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维八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下)(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系属于谁”,答案是:属于烦恼和业;(五取蕴属于烦恼和业的果报。)

“今天福星高照,能让你光临我家”表示由前世修积善因,今生感得了善趣的身;

“门外又来一个女人”:死是舍离这期五取蕴的“家”,所以说“在家门外”;

“系属谁家”,应答:业缘尽了就死,没有系属。生有显现,可以说属于谁。死是一期五蕴相续的灭,不是有什么东西,所以是“无所系属”;

“我叫黑暗”表示死是没相(隐没相,就像黑夜没有丝毫光明,万相隐没)。死时有五根但毫无觉知(没有任何见、闻、觉、知),所以把一期五取蕴的“死”叫做“黑暗”;

“两姐妹恒时同住同行”是说生和死恒时相连。从相续上解释,就是一段相续的生注定和灭相连;从刹那而言,是指有为法每一刹那都是生已即灭,这是有为法的法性;

“主人便说,如果有这样的好事和恶事,我就都不要”,“主人便说”表示菩萨了达生死相连之后,就对生无所喜,对死无所忧。从刹那上讲,就是指见了有为法生也不执著,见它灭也不惋惜;

“主人见姐妹远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表示证得初地欢喜地,永断分段生死,欢喜无量。

上面的比喻要仔细观察,看清主人前后的态度、行为,看到他具体的表现。再对应自身来检察、找出自己的错误。要问自己:生给我带来妙衣、美食、亲情、种种快乐,我是什么心情?是不是喜上眉梢,殷勤迎接?对她“散花、烧香、供养,恭敬礼拜”,一心企慕欣求?而黑暗女到来时,把我的身体、寿命、受用全部摧坏,对她的降临,是不是深恶痛绝,马上赶她出去?这样观察,就很清楚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欢迎生、拒绝死,耽著生、厌恶死。

接着要思维:为什么说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是愚痴?

佛开示说,众生的心都受到蒙蔽,看不清生死真相,所以对生贪著,对死厌恶,认为生是好事、死是坏事,所以见生就笑脸相迎、见死就黑脸相拒,把生和死看成毫无关系的两个。其实二者恒时同行,生是死的前因。欢迎生就是欢乐死,贪著生就是执取死,都是很愚痴的做法。

要反观自己是不是无智慧的人?心态和行为是不是颠倒?反复观察,才能平等地厌舍生与死。原先贪著生、厌患死,现在统统放下,这就是转变。

面对由生带来的名利财色种种快乐,很多人充满喜悦,深情地说:“生活多么美好!”对于生,人们都殷勤地迎接她,烧香散花、礼拜;后面有种种老、病、死苦接踵而来时,就恐惧、忧愁,困苦不堪;有远见的智者则不一样。《竹窗随笔》讲,古代有一次,考试榜文公布后,一队人庆贺新科中举,敲锣打鼓从寺院门口经过。两个和尚出来看,一个说:“好欢乐!”另一个说:“好可悲!”前面的和尚觉得莫名其妙,就问他。他说:“你只知今日的鼓乐,不知来日的鼓乐。” 前面的和尚听不懂,仍然羡慕不已。今日的鼓乐是指庆贺做官的鼓乐,来日的鼓乐是指死亡出丧的鼓乐。有智慧的人高瞻远瞩,知道今天的快乐必定有明天的忧苦相随,今天的快乐是坏苦,因此不生羡慕,反而生悲愍。

经中譬喻的内涵涵盖了三界。例如欲界天人出生时,相貌庄严、光明赫奕、衣食自然、身心快乐,这可以叫做“功德天降临”;但尾随功德天而来的是临终五衰相现,天人的身光退去、花冠枯萎、汗液流出、坐不安稳、天衣染垢,最后一切天人境界消失,在极大的恐惧中堕入下处。这是“黑暗女降临”。

一般人希求生天,他不知道功德天后面有黑暗女跟随,误以为生天是安乐。了知苦谛才会视生天为苦,一心求解脱。以修持净土来说,看到三界无一处可取,不生净土,更生何处?

《宗镜录》上说:“生苦,则众苦积聚之因,六趣受身之本。如食粪中之果,犹餐毒树之根,取甘露而堕坑,买上食而致死。功德黑暗,二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有生就有老、病、死等无边众苦,所以生是众多苦患的根源。有生就会受取六道的取蕴之身,所以说生是六趣受身之本。我们在生之时享受种种,就像吃粪便里的美果,享用美味的同时,吃到的是粪便;又像在吃毒树的根,终究中毒而死。所以,说是求乐,实际是在求苦,都是“取甘露而堕入深坑、买美食而导致死亡”的得不偿失。功德天和黑暗女从来都形影相随,有智慧的主人对二者都不接受。

(二)五王说乐

《五王经》里有一段对话,意味深长,讲到有一次,有四个小王和一位菩萨大王聚会,菩萨大王对四个小王说:你们谈谈自己的所乐。

一位小王说:“阳春三月,树木荣华,在原野里尽情游戏,这是我的所乐。”

又一位小王说:“我愿常作国王,拥有鞍马服饰、楼阁宫殿,百官人民围绕在左右,显赫光耀。击鼓鸣钟,出入往来,人民在道路两边翘首注目,这是我的所乐。”

又有小王说:“我愿拥有贤美的王妃、王子,容貌端正、举世无双,共相娱乐,尽情嬉戏,是我的所乐。”

又有小王说:“我愿父母常在,有很多兄弟、妻儿,罗列妙衣美食,尽情享受,素琴清衣,共相娱乐,这是我的所乐。”

他们讲述完毕,一起问大王:“您的所乐是什么?”

大王答:“我先谈谈你们的所乐,再说我的所乐。你们有人说阳春三月,草木荣华,在原野上游戏,但秋天一来,草木都凋零败落,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又有人说,愿做国王,拥有鞍马服饰、楼阁宫殿,百官人民簇拥围绕,出入往返,路人侧目。但看历代国王备极尊荣,转眼间福德穷尽,他国讨伐,忽然就驾崩死去,所以也不是长久之乐;又有人说,愿得好妻好儿,容貌端正,一起娱乐,但有一天忽然得了重病,立即陷在无量忧苦中,所以也非长久之乐;又有人说,愿父母常在,多有兄弟妻儿,欢聚一堂,共享生活。但一朝出事,被官家抓去,关进牢狱,无人救护,也非长久之乐。”

这时四王一齐问道:“大王的所乐是什么?”

大王说:“我乐不生不死、不苦不恼、不饥不渴、不寒不热,生死自在。”

听了上面这段“五王说乐”,我们要反省自身属于哪一种安乐观。是以游山玩水为安乐?还是以权势荣耀为安乐?或以相伴妻儿为安乐?或以合家团聚为安乐?更或以来世得到这些五欲享受为安乐?

现世这些暂时的五欲享乐,很快就会变坏、灭尽,又变成苦了,所以这不是真实的安乐;来世得到这些乐受,性质相同,还是以衰败为结局、还是与苦相连,只不过时间推远了一些。只有得到不生不死、不苦不恼,才是真实的安乐。认清了这一点,就要放下世间追求,把人生的重点转移到修出世间法、转到证取无生上来,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