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
即便内心能够缘虑后世的义利而修行,但由于被执著不死的常执所障碍,而不能遮止拖延到以后再慢慢修的延缓懈怠,于是便以睡眠、昏沉、绮语、饮食等无义琐事浪费时间,因此不能发起广大的精进而如理地修行。
我们平时为何不能改变松懈拖延的状态呢?正是因为没有发起忆念死亡无常的心,日日执著今天不死,没有如救头燃般的紧迫感,所以即便考虑到后世,但也很难发起广大的精进。
【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嗔,于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 】
由于被希求身命长久安住的颠倒心所欺诳,便在利养、恭敬等上生起猛利的贪心,而对妨碍自己得到这些利益,或者对怀疑作障碍的人事物等,生起猛利的嗔心。在生起贪嗔等时,也是蒙昧愚痴,不知道这些烦恼的过患。而且,由于贪执利养、恭敬等,而引起猛利的我慢、嫉妒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就像瀑流一样相续不断。
为何会生起如此猛利的烦恼呢?其根源就是常执,即因贪执现世的利益而引生贪嗔等烦恼。设若念死无常,一心但求后世,则不会缘现世的名利等生起贪嗔,可见常执是烦恼的根源。
【 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 】
而且,由于这种贪执现世利益的常执,人们每天都在逐渐增长具有强大势力、能引生恶趣猛利大苦、以身语意所摄的十恶、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诽谤正法等各种不善业。
“诸不善业”,从功能来说,具有能招感恶趣猛利大苦的强大势力;从种类来说,即以身语意所摄的十种恶行、五无间罪 [1] 、近五无间罪 [2] 、诽谤正法等恶业。
【 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所有命根。 】
此外,由于颠倒的常执,而使人们逐渐舍弃能够对治这些恶行的善说甘露正法,由此斩断了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命根,即从根本上远离了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意乐与加行。
世人因为执著不死而贪执现世的利益,因此将正法抛置脑后,一生之中唯有增长恶行,最终也只有堕落恶趣。
【 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 】
今生的命根遭到死主摧坏之后,被生前所造的恶业牵引,而趣入痛苦粗猛、炽热燃烧、不可爱乐的恶趣险处,哪里还有超过常执的暴恶之门呢?
【 《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
《四百论》也说:如果有在三世间自在主宰的死主,不是教别人去作而是亲自作,这种自作也不是受他派遣而是自主而作,明明有具足这三种特征的死主,人们却还像已解脱生死的圣者一样安然入睡,哪里还有比这更加厉害的愚痴懈怠呢!
死主的三种特征,即“三世主”、“自作”、“无教者”。“三世主”,是能支配地上、地下、天上这三种世间的主宰;“自作”,就是非他作;“无教者”,即不是受人派遣。下面就以比喻来说明这三种特征。
第一种特征:
譬如,如果是受到一国之主的惩罚,那还可以逃往异国他乡,但如果是受到统治全世界的君主惩罚,则无处可逃。同样,死主在地上、地下、人间自在而转,普遍行于三界之中,没有任何死主到不了的地方,所以众生决定无法逃出死主的掌心。
第二种特征:
譬如,国王如果是派遣大臣来惩办,则还有通过行贿而脱免的机会,但如果是国王亲自惩办,则没有一点回转的余地。同样,死主并非派遣使者而是亲自降临,因此众生根本无法逃脱。
第三种特征:
譬如,如果是大臣受命前来惩办,则由于他没有主权,唯一听命于国王,所以还可以乞求教者国王,而得到赦免,但如果是国王自主而作,则完全没有逃脱的机会。同样,死主对一切众生也是自主而转,没有任何教者,所以任何人都无法逃脱。
如果人们终究要面对死主,却丝毫不考虑应对的方法,毫不在乎,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
【 《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
《入行论》中也说:死时必须舍弃一切而离去,我不但没有这样了知,反而为了亲与非亲的缘故,造作各种罪恶。
以上宣说了常执的第六种过患——由常执引生种种罪恶。观察后面这五个科判中所说的过患,就可以理解“常执是第一损害之门”的涵义。
丑二、修习胜利分三:一、有大利益 二、念死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 三、无常并非浅法也非略修之法
【 第二,修习之胜利者。 】
这是从正面宣说“修习念死”的利益。
【 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 】
如果真正生起了随念死亡的心,就会遮止恶行而精进修善。譬如,若断定今天或明天自己肯定会死,则对正法稍有了知的人,由于见到亲属、财产等不可能和自己一起前往后世,所以大多数的人自然都能遮止对亲属等的贪爱,而乐意通过布施等善行摄取坚实。
譬如:对正法稍有了解的绝症患者,如果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便会认真考虑有关死亡的问题。见到死时自己所拥有的房屋、财产等毫无用处,又不能带走丝毫,这时就会放下这些身外之物,乐意将之供养三宝或作公益事业。
【 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升胜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 】
同样,如果通过忆念死亡,而观见为了追求利养、恭敬、名声等世间法所付出的一切辛劳,都像是被风吹扬的空谷壳一样,完全没有精华和实义,唯一是欺诳人心之处,由此便能遮止各种恶行,不再为了追求现法而造恶。再者,由于发起恒常精进与殷重精进,修集皈依、净戒等微妙善业,这样就能以本无坚实的身体、财富等诸事,摄取殊胜坚实。因此自己便能逐渐向上趣入胜妙的地位,也能引导众生趣入这样殊胜的境界,所以,还有什么事比忆念死亡的意义更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