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邪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大乘道筏”,不是仅乘载一人,而是乘载无数有情往趣涅槃彼岸的船筏。“安忍”,是指堪忍度生的辛苦而不动心;“不安忍”,是指对于众生的邪行、度生的辛苦,不能承受。
由以上教理可知,出离心是大小乘行者共修之道,称为共中士道。对大乘行者而言,需要以出离心为基础来引发大悲。发起出离心后,有两条路可行:一、只求一己解脱生死而趣入小乘道;二、观照诸母有情的生死大苦,发起大悲,趣入大乘。
丑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 1 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不但大乘显教,无上密乘也必须以此出离心作为基础的情形,如圣天菩萨《摄行炬论》中所说:应当以如是次第趣入密宗正行——极无戏论行。其次第为: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的所有大苦,欣求涅槃之乐,舍离一切轮回杂染,乃至王位自在也应修作苦想。
以上由诸多教理破除了计执“大乘人不应厌患生死”的邪分别。
癸四、此等摄义分五:一、烦恼 二、以烦恼集业 三、十二缘起 四、出离心之量 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二谛的关系
子一、烦恼分四: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缘 四、烦恼之过患
业与烦恼是产生轮回诸苦的因缘,其中以烦恼为主要,因为:只有业而没有烦恼,就不会由爱结生;而乃至有烦恼期间,即使消尽了宿业,也会集起新业而受生。因此必须断除烦恼,这又依赖于认识烦恼的体相。
丑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烦恼的总相:当其产生之时便使心极不寂静。
烦恼的类别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等。本论则宣说了十根本烦恼。
一、贪:心缘可意境随逐耽著,与所缘难以分离。
二、嗔:于不可意境生恚恼心、粗猛心,于所缘境思作无义。
三、慢:缘内外法的高下好恶使心高举,高相随转。
四、无明:心中不明了四谛、业果、三宝的自性。
五、疑:对四谛、业果、三宝等犹豫不定。
六、坏聚见:缘五蕴执为我及我所的恶见。坏是无常,聚是众多。将多体、无常的五蕴计为常、一、自在之我的恶见,称为坏聚见。
七、边执见:执著“我”是常或断的恶见。
八、见取见:将坏聚见、边执见、邪见中的任何一种以及执持此见的五蕴视为殊胜的恶见。
九、戒取见:将戒禁和戒禁所依的五蕴视为能净罪恶、能脱烦恼、能离生死的恶见。
十、邪见:有增益和损减二类,包括执著无前后世、无业果、无三宝等,以及执著自在天、自性等是众生之因等的恶见。
丑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以无明不知五蕴真实体相,而妄执五蕴是“我”,又由我执生起贪著自方、嗔恚他方等一切烦恼。《释量论》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丑三、能生烦恼之因缘
《本地分》中讲述了能生烦恼的六种因缘:所依、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及作意。
一、所依:八识田中的烦恼随眠或种子。
二、所缘:能随顺引生烦恼的境界已经现前。
三、猥杂:与恶友交往,受其恶习、恶见感染。
四、言教:听闻种种世间不正言教。
五、串习:数数串习不断。
六、作意:心中虚妄增益可爱相、不可爱相等。
其中,烦恼种子、对境现前、非理作意这三者是引生烦恼不可缺少的条件。
丑四、烦恼之过患
一、令心杂染,颠倒执取所缘。
二、坚固随眠,令同类烦恼相续不断。
三、于自、于他、于现生来世均造成损害。
四、来世感得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
五、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
六、在大众中怖畏、怯弱,心不安然。
七、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八、临终忧悔,堕落恶趣。
子二、以烦恼集业分二:认定所集之业 二、集业方式
丑一、认定所集之业
所集之业有思业与思已业二种。思业是指意业,思已业包括身语二业。依经部的观点来说,这二种业的体性是与身语有表同时而转的思。
按照善、不善、无记三种业来说,此处所集的业是不善业和凡夫相续中存在的有漏善业。用非福业、福业、不动业三者来对应,非福业是不善业,福业是欲界所摄有漏善业,不动业是上二界所摄有漏善业。
丑二、集业方式
一、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以下一切凡夫。
二、造集能引生死业的条件:乃至随我执而转,便会造集能引生死之业。
三、造集引生死业有三种情况:(一)随萨迦耶见而转,造作杀生等不善法,集非福业;(二)随萨迦耶见而转,造作布施等善法,集福业;(三)随萨迦耶见而转,修习四禅、四无色定等,集不动业。
四、特殊的有漏善法: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期间,以出离心和无我慧摄持的善业,不属于庸常集,而只是随顺集。因为它是后有爱的对治,与我执状态相违,所以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集谛。又因为它在“有漏善业”这一点上与引后有集相似,所以安立为随顺集。
总之,排除少数依于福田力造集的业之外,凡是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摄持的业,都是庸常集所摄的引生死业。
五、三界之业都是为求取乐受、舍受而积集的。
观察造作三界业的动机,就是为了求得有漏乐受或舍受。其中,乐受又有内外二种,即外五欲所生乐受和内禅定所生乐受。
具体有四种集业方式:(一)缘现世未死之前的外五欲之乐,集非福业;(二)缘来世外五欲之乐,集福业;(三)缘内定生乐受,集能生一至三禅的不动业;(四)缘内定生舍受,集能生四禅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了解了上述集业方式,就知道只有对受观修是苦、是空及观受者无我,才能遮止积集引生死业。
1、《摄行炬论》:圣天菩萨所著密宗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