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佛遗教经略释》 ︱ 智圆法师.编述 ︱

二知足功德

学习以下经文,要求在自身上成就知足的品德。为此首先反省:我现在有“知足”的品德吗?对于财富、受用、地位、名誉等是已经很知足了,不再把心思放在增长、寻求这些上?还是很不知足,有了好的还想更好、更多?

如果我们的心能够知足,那就已经处在安稳、安乐中了。知足,心里没有攀求的苦,就常常快乐。反过来看,如果心里不知足,需要有外在的物质享受、虚假的名誉、地位等才感觉快乐,那实际上已经处在很危险的境地。因为只有得到更多、更好时,才感觉满足、才觉得实现了自我价值,一旦没得到时,心就会塌下来。这样就成了物欲的奴隶,成了被财富、名誉、地位的绳索套牢脖子的人。这并不是真正的安乐,这是在颠倒地过生活。

如果能成就知足的品德,就会发现生活原来充满喜悦。我常常想:学道应该比做世间任何事都要简单,因为它是做减法。有句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世间做学问是在不断地增加,认为知识在增加就是进步了,而佛法却是以退步为进步,以无求为得,以知足为乐,是反过来减去妄想执著,最终减到零,就是纯一本性显露。这是把贪欲、妄求逐渐歇下来,减到了零,就无时不安乐了。因为自己已经认识了这只是由心里妄生执著而出现苦恼,如果心里知足、什么都好、怎么样都好,那就是自在的人、心安的人。

求安乐不是在外面求,而是在心上止息苦因。苦乐的感受也是由自己的心来定。如果自己的心能够知足,不论在哪里都是安乐。就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所以内心知足就自在了,睡在最简陋的茅屋里,心里也一样海阔天空,无忧无虑,根本不必为世间的事动一下分别、起一下执著,这就是安乐。就因为知足,把物欲降到了零,那就无处不自在。这就是真正的富足。

苦乐在于心,心里没有贪欲、耽著,就不会因为得到而兴奋、自豪,也不会因为失去而沮丧、忧愁。自己的心本来具足无价妙宝,不跟着虚妄的执著走,就是安乐自在。这样心里活泼泼的,不做外在幻相的傀儡。认得名誉、财富、地位都是假相,也就不会被境所转、而能转境了。

再说,所谓的富贵和贫穷也是就心态而安立的。如果心里始终觉得不满足、觉得很缺乏,那就是贫穷的相;如果心里非常满足,哪怕吃青菜豆腐,也跟吃美味佳肴一样;一顿粗茶淡饭吃得比什么都香;穿褴褛衣衫,跟穿华美的衣服一样;安步当车,跟坐舒适的小车一样;睡在狭窄的斗室里,就像睡在广厦里一样宽阔!心里没有不满足,就是富足。这是因为心里没有了欲渴就是大富贵的相。

这里要参究一个问题:按照心法来说,什么是富贵?什么是安乐?怎样的状况叫做幸福指数高?怎么来求得真正的安乐、富足?要知道,这跟世俗的做法完全相反,简单至极点。内心一知足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全部消失;内心不知足,就会源源不断地求取、源源不断地造业、源源不断地受苦,这就是妄自劳苦啊!没有人强加苦给你,是自己误入了贪欲的圈套,走到颠倒求乐的错路上去了。这样不断积聚苦因,当然只会使苦越来越多。

人们自以为是,认为一定要这样做才能使人生快乐,结果走下来,只见到内心的忧苦、焦虑、烦躁越来越强。人们都认为有了财富就能真正快乐,但真正有了几亿块钱,就快乐了吗?今天就是睡在最豪华的住宅里,穿的是最名牌的衣服、吃的是最好的山珍美味、看最好的节目,而且屋里堆满了高级物品,就坐在这五欲堆里,但内心还是贫乏的。不会因为被外在虚假的物质所包围,就成了内心的富足者、快乐者。

懂了这一点,就要知道:心里知足就是富贵快乐。就像心里断除了害心,就是持戒波罗蜜;心里调伏了嗔恚,没有了敌人,就成就了安忍波罗蜜。同样,心里知足,就是快乐波罗蜜!

下面分两段解释经文:

(一) 对治苦因果和成办清净因果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缘起上的确认至关重要。要能观察到苦因果和清净因果的真相,如果能透彻地见到真相,心就会转过来往安乐的道上走。智者会观察:现在我有很多苦,这些苦是怎么来?因在哪里?如果能发觉自己一向在颠倒地造苦因,就知道自己走错了路;能发觉苦因是内心的贪欲,转过来在贪欲上做减法,就步入了安乐之途。

所以,学佛法不需要外在五花八门的器具,没有这些复杂的事情。心法是最简单的,比做加减乘除还简单!其实学佛是省心、省力的事,越省心、省力就越好。因为这唯一是教人放下妄执。

一、对治苦因果

下面要反省自己以前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颠倒之路?要看到以前自己不知足,把虚假的名誉、地位、财富、感情等看成是实有的法,尽力地求取,就是以这样一种颠倒冲动,使自己漫无止境地陷在惑业苦的循环中。像这样,求不到是苦,求到了也是苦;而且贪壑难填,得到了还想更多、更好,所以一直都陷在逐取假相而妄自烦恼、造业、受苦的错乱圈套中走不出来。

如果能看清自己怎么落入圈套,就会明白怎么减少自己的苦。答案是把妄求的心停下来。要观知足;进一步观世间法都是空花泡影。这里首先是使你成就圣者种性,有知足的品德,就是能做圣者的材料。从这里会步入解脱之路,会得到真正的喜悦,会逐渐恢复本来。所以一定要观知足。

要以智慧抉择:一旦我知足了,我的身心会轻松多少?会喜悦多少?幸福感会有多大?比如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整天都在逐取利益,他的心理压力就比普通员工大得多,就是因为妄想大、欲望大。如果是这家公司扫地的员工,每个月能拿800块,他很知足,就只是每天扫扫地而已,再没有别的劳累。如果幸福指数是以拥有外在财富的多少来定,那当然扫地工远远不如总裁;但如果是以内心安乐的程度来定,总裁又不如扫地工!因为他除了扫地,没有更多操心的事。所得的工资足够他用,生活很安心,吃得香、睡得足,根本不必操心、忧虑,不必在名利的竞争场上和人争斗。相反,成天处在焦虑、紧张心态中的人,即使手里握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有幸福感。

再回到自身上说,如果能从现在开始逐步地修持知足,比如衣服从原来的十套减为二套;饮食也从种种讲究变成吃很简单的饭食;其它生活用品也都很知足,不必增添。只要按这样减下来,当时就会发现心里已经轻松很多、安静很多,这就是缘起上发生改变。单单从衣服上讲,减掉了多少追求穿的妄想,比如见到好衣服就以贪心想得到,为了得到就要有钱,钱少了就生烦恼,穿了好衣服,也只是增加虚荣心而已。只要能在衣服上知足,心上的这些烦恼、不清净的业就都会减下来。然后,饮食、住宅、各种生活用品也都像这样修知足。按照这样做,自己的心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安乐。所以修知足会止息很多追求的苦,知足则常乐。

二、成办清净因果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这一句是宣说清净因果。“知足”为清净因,“富乐安稳”为清净果。“知足”这一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

人们都在寻找富乐安稳之处,以为去了什么俱乐部、度假村,或者到了某名胜古迹、海滨浴场、幽静山林处就会有富乐安稳。其实没有这样的地方!

只要心里知足,当下就住在富乐安稳之处。富乐并不是外在有形有相的东西。现在我们关键不要被世间的概念所蒙蔽。我们人往往因为熏染世俗的观念过深,导致最后分不清真假。世间说的“拥有名、利、财、色是幸福”,并不代表是真理。但我们处在强大的舆论场合,见到大家都这么说、这么求,自己也就会产生错觉,认为我也必须拥有这些才算得到了富裕安乐,没有达到就还不富有、还不幸福。千万不要被这样的世间言说蒙骗。想一想,外在哪有富乐安稳的法呢?自己的心当下知足,就是富乐安稳;自己的心不知足,就是陷在贫乏、不安稳中了。

这里只要稍微体察一下,马上就会明白,当自己心里不满足,认为我还不够,我还要更多……这时候,内心就有妄求的冲动,就已经不安了。见到别人得到,就要求自己也要很快得到。一个错误的指令就使心脱离了本位。这时心已经迷失,心本来是佛,就是这样做了众生的!当时就失去了富乐安稳!如果心里如如不动,这就是富贵安乐,就是安心。就只有这一点点。学空性也是为了认识世间法全是假相。

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无非就是见了本性,知道一切现相都是虚妄的,心就不动了。凡夫无非是不见本性,误认为这些都是实在的,巴不得求到,求不到就特别不满足、特别不乐意!看看这世间芸芸众生,为什么活得这么苦?都是以著相贪求而枉自受苦。如果见到都是假相,这些假相就不会影响你的心。比如见到荣誉是虚假的,那有没有都没有关系。但如果认为“我没得到荣誉”,就会伤心痛哭,一脸的不高兴!其实这是虚假的,但人迷了就不知道。

比如现在先假设说“这叫第一名,是什么荣誉”,然后营造一种虚假的气氛,这里有领奖台,首先主持人歌功颂德一番,然后宣布颁奖……那么,人就很高兴地上去了,领到了奖,喜笑颜开,台下也热烈鼓掌庆贺。这时人们就说“他得了第一名”,其实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是假的。但得到第二名的人会见景生情,心态会非常沮丧,烦乱不堪。这就是不知足使他远离了富乐安稳,当时他的心现的是贫乏相、苦相、不安相。所以这里判断标准很清楚:内心不知足就是贫乏不安稳,内心知足就是富乐安稳。

有人问:知足和求上进有没有矛盾?

知足是指对虚妄的法已经放下贪求,上进是指有大愿力,要把本具的性德彻底显发出来,不得少为足。这里要能区分真假,我们过去是执妄为真而不满足,才使自己在生死中不断驰骋,疲劳不已。虽然在虚幻的世间生活,当还没有证道时,还需要生活资具来维持生存,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这是虚假的、无实义的。而在佛法上,那就要发普贤行愿,身口意业永无疲厌,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从无厌足的!这就是觉悟者发起了无尽的广大行愿,纵然已经在亿万劫给众生施舍过财物、身体,也不会觉得我布施已经做够了!或者已经在亿万劫里守持净戒,日夜守护身口意三门,禁止恶行,也不会觉得我持戒已经做够了!这叫“无厌足心”。在行持佛法上从无厌足,有无尽的行愿。如同《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天行健’,指日、月等天体昼夜不断地运行,从无止息。 )”总之,在行持普贤行上是永无厌足之心,尽未来际行道、尽未来际度生。而对世间的名誉、财富、享受等,则应当止息贪欲,因为这是妄执,怎么能增长呢?

(二) 显示知足和不知足的差别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这段经文是以三个对比来显示不知足和知足的差别。也是在点醒我们“苦乐、贫富都在自己心上”,不必在外面寻求。

就处所而言,并不是标定了睡在地上就是苦、睡在天宫就是乐。因为:如果外的处所有安乐的自性,那应当任何人住在皇宫里都是安乐的!但所有皇宫里的人都很安乐吗?像顶生王已经发展到三十三天和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但他仍然不满足!他想把帝释天王干掉,自己独霸为王。结果起了这一念心,就从王座上掉下来了,昏天黑地里去了。再者,如果有自性苦难之地,为什么修行得自在的人在牢狱中如同天宫呢?为什么“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呢?真正心里知足的人,外在是影响不了他的,即使睡在地上也一样欢喜快乐,哪里有忧愁呢?不知足的人,即使住在天堂也不称心,哪里有喜悦呢?

其次,所谓的贫富并不是以拥有外物的多少来划分,而是以内心是否知足来论定。不知足的人纵然金玉满堂、妻妾成群,但心仍是贫乏的,因为有缺乏感,所以说“虽富而贫”。知足的人,纵然物质贫乏,但内心富足,没有缺乏感,所以说“虽贫而富”。

可见一旦消除了内心的贪欲,就无处不富足。进一步认识到本性具足一切,就不会有任何贫乏感,这时已经不被外在幻相所迷惑。心中有无价宝,恒沙功德本自具足,运用起来源源不断,有什么缺乏呢?

不知足的人是可怜悯者,常常被五欲所牵而不得自在,因此“为知足者怜愍”。知足者看他始终被贪欲控制,再怎么都心里不满足,无端地生很多烦恼,整天疯子一样捕捉虚幻的假相。得到了也只是暂时快乐一下;没得到,就很不满意。像这样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行为都使知足者备感怜悯。

有贪欲的病,身心就很不自在,整天眼耳鼻舌都在求取五欲,而所求到的只是幻相而已。一生一世为了假相而生烦恼、而造业,太不值得!这样一生又一生地在轮回里漂流,枉受辛苦。这好比陷在迷梦里的人一直被梦境的假相所迷惑,心识不断地逐取、不断地贪嗔,整个陷在迷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