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丙一、略说差别基导师功德

《随念三宝经释讲记.无尽吉祥妙音讲记》 ︱ 智圆法师.译讲 ︱

下面是讲无余逝的意义、比喻和简别:

无余逝或圆满逝者,断证究竟功德之法,未获得者丝毫亦无,犹如宝瓶以物充满一般。以此简别于声缘,以彼等虽有不退转,然为断证不圆满的少分之故。

意义:一切断证功德无余圆满,没有获得的功德丝毫没有。

比喻:如同宝瓶以物质充满,没有任何不充足的地方。

简别:以无余逝简别于声缘果位。声缘阿罗汉虽然是妙逝、不退逝,但不是无余逝,因为他们只断了烦恼障,只证了人无我空性,断证还不彻底。从断上讲,还有所知障、无明习气地、无漏业、变易生死等没有断除。从证上讲,还没有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没有现前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相好、无量三摩地、无量陀罗尼、无量神通、无量方便、无量净土庄严等,所以不是无余逝。

在《大智度论》当中说:舍利弗虽然聪明,但不是一切智,在佛的智慧当中,就像婴儿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乘圣者断证不圆满,还不是无余逝,与佛的成就相差很远。

下而是以理成立自利圆满:

此等之理即是:以心自性光明,障垢为忽尔,并有根断障垢的对治 —— 殊胜证悟无我的智慧,而彼道亦以方便串习究竟之力,堪能圆满断证功德。

如何成立上面所讲的“如来”、“灭敌者”、“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呢?道理是这样的:

第一、心的自性光明,有情的心性本来就是大光明,《宝性论》说:“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第二、无论烦恼障,还是所知障,一切障垢都是以迷乱力无而现的忽尔客尘,并没有自性,《宝性论》说:“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

第三、具有根断障垢的对治——证悟无我的智慧。以证悟无我的智慧,必定能消尽由执著人我和法我所引起的一切障垢,因为二障都是从妄执戏论产生的,一旦现见实相就可以消除,就像光明现前必定破除黑暗一样,如《中论》说:“业惑分别起,彼亦戏论生,戏论空能灭。”

所以安住于无我的道以方便串习究竟之力,必定能消尽一切客尘障垢,从而圆满显露本具的断证功德。因此,可以成立在究竟菩提果位,决定是“如来”、“灭敌者”、“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

对以事势理成立之相引生定解极为重要,广于法称论典等中了知。以上自利圆满竟。

对于这种以事势理成立的佛陀功德之相,引生胜解极为重要。因为只有以理破除疑惑,才能在相续中引生不可夺的胜解,从而以信心证入。广大的方面应当在法称菩萨的《释量论·第三品》、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第九品》等论典当中寻求了知。这个道理,在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当中也这样说:“所谓自性之光明,犹如日轮与虚空,以诸烦恼所知障,厚重云聚而障蔽,遍具无垢佛功德,常坚不变之佛体,此依于法无分别,及以拣择智获得。”

以下他利圆满者,为“世间解”等。

“等”字当中,包括调御丈夫、无上士、天人师。这四个名号是赞叹佛陀他利圆满的功德。

首先讲世间解:

所谓世间,具有器、情、苦等诸义,而此处于尽虚空界一切有情以智慧彻见之故,具有如所化因缘而幻化游戏的悲智自性,对此称为“世间解”。

世间解,就是知世间的意思。所谓世间,有器、有情、痛苦等很多种意义,即是说器世间、有情世间、痛苦世间等等。此处主要是从所化的角度讲。也就是说因为佛陀的智慧能够无碍照见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所以佛陀能顺应所化的因缘恰如其分地幻化游戏,这种悲智的自性,就叫做“世间解”。实际上,智和悲也不是别别的两个法,仅仅是从无碍照见的侧面叫做智,从周遍转入的侧面叫做悲。这种悲智是佛的自性,就像湿性是水的自性一样,既然是自性,当然哪里有成熟的所化因缘,佛自然就会在哪里显现,自然随顺所化示现身口意的游戏。《佛说十号经》当中说:“世间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地狱饿鬼旁生等类,各具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识所缘境等一切诸法,名曰世间。(三界六道当中的一切有情,各各所具的五蕴、六根、六识、六境,就是世间。)正觉正知,名世间解。(对这一切世间都能无碍了知,就是世间解。)”《宝性论》说:“依大悲心知世间,观照一切世间界,法性身中不移动,幻化种种之事业。”这一段的重点,应当放在“悲智自性”上。注意!这种悲智自性不是有为法,不是造作而生,而是当人本具的本体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在成佛时彻底显露出来,从利他的反体上,就叫做“世间解”。

即佛遍知何者衰败、何者痛苦、谁可调化,昼夜恒时观照整个世间,对所化丝毫亦不越时。此为他利圆满之因。

也就是说佛的智慧遍知,任何一个众生的情况,谁在衰败当中,谁在感受痛苦,谁的因缘已经成熟可以调化,应当用什么法门,如何示现来调化,这些佛陀都一一了知。佛陀以普光明智昼夜恒时观照整个世间,对于应度化的有情,以大悲丝毫也不会错过,连一刹那也不可能延误。这种周遍的悲智自性,就是他利圆满之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智无不见,悲无不入,所以是他利圆满之因。这是佛陀才具有的他利无上成就,其余大小乘的圣者,资粮道、加行道的行人,虽然也具有他利的因,但是都不圆满,因为没有现前普光明智,不能遍照有情世间,不能随有情的因缘周遍转入,所以不具足他利圆满之因。

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认识到:在十法界当中,只有佛陀才是最圆满的导师。无论我们在何时何处,有何种怖畏,只要我们祈祷佛陀,他一定会加被我们,因为佛心以全法界为体。当我们念佛、祈祷佛时,实际就是在佛的心中念佛,我们的心和佛的心连一个微尘的距离、一个刹那的间隔都没有。我们的所有状况,佛陀的智慧无不知见,并且以大悲遍入我们的心,所以决定是“我念佛时佛念我”。对这个道理我们应当生起信解。

依靠如是大悲为调御丈夫、无上士者。

依靠上面说的这种大悲,佛陀堪称是全法界有情的调御丈夫、无上士。调御丈夫的意义有几种,下面讲的其中一种,与《大智度论》所说的“可化丈夫调御师”意义相同。

“丈夫”,即具有入道能力的所化;

丈夫是从所化上讲的。佛陀不度无缘之人,只有在有情自身具有趣入圣道能力时,佛陀才应时对他调御,假如所化自身的善根还没有生起,还不具有入道的能力,佛陀也不会做不应机的事情,佛陀的一切事业都是任运无分别的。所以《宝性论》中说:“如日普照诸莲花,有花闭合有花绽,日于功过无分别,佛陀日轮亦复然。”就像太阳光一时之间,普照大地上的莲花,这时水莲花一触阳光,就会开放,而白邬波罗花仍然闭合,日轮对这些功德、过失无有任何分别而行。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是同样。

下面讲“调御”,这是从比喻上说的:

“调御”,如世间共称对马车、马匹等随所欲趋而能自在调御之人,如是薄伽梵乃是从三有险崖之处将诸丈夫自在引往解脱之处的调御者,故说此号。

就像世间共同所说的那样,对于马车或者马匹等随着自己的想法,能够自在调御的车夫或骑士,这就是调御。作为调御要具有这样的驾驭能力,想让马车向东,就能让它向东,想让它向南,就能向南。如果想往东,马车偏偏往西,那就不是自在地调御。

从意义上说,佛陀就是这样的调御者,他能自在地将众生从三有险处引向解脱境界,所以安立“调御丈夫”的名号。

下面讲佛陀以什么方式调御众生:

如何调御之相,并非如国王以刑法施加痛苦而调御,而是在趣入离二边正道时,依于无尽安乐之源导引至解脱。

调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施加痛苦的方式调御,比如国王以残酷刑法使犯人的肉体感受痛苦,内心产生畏惧,不敢违法。这是很下劣的调御方式,不是在调御众生的心。佛陀并不是这样调御,而是以方便引导,让众生趣入远离有无、常断等二边的中道,极善巧地依靠无尽安乐之源,将众生接引到解脱的境界。《佛说十号经》当中说:“佛以第一义善涅槃之法显示调御,令离垢染,获得最上寂灭涅槃,是故得名调御丈夫。”

什么是无尽安乐之源呢?从无尽大安乐的本源来讲,可以说是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大乐金刚身。从现前无尽安乐的因来讲,就是离开二边的中观道。为什么说“离二边的中观道”是无尽安乐的因呢?因为没有任何人让你痛苦,是因为自己执著,所以才会感受痛苦。执在两边上,不肯放下,就被卷入痛苦当中。如果心能觉悟,放下二边的执著,痛苦就会消失,无尽的安乐就会现前。

《宝性论》中说:“此无任何所遮遣,亦无纤毫所安立,真实正观真实性,真实见已即解脱。”又说:“法身自性清净故,及断习气故为净。我与无我诸戏论,寂灭之故为圣我。彼意生身及其因,舍离故为大安乐。三有轮回及涅槃,证悟平等故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