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除邪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丑三、应怖畏以惑业受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如果由烦恼和业的力量漂流生死,则必定被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逼迫恼乱,如此尚不能成办自身义利,何况利他。生死流转实为出生一切衰损之门,大乘人理应比小乘人更极厌离、更极灭除。如果是由大悲、大愿等增上而在三有中摄取受生,则应当对此极生欢喜。这二者原本不同。

“摄取生”,是指菩萨为求利益众生,特意摄取在三有诸趣中受生。“此二”,指由惑业力受生和由悲愿力受生。

所以,应当厌离生死流转,而不应厌离入生死中利益有情,就像理应厌离沉溺水中,而不应厌离入水救人一样。能勇猛地入水救人,是大义大勇,何需厌离!

现代人常以此作挡箭牌说:佛法在世间,学佛应随顺世间,享受生活。这只是把轮回苦颠倒执为安乐,并非发起利他之心,不畏诸苦,入生死中,利益群生。

丑四、未如理辨别而说则犯菩萨戒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如果没有分清何种厌离合理、何种厌离不合理,却说菩萨不应厌离惑业所引生死,若是已受菩萨戒者,则按《菩萨地》所说,犯一恶作罪,是染违犯。详应参阅宗大师所著《菩萨戒释》,此处恐繁不录。

《菩萨地》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欣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惟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传释》中说:“声闻钝根,尚能了知生死过患,深生厌离,何况菩萨是利根性,具无量慧。”《大乘庄严经论》云:“顶戴众生极重担,菩萨缓行非端严,种种系缚缚自他,应勤修行百千倍。”

丑五、诸智者所许远离有寂二边之行为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因此,虽然由见三有一切过失而心极厌离,但此心由大悲牵引,不断受生三有、救拔有情,则是极为稀有的行为。

就像精神病医生,自身极其厌离精神病的痛苦,但是被悲愍所牵,甘愿长年住在精神病院中照顾病人,帮助病人恢复理智,这是稀有、高尚的行为。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如果在见到三有盛事时,感觉像美妙天宫一样,贪爱并未减少,却借着利他的名义说:我们不应舍离生死。智者岂能欢喜这种论调?

所以在此处要仔细辨明应取和应舍之处。如果不明了世间与出世间在缘起上的差别,就容易混为一谈。所谓利益众生,也将变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时常见有人高举大乘的旗帜说:“你们修小乘的厌世行,我们修大乘,常住世间,利益众生。”其实,他的内心只是贪著世间,不愿舍离。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中观心论》也说:菩萨具有见三有过患而发起的猛利出离心,因此并非由耽著三有圆满而系缚在三有中,而唯一是由悲心驱使,为求成办利他,不住寂灭涅槃。一向以利他为重而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萨,是以大悲愿力等特意安住在三有中。

“具禁行”,是指菩萨遮除了自利和损他两种心念(“禁”义),唯一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行”义)。

丑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又《菩萨地》中宣说了一百一十种苦,是于一切有情引发大悲的正因(在上士道菩提心次第中将作解释),正是由于见到三有众生的无边众苦,而心生恒常、猛利的不忍(悲愍)。如果说菩萨对生死无少许厌患,则与《菩萨地》所说极为相违。(问:为什么要这样广大、深入地思惟苦呢?答:思苦是引生大悲之因,对众生苦认识得越深细,大悲就会修得越深广。)

然而有人却说菩萨丝毫不应厌离生死,显然相违《菩萨地》所说。“心生恒常猛利不忍”与“不稍厌患”是完全相违的心态。由心生恒常猛利不忍,就会在自身上引发出离心,缘众生引发大悲心。也就是自己认识了生死之苦,极生厌离,那么推己及人,就能发起不忍众生遭受此苦的悲愍之心,甘愿入在生死中救拔群生。就像父亲见到爱子陷在粪坑中哀嚎呼救时,悲痛难忍,会毫不犹豫地跳入粪坑救孩子,但对父亲本人来说,始终都厌离粪坑。

一般人智慧有限,不知道有漏乐受和舍受是苦的自性,反而视为安乐。在自己感觉很幸福、很平静的错觉中,往往会说:“不必要把佛法说成厌世的法,佛法应当安住世间。”这一点要善加辨别,如果执著有漏法是安乐,欢喜住在轮回中,则既不是小乘法,更不是大乘法,而是生生世世最为习惯的生死之法。

丑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若论依循次第修心,首先应当对生死生起出离心,其次见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亲人,现今正无有自主地漂流在生死中,为了利益他们,而主动入于三有海中。此道次第也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中观四百论)的意趣。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详细阐明这一道理,如释中说:经由宣说生死极大过患,而令心生起怖畏、希求解脱,为使此等人决定趣入大乘而不堕于小乘寂灭,世尊便说:诸比丘,在无边有情种类中,实难找到经于长夜生死流转而不曾做过自己父母、儿女、亲友的人。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了知世尊如是言教的密意后,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曾为自己父母亲眷、如今正漂流苦海无依无怙的一切众生,心极安忍地跃入生死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