐现行,产生生及老死。

三生圆满的例子:这一生,心随愚蒙不知无我的无明而转,行持布施等善行,造业第二刹那在识中熏下升天的善业习气,便有可能成为上界天人,临终时,其他业比这一生天之业更具势力,就会在另一条缘起链上成熟识、名色等七支果报。但前面这一能引支,终究会在某一世由爱、取、有三支圆满,而现前果报。所以总的是三生圆满。

丑三、摄为三道

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行、有二支是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苦。

以三道解释流转:从三烦恼中出生二业,从二业中出生七苦,又从七苦中生三烦恼,复由烦恼造业,由业生苦,如此轮转,无有止息。

丑四、一念十二缘起

此处“一念”不是指极短促的一刹那,而是指完成善恶业的成事刹那。

举例说明“一念十二缘起”:

杀生之际,不明了“此是恶业必召苦果”及“本来无我”,是无明;由无明发起杀心而造作,是行;杀业习气所熏之心,是识;由识现前的身心状况,是名色;杀生时的六根,是六处;根境识和合而分别境界,比如,眼分别牲畜血肉,耳分别牲畜哀号之声,是触(对牲畜而言,是利刀开膛等的触);由触生起感受(对牲畜来说,是逼恼苦受);由无明与受和合而对杀生贪爱,是爱;由爱驱使,身心不自在地转趣屠杀,是取;如此猛利造作杀业时的五蕴,是有;由此不断产生后后造作,是生;杀生逐步展开,是老;杀业究竟,牲畜命根断绝,是死。

丑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一、能摧坏愚蒙不知三世因果及无我的愚痴。

二、能遣除无因生、邪因生等的一切邪见。

三、能发起厌离生死之心及欣求解脱之心。

四、能苏醒成就圣位的习气。

子四、出离心之量

通过思维苦集二谛和十二缘起,详细认识生死的体相,而生起欲求证得苦及苦因寂灭之果的心,即是出离意乐。初生起此意乐时,不能以少为足,应努力增强到必须当下出离的强度,而且在达到此强度后,仍需继续增长。

宗喀巴大师说:一旦不再对轮回中的享乐,产生甚至一秒钟的兴趣或贪著,而寻求解脱的心日夜都不间断,凡是发展出这种心态的人,便是已经实证了彻底的出离心。

西藏有一则故事:朗日塘巴尊者是博朵瓦格西的高足弟子。有一次侍者对尊者说:“别人都称上师是黑脸朗日塘巴。”尊者说:“一想到轮回的苦,怎么会有笑容呢?”据说有一次尊者的曼茶盘上有颗松耳石,有只老鼠想搬又搬不动,就叫来另一只老鼠,然后两只老鼠一推一拉地搬走了,看到这副情景,朗日塘巴尊者笑了。除了这一次以外,尊者任何时候都没有笑过。我们思惟苦谛,应当生起如尊者般的厌离心。

以上思惟苦集而引生出离心的法义,《摄颂》中归纳说:

此生勤修白业因,一得人天贤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愿出轮回求加持。

有海飘流不自由,作此恶剧是惑业,

业复依于烦恼起,誓诛惑仇求加持。

子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二谛的关系分二:一、由思惟苦谛,成办往生正因 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愿力

丑一、由思惟苦谛,成办往生正因

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大正因,其中愿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何生起这一愿力呢?方法是思惟娑婆苦,引生厌离心;思惟极乐乐,引生欣求心。由此具足欣厌,一心求生净土,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而得佛力摄受,往生净土。

因此,欲实现往生净土的目的,经由思惟苦谛引发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心极为重要。如果不能发起猛利的厌离心,就难以遮止贪著世间的心念和行为,由此将障碍往生。因此,修学净土的行者应当把思惟苦集及十二缘起作为引生厌离心的第一方便。

对比观察娑婆苦与极乐乐,可以从中体会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之深、极乐净土功德庄严之妙以及往生利益之胜。

受生在娑婆世界,就恒时在苦苦、坏苦和行苦中,无法超出。因为有漏蕴本是苦的自性,有种种身心逼恼(苦苦);即使有乐受,也不是真实之乐(坏苦),它是变坏的自性,当变坏时,忧苦便随之而生;不苦不乐的平庸舍受,也只是随烦恼和业的力量而转,毫无自在(行苦)。而化生在极乐世界,就顿时超出了三苦。《弥陀疏钞》云:“而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极乐世界离欲清净,故无苦苦;器情世间,恒无衰变,故无坏苦;超出三界流转,故无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